核心期刊論文版面費1萬8 潛規則催生"論文中介"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到2007年9月,在讀研究生已超過165萬人,大量教師、學生發表論文的需求,直接推動了學術刊物如火如荼地收取版面費。一名代理商提供了發表論文的「價目表」,省級刊物600-900元;國家級刊物900-1500元;核心刊物4500-18000元。「這已經算低了,是有關係才能拿到的。」

  高校論文大躍進 核心期刊「版面費」真相

  此刊是我開,此頁由我摘。要想發論文?留下買「路」財!

  巨大需求催生「論文中介」

  想評職稱嗎?要發表論文——最好在核心期刊上。

  想發論文嗎?請交版面費。

  在高校裡,在學術界,這已是個公開的秘密,或者是中國式的潛規則。否則,那些「論文中介」也不可能應運而生。如果你把轎車停在大學門口,可能會有雪片一樣的名片塞進車窗——「想發表論文嗎?期刊中介為你排憂解難!」而在「百度」上搜索,論文代理商的名字成百上千。

  在一個「論文諮訊網」的主頁,標明代理五十多家期刊的論文發表,範圍涉及醫學、哲學、經濟學、教育等學科,還詳細介紹了各個期刊的級別、主要內容,甚至包括投稿流程,其專業化程度讓人咋舌。

  南方周末記者以一名要發表論文的研究生的身份,與該代理商王先生取得了聯繫。他提供了一個發表論文的「價目表」,而這也是業內的平均報價——

  省級刊物,2200-2500字, 版面費600-900元;

  國家級刊物,2300-2800字,版面費900-1500元;

  核心刊物,6000字以內,4500-18000元。

  「這已經算低了,是有關係才能拿到的。否則,想在一些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花錢也不一定能辦到。」王先生強調。

  甘肅某大學的四年級學生小林,是比王先生低一個級別的學生代理。儘管不是很「專業」,但有時一天內會有二十幾個人找他代發論文,他從中可以提取10%的版面費作為酬勞。在小林手頭,掌握著許多重要「資源」——包括全國76種知名刊物、雜誌編輯的QQ、手機、郵箱等聯繫方式,以及10類70多家論文期刊的合作資源。而在小林的電腦中,存放可供各類期刊發表的「原創」論文1000餘篇,他從來不看內容——「都是從網上抄的」。這個灰色產業公開賣版面不說,甚至提供從寫到發的「一條龍」服務。「只要中國靠論文數量認定一個人的學術水平的制度不改變,這個業務就有前景。」對自己所從事的灰色職業,一個論文代理商說。

  高校論文「大躍進」

  自1980年代末開始,以論文數量、等級為指標的學術成果考核方式在高等院校推行,最初面向教師。1990年代中期,針對研究生的論文考核方式開始施行,如果你畢業前不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很難拿到學位證。而論文的多少、刊物的級別,各個高校都有自己的一系列規定。有些規定甚至非常強硬—— 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鄧曉芒,1999年因不滿校方要求研究生必須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否則就無法取得答辯資格的規定,曾憤然辭去「博導」。

  「中國以極快的速度,從高等教育精英化走向了大眾化。」一位教育界專家說。據國家教育部統計中心的數字顯示,到2007年9月,在讀研究生(包括非定向、定向委培、在職和工程碩士)已超過165萬人。而大量教師、學生發表論文的需求,直接推動了學術刊物如火如荼地收取版面費。

  事實上,無論是中國的「學位條例」還是教育部有關規定,都沒有研究生發表論文的具體規定;國務院學位辦也從來沒有過這樣的要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高校對論文的「需求」似乎在變本加厲——比如很多名校獎學金的評定,就要依託論文。如果是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分數就會比較高。

  地處湖北荊州某大學的葉峰,深切地感受到了這場戰爭的殘酷:「我們學校不論是入黨還是評獎學金,論文都可以加分。一學期發兩篇論文的學生,無條件拿一等獎學金。」於是,他決定把自己辛苦寫了一年的關於「傷痕文學」的論文拿出去發表。稿件在一天後就得到了《××××文學論壇》的編輯的回覆:「尊稿《海外作家看文革》通過初審,擬刊用。如果您有意在我刊發表,請付500元版面費。」葉峰是第一次聽說「版面費」,身邊的老師和同學用很奇怪的眼神看著他:「你不會才知道吧?」

