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關注成功後可查看往期內容
3.轉載請註明出處
朱小蔓:歲月如歌
她是中國情感教育理論的奠基人和開拓者,「用探究高尚道德、純真情感之教育實踐」,詮釋出「人生道德至尊嚴,生命情感最珍貴」的教育真諦。
她為國家「三科」教材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她說:「建設情感文明、情感文化是人類文明的走向。」
2020年8月10日,她告別了摯愛的教育事業,走完了73年的不凡人生。
2016年11月,朱小蔓在南京市拉薩路小學參加教師情感表達與師生關係構建項目研討活動時,與孩子們在一起。
8月12日上午,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俄羅斯教育科學院外籍院士朱小蔓的告別儀式在南京舉行,為她送別的花籃、花圈擺滿了告別廳,剩下的空間剛好容納全國各地冒著酷暑自發趕來弔唁的教育工作者近500人。截至16日早晨,網上數百人留言悼念,點看追悼會視頻近5萬人次。
8月10日下午3時,朱小蔓因病醫治無效離世。「朱小蔓同志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她學養深厚、道德純粹,對教育事業無比忠誠、對工作執著奉獻的精神令人尊敬、讓人感動。」國家教材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原副部長、江蘇省原副省長王湛說。
「她熱愛教育,有教育情懷,有極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終身為發展教育事業服務。」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劉利民說。
1、長期「雙肩挑」
一直保持教師學者本色
朱小蔓一生,從小學校長做到了大學校長,從研究所所長做到了一級學會負責人,及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主任。老友戲言,「從小學一直做到了聯合國的『官』」。
朱小蔓
但在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眼裡,她「從沒有把職務當『官』來做,學術情懷一如既往、不改如初,坐班行政之餘一直堅持帶研究生,搞科研、讀書與寫作」。知她離世,顧明遠說:「我們失去了一位很有思想、非常勤奮的教育學家。」
無論是在安徽師範學院、南京鐵道醫學院工作期間,還是任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兼黨委書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主任、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等期間,她都是一邊承擔沉重的行政事務,一邊任教、科研,幾乎一輩子都是「雙肩挑」。
朱小蔓的博士生導師、南京師範大學魯潔教授說,她「保持著教師、學者的本色和天真」。魯潔痛心地說:「她在我家裡談說教育種種問題時的聲音還常在我腦中泛起,無法抹去。」
「她是我最喜歡的學者之一,她的教育情懷和道德文章一直是我的榜樣。我們有許多愉快的對話與合作。」新教育發起人、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說。
朱小蔓一生曾經歷過多個工作崗位。「每換一個崗位,每接受一項任務,她總將之看成國家交給的使命,全身心投入,敬業以待,付諸心血。」魯潔說。
每到一處崗位,每接一次重任,朱小蔓都用「教育之眼」「道德之眼」「情感之眼」來審視教育場域的管理。「她學養深厚、品格高尚,為人真誠善良,做事嚴謹執著,為中央教科所的學術發展傾注了巨大心血,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教育部教材局局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課程教材研究所所長,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原院長田慧生說。「她凡事都用心、盡心,把心放進去。她的工作、學術、講學都帶著人情味。」新加坡社會科學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李榮安教授說。
朱小蔓生前最喜歡與年輕人一起讀書、研討。她曾說:「從年輕人中發現人才,是我們的責任。」年輕人銳利的思維激發了她的思考和創作靈感,她睿智、博學的從教風格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引領著年輕人的治學、從教方向。
