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界向國外電子期刊繳納數十億「論文版面費」?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人民網5月19日電 「開放存取(OA)模式下的『論文版面費』是一筆赤裸裸的暴利,我實在想不出它需要什麼成本。」福建師範大學數學與計算機學學院講師林賢祖曾在《學術界每年向國外「進貢」數十億論文版面費,驚心觸目》文章中如此描述。該文將中國大批作者向國外電子期刊繳納的「天價」版面費推向公眾視野。

  學術期刊是承載學術的「舟楫」,學術論文發表情況作為考量科學技術的評價方式,在國內與評職稱、申報經費等現實利益密切相關。科研人員在專業期刊雜誌上發表論文是國際學術界的通行做法,大部分人員也認可論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學術的真實水平;從管理者的角度看,論文數量也是相對簡單易行的考核方式——所有這些因素,都使論文演變為科研考核的重要指標。

  但據林賢祖介紹,許多國外學術出版商瞄準了國內的巨大市場,發展開放存取(Open Access,OA)的模式,大肆徵收版面費。

  據此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也浮出水面:由讀者付費閱讀轉向作者付費刊發論文,是正常模式還是取巧捷徑?徵收論文版面費讓學術期刊淪為斂財機器了嗎?有別於傳統付費訂閱出版模式的「開放存取」促進了學術交流還是成為國外出版界的撈金工具?

  「開放存取」模式方興未艾

  罔顧論文質量在中國大肆斂財?

  OA期刊英文全稱是OpenAccess Journal,中文譯為「開放存取期刊」,不同於《科學》等讀者付費訂閱的傳統學術刊物,這是一種在網際網路上在線出版的學術刊物,由論文作者付費,經審核後刊發,讀者可免費獲取。過去十多年,這種模式顯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規模持續擴大。

  據瑞典隆德大學的DOAJ(開放存取期刊目錄)檢索顯示,目前全球122個國家總共擁有9917個開放存取期刊,而且該資料庫對非英語國家OA期刊的統計還不完全。從1999年英國OA刊物BioMed Central作為先驅者開始,對於開放存取期刊的增長可以用「雨後春筍」來形容。

  以PLoS One為例,PLoS是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的簡稱,PLoS One是其旗下的開放性國際期刊之一。自 2006 年發展自今,PLoS One每年逾萬篇的發表論文數量,成為科技雜誌的航母。

  在許多專業領域學者看來,OA期刊的快速發展有其必然的內在邏輯。華盛頓大學科學家、美國藥學類雜誌審稿人周竹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說,現在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會選擇發表作品在OA期刊上。這是因為OA期刊免費閱讀,大量的讀者群會給科研工作者帶來引用率提高的好處。引用率是國內評職稱或者畢業生找高校工作的一個重要參考標準,包括在美國的博士生如果想申請「快速通道」(如傑出人才等)的綠卡,也是需要非常高的引用率。

  引用率主要是指科學論文對文獻的引用次數,目前依然是國際上公認的最客觀衡量論文影響力的指標。在當下中國,衡量學者個人成就和科研單位實力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在SCI(《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期刊上所發論文的多少。目前,已有1000多家OA期刊被SCI資料庫收錄檢索。

  對作者而言,開放存取平臺讓學術成果得以即時在線發表,並迅速獲得讀者反饋;對讀者來說,開放存取平臺上的一切資料自由獲取,不再有資料庫商的付費牆……但是規模持續擴大的背景下,爭論也持續升溫,尤其是部分期刊以學術之名斂財引起關注。

  林賢祖在文中寫道:「目前絕大部分開放存取出版商都採取作者付費(版面費)的模式,這恰恰迎合了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發表論文的巨大需求,從而產生一個巨大的利潤(論文版面費)空間,幾乎所有大型的開放存取出版商一開始就罔顧學術水準而追逐暴利!甚至連Nature出版集團、Science 集團、Elsevier集團等老牌學術出版商也加入這場撈金運動!」