  而中國數百萬等待評定和晉升職稱的人,同樣「培育」了版面費的市場。除了高校之外,科研、衛生、出版系統都逃不出這個中國式的規定。有人戲言,如果陳景潤生在今天,一定評不上教授——他曾在十年內沒有發表過一篇論文,而其最重要的論文也是發表在《中國科學》的英文版上。

  生存之道

  「對於收版面費,我們本身也很無奈。」接受南方周末採訪時,一家核心期刊的主編邱陽稱。

  這位已經供職多年的主編披露,他所在的期刊原來是由政府劃撥經費,衣食無憂。但由於出版單位全部實行了「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雜誌社的一切開銷均須自負盈虧,同時主管部門還給雜誌下達了每年50萬元的「創收任務」—— 這讓他不得不想方設法賺錢。

  與市場化媒體不同,學術期刊的發行量並不大,即使邱陽帶領編輯們「跳起來摘桃子」,發行量也只有6000份左右。「這還算是好的,中國很多學術期刊發行量只有1000份左右。」他說。

  在向許多同行「取經」後,邱陽開始了一系列改革:加收版面費、協辦費,以及通過廣告宣傳來完成創收任務。

  雜誌開始不斷擴版—— 開始是60多頁,後來擴到80多頁還不夠用,現在擴到了120多頁。而刊物封面和內芯採用高質量紙張。「這能體現刊物的檔次,有利於做廣告宣傳。」邱陽說。

  為更好創收,邱陽確定了一個原則:精品文章不收費,普通文章收費。一方面,為保持「核心」,編輯部在每期的頭幾篇文章上下工夫,「不惜花重金邀請知名學者、教授寫稿。因為他們的文章被引用和轉載的概率也比較大」。這種做法被一位知名專家所證實:「作為導師,有的時候我要幫助學生推薦一些論文發表,我推薦的論文從來不收版面費的。但我推薦論文的同時,他們要我自己再寫一篇發在他們的期刊上。」

  2007年,邱陽的雜誌一個頁碼收500元版面費,今年提高到了1000元。他的解釋是,提價是由市場決定的。但是等著發文章的人還是在增加,核心期刊不能眼看著到手的錢不掙,於是就應運而生了多種生財之道—— 一些期刊經常會隔三差五地出個「增刊」,賺上一筆;還有諸如AB刊、縮小字號,變相增加版面等行為。

  而為了發文章,小到教師個人,大到院系、學校都絞盡腦汁,辦法也層出不窮:

  比如,由院校領導出面,付給核心期刊或本校學報協辦費,期刊就要為這所學校留出幾篇文章的版面,為師生創造發稿權;再如打著科研出版經費的名目撥一些資金在某期刊上開個專欄,這個錢要比版面費高出幾倍;學校或者院系還會請一些權威期刊的主編、副主編或者說了算的編輯到學校作報告,以付邀請費和報告費的方式來拉攏核心期刊社的主編、編輯們……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院長任劍濤認為:「當政府以市場導向將報紙雜誌一股腦地推出去的時候,就註定了本來應該由政府局部供養的真正的學術雜誌命運多舛的未來。於是,魚龍混雜的『學術』雜誌幾乎都開始了學術創收,將雜誌當作營利工具,並以所謂生存的名義為自己贏得辯護理由和同情聲音。」

  誰是「核心期刊」?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曾在2000年發布《關於禁止收費約稿編印圖書和期刊的通知》:任何出版單位不得以任何名義和手段向供稿個人和單位收取任何費用,一經發現,將嚴肅處理。

  然而現實中,版面費現象愈演愈烈。學界認為,這與中國當前的學術評價體制有關。

  目前,國內有六千多家學術期刊,最大問題是無力承擔專家的審稿費。武漢某大學自動控制專業的一位博導說:「有些權威期刊會邀請一個評審專家進行審讀,一篇尖端科技文章要看一個多月,收審稿費可以理解。」