朱小蔓在南京師範大學的「開門弟子」之一、南通大學教務處處長丁錦宏教授說:「剛入學時還躊躇滿志,可見到朱老師開的讀書單,我傻眼了,《哲學史講演錄》《精神現象學》《小邏輯》……」朱小蔓還特別拿出一套英文資料,要求丁錦宏做讀書筆記、文獻綜述。「後來發現自己確實在思維、視野等方面有所發展,這與朱老師重視培養我的辯證思維能力、英文文獻閱讀能力、視野拓寬有很大關係。」 朱小蔓24年前與南京師範大學碩士生圍著長條桌共同討論教育哲學話題,「那種不分師生、只論觀點的唇槍舌劍,至今歷歷在目。」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朱志勇教授說。
朱小蔓時刻不忘促進學生的成長。「她叮囑我,不論在哪裡工作,都要傳承教育學精神。」寶雞文理學院馬多秀教授說。
教育部職業與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曾天山評價朱小蔓是「師德楷模」。他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偶遇南京師範大學一名研究生。這名研究生剛入學時,朱小蔓到新生宿舍噓寒問暖,他們還以為是宿舍管理人員,沒想到居然是校領導。
同事、朋友、學生等遇到困難,朱小蔓總會不遺餘力地幫助。愛人吳志明常埋怨她是「濫好人」。但她總說,助人是快樂的,儘管過程可能是艱苦的。「朱老師說,當被我們幫助的人感受到了這種關懷,他最終也會成長為一個關懷者,也像我一樣去關心別人。」上海師範大學劉次林教授說。朱小蔓用行動詮釋了「愛滿天下」的教育真諦。
為教育付出多,為家人付出自然就少了。女兒吳姍說:「我曾經一度埋怨媽媽把最好的時光給了學生、給了教育事業。但我真的不怪她,她一輩子為別人考慮,也包括我。」
親朋老友,一時無法接受她的離開。「她一直帶病堅持工作,擔任中陶會會長十幾年來為『陶研』事業作出了開拓性貢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孫女陶錚說。「朱老師走了,我感覺自己精神上缺少了一根支柱。」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的外孫、北京市陳鶴琴教育思想研究會副理事柯小衛,一直把朱小蔓當作良師益友。
2、以「情感」之眼
觀道德教育
貫穿朱小蔓學術生涯的一條主線是情感教育研究與實踐。「她是我國情感教育研究的開拓者,在道德教育研究領域,她也走在國內前列。」王湛說。
20世紀80年代,朱小蔓開啟了她的情感教育研究。面對經歷過1977年至1983年高考的大學生,她開始持續研究、思考:「究竟是什麼東西在人的內心持續、內發、內控地生長、壯大著品性,從而使人成為一個善人、好人、有德之人呢?」
恰在這樣的思考中,她與蘇聯倫理學教學委員會主任、莫斯科大學哲學系倫理學教研室主任吉塔連科教授取得聯繫,後來去莫斯科大學哲學系倫理學教研室做他的訪問學者。1989年,朱小蔓又開始攻讀博士學位,學位論文即是情感教育研究。於是,就有了《情感教育論綱》一書的誕生。
「她在道德教育研究特別是情感教育研究等方面所做的開拓性工作與貢獻,為這個時代的教育學術增添了厚重磚瓦。」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周洪宇教授說。「她是情感教育理論的集大成者和忠實踐行者。」田慧生說。「她長期忍受疾病的痛苦,樂觀生活,積極工作,努力奉獻,在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等領域作出卓越貢獻,是我國當代教育學者的楷模和驕傲。」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石中英教授說。
在應試教育初露端倪的時候,朱小蔓開始了情感性素質教育研究,自覺地提出情感教育是關懷並指向人的整體素質的教育,把自己參與的江蘇省一批小學的教育改革實驗,如南京琅琊路小學的「小主人教育實驗」、無錫師範附小的「樂學教育實驗」、無錫五愛小學的「和諧教育實驗」、江陰實驗小學的「審美教育實驗」,還有南通師範二附小的「情境教學實驗」、江陰峭岐小學的「班組串換實驗」、丹陽師範附小的「情育課程實驗」等,統稱為「情感性素質教育模式」。
1994年,朱小蔓提出「情感性德育範式」,1995年正式提出「情感性道德教育」,包括德育目標、內容、過程、機制、方法與評價等要素,體現出她以「情感」之眼觀教育、道德教育的整體思想。「她在全國首倡情感德育理論,影響了許多中小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情感德育理論流派。」華中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杜時忠教授說。
朱小蔓在研究情感對道德養成重要作用的同時,也重視和強調情感對智力發育的特殊作用,認為情感是一種重要智能。在這方面,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給了她很大的學術自信。
她近年來在情感教育視野中研究生命與生命教育,關注臺灣、香港的生命教育,積極推動中國生命教育的發展。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生命教育專業委員會在悼詞中說,朱小蔓「用探究高尚道德、純真情感之教育實踐」,詮釋出『人生道德至尊嚴,生命情感最珍貴』的教育真諦」。
