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她出現在人們面前時,看不到病痛折磨的痕跡。她的率真,她的憂思,她的激情感染著身邊的人,發自肺腑的、流動情感的、充滿睿智的聲音讓人念念不忘。
那是實際年齡與真實面容的移位。一個解釋,學術志趣、精神境界讓她充滿生命的活力。
「2020年7月21日,我向朱小蔓老師請教如何對待當前性教育方面的問題。唯一的一次她沒有回覆……」北京教科院副研究員冉乃彥回憶。
在最後的日子,她病重得無法言語。8月10日,原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兼黨委書記、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首任所長、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朱小蔓教授在南京病逝。
學術生命力浸透在字裡行間
不少教師是捧著她寫的《情感教育論綱》認識了範美南、諾丁斯,開始了教育哲學類書籍的閱讀。在與她交往的過程中,人們認識到她熾熱的教育情懷、勇敢的人生態度和率真的學術品格。
「《情感教育論綱》是在先生的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的,第1版1993年5月出版,第二版出版於2008年,第三版則是2019年9月出版,先生持續30載專攻一隅。」天津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金美福談起自己閱讀《情感教育論綱》第三版時感慨,「先生很謙虛地對自己執著的研究給予自我評價:學術上專攻一隅,往往演化為一家之言,或因偏狹而難以周全、深入。事實上,先生的治學,專攻此一選題的研究給弟子們作出最好的示範。」
「而這篇『自序』共三稿,歷時兩年。2017年10月在北京寫的初稿,2018年3月在南京療病期間又修改一稿,定稿2019年7月完成。顯然,老師是在身體很虛弱的情況下改完『自序文稿』,先生頑強的學術生命力浸透在字裡行間。」金美福說。
朱小蔓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指導專家。2002年起擔任教育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研製及修訂組組長,主編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以及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年受聘擔任教育部統編教材初中《道德與法治》的總主編。
「只要需要,她就勇敢接下。這是中國學者具有的報效祖國,報效天下的使命,為學生、為兒童服務的胸懷、情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高德勝記得,「我們開課標修訂的會,每天都開到晚上九、十點。她有時候講話講一天,到最後臉都是蒼白的。我就擔心她會暈倒,當時提醒她,適可而止,我們晚上熬夜做。她不願意,非要跟著我們一塊兒討論,包括她做統編教材、課程標準修訂,都是這樣奮不顧身。」
「200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從河北遷入北京師範大學,朱小蔓擔任第一任中心主任,她用自己的耐心和執著,讓農教中心平穩渡過了最初的適應期,為農教中心規劃了發展藍圖。」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曾曉東表示。
彰顯教育中的「情感」維度
作為當代情感教育研究的開拓者和實踐者,朱小蔓的學問打通文學、哲學、倫理學、腦科學等學科界,彰顯教育中的「情感」維度,在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等領域提出了許多帶有中國本土特色的原創性理論並付諸實踐。
「現代社會,人們提倡認知、提倡知識。她提倡情感其實是要回到人本身,回到人和人之間,是我們現在教育當中的一個被忽視或者是被輕視的一個角度。她一生致力於情感教育,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的思考。」高德勝說。
她認為:道德教育若要真正成為一種抵達心靈、發育精神的教育,一定要訴諸情感。如果不訴諸情感、改善情感,就不可能變成精神發育的活動、生命內在的精神活動。」
她呼籲,今後需要對教師教育的情感維度予以重視,對於即將成為教師的師範生而言,教師教育的課程需要做調整,需要幫助教師對兒童情緒情感的發育特點、表達與理解方式等有基本的認知,要了解情緒情感對於兒童學習、兒童價值觀形成、以及人格個性形成的深刻關係,要培養自己與學生建立積極情感交往的願望及能力。
「圍繞著情感教育,朱老師的德育不是無根的,她是站在生命的情感角度去做德育。這是有溫度的,是有魅力的,也是親人的。」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院長劉慧表示。
「如果說她的《情感教育論綱》標誌著情感教育這樣一個學術領域的誕生和初創。那麼,2015年她提出情感文明,則是她情感教育思想發展的又一個裡程碑,並成立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情感文明與教育專委會,標誌著情感教育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我覺得,朱老師的情感教育是有中國符號、中國話語體系、中國原創的這樣的一個教育理論。」劉慧認為。
「下輩子可以選擇職業,我還會選擇當教師。」
「她本身倡導情感教育,她對學生永遠是熱愛幫助的,非常友善。」高德勝回憶,有一種母性的力量在裡面,可以說她是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子女來看待,甚至是超出對自己子女的心。就如她女兒吳姍所講,「她人生當中的高光時刻是和學生在一起的」。
「朱老師研究情感,她人也很細膩,知道怎樣去關注他人的感受,怎樣去幫助人去解困,就是愛心滿滿。」劉慧這樣形容自己的恩師:「真正的師愛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在師生互動的具體情境中,由教師的言行表達出來的。先生的情感教育理念早已化作了行動,無形中影響了我們的成長。」
作為一名教師,每年九月迎學生進來,與他們同歡樂、共煩惱,成為她生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她各種情感的主要來源。看到學生們思維在變化、理性在成熟、智慧在增長,她心裡由衷地感到高興。有時候,會和他們有衝突,這些衝突是代際、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包括性格上的不同。但更多的是,她會感到一種生命能量的釋放和置換以及人生價值和職業價值的體現。
「我相信沒有教師這種身份,沒有學生的督促,我是沒有辦法保持這樣一種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狀態,我從心底裡感謝這些孩子們。是他們給了我職業反思的可能,人生成就感的可能,幸福生活的可能,道德成長的可能。如果下輩子可以選擇職業,我還會選擇當教師。」她曾經說。
劉慧哽咽著,講起記憶中揮之不去的一個畫面。「2020年1月3日,我們舉辦了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第三版)研究生論壇。當時,她在南京,我們在北京,我們和她視頻,她一開始躺在那兒真的是有氣無力,但她認真地聽學生讀書報告,當她談到當年學術創作時,笑容浮現在臉上,整個人又開始燦爛起來了。」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靳曉燕 楊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