  而在國外,權威期刊審讀文章的專家,不僅會對論文的研究成果在理論上推導,甚至會重新驗算一遍,比如計算機仿真研究。

  與真正的權威期刊邀請專家審稿相比,一些「偽核心」期刊不負任何責任。由於缺乏科學的監管體系和追懲制度,有些學術期刊一旦有了刊號和名分,也就獲得了一勞永逸的生存權。

  隨之而來的,則是一系列的智慧貶值。2006年度,按國際論文發表數量排序,中國躍居世界第二位。這是一個值得國人自豪的名次。但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近期一份報告指出:中國80%左右的國際論文分布在零被引用區和低被引用區,即十年來都未被專家引用過或僅僅引用過一次。有人戲稱,中國的SCI,是「Stupid Chinese Idea」(愚蠢的中國想法),而不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

  巨大的利益誘惑,甚至讓國內「核心期刊」的遴選進入了「群雄紛爭」、「諸侯林立」的時代。目前,國內存在多種核心期刊目錄,南京大學CSSCI、北京大學圖書館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等都制定有核心期刊目錄。教育部近年來也在大力推行「名刊工程」,而各地高校自行規定的核心期刊目錄就更五花八門。

  龐雜繁亂的「核心期刊」遴選,則是某些學術期刊大肆斂財的「金字招牌」,由此滋生出諸多負面效應。許多學者呼籲期刊界、學界儘快就「核心期刊」問題達成共識,整合「核心期刊」的遴選體系,構建和完善我國學術期刊科學的評價體系。

  行政左右最終結果?

  一邊是學界的叫苦不迭和口誅筆伐,一邊是期刊的緘默不語和無可奈何。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李增慶說,「徹底否定核心期刊學術評價作用是不可行的。相比之下,完善核心期刊的甄選以及使用規則,確保核心期刊的含金量,是帶有建設性的思路。」

  核心期刊在有著種種弊端的學術評價機制面前,畢竟給學術界提供了一個貌似公平的競爭平臺。

  北京師範大學教師田松認為,其實對於一篇論文、一項成果乃至一個學生好壞,最有發言權的是學者,應該把學術評判的標準和權利交還給專家,建立合理的學術評價體系。

  還有學者建議:「為了學術期刊自身的生存,在目前政府財政緊張的形勢下,一方面,學術期刊可以適當收取版面費,但應有所限制;另一方面,借鑑美國的經驗,學術期刊應將版面費的去向向大眾作詳細說明,以取得大眾的信任和理解。」「但即使取消了這些規定,也不過都是枝節問題。」一位業內人士稱,「因為行政規律左右高校仍然是一個緊箍咒。學術自主、教授自治,應該是一個必然的發展方向。但是現在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文中邱陽為化名) (居濃 王婧)

