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自己是個老師。老師的幸福在於學生理解並佔有了我們的思想,並視為己出。
學生們是寶石,我的角色只是把他們磨光一點點。
最後,我會被忘記,而他們還在那裡。
——詹姆斯·馬奇
北京時間2018年9月28日,組織學習理論先驅、權變理論的創始人之一、管理大師中的大師詹姆斯·馬奇(James G. March)教授去世,享年90歲。
作為一位傑出的組織和制度理論大師、管理決策學派的集大成者,詹姆斯·馬奇教授的研究縱橫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哲學、政治學等不同學科,他的一生榮譽頭銜無數:
除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國家藝術科學院院士,美國公共管理學院院士、美國管理學院院士、美國教育學院院士外,馬奇教授還獲得了18個不同國家和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
詹姆斯·馬奇一生發表了40多篇學術論文,出版了26本專著。其中,《組織》《決策是如何產生的》《論領導力》等殿堂級經典作品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全球發行,成為全世界學者、管理者、企業家的案頭書,至今暢銷不衰。
馬奇的著作不是那種可以「現蒸現賣」的管理快餐,因此在結果主義盛行的今天,鮮為大眾所知。
然而,要梳理世界管理思想史,詹姆斯·馬奇就是一尊繞不開的學術豐碑。
低調的傳奇:一尊令人仰望的學術豐碑
1928年1月15日,詹姆斯·馬奇出生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後來在威斯康星州長大。
孩提時期,馬奇成長在一個兄弟姐妹都很聰明的家庭。從小,父親教育一家兄妹「不要自以為高人一等」,這一原則始終被馬奇銘記在心,並於此後踐行於數十年的學術研究和教書育人之中。
1949年,21歲的馬奇在威斯康星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第二年,順利取得耶魯大學文學碩士學位。
1953年,馬奇獲得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他前往卡內基梅隆大學,擔任心理學與工業管理學助理教授。
正是在這裡,馬奇與知名管理學家、組織決策理論大師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1916~2001,唯一一位管理領域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結下了深厚友誼。
1958年,馬奇與西蒙合著出版了《組織》(Organizations)一書。作為決策理論學派的兩位大師,該書也是馬奇和西蒙的唯一合著。
《組織》一書的出版,宣告了「組織」作為管理學一個獨立研究領域的誕生,在此後的數十年備受關注和引述,成為組織管理理論的奠基之作。
1963年,馬奇教授與理察·西爾特合著《企業行為理論》(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再次迅速引發學界關注,被奉為組織研究的經典。
1964年,他離開卡內基梅隆大學,把自己的研究擴展到整個社會科學。
1970年,馬奇開始在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任教,直到1995年榮譽退休。
在斯坦福執教的25年間,馬奇不僅擔任政治學和社會學教授,還兼任心理學、管理學和教育學教授,是名副其實的「多領域大師」(professor of everything )。
1972年,馬奇與麥可·科恩、約翰·奧爾森提出著名的「垃圾桶決策模型」(The Garbage Can Model)。這一模型指出:不管問題發生在何時何地,人們都會以此為機會,來實施他們早已選定的解決方法。這會影響到決策的制定過程和最終結果。