PLOS出版集團旗下的各大收費期刊版面費用標準。

  記者查閱發現,國外版面費的價格基本從1000美元到5000美元之間浮動。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OA期刊Nature Conmmunications向中國作者收取的費用為每篇5087美元(約合33100元人民幣)。PLOS出版集團旗下的各大收費期刊版面費用標準,價格最低的是《PLOS ONE》的1495美元,《PLOS Biology》和《PLOS Medicine》價格相對較高,為2900美元。

  OA期刊向作者收取的版面費並不低,以至於有學者戲言,「OA期刊出現以前,有人窮得讀不起好文章;OA期刊出現後,有人窮得發不起文章」。開放存取的反對者們指責這一知識分享新模式對學術科研其實產生了相當大的副作用:能夠支付版面費的可能只是財力充足的「土豪」,而非真正專注於學問的學者。

  林賢祖表示,「保守估計,每年向國外『進貢』的版面費總計有數十億之多。」雖然沒有確鑿的數據支持,但中國學術界向OA期刊貢獻了大量的版面費,確是不爭的事實。

  「2015年全世界發表了約17萬篇被SCI收錄的OA期刊論文,其中中國作者貢獻五分之一左右。」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研究員喻海良在其博客文中介紹說,現在SCI源OA期刊的版面費,基本上都在1200美元以上,因此,中國作者至少貢獻了2.448億人民幣。若再加上那些不被SCI資料庫檢索但被EI檢索(工程索引)的論文,以及完全沒有被檢索的OA期刊論文,版面費用可能還要增加很多。

  太平洋大學化學系教授趙秦良曾收到過OA期刊的郵件邀請函,但他一般都會忽略這些邀請。趙秦良告訴人民網記者,作為科研工作者,完成任何一個課題到最後文章送審需要大量經費及人力。評審員評審文章也應該是科研人員作為志願者服務於整個科研界應盡的義務。由讀者或其在職單位購買雜誌社的服務,這是現領域一直使用的模式,也是大家普遍習慣的模式。

  但也有觀點認為開放存取模式並非一本萬利。蘭州理工大學理學院教授馬軍認為,一些國外期刊的編委和審稿編輯確實是義務的,但期刊仍然需要向高級編輯、高級顧問、副主編、主編支付津貼。此外開放存取期刊來稿很多,後臺需要一批工作人員來受理,這也是一筆很大的人工開支。

  另外,OA期刊拉低學術論文發表門檻的觀點不斷出現,論文質量良莠不齊也成為常被質疑的問題。趙秦良說,如果一個期刊需要交錢才能接受發表科研文章,我會轉投一直用的無需繳費的期刊,同時也會認為需要交費的期刊不那麼可靠,無形中會認為這個期刊的門檻低,文章質量差。

  《自然》曾於2008年刊登了一篇爭議性文章,稱開放存取先鋒公共科學圖書館(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達到收支相抵的手段是,在其旗下期刊《PloS綜合》(PLoS One)上發表了大量低質量的論文。2012年中國知名學者、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前任院長饒毅也曾對國內一些研究人員在Nature Communication期刊上灌水提出過批評。

  OA期刊是否由此淪為罔顧論文質量的「斂財工具」?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牛登科並不認同,他曾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直言:「在中國90%以上的科研人員(包括我)眼裡,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投稿還是有很大難度的。如果把中國大多數知識分子視為洋奴或者沒用的廢物,那是否該先開除掉90%以上的科研人員,然後再禁掉開放存取期刊?」

  牛登科所在的實驗室去年投向Scientific Reports的論文就被退回。他表示:「這些出版商、收費期刊是具有一定學術水準的,只為斂財來稿不拒的現象不可能存在。」