相關焦點

  • 高校論文大躍進 揭核心期刊「版面費」真相
    要想發論文?留下買「路」財!在高校裡,此類廣告司空見慣。(王婧/攝) 巨大需求催生「論文中介」 想評職稱嗎?要發表論文——最好在核心期刊上。 想發論文嗎?請交版面費。 在高校裡,在學術界,這已是個公開的秘密,或者是中國式的潛規則。否則,那些「論文中介」也不可能應運而生。如果你把轎車停在大學門口,可能會有雪片一樣的名片塞進車窗——「想發表論文嗎?期刊中介為你排憂解難!」而在「百度」上搜索,論文代理商的名字成百上千。
  • 禁止期刊版面費能否遏制發表論文腐敗?
    我是一個普通的省屬高校的教師,最近又有同事問我,花3萬塊錢投一個ei期刊合不合算?去年我就知道有一個同事花了2萬多,找中介代發了一個普通的核心。對於普通高校的青年博士教師來說,想發個好一點的期刊真是難上加難。
  • 一本期刊的「論文生意」:主編情婦從中介大量收稿,給錢再發
    但時隔一年後,中國裁判文書網至2018年8月底陸續公布了涉《求索》雜誌案受賄、行賄的8份判決,經法院認定烏東峰收取的論文「版面費」共近千萬元,其中,烏的情婦覃建軍被認定夥同烏東峰收取至少814.95萬元。判決顯示,龐大的市場需求、資源壟斷引發的權力尋租,催生一個關於「論文生意」的操作模式與完整利益鏈條,在《求索》雜誌發表一篇論文被收取的「版面費」最高達到5萬餘元。
  • 一本期刊的「論文生意」:主編及情婦讓中介大量收稿給錢再發
    判決顯示,龐大的市場需求、資源壟斷引發的權力尋租,催生一個關於「論文生意」的操作模式與完整利益鏈條,在《求索》雜誌發表一篇論文被收取的「版面費」最高達到5萬餘元。《求索》雜誌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主管、主辦的學術期刊,2003年被評為南大核心(CSSCI)期刊,簡稱C刊。相關專家介紹,目前南大核心來源期刊,從影響力來講,其等級屬同類劃分中國內最權威的一種,在現行論文評價體系中,在C刊發表的論文數量成為評職稱等硬性指標。
  • 2020年發表學術論文版面費多少錢?
    100萬在三四線城市可以買一套房子,但是在二線城市只能付首付,一線首都只能買衛生間的原理是一樣的。因此,發表論文版面費用受許多因素影響。除了各期刊的定價原則外,我們還將暫時將其分為幾個方面。我還沒有添加。您可以在該評論區進行諮詢留言。
  • 職稱論文「一道坎」 成全期刊「賣版面」(圖)
    唯論文是瞻,「買方需求」不斷膨脹  北京城市學院青年教師範松楠介紹,教育產業化催生出數量龐大的高校教師和研究生群體,量化評價體系下形成不斷膨脹的論文「買方市場」。  在北京一所211院校供教師參閱的文科科研手冊上,記者看到,在權威核心期刊與核心期刊上的論文發表數量與教師崗位聘任、個人考核、導師資格申報以及職稱評定晉升等方面密切相關。
  • 代理中介自揭論文發表期刊「版面買賣」內幕
    一篇又一篇論文「生產」後,學生、導師們開始竭盡全力地為論文能夠在全國核心期刊、權威期刊爭得一席之地而努力奔波。然而,令這些學子尷尬的是,來自市教育科學研究部門的信息顯示,目前僅上海從事人文學科的就有1.6萬餘人,一年需要發表的論文數量超過2.1萬篇,要擠上期刊版面似乎難上加難。
  • 博士生曝光論文版面費 發論文靠學問還是靠金錢?
    作為很多學術期刊的一種「行規」,「發論文先交版面費」似乎成為學術界人人皆知的「潛規則」。博士生龔子華的自述,讓人對這種「潛規則」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透過他的自述,該受到拷問的也許不僅僅是學術期刊的職業操守,還有目前頗為流行的「論文至上」的評價標準。  「要不要把錢匯過去呢?」這幾天,正在廣州讀博士二年級的龔子華一直猶豫不決。
  • 北京科技報:中國學術期刊版面費調查
    張民說,儘管版面費高低不等,但收取版面費幾乎是現在國內學術期刊的慣例。他告訴《北京科技報》,以前他在《商業研究》、《商業時代》等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也收版面費,大約一篇1200元~1500元左右。照此推斷,《管理世界》的版面費一篇大約1萬元,除此外,估計還會有3000~5000元的審稿費。如果這個月再得不到《管理世界》的答覆,他就準備向論文中介尋求幫助了。
  • 大學生為保研出國花錢發論文 核心期刊起步價2萬
    北青報記者調查發現,不僅大多數高校獎學金評定與發論文掛鈎,而且,準畢業生們跨越保研、出國等「門檻」時,論文被「異化」為資格準入的敲門磚。本為鼓勵學生科研的這些政策,卻成為中介圈錢的工具。一篇5000字左右的論文,不問優劣,中介張口要價幾百元到上千元的版面費,而一份有影響力的核心期刊起步價竟達2萬元。
  • 同濟學報被踢出CSSCI「核心期刊」 學報主編怒斥「潛規則」
    同濟學報被踢出CSSCI「核心期刊」 學報主編怒斥「潛規則」 來源:新民晚報      記者:張炯強
  • 核心期刊借版面費斂財 CSSCI學術評價機製備受抨擊