1984年,因對管理學的突出貢獻,馬奇教授獲得美國管理學會獎。
1994年,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思考和醞釀,馬奇先生出版了《決策是如何產生的》(A Primer on Decision Making: How Decisions Happen)一書,從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的角度出發,深刻分析了決策的產生過程。他為書中深刻的理論佐以大量趣味生動的例子,既便於讀者理解和運用,又為勤於思考的讀者帶去無盡的啟迪。
1995年,67歲的馬奇教授在史丹福大學光榮退休,因其傑出的教學獲得了史丹福大學沃爾特獎。四年後,他再次獲頒美國管理學會傑出學者獎。
2005年,《論領導力》(On Leadership)一書出版。這本書源於馬奇在史丹福大學商學院開設了15年的"組織領導力"課程。他在書中指出:勝任力、主動性、認同感、協調力是領導的四大核心。他認為,即使一個人並不居要職高位,仍然可以作為一個領導者,發揮領導力,推動變革與進步。
馬奇始終主張學術要面向學術,面向真實世界。
如此,他才提出、發展了有說服力和生命力的學術理論,如垃圾桶決策模型、足球場決策模型,讓我們真正感受到學術與生活的相連,真正相信學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指導生活。
也正因此,馬奇才成為世人心中的大師。
在斯坦福講領導力的詩人
在輝煌的學術成就之外,詹姆斯·馬奇熱衷於寫詩,並曾先後出版過8本詩集,是一位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詩人。
馬奇一生信奉父親傳遞給他的價值觀——「不要自以為高人一等」,也因此,他從不居高臨下給任何人提建議。
不過,當人們問及「如何提高領導力」時,馬奇卻認真勸告「你應該讀詩」。
他是這樣回答別人,更是這樣實踐的。
在斯坦福的領導力課堂上,馬奇常常開出一串經典文學作品的書單,供學生通讀、討論。其中有莎士比亞的《奧賽羅》、蕭伯納的《聖女貞德》,還有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以及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
他堅信:領導力的基本問題和人生的基本問題沒有什麼不同。而對於人生的基本問題,偉大的文學作品很可能比社會科學談論得更好。
從文學經典中提煉領導力精髓,或許是馬奇教授在管理教育領域的獨創。
在接受國內管理學者劉瀾教授的一次採訪中,他談道:
我們的義務之一——如果可能的話,讓生活變得更加美麗一點,尤其是在我們的平常生活之中。
對於那些能夠打理一個小小花園,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的人,我心存傾慕。同樣,對於那些能夠寫出優雅的備忘錄,把它們看作詩歌而非僅僅文件的經理人,我心存傾慕。
生活中,詹姆斯·馬奇先生是四個孩子的父親,也是一位慈祥的祖父,他深愛著自己的妻子。
9月28日凌晨,在得知馬奇教授的訃告後不久,他的一位學生——杜克大學社會學教授周雪光深情回憶:
悼念導師馬奇去世!上次(與馬奇先生)見面是9月9日下午,正逢中國的教師節,在一片賀節信息中,心裡很感謝這個巧合。但見面的緣由卻是沉重的:馬奇先生70年的伴侶Jayne十天前去世,老人悲傷。
我試圖寬慰他說道,Jayne will live for ever in our memories。老人緩緩地說道,是的,她活在我的記憶中,孩子們的記憶中...。我接著說道:...還有我們大家的記憶中。
「Yes」,老人眼圈溼潤了, "... but that's not enough."
不到一個月,老人追隨Jayne而去,挽手至永遠!