  「OA期刊這幾年發展確實過快,出現了很多『圈錢』期刊,但是不能夠一竿子打死。」喻海良說,這種現象主要是對學術論文數量的盲目要求造成。某些大學碩士生發表論文是畢業的必要條件,在這種背景下,為了「論文」而「論文」的情況發生了。傳統高水平期刊發表不了,高水平OA期刊也發表不了,就找一些不入流的OA期刊。久而久之,OA期刊的名聲就差了。其實,好期刊依然是好期刊,只是差期刊越來越多,論文數量越來越多而已。

  儘管中國學術界在OA期刊上所花費的資金並非小數目,但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武夷山接受《鳳凰周刊》採訪時認為,這並不值得大驚小怪。「現在OA期刊越來越多,中國學者在OA期刊上發表論文要付費,其他國家學者一樣也要付費。美國肯定是全世界向OA期刊付費最多的國家。在這個大趨勢面前,我們不能單純因此而憤憤不平。」

  釣魚論文揭示評審漏洞假期刊混跡

  但「不能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其實,2013年一場「釣魚論文」事件就曾經引起熱議:美國生物學家約翰·博安農炮製了一篇「只要有高中化學基礎的人都能看出其中錯誤」的論文,投給304家開放存取的期刊,幾個月後,有157家OA期刊通過了該論文,表示只要支付版面費就可以發表。這些「中槍」的期刊中,有60%完全沒對該論文進行同行評審,其中不乏一些來自美國和印度的大牌出版社。

304家OA期刊中,有超過一半以上的通過了「釣魚論文」。

  這一結果經過《科學》雜誌披露後,引起了全球學術界的重視。在當時開放存取期刊還不太為人所熟知的中國,就有人將開放存取期刊就等同於垃圾期刊。

  不過,位於倫敦的「開放存取學術出版協會」認為,儘管它能揭示一些問題,但容易被人誤讀,因為博安農所投稿的期刊並非隨機選擇,甚至很大一部分來自「問題出版商」黑名單。

  挪威特羅姆斯大學的庫爾特·賴斯在媒體上撰文說,《科學》雜誌認為「釣魚」事件揭示開放存取期刊的弱點,但原因並不是《科學》雜誌所認為的論文免費獲取,而是同行評審體系崩潰。

  在論文質量控制方面,OA期刊與傳統期刊有類似之處,但不一定都採用嚴格的同行評審制度。同行評議是學術刊物普遍採取的論文評審制度。一般由出版方邀請論文所涉領域的專家評價論文質量,提出評審修改意見。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文章是否刊發。

  博安農表示,開放存取期刊從理想化的起步到今天已發展成全球性產業。可惜多數期刊運作不透明,刊物編輯的身份、地點與出版商的財務情況通常特意掩飾。他援引有關科學家與出版商的話說,每個人都同意開放存取期刊是件好事,但問題是相當大一部分開放存取期刊接受的論文沒有經過同行評議。

  作為數個OA期刊的編委,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生物科學領域首席科學家杭渤接受人民網採訪時則認為評審與傳統期刊不存在太大差別。「編委一旦接受一篇投稿,便尋找兩至三個評審,最後匯整意見作出是否錄用的決定。在質控方面各OA期刊或所屬出版公司有所不同,但還是嚴格的。」他認為,一個期刊的質量,最重要的是嚴格控制論文的質量。至於出版時間,OA期刊並不比傳統期刊快,有時甚至更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負責編委的主觀能動性,如及時找到評審、及時做決定等。

  自稱「開放存取倡導者」的中國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農業工程科技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應寬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表示,同行評審雖然會因為人的主觀性和專業水準而產生偏頗,甚至連著名英國《自然》雜誌也不能避免這個問題,但學術界存在著自然選擇,比如被一家期刊拒了的文章可能因為被另一家期刊接受而公布於眾,接受學界的審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同行評審主觀性的缺陷。他也同時指出,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評審專家的態度。

