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女神」朱小蔓走了,她是情感教育的奠基人

2021-01-07 四川婦聯

反對重認知、輕情感的教育,

始終提倡情感教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

鼓勵師生間的心靈溝通……

8月10日下午,中國著名教育學家、中國情感教育理論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南京師範大學原副校長、原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兼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朱小蔓在南京逝世,享年73歲。

在教育界,

她是大家心中的「教育女神」,

全國各地的校長和老師們紛紛發文懷念。

朱小蔓

「永遠懷念您,我心中的女神」,

弟子深情回憶恩師

8月10日晚,朱小蔓同志治喪小組發出訃告,並設立網上靈堂,開設留言悼念欄,隨即引發眾多教學工作者前來致哀,回憶朱老師生前的點滴,以及她倡導的情感教育、生命教育等教育理念。

朱小蔓教授

「我知道她還有很多教育的規劃、理想尚未實現,還有許多心中牽掛的學生、朋友,怎麼就這樣悄然離開了?真是讓人撕心裂肺,痛心疾首啊!」中山大學哲學系李萍說。

「她提倡師範學院在培養青年教師時,首先要進行生命教育,即了解人的進化歷程,理解人的各種情感,在有了對生命、對情感的認同之後,再進行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她還最早提出情感教育,並在中國教育界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強忍悲痛,永遠悼念朱老師。」在中學任教的王坤老師留言。

「作為一名教師,她反對重認知,輕情感的教育,她始終提倡情感教育。朱小蔓教授說過,如果學生的情感心靈沒有因為對學業的厭惡拒絕而閉鎖僵硬,那麼開放的、自由活潑的心靈便是塊播種並生長真善美人格品質的豐茂綠地。學生心靈始終是她關注的重點。」現任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院長、朱老師的學生劉慧,曾寫文章專門回憶自己的恩師:「真正的師愛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在師生互動的具體情境中,由教師的言行表達出來的。先生的情感教育理念早已化作了行動,無形中影響了我們的成長。」

「永遠懷念您,我心中的女神,永遠俯下身來看學生的老師,中國教育的一座豐碑!願您一路走好,在天堂裡,善良、智慧依然那麼美麗與光芒。」這是原南京市長江路小學校長宋紅斌的留言。在宋紅斌心中,朱小蔓教授是很厲害的女神,一個忘我的人,能把人文和科學很好的結合。「她就是我心目中的完美女性,長得美,氣質好,有情有義。」

宋紅斌說,朱小蔓教授在南師大時,培養了本科起點的小學教師。「當時那些本科小學教師都是校長們搶著要的,現在他們不少也都成了名師。」到北京工作後,朱小蔓教授對南京教育依然非常關注,10多年前,宋紅斌和多位校長參加過中央教科所和南京市教育局合作的全國校長發展學校。「我是第一批學員,當時不僅講教育理念,還有教育之外的很多知識,如經營管理。當時的結業證書就是朱教授籤署的。」

長江路小學的著名特級教師王蘭老師已經90多歲,朱小蔓教授前些年曾到長小來參加王蘭老師的教育思想研討。「當時我們送她回家,感覺身體還可以。」那也是宋紅斌最後一次見到朱小蔓教授。

朱小蔓和孩子在一起

這位重情感的教育大家,

把智慧留在教材裡

什麼是情感教育,

如何在教育過程中實踐情感教育?

朱小蔓老師的弟子、助理王平老師連夜書寫《緬懷名家朱小蔓:以「情感」之眼看教育》一文,文中這樣介紹,作為中國當代情感教育的開拓者和實踐者,朱小蔓教授在實踐中結合哲學架構與科學意識,用現代科學知識綜合考察教育問題,彰顯教育中的情感為維度。

「當時恢復高考之後,逐步建立的學生思想品德教育課程體系中,偏重知識教育與科學管理卻實效性不高、德育評價方法單一、過分倚重量化考核而難以和學生品德成長的需要與現實結合起來等問題,朱老師從理論上開始自覺反思,提出『除了外部的支撐力量,諸如社會環境、輿論、規則、法律等外,個體品德形成的內在的力量究竟是什麼』這一疑問,並首次提出情感教育,開拓了新的教育學研究領域。」

《道德與法治》教材

後來,以《情感教育論綱》為奠基,朱小蔓教授所開闢的情感教育學術研究,以及此後幾十年的理論拓展和實踐探索,都始終貫穿著這樣一條主線。如今,全國中小學仍在使用由朱小蔓教授擔任總主編的《道德與法治》教材。