德魯克之後的頂級管理大師
Professor of Everything
馬奇先生一生低調,不比德魯克在企業界的斐然聲譽;但他治學視角獨特,縱橫跨越多學科領域,早已誨人無數。
雖被管理學界譽為「德魯克之後的頂級管理大師」。但他本人並不願意被人稱作大師。他對自己的定位是——教師。
在史丹福大學,詹姆斯·馬奇先生是一個傳奇人物。他身兼史丹福大學商學院、教育學院、政治學系、社會學系教授,被大家稱為「professor of everything」。
他長期講授的一門課程是組織領導力,大約從1980年開始,一直講到1995年退休。每年有3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選這門課,包括約100名MBA學生。
對於大學教育,馬奇先生認為:
大學只是偶然的市場,本質上更應該是神殿。
在大學裡,知識和學問之所以受到尊重,主要不是因為他們能夠造福個人和社會,而是因為他們象徵、承載並傳遞有關人性的見解。
高等教育是遠見卓識,不是精打細算。
是承諾,不是選擇;學生不是顧客,是侍僧;
教學不是工作,是聖事;研究不是投資,是見證。
全球學者、企業家的靈感之源
馬奇的一生,可以用「桃李無言下自成蹊」來形容。他的理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學者和企業家,成為他們的靈感之源。
▲張瑞敏和詹姆斯·馬奇
2013年,在史丹福大學商學院的一次面對面交流中,張瑞敏曾熱情評價馬奇帶給他的啟發:
我讀馬奇先生的書就得到了很多有價值的啟發。
比如,馬奇先生在講授領導力課程時總是要講堂吉訶德,一開始我很難理解為什麼要用堂吉訶德這個案例,現在我明白了,堂吉訶德探索的是別人沒有做過的。
這一點和海爾今天做的事情很相似。我們所探索的「人單合一」雙贏管理模式也是沒有別人做過的,完全是新的探索,沒有「路標」可尋,所以,我們有一點像是中國的堂吉訶德。
單向街創辦人、知名學者許知遠讚嘆馬奇:
人文主義的真正傳人,用懷疑、不確定的方式看待世界。
清華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楊斌教授稱馬奇先生是他最喜歡的作家:
他非常強調領導的基本問題和人生的基本問題的統一,我心戚戚。
馬奇先生的書是那種讀著讀著也許會停下來愣半天神的;一句引起萬千思緒,捅破了好些個那層窗戶紙。帶著實踐中的問題去讀,會有更多獲益。
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席酉民用「謙銳、幽默、前瞻、責任」描繪馬奇先生的風採。
回憶起與馬奇先生近距離接觸的一段經歷,席酉民教授這樣說:
他是一位眼光發亮、精神矍鑠、慈祥親和的老人,一進門與大家打招呼、拉家常,根本沒有想像中大師的「距離感」。
當我將印有他畫像的雜誌呈給他,他高興得像個孩子,示意周圍朋友,「I am cover boy!」(我是封面人物)。
但隨著會議的深入,針對每個報告,他都給出了視角獨特的分析;面對紛紜龐雜的討論,他高屋建瓴的總結令人嘆為觀止。
▲席酉民教授微博悼念
——————
儘管我們現在的世界信息流量暴增,信息渠道拓寬,實體虛擬化,個體連接度增加,詹姆斯·馬奇的決策理論仍然具有極高的研究和學習價值。
那些正被大多數人漸漸遺忘、「束之高閣」的經典,不應因「曲高」而「和寡」。
正如詹姆斯·馬奇教授親自擔任製片人的紀錄片《激情與自律:堂吉訶德對領導力的啟示》(Passion and Discipline:Don Quixote’s Lessons for Leadership)中所述:
我們生活的世界重視現實的期望和清晰的成功,
堂吉訶德兩者皆無。
但是儘管一個失敗接著一個失敗,
他堅守願景和使命,他堅忍不拔。
因為他知道自己是誰。
1928.01.15~2018.09.28,
一代思想豐碑的「詩意」人生定格於此。
而你我何其有幸,曾與偉大同處一個時代。
最後,就讓我們以馬奇教授的一首小詩作結。
以此,向這位時代的巨擘獻出一份紀念和緬懷。
Success
by James G. March
No one needs him
after he’s gone.
No one who stays
depends on him,
if he has done it right;
No one asks
why flowers grow,
or how a summer ends,
or notices long
that he has gone,
quietly into the dark.
March, James G. 1980.
Pleasures of the Process.
London: Poets』 & Painters』 Press. (p. 98)
R.I.P
參考資料
[1] 席酉民,我給大師當「老師」 大師給我當「司機」, 2011-02-24,管理學家
[2] 劉瀾, 詹姆斯·馬奇:水管、詩歌與領導力
[3] 劉豔萍,詹姆斯·馬奇:像風一樣的傳奇,管理學家理論版
[4] 曹仰鋒,李平,海爾:中國式堂吉訶德——張瑞敏對話詹姆斯·馬奇,哈佛商業評論
來源:華章管理(ID:hzbook_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