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發射成功#
神話故事當中的嫦娥拂下丹藥,飛上月亮的傳說在神州大地流傳千年,經久不衰。現實生活裡的嫦娥在中國航天人的努力下,5次奔月5戰5勝,歷時十六載。
小雪剛過,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上,嫦娥5號探測器搭乘著長徵5號運載火箭順利升空。這次奔月,嫦娥5號肩負著一項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採集月球土壤,按照計劃嫦娥將在降落之後,從月球表面重新發射,並且帶回兩公斤的月球土壤。在此之前,全世界具備這種地外天體採樣能力的一共就美俄兩家。嫦娥此行一旦成功,中國將在這一領域躍居世界第二,從月亮上帶一盆土回來,聽上去很不容易是吧?事實上他比你想像的更難。
首先要知道登陸月球俱樂部到現在為止會員就這麼三家,如果想在月球上帶點東西回來,難度要再加一倍。因為如果將整個探測器降落到月球表面,完成採樣之後再點火發射返回,那麼所消耗的燃料遠遠超過了火箭的運載上線。於是嫦娥5號採用了兵分兩路的做法,整個嫦娥5號有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和上升器4個部分組成,其中軌道器和返回器放在一起組成繞月分隊,著陸器和上升器組成了採樣分隊。
當常州運載火箭將嫦娥5號送至月球軌道的時候,兩個小隊就分離了,繞月分隊繼續環繞在軌道上,而採樣分隊降落到月球表面採集樣品,當樣品採集完成之後,上升氣點火升空,把採集好的土壤送到環月軌道,找到一直在等候它的繞月分隊,然後將樣本轉移至返回器。
這一次對接的過程全部由嫦娥5號在距離地球38萬公裡的距離上自動完成。人們經常會將兩個太空飛行器之間的對接比喻成為太空之吻。那麼這一次嫦娥5號距離更小,精度更高的對接,實際上它的難度不亞於太空穿針。有些人可能會好奇說大老遠為了從月亮上弄點土下來,真的有必要嗎?
當然有必要,首先月球上藏著地球文明向下一個級別跨越的關鍵要素,科學家在過往採集的月球樣品當中發現了核聚變的理想原料氦三,這是一種可持續的可再生的清潔新能源。
人類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能量暴漲的歷史,從刀耕火種到狩獵捕魚,從男耕女織到工業時代,每一次社會的躍遷都是人類控制和利用總能量的升級。而地球上能夠找到的熱核反應材料大部分都會產生致命的輻射,氦三卻不會。只是這種東西地球上是極其少見的,月亮上的儲存量超過100萬噸,我告訴你8噸氦酸產生的電量能夠讓整個中國用一年。現在月球上的氦三足夠人類再用1萬年,所以誰能率先登陸月球,建立完善的開採工業,誰就能夠率先開啟下一個時代的大門,更關鍵的是月球其實也是未來國與國之間競爭的兵家必爭之地。
2000年中國航天工業剛剛起步,和發達國家比起來就是一個步履蹣跚的孩子。曾有人這樣問,後來的嫦娥一號衛星總設計師葉培建為什麼要去月球?那玩意能帶回多少GDP?葉培建斬釘截鐵地回答道,我們現在能去,我們不去,後人要怪我們的,這一條理由就夠了。
宇宙就是個海洋,月亮就是釣魚島,火星就是黃巖島,別人去了別人站起來了,你再想去都去不了了。 前幾天奮鬥者號成功做底馬裡亞納海溝,完成萬米海試,如今嫦娥5號帶著所有航天人的希望一飛沖天,中國人探索的腳步從未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