  王應寬曾撰寫了一篇題為《誰說開放存取期刊不注重質量》的文章,他指出,因為有時沒有履行必要的同行評審,導致垃圾文章發表流入學術圈,危害學術研究,這筆帳不應該記在開放存取的頭上。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武夷山也持同樣的觀點,在他看來,同行評審雖然存在一定的弊病,比如差的專家有可能「打壓」同行,但卻是監督和保障論文質量的必要步驟。「關鍵還是要看評審專家的水平和良心。」他說。

  「一般常見輿論都認為開放存取期刊是未來期刊的發展,如果從促進學術交流、擴大學術影響(提高被引頻次)等方面,與傳統期刊相比較還具有一定的優勢。現在冒出許多假期刊,打著開放存取的旗號,敗壞開放存取的名聲,這可能是開放存取的發起者們始料未及的。」從事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科研人員諸平曾在科學網發表文章認為,「我們應該抵制的是假期刊而非開放存取,不能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跨越式」發展勢不可擋

  中國不應自絕於學術開放進程

  OA期刊在過去數年間取得的「跨越」式發展,似乎誰都想從裡面分得一杯羹。「但一些無德出版商忽視學術規範,隨意發表任何交足費用的論文,負責任的同行已經列舉了出了無良出版社名單。」牛登科表示。

  2009年開始,美國知名教授Jeffrey Beall涉足學術開放存取出版的問題研究,近年來不斷更新開放存取期刊出版社的黑名單,提醒作者謹慎投稿和參與編輯或編委。2013年10月14日更新的黑名單包括439家期刊/出版社。

開放存取期刊出版社黑名單。

  OA期刊的發展速度,並沒有因為質疑聲音的產生而減慢。來自Web of Science中的全球作者的發文情況表明,2015年全球共發文1,957,360篇,其中OA期刊發文234,089篇,佔總發文量的12%,較2014年的10.5%有所增加。

  「OA期刊的發展是大江東流,無法阻擋的。完全不接受它或者忽視它,肯定是不行的。」喻海良估計,再過20年,OA期刊所佔的份額可能會超過50%。

  牛登科也看好OA期刊的發展前景,「『灌水』期刊不可能在學術界建立威望,不可能通過學術界對學術期刊的過濾機制,如SCI的期刊篩選,而中國科研人員非常看重投稿期刊是否被SCI收錄。今後估計隨著開放存取的普及,SCI等期刊評價體系作用會進一步加強。」

  在OA期刊發展過程中,來自中國的論文數量龐大,而這一重要的影響因素不可忽視。喻海良曾無意中發現兩個不是很有名的期刊,中國作者發文居然均超過1000篇,於是整理出10個中國作者發文超過60%的國外OA期刊。

中國作者發文超過60%的國外OA期刊。

  他舉例,「《Advanced Science Letters》(ASL)和《Materials Research Innovations》(MRI)這兩個期刊曾經大肆在中國淘金。ASL這個期刊在2011年被SCI收錄671篇論文,其中491篇為中國作者發表;MRI在2015年上半年被SCI收錄566篇論文,其中491篇為中國作者發表。中國作者貢獻率分別為73%和86%。最終的結局是這兩個期刊被SCI資料庫剔除。」

  「再看上面整理的這10個期刊,現在中國作者貢獻率已經超過了60%,有好幾個已經超過70%。如果再不認真對待這個現象,這些期刊可能會倒黴了,徹底從SCI資料庫中剔除出局,」喻海良表示。

  杭渤認為,國內向國外這些OA期刊大量投稿,一方面是因為其廣大英文讀者群、國內科技水平提高、與國際同行接軌、在國內不需要訂閱相應的期刊等;二是因為國內對影響因子的片面追求或規定而造成的。在國內雜誌沒有或具很低影響因子的情況下,大家都投稿於國外那些名聲不錯、影響力或影響因子高的期刊,尤其是OA類,而不太會考慮版面費;最後一點是近年來國外OA期刊數量的快速增加。