「朱小蔓老師是一位真正的教育思想家。」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所負責人吳安春研究員說,「她重視培養學生具有建構教育理論的能力,提出要從為什麼、是什麼、怎麼做三個層次上探索『上天入地』的教育理論,並以此為方法論,從情感、德性、智慧、生命、體驗、文化、生態等多維視角,建構其具有道德情感特色的教育理論體系。」「我們要學習她的思想,傳承她深刻純粹的學術品格。」國家開放大學政法部部長劉驚鐸教授說。
2015年遇見朱小蔓後,重慶市渝北區空港新城小學校副校長蘇建明深受感染,立志以她為榜樣,將更有愛、更科學的教育播撒在每一堂課上。
3、病中修課標編教材
為育時代新人作貢獻
參與中國第八次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下簡稱新課改)期間,朱小蔓已身患重病,幾次住院治療。「她以大無畏的精神擔起了國家統編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教材總主編的重任。」王湛說。
朱小蔓先是2006年受教育部委託,任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組織專家團隊對2003年頒布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進行修訂。2011年,教育部頒布《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修訂後的課標將「情感·態度·價值觀」放在前面,突出情感體驗、道德實踐在德育課程中的特殊價值,強調優化教學過程,增強學生道德學習能力。
2012年初,朱小蔓再受教育部委託,任初中《思想品德》示範性教材總主編,2016年7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下兩冊出版,9月投入使用。教材明顯加強了價值觀教育、生命教育、法治教育、公民意識教育、生態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媒體素養教育等。
「她為國家『三科』教材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田慧生說。新課改為朱小蔓的情感教育研究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實踐之源和靈感之源,她的情感德育論、生命教育等思想便是在這個過程中成熟起來的。
「她為中國的教育事業,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劉利民說。
4、多為「天下先」
在每個崗位上都有卓越表現
「朱小蔓同志一生經歷多個教育崗位,在每個崗位上都有卓越表現。」王湛說,「她對中國的師範教育、教育研究和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建設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朱小蔓的教師情感人文素養研究,在國內教師教育研究中獨樹一幟。20世紀80年代中期,教育界有識之士已經敏銳感覺到「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弊端,「以知識為中心」「犧牲了另一半」,使兒童出現了「單向度、麻木、冷漠、無心」等現象。基於對這些時代教育問題的診斷和有力回應,朱小蔓提出「呼喚有情感人文素質的教師」這一命題,相關研究一直持續至今。1997年,朱小蔓在相關課題研究中討論師範院校怎樣對師範生進行情感人文素養培養,總結了以南通師範學校為代表的我國中等師範教育的本土化發展之路,為國際師範教育提供了一定借鑑。
受當時的國家教委師範司委託,1997年,朱小蔓與時任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張民生教授、上海師範大學校長楊德廣教授開始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建設論證工作。在朱小蔓推動下,1998年南京師範大學曉莊學院成立,同年9月招收首屆教育學小學教育方向本科生,開創了我國師範教育「培養本科學歷小學教師」的歷史。「沒有朱老師,就沒有南師大和曉莊學院聯辦小教本科,我可能一輩子都只是一名鄉村教師。」南京曉莊學院心理健康研究院副院長許紅敏說。
13年前,朱小蔓來到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工作。「對於年輕的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來說,她就是一種精神力量,影響著年輕的學者們。她是一位嚴肅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和優秀的共產黨員,她是一位好老師,她是一位自主創新的好學者,走出了一條學術界少有的學術創新之路。」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朱旭東教授說。