來源:中國婦女報

相關焦點

  • 沉痛悼念 | 朱小蔓:情感教育研究的開拓者
    朱小蔓認為情感是人的生命健全和道德成長的重要內容和機制,因此,她選擇將研究重點放在「情感教育」這一領域,圍繞「情感」這一核心,探究人的情感世界的發展尤其是道德情感的培育。情感教育成為此後幾十年她進行學術研究的主線,她也因此被稱為我國情感教育的開拓者、奠基人。
  • 朱小蔓和情感教育
    她在對古今中外教育著作的深入研讀、對基層學校育人經驗與問題的提煉中汲取研究資料和寫作靈感。她對教育理想的追求,體現在工作、研究、實踐的點點滴滴、方方面面。在這樣的研究視野和工作經歷中,朱小蔓開始重視情感的作用,思考和追問道德教育究竟是什麼,逐漸展開了對情感教育的研究。
  • 以「情感」之眼看教育——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探析
    [摘要]朱小蔓教授是我國情感教育研究的先驅,她的情感教育思想代表作《情感教育論綱》的第1版於1993年出版,至2019年第3版再版整整26年。值此之際,對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進行梳理,不論對於提升情感教育研究和實踐的自覺性,還是對於增強情感教育理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 那位播下情感教育種子的人走了!著名教育專家朱小蔓在南京逝世
    8月10日下午,著名教育專家朱小蔓在南京逝世,享年73歲。這位在情感教育領域孕育出無數「種子」的園丁,把自己最美麗的面龐留給了校園,留給了學生,留給了眾多接受情感滋養的孩子們。2015年10月,南京市第九中學舉辦90周年校慶,當時已經患病的朱小蔓克服病痛,堅持來到校慶現場,為所有教師做了一場生動的教育學講座。「她關心情感教育、學校道德教育,不少觀點和建議給了學校發展極大啟發。」林啟紅說,朱小蔓教授對師長,對母校飽含感情,常常回憶、感念當年學習時的點滴。「她對人對事的感恩之心、以及對教育學的一腔熱血,感染激勵著所有九中人。」
  • 那位播下情感教育種子的人走了!著名教育專家朱小蔓在南京逝世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交匯點訊 8月10日下午,著名教育專家朱小蔓在南京逝世,享年73歲。這位在情感教育領域孕育出無數「種子」的園丁,把自己最美麗的面龐留給了校園,留給了學生,留給了眾多接受情感滋養的孩子們。
  • 深切緬懷:回歸情感的教育實踐家朱小蔓
    重情感教育的教育者   作為一名教師,朱小蔓反對重認知,輕情感的教育,她始終提倡著情感教育。這是朱小蔓在做講座時引用過的 《學會關心—一另一種教育模式》中的一句話。朱小蔓認為情感素質及其表達能力原本是教師專業能力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但長期以來,學術界和一線教師對此缺乏關注。這種教師情感表達的缺乏即使在職後也並未得到改善。她始終認為外顯的情感能力背後是教師的情感人文素質。情感表達的適切性在於教師的人文素養能否站在為學生提供援助的立場,做出妥帖、智慧的處理。
  • 朱小蔓:中國情感教育研究的開拓者
    8月10日,原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兼黨委書記、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首任所長、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朱小蔓教授在南京病逝。學術生命力浸透在字裡行間不少教師是捧著她寫的《情感教育論綱》認識了範美南、諾丁斯,開始了教育哲學類書籍的閱讀。
  • 朱小蔓:中國情感教育研究的開拓者
    唯一的一次她沒有回覆……」北京教科院副研究員冉乃彥回憶。  在最後的日子,她病重得無法言語。8月10日,原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兼黨委書記、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首任所長、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朱小蔓教授在南京病逝。
  • 73歲朱小蔓去世,一輩子紮根情感教育:做教育,尤其不能忘本
    文丨趙碎碎說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就在昨天下午,也就是8月10號,著名教育專家朱小蔓在南京逝世,享年73歲。在教育領域多年的學者,都知道這位園丁,她一輩子紮根於情感教育,不忘初心。
  • 播下情感教育種子的人走了!朱小蔓曾呼籲「讓教師生長出更多的職業幸福感」丨關注
    她認為,不觸及和開發人的情感資源很難有真正的德育、真正的素質教育。情感是人生命態度的重要表徵,情感的存在、表達方式及其質量反映著人的精神面貌,情感教育關乎人的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所以教育的全程都應當關注人的情感。從1989年起,朱小蔓把對道德情感的關注擴展到了教育的全領域。1989—1992年,她完成了《情感教育論綱》。
  • 美德懿行,她是用生命在做教育——沉痛悼念朱小蔓教授!