  談到國內OA期刊的發展,武夷山指出,目前中國幾乎沒有真正的OA期刊,雖然某些紙質期刊也把內容全部放到網上去供讀者免費閱讀,但「純粹」的OA期刊應該是只出電子版,而不出紙版,兩者都出則成本太高了。問題在於,中國科技學術期刊的刊號太難審批了,經審批的純電子版期刊迄今很少。

  2014年,中國中科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類似歐美的強制性OA政策,這是中國開放存取發展的裡程碑。中科院的CAS IRGrid 和自然科學基金委新近上線的機構庫也是頗為令人矚目的OA實踐。

  「美國作者發表的開源期刊,基本上都是國際知名主流開源期刊,這毋庸置疑值得我們反思。《PLOS ONE》《Scientific Reports》是世界主流開源綜合期刊,《Optics Express》《Nucleic Acids Research》《Cell Reports》《eLife》都是各自專業領域內一流期刊,而中國則有大量質量一般的OA期刊。」喻海良表示。

  澳大利亞南昆士蘭大學數字未來研究所研究員任翔認為,中國學界、出版業、政府和公眾達成廣泛共識尚需時日,在實踐中大規模實現OA仍不乏阻力。中國學術出版界需要了解歐美OA的發展,積極融入全球學術出版體系。

  哲學泰鬥馮友蘭曾提出「叫現代學術說中國話」這一說法,為日後學術發展留下了很大的闡釋空間,也包含著中國學術國際化的多重境界。而由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學術開放性,不斷地推動著人類文明的普及和進步,中國也不應自絕於這一進程。