2008年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主任後,朱小蔓開始關注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提出在「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確立初期,需要理順農村教師管理體制,建立開放的教師專業發展合作機制等。任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期間,朱小蔓從移風易俗、文化變遷意義上挖掘農村教育和農村教師的特殊作用,提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農村教育,通過農村教育促進農村振興、提升農民素養。
朱小蔓還大力幫助殘疾青年拓寬生命成長空間,在全國率先探索了全納研究生教育。「她以堅韌的理想信念支撐全納教育探索、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強師者正能量、以紮實的學識高水準發揮導師作用、以仁愛之心實踐有教無類的樹人理念。」黨的十九大代表、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侯晶晶說。
5、與國際學者對話
讓世界深入了解中國教育
「我與朱小蔓老師交往多年,她是我最尊敬的研究者之一。經她介紹,我才與中國的學校建立了深入聯繫。」日本教育學家佐藤學說。
佐藤學憶起,「我們在一次會議上見面,那次我們一起唱了很多俄羅斯歌曲。我們期待,在進行學術研究的同時,盡情歌唱」。老友回憶,已成悼語。
得悉朱小蔓病逝,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蘇霍姆林斯卡婭委託內蒙古師範大學烏雲特娜教授轉告大家,在她眼裡,朱小蔓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的好教師、好領導、好教育家」。
在工作生涯中,朱小蔓結識了多位國際著名學者,如英國哲學家皮特朗、加拿大教育現象學家馬克斯·范梅南等。「在與他們的對話中,我一邊學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實踐,並根據國情,創造性地吸收進中國本土的教育研究與實踐。」朱小蔓說,「我總能從對方那裡獲得在學術視野、教育問題的歷史脈絡、文化差異以及思維方式和方法論方面的不少啟發。有許多東西,尤其是現場被觸動的剎那間的感覺,是平日看書、查資料所無法獲得的。」朱小蔓與範梅南的交往,促進了教育現象學在中國傳播、落地。澳門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兼教育學院院長李樹英教授與範梅南對朱小蔓的遠逝感到十分悲傷、惋惜,他們多次與朱小蔓會面,對教育現象學和情感教育有共同研究興趣。
「我把她珍存在我的思想中了。我記得她的友好,記得她對道德教育的支持。」國際頂尖德育期刊《道德教育》雜誌原主編、倫敦大學兼職教授莫妮卡·泰勒說。
朱小蔓利用參加各種國際會議的機會,積極地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教育的本土實踐與經驗。在與日本學者阿部洋合作的「中國現代社會變遷與學校教育改革模式——蘇南與蘇北模式」項目中,她學到了與中國教育研究者不一樣的研究方式、思考方式,也向日本學者和教育官員展示了中國教育尤其是江蘇教育的風採。
「她對教育事業和教育科研事業的無限熱愛以及孜孜不倦的學術追求,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享有崇高聲譽。」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於發友研究員說。
2003年10月,中央教科所和俄羅斯教育科學院在莫斯科籤訂「2003—2006合作協議書」,催生了新世紀以來中俄教育比較研究的力作《20—21世紀之交中俄教育改革比較》。「小蔓老師早年留學俄羅斯,多年來為促進中俄兩國教育同行交流做了很多工作,促進了兩國同行互相理解,加強了教育交流合作。這也是她的一個重要貢獻。」劉利民說。
6、情感文明
沒有結束的尾聲
近年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推進,朱小蔓明確提出情感教育要向「情感文明」發展,提高了情感教育在教育體系以及在人類文明進步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設情感文明、情感文化是人類文明的走向,它是腦科學、倫理學、心理學、教育學交叉研究的地帶。」朱小蔓說,情感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將情感文明落實在班集體建設班主任工作中、落實在課堂師生文化和學校文化中。
賡續的事業,
豐碩的成果,
豐滿的人生。
朱小蔓學術之樹常青。
來源:中國教育報 楊桂青
微信編輯:湯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