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是紅太陽健康科普,今天跟大家談一下「黑木耳」。先來回答一下題目中的提問,久泡的黑木耳確實會產生毒素,也是有科學根據的,我們慢慢來分析一下。
首先看一個案例
前段時間,媒體報導,5月19日,廣東省某城市發生一起悲劇,一名務工34歲的女子在公司宿舍食用了「隔日泡發的黑木耳」後出現噁心,嘔吐,拉黑便等症狀。被家人緊急送往醫院治療,由於病情持續惡化,最後被送入ICU搶救!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幾乎每年都要報導,讓大家痛心不已,但大家更要關注一下後面的原因,才能引起警惕。
木耳泡發太久會產生毒素
有的專家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同樣是幹木耳,浸泡10小時、2小時、10分鐘,外觀上看起來沒什麼差別,聞起來氣味也沒啥差別。
但隨著浸泡時間越久,細菌數量越多,這表示木耳正在不斷地被細菌分解,失去食用價值,有害菌及有毒代謝產物也會增多。
毒素會導致食物中毒
我們平常很少去醫,大家可能不太清楚一組數據。據有關統計,我國目前每年實際發生的食物中毒至少20萬~30萬人,大都是因為微生物產生的毒素造成的。在食用菌中毒方面,主要是細菌和黴菌汙染產生的毒素造成的。
細菌毒素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是夏季有利於細菌的繁盛和產生毒素,最常見的細菌有白喉桿菌、破傷風桿菌、肉毒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所產生的症狀,輕者嘔吐、腹瀉,重者臟器衰竭。
黴菌毒素的危害也是很大的,最常見的是黃麴黴毒素、青黴毒素、鐮刀菌毒素等,其中,黃麴黴毒素是致癌力最強的毒素。
黑木耳的營養價值
我們也不能因噎廢食,其實黑木耳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早在公元前一百年,西漢戴聖在((禮記》中寫道:「芝楊木耳皆人君燕所加庶饈也」。後魏末期的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就曾介紹了黑木耳的烹調食用方法,「煮五沸、雲腥汁、置冷水中」。唐宋以後,民間常以黑木耳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飲食健康,從以藥治病到傾向於食療。黑木耳藥食同源,既可以滿足人們對美食的需求,長期食用,又可預防和減緩高血壓和高血脂等「富貴病」,因此,黑木耳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喜愛。
因此,我們建議
1、防止食品受到微生物汙染
預防黑木耳中毒首先就要防止食品受到微生物汙染,從泡發木耳開始減少細菌汙染,降低食物中毒的風險。黑木耳隨泡隨吃,一般浸泡別超過1小時。現在天氣越來越熱了,溫度較高,更利於微生物的繁殖,也可以將木耳泡水後放入冰箱冷藏室泡發,降低細菌繁殖速度,減少木耳的腐敗變質。
2、泡發食材最好即泡即食
家庭做菜,不僅僅是黑木耳,還有水發魷魚、海帶、香菇等等,都應即泡即食,儘量減少浸泡的時間,以防發生食品變質現象。例如,海帶一旦浸泡時間過長,就會出現海帶表面起泡現象,用手輕輕一捏,海帶皮與肉就會分離,這樣的海帶既失去了它的美味又失去了營養價值。因此,海帶的浸泡時間也不宜過長。
3、減少亞硝酸鹽
在我國許多地方,人們喜歡做酸豆角、酸白菜等,在做的過程中,這些菜都需要泡在鹽水裡,往往一泡就是十幾天。殊不知這種泡菜由於泡的時間過長,容易產生較多的亞硝酸鹽。亞硝酸鹽被人體攝入之後,對身體是非常不利的。
歡迎大家把關心的話題寫在評論區,我會作為後續選題,希望創作出更多大家喜歡的內容。#百裡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