相關焦點

  • 專家:學術界每年向國外「進貢」數十億論文發表費
    論文發表情況是科研評價體系中繞不開的指標,在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中,申請獎學金、畢業、晉升、申報經費,均離不開論文指標。  近日,福建師範大學數學與計算機學學院講師林賢祖將矛頭對準論文發表亂象,在微信公眾號「學術周刊」刊文《學術界每年向國外「進貢」數十億論文版面費,驚心觸目!!!》,引發學界爭議。
  • 記者調查:中國學術界向國外電子期刊繳納數十億「論文版面費」?
    「跨越式」發展勢不可擋 中國不應自絕於學術開放進程 OA期刊在過去數年間取得的「跨越」式發展,似乎誰都想從裡面分得一杯羹。「但一些無德出版商忽視學術規範,隨意發表任何交足費用的論文,負責任的同行已經列舉了出了無良出版社名單。」牛登科表示。
  • 國內學術界建議公布黑名單 收費發論文的期刊要查查
    原標題:收費發論文的「掠奪性期刊」也得查查了  國際上,許多嚴肅學術期刊是收所謂「版面費」的。問題在於,《腫瘤生物學》刊發的論文數量巨大,而且收取高額「文章處理費」,審稿卻不嚴肅認真,放任涉嫌造假論文的長期存在。
  • 福建師範大學講師林賢祖:收費學術期刊已淪為「斂財機器」
    近日,福建師範大學數學與計算機學學院講師林賢祖將矛頭對準論文發表亂象,在微信公眾號「學術周刊」刊文《學術界每年向國外「進貢」數十億論文版面費,驚心觸目!!!》,引發學界巨大爭議。  根據林賢祖介紹,一些國內學術期刊會對發表論文徵收幾千元到幾萬元人民幣不等的版面費,這些費用名義上是用於維持學術期刊和學術出版社的運營,徵收作者的論文版面費已是中國學術界公開的潛規則。
  • 高校論文大躍進 揭核心期刊「版面費」真相
    在高校裡,在學術界,這已是個公開的秘密,或者是中國式的潛規則。否則,那些「論文中介」也不可能應運而生。如果你把轎車停在大學門口,可能會有雪片一樣的名片塞進車窗——「想發表論文嗎?期刊中介為你排憂解難!」而在「百度」上搜索,論文代理商的名字成百上千。
  • 核心期刊論文版面費1萬8 潛規則催生"論文中介"
    要想發論文?留下買「路」財!   巨大需求催生「論文中介」   想評職稱嗎?要發表論文——最好在核心期刊上。   想發論文嗎?請交版面費。   在高校裡,在學術界,這已是個公開的秘密,或者是中國式的潛規則。否則,那些「論文中介」也不可能應運而生。
  • 北京科技報:中國學術期刊版面費調查
    張民說,儘管版面費高低不等,但收取版面費幾乎是現在國內學術期刊的慣例。他告訴《北京科技報》,以前他在《商業研究》、《商業時代》等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也收版面費,大約一篇1200元~1500元左右。照此推斷,《管理世界》的版面費一篇大約1萬元,除此外,估計還會有3000~5000元的審稿費。如果這個月再得不到《管理世界》的答覆,他就準備向論文中介尋求幫助了。
  • 論文為何成垃圾?學術期刊「賣版面」問題調查
    一期學術期刊「版面費」收入約25萬元,4000字的學術論文需繳納至少2000元……記者近期在採訪中發現,一些學術類期刊通過「賣版面」獲取經濟利益,導致劣質論文越來越多。  學術期刊為何成為商業交易的「沃土」?劣質論文對學術水平的負面影響有多大?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就此進行了追蹤調查。
  • 代理中介自揭論文發表期刊「版面買賣」內幕
    在此背景下,一個「論文代理」產業應運而生:承諾可以在權威期刊上發表,代價是只需交納一定的「版面費」,甚至有明碼標價的「行情」……而眼下,這樣的「版面買賣」在高校甚至學術界已然是公開的秘密。那麼,導致此現象的原因究竟為何?有沒有一種制度能對其進行約束,從而達到淨化學術風氣的作用?
  • ​上交大教授:揭秘國外期刊吸納數十億版面費的黑洞
    論文刊發後,韓春雨在中國國內獲得了巨大的科學聲譽,由副教授身份當選了省科協副主席。在上海,這樣的職位一般都是院士之類的資深專家擔任;他也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經費,河北省更向他許諾了2億元的巨額研究資金。後來因為國內外許多團隊都無法重複他的實驗,人們開始質疑,但已經足見高影響因子在國人心中的地位。
  • 非三高論文不得報銷,最受傷的是中國期刊,很多SCI期刊免版面費
    2、業界公認的國際頂級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論文。3、在國內外頂級學術會議上進行報告的論文。並且強調非「三高論文」不得用科研經費報銷!這樣的政策出臺,很多人認為會對SCI期刊出版社影響會很大,然而並不是會對所有的SCI期刊造成影響,因為SCI期刊分為開源期刊和非開源期刊,非開源期刊主要面向讀者受眾,就是不需要繳納任何的版面費就可以出版。
  • SCI版面費為何這麼貴:發一篇文章,吃半年土……
