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重認知、輕情感的教育,
始終提倡情感教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
鼓勵師生間的心靈溝通……
8月10日下午,中國著名教育學家、中國情感教育理論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南京師範大學原副校長、原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兼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朱小蔓在南京逝世,享年73歲。
在教育界,
她是大家心中的「教育女神」,
全國各地的校長和老師們紛紛發文懷念。
朱小蔓
「永遠懷念您,我心中的女神」,
弟子深情回憶恩師
8月10日晚,朱小蔓同志治喪小組發出訃告,並設立網上靈堂,開設留言悼念欄,隨即引發眾多教學工作者前來致哀,回憶朱老師生前的點滴,以及她倡導的情感教育、生命教育等教育理念。
朱小蔓教授
「我知道她還有很多教育的規劃、理想尚未實現,還有許多心中牽掛的學生、朋友,怎麼就這樣悄然離開了?真是讓人撕心裂肺,痛心疾首啊!」中山大學哲學系李萍說。
「她提倡師範學院在培養青年教師時,首先要進行生命教育,即了解人的進化歷程,理解人的各種情感,在有了對生命、對情感的認同之後,再進行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她還最早提出情感教育,並在中國教育界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強忍悲痛,永遠悼念朱老師。」在中學任教的王坤老師留言。
「作為一名教師,她反對重認知,輕情感的教育,她始終提倡情感教育。朱小蔓教授說過,如果學生的情感心靈沒有因為對學業的厭惡拒絕而閉鎖僵硬,那麼開放的、自由活潑的心靈便是塊播種並生長真善美人格品質的豐茂綠地。學生心靈始終是她關注的重點。」現任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院長、朱老師的學生劉慧,曾寫文章專門回憶自己的恩師:「真正的師愛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在師生互動的具體情境中,由教師的言行表達出來的。先生的情感教育理念早已化作了行動,無形中影響了我們的成長。」
「永遠懷念您,我心中的女神,永遠俯下身來看學生的老師,中國教育的一座豐碑!願您一路走好,在天堂裡,善良、智慧依然那麼美麗與光芒。」這是原南京市長江路小學校長宋紅斌的留言。在宋紅斌心中,朱小蔓教授是很厲害的女神,一個忘我的人,能把人文和科學很好的結合。「她就是我心目中的完美女性,長得美,氣質好,有情有義。」
宋紅斌說,朱小蔓教授在南師大時,培養了本科起點的小學教師。「當時那些本科小學教師都是校長們搶著要的,現在他們不少也都成了名師。」到北京工作後,朱小蔓教授對南京教育依然非常關注,10多年前,宋紅斌和多位校長參加過中央教科所和南京市教育局合作的全國校長發展學校。「我是第一批學員,當時不僅講教育理念,還有教育之外的很多知識,如經營管理。當時的結業證書就是朱教授籤署的。」
長江路小學的著名特級教師王蘭老師已經90多歲,朱小蔓教授前些年曾到長小來參加王蘭老師的教育思想研討。「當時我們送她回家,感覺身體還可以。」那也是宋紅斌最後一次見到朱小蔓教授。
朱小蔓和孩子在一起
這位重情感的教育大家,
把智慧留在教材裡
什麼是情感教育,
如何在教育過程中實踐情感教育?
朱小蔓老師的弟子、助理王平老師連夜書寫《緬懷名家朱小蔓:以「情感」之眼看教育》一文,文中這樣介紹,作為中國當代情感教育的開拓者和實踐者,朱小蔓教授在實踐中結合哲學架構與科學意識,用現代科學知識綜合考察教育問題,彰顯教育中的情感為維度。
「當時恢復高考之後,逐步建立的學生思想品德教育課程體系中,偏重知識教育與科學管理卻實效性不高、德育評價方法單一、過分倚重量化考核而難以和學生品德成長的需要與現實結合起來等問題,朱老師從理論上開始自覺反思,提出『除了外部的支撐力量,諸如社會環境、輿論、規則、法律等外,個體品德形成的內在的力量究竟是什麼』這一疑問,並首次提出情感教育,開拓了新的教育學研究領域。」
《道德與法治》教材
後來,以《情感教育論綱》為奠基,朱小蔓教授所開闢的情感教育學術研究,以及此後幾十年的理論拓展和實踐探索,都始終貫穿著這樣一條主線。如今,全國中小學仍在使用由朱小蔓教授擔任總主編的《道德與法治》教材。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