    在這本書的自序裡,她寫道:「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是什麼東西在人的內心持續、內發、內控地生長、壯大著品性,從而使一個人成為善人、好人、有德之人呢?」朱小蔓的一生,是在踏踏實實地用生命踐行著她所倡導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生命教育。今天,我們重溫朱小蔓教授關於道德情感教育的深刻哲思。
  • 一輩子紮根於情感教育研究的知名教育學家朱小蔓教授逝世
    從政不是她的本意,但出於自己的革命情懷,她還是選擇了教育和政治雙肩挑。從政的過程是繁忙的,但朱小蔓憑藉教育家的敏銳觀察力,從這些繁瑣的事物中發現所做工作的經驗、感受都可以轉化為教育思考能力,使知識和實踐產生聯結。
  • 一輩子紮根於情感教育研究的知名教育學家朱小蔓教授逝世
    作為我國當代情感教育研究的開拓者和實踐者,長期以來,朱小蔓教授在實踐中結合哲學架構與科學意識,用現代科學知識綜合考察教育問題,彰顯教育中的「情感」維度,在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等領域提出了許多帶有中國本土特色的原創性理論並付諸實踐,在全國廣大地區產生了深刻影響。在《情感德育論》一書的自序中,朱小蔓回顧了她關於情感教育研究的心路歷程。
  • 南師大連失兩位教育大家:魯潔、朱小蔓師徒今年相繼離世
    澎湃新聞記者從南京師範大學方面獲悉: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著名教育家、教育理論家,改革開放後中國教育學科重建的重要奠基人,德育學科的奠基者和領導者,新世紀義務教育德育課程改革的引領者,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科的重要領導者、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魯潔先生於2020年12月25日8:30因病於家中逝世,享年90歲。
  • 她在校園播下情感教育「種子」
    著名教育家,中國情感教育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朱小蔓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8月10日在南京逝世,享年73歲。朱小蔓和南通淵源頗深。她多次來南通傳經送寶,在南通許多教育人的學術和生活上,指引了方向,樹立了榜樣。
  • 追思朱小蔓教授:中國情感教育研究的開拓者
    不少教師是捧著她寫的《情感教育論綱》認識了範美南、諾丁斯,開始了教育哲學類書籍的閱讀。在與她交往的過程中,人們認識到她熾熱的教育情懷、勇敢的人生態度和率真的學術品格。「《情感教育論綱》是在先生的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的,第1版1993年5月出版,第二版出版於2008年,第三版則是2019年9月出版,先生持續30載專攻一隅。」
  • 那位播下情感教育種子的人走了
    作為我國當代情感教育研究的開拓者和實踐者,長期以來,朱小蔓教授在實踐中結合哲學架構與科學意識,用現代科學知識綜合考察教育問題,彰顯教育中的「情感」維度,在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等領域提出了許多帶有中國本土特色的原創性理論並付諸於實踐,在全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備受尊敬。
  • 情感教育思想的人道主義特徵
    朱小蔓一生與「情感」聯繫在一起,她不僅奠基並開拓了情感教育研究領域,而且自身就是一個情感豐富、文明而優雅的人。她的情感教育思想是指向生命完整和精神關懷的、紮根中國教育實踐的人道主義教育範式。她認為,情緒情感的發動有其生理的基礎或表現,但更與特定生命個體在社會環境中的位置、民族地域文化以及微觀交往互動的質量相關。朱小蔓所倡導的情感教育研究中的「情感」,並非西方近代科學思維中那個與邏輯理性相對的作為心理現象的情緒,而是具有價值傾向的人的精神性活動。情感教育主要探索人的精神發育,為教育樹立起指向精神健全發育的價值目標。
  • 73歲著名教育學家朱小蔓逝世,開拓了現代教育理論研究新領域
    她既是我國當代情感教育研究的開拓者和實踐者,被譽為「情感教育聖女」,又是一位在教育領域富有實績的官員,參與推動了我國近年來的教育改革與課程改革。她去世的消息傳出後,海內外多所大中小學的校長、教師及教育學者們紛紛在網上留言或撰文,為之紀念、送別。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顧問朱永新通過微博哀悼:「小蔓大姐的教育情懷與道德文章一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 73歲著名教育學家朱小蔓逝世,開拓了現代教育理論研究新領域
    (網絡直播截圖)朱小蔓生前為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兼黨委書記、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督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主任等職。她既是我國當代情感教育研究的開拓者和實踐者,被譽為「情感教育聖女」,又是一位在教育領域富有實績的官員,參與推動了我國近年來的教育改革與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