    期刊社在運營過程中,考慮到成本,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向作者收取一定的論文編審費,這其中也包括版面費,即為了保證刊物印刷成本回收而收取的費用。巨大利潤之下的版面費「亂象」有的期刊免費發表,而有些期刊版面費高達幾千美金,但是不管怎麼樣,不可否認對的是,出版商的利潤率非常巨大,據統計,中國的科研人員每年向國外繳納的版面費高達數十億!
  • 39個國外 SCI 搶發6萬篇中國英文論文?然而,真正的問題是……
    日前,一篇標題為《26 億贍養費:27 個國外 SCI 雜誌 3 個月搶發 5 萬篇中國論文》的文章在朋友圈傳開。隨後文章刪除並在今天進行了更新(如下),據此預估這39個雜誌2019年中國學者發文量將達到25萬篇左右,並且預估中國學者必須繳納版面費4.2億(423465100.61元);可選擇性繳納5.5億,但具體有多少比例的中國學者選擇繳納版面費,暫時無法統計。如果100%的比例選擇繳納版面費,則2019年預估中國學者需向表中的39個雜誌繳納版面費10億元左右。」
  • 禁止期刊版面費能否遏制發表論文腐敗?
    我是一個普通的省屬高校的教師,最近又有同事問我,花3萬塊錢投一個ei期刊合不合算?去年我就知道有一個同事花了2萬多,找中介代發了一個普通的核心。對於普通高校的青年博士教師來說,想發個好一點的期刊真是難上加難。
  • 職稱論文「一道坎」 成全期刊「賣版面」(圖)
    事實上,我國學術論文的撰寫、發表已經形成清晰而完整的產業鏈條,一些刊物只要收取一定費用,就能夠提供論文代寫、代發一條龍服務,而且保證原創。此前,有媒體報導稱,我國每年產出數百萬篇學術論文,90%以上的高水平論文均投向了國外期刊。  近日,科學出版社副總經理彭斌表示:「好文章都『出國』了。」
  • sci期刊版面費上萬嗎
    sci期刊分為oa期刊和非oa期刊,只有發表oa期刊才會向作者收取發表論文的版面費。版面費的收費標準,會因sci期刊不同而異,導致sci期刊的版面費有高低之分。那麼,sci期刊版面費上萬嗎?發表sci論文,作者選擇的是收取版面費的期刊,就要支付相應的版面費。版面費一般都上萬,有的可能十幾萬以上。不過具體收費多少還是要看目標期刊收費標準,不是所有sci期刊的版面費都上萬。
  • 博士生曝光論文版面費 發論文靠學問還是靠金錢?
    閱讀提示  近年來,我國學術界悄然出現了一種反常現象。作為很多學術期刊的一種「行規」,「發論文先交版面費」似乎成為學術界人人皆知的「潛規則」。博士生龔子華的自述,讓人對這種「潛規則」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透過他的自述,該受到拷問的也許不僅僅是學術期刊的職業操守,還有目前頗為流行的「論文至上」的評價標準。
  • 核心期刊借版面費斂財 CSSCI學術評價機製備受抨擊
    目前,我國出版的學術期刊大約5000多種。 標準異化 2010年年初,國內學術界曾對CSSCI評價機制進行大規模討伐。其中學者楊玉聖稱,「CSSCI確實是中國學術病態的寫照」。 2010年1月18日,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方廣錩致書教育部領導:「近年來,由於教育部的推行與引導,CSSCI成為各高校對教師與學生進行學術評價的權威標準,成為中國學術界,特別是中國高校學風浮躁、學術不端的重要誘因。其結果,既對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造成無以復加的重大損害,也成為一些學術期刊走向腐敗的重要原因。」
  • 教授揭黑幕:研究生發論文靠賣血交「版面費」
    大量排隊等待發表的論文,使學術核心期刊成為一種稀有資源,為發表文章而交納「版面費」成了公開的秘密。據有關人士透露,以一篇4000字左右的論文為例,普通學報所收的「版面費」一般是320元—700元,普通中文核心期刊上升至800元-1200元。」
  • 全國首例發論文收版面費獲刑案重審:非法經營罪爭議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陳卓瓊因代理論文徵稿,收「版面費」,並將電子期刊印製成紙本郵寄給作者,維普論文檢測系統開發人蔡曉偉,從重慶被跨省抓捕到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至今已兩年半。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間,郭周文通過QQ給鍾慧發送了戴某、王某等9名作者的11篇論文,在鍾慧向郭周文出具了11篇《錄用通知書》後,郭周文分4次共支付鍾慧「版面費」2200元。最終,這11篇論文分別發表在維普《教育》《醫藥衛生》《過程技術》等期刊上,郭周文共收取買家1.2萬餘元。發表成功後,鍾慧向作者郵寄了紙質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