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教育學會官方微信消息,8月12日上午,中國著名教育學家和教育家朱小蔓遺體告別儀式在南京殯儀館(西天寺)舉行。兩日前,朱小蔓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享年73歲。
朱小蔓遺體告別儀式現場。(網絡直播截圖)
朱小蔓生前為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兼黨委書記、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督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主任等職。她既是我國當代情感教育研究的開拓者和實踐者,被譽為「情感教育聖女」,又是一位在教育領域富有實績的官員,參與推動了我國近年來的教育改革與課程改革。
她去世的消息傳出後,海內外多所大中小學的校長、教師及教育學者們紛紛在網上留言或撰文,為之紀念、送別。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顧問朱永新通過微博哀悼:「小蔓大姐的教育情懷與道德文章一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小蔓大姐近年來一直頑強地與病魔鬥爭,從不言棄,讓人感佩而心疼。」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李萍亦稱,與朱小蔓彼此引為同道,為她的離世痛苦難言:「我知道她還有很多教育的規劃、理想尚未實現,還有許多心中牽掛的學生、朋友,怎麼就這樣悄然離開了……她的善良、智慧依然那麼美麗與光芒!」
「半路出家」投入教育研究
朱小蔓是江蘇南京人,出生於1947年。1970年,朱小蔓考入安徽師範學院(今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即留在高校從事教學行政工作。此後,她兩度深造,於1985年考入東南大學哲學與科學系攻讀哲學碩士,畢業後不久,又在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師從魯潔教授進行德育研究,於1992年取得教育學博士學位。她的博士論文《情感教育論綱》,1993年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後,很快引起學界重視,被公認為「開拓了中國現代教育理論研究的新領域」,也奠定了她其後數十年的生命主題。該著作分別於2007年和2019年兩度修訂再版。
年輕時的朱小蔓。
為何朱小蔓對情感教育研究情有獨鍾?答案就藏在這本書的自序裡。她這樣寫道:「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是什麼東西在人的內心持續、內發、內控地生長、壯大著品性,從而使一個人成為善人、好人、有德之人呢?」在大量閱讀文獻、親身參與教育改革實驗之後,她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情感是道德生長的基礎,她提倡教育者不僅要關心學生學到了什麼,首要的是關注他們的情緒狀態。
2019年3月6日,朱小蔓在《中國教師報》上發表《讓教師生長出更多的職業幸福感》一文,其中也回顧了她1980年代轉向情感教育研究的緣由:「在當時的教育學文獻中,很少看到對學生負面情緒影響的研究,也很少看到怎樣培養學生正面情緒情感的研究。我想做這件事,想從教育學的視角研究人的正面態度、正向情緒情感是怎麼產生的,怎樣去保護它們,怎樣轉化負面情緒情感……」
幸運的是,適逢國家先後推進素質教育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她的思考得以不斷在實例中探索和驗證。據北京師範大學資料,1996年至2000年代初,朱小蔓先後參與了多項與青少年、兒童情感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有關的省部級「九五」規劃項目,其間還出版了《兒童情感發展與教育》《情感德育論》等經典著作,主編了《中小學德育專題》、《道德教育論叢》(1、2卷)等,學術影響廣泛。
任教育要職推動新課程改革
從事科研和教學的同時,自1994年起,朱小蔓開始兼任行政職務。她曾於1996年至2002年間擔任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並於2000年就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首任所長;2002年至2007年,被教育部任命為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兼黨委書記、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2007年後,調入北京師範大學工作,並受聘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和培訓中心主任。
身居教育領域要職,朱小蔓從學術的立場出發,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設,例如在中央教科所建立博士後流動站和訪問學者制度;此外,也利用自身學術影響力,將理論研究成果用於實踐中,直接推動了教育改革和創新。她參與了教育部委託的新世紀初中《思想品德》與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研製,並於2012年出任教育部統編教材《道德與法制》總主編,這一初中教材至今仍在全國範圍內使用。
年屆古稀,朱小蔓仍有新的教育思想誕生——建立「情感—交往型課堂」。2014年起,她主持著香港田家炳基金會與北京師範大學的合作研究項目「全球化時代的『道德人』培養——教師情感表達與師生關係構建」,率領研究團隊奔波於北京和江蘇南通兩地的項目「種子校」,同時針對幼兒園、小學、初中分別推敲、編制《教師情感表達與師生關係構建——教師操作手冊》。但據南京市第九中學校長林啟紅追憶,那時,朱小蔓已經患病,日常出席活動都需要克服病痛。
2019年12月底,多年來一直追隨朱小蔓從事情感教育研究和實踐的30多名專家學者和一線校長出席了一場「朱小蔓情感教育座談會」。會上,朱小蔓總結說,自己從事情感教育研究30多年,至今還在摸索中,還有許多需要發展的地方。她寄望後來的研究者,「甘坐冷板凳、多吃苦,中國的情感教育一定會有更大的發展。」
採寫:南都記者 侯婧婧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