    1月初,北京電影學院科研信息化處因此在學校的官方網站上發了一篇關於入選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情況的說明,以強調《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的影響。由此,可管窺CSSCI在國內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影響力。 目前,國內存在多種期刊目錄,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核心期刊的評價體系主要以南大的CSSCI、北京大學圖書館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以及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為主。
  • 非三高論文不得報銷,最受傷的是中國期刊,很多SCI期刊免版面費
    ,同時科技部也對三高論文有具體的解讀,1、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而且國內期刊雜誌面對每年各企事業單位的職稱評定需求,國內中文的期刊版面費不斷的水漲船高,一些所謂的中文核心期刊,一版面就是1千多元,發表一篇中文文章,差不多要花5000元,因此很多科研人員寧願發表免版面費的SCI論文,也不願意和國內期刊的灌水論文混為一談,例如北大核心中文期刊《福建茶葉》,從2015年進入中文核心期刊資料庫,發刊和發文數量暴增,只要和茶葉相關,不管職業和行業單位,都可以花錢讓自己的論文發表
  • 被踢出核心期刊 知名高校學報主編怒斥「潛規則」
    同濟校報主編、人文學院院長教授孫周興在微博上聲明,怒斥其中的「潛規則」:「本主編不思進取,更沒有服從期刊市場遊戲規則,不知道所謂『影響因子』也是可交換和可買賣的,沒有採取相關措施提升本刊的『影響因子』,才有今天的下場。」  什麼是CSSCI?什麼又是影響因子?CSSCI是1998年由南京大學評價中心受教育部委託開發研製的引文資料庫,用來檢索中文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論文收錄和被引用情況。
  • 行業潛規則?花錢買版面發論文,錢學交易讓學術蒙羞
    不知道大家現在有沒有步入到工作崗位當中,你們的工作崗位有沒有結合大家發表論文的數量來評定職稱,進而給大家一些薪資待遇的調整呢?如果有的話,今天咱們來說說關於寫論文和貼錢賣這樣的一個話題,跟大家分享一些論文的期刊雜誌當中對於寫論文亂收期刊論文費的這樣的一種現象。
  • 職稱期刊論文是否可以找中介發表?
    相信很多評過職稱的人,都有發表職稱論文的經歷,也有不少人懷著坎坷的心情找了中介發表論文,今天就給大家聊一聊這方面的事情。先給大家說說一些常見的問題:1、只要涉及到給錢了就算學術作假?現在的發表論文都是需要付費的,就算是你不通過中介也是需要付審稿費、檢測費、版面費,這個屬於業內普遍的現象。其實買賣論文主要是涉及到寫作,如果文章都不是你自己寫的,那確實就經不起推敲。但是如果你只是找到一些中介渠道投稿發表論文的話,是不會涉及到學術作假的。2、為什麼市面上會出現很多XX編輯?
  • 代發論文"江湖"潛規則:假冒刊號拿增刊忽悠人
    為增加評定職稱的籌碼,很多人都在忙著抓住最後的機會發論文。隨之「紅火」的則是論文代發代寫市場。  據2014年媒體報導,國內論文市場年銷售額保守估計為10億元以上。2010年的數據是,國內代發代寫網站超160多萬個,相關業務年均超2700萬。  蛋糕越做越大漸成產業的背後,是這個龐大的生意場無處不在的潛規則。
  • 部分期刊借版面費斂財 科技期刊登小學教學論文(二)
    刊登資訊的期刊是如何變身學術期刊的  在國家圖書館期刊借閱處記者借到2004年第1期至今的《科技資訊》。
  • 「論文發表中介」騙局頻出 錢學交易背後泡沫多
    部分職業工作者為參加職稱評定,花錢買版面在期刊上發表論文,催生「論文發表中介」產業,致論文質量滑坡、騙局頻出  為了評上副高職稱,中學語文教師齊敏(化名)委託北京啟航文化發展中心牽線,在某雜誌發表論文,花了3000元。論文發表了,雜誌寄到齊敏手裡,可齊敏去圖書館一對比,同一期的兩本同名雜誌,內容完全不同。  齊敏收到的山寨版雜誌,是假的。
  • 論文為何成垃圾?學術期刊「賣版面」問題調查
    一期學術期刊「版面費」收入約25萬元,4000字的學術論文需繳納至少2000元……記者近期在採訪中發現,一些學術類期刊通過「賣版面」獲取經濟利益,導致劣質論文越來越多。  學術期刊為何成為商業交易的「沃土」?劣質論文對學術水平的負面影響有多大?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就此進行了追蹤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