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我們需要的東西
是可以等待的
孩子卻不能等待
他的骨骼在不斷形成
他在不斷地造血
他的大腦在不斷發育
對於他
我們不能說明天
他的名字叫今天
這是智利著名詩人加布裡艾拉·米斯特爾德的詩歌《兒童的名字叫今天》,也是朱小蔓先生生前在其著作《關注心靈成長的教育》的開篇即引用的一首詩。
2020年8月10日下午15:00整,我國知名教育學家朱小蔓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江蘇南京溘然長逝,享年73歲。
一直以來,朱小蔓先生都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教育界的一根頂梁柱」,無論是為人還是治學,都堪稱無數後輩學者、學生的典範和楷模。
從南京師範大學的一名博士生學子到副校長,從教育科研工作者到國家督學,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兼黨委書記、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自1993年從事教育研究以來,她在中國教育界留下了足跡無數。
多年來,她筆耕不輟,先後出版個人專著《情感教育論綱》,主編著作《反思與構建——小學素質教育模式理論研究》,對話性著作《教育的問題與挑戰》
主持了《德育過程中的非理性因素》、《中學情感性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青少年兒童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等多項國家級、省部級重點項目的研究開展,共計發表論文130篇、個人專著和主編專著20餘部。
她的情感教育思想對中國教育有著「開宗立派」式的重大意義,啟迪了無數有任事之心的中國教育人。當今有許多林立的教育思想流派,探本朔源,都繞不開朱先生的情感教育論。
她是播種人,是孕育者,是情感教育領域的「母親」。她還是學生眼中的充滿師愛的引路人,同伴心裡不計名利的教育者
從政多年,卻始終對於學術科研有著熱愛之心;從教多年,始終倡導對孩子情感和幸福的教育。
2015年10月,南京市第九中學舉辦90周年校慶,當時已經患病的朱小蔓先生克服病痛,堅持來到校慶現場,為所有教師做了一場生動的教育學講座。
「她關心情感教育、學校道德教育,不少觀點和建議給了學校發展極大啟發。」林啟紅說,朱小蔓先生對師長,對母校飽含感情,常常回憶、感念當年學習時的點滴。
「她對人對事的感恩之心,以及對教育學的一腔熱血,感染激勵著所有九中人。」
正如那首詩一般,詩中飽含著的是朱小蔓先生對孩子熱烈的愛和誠摯的關懷,詩的背後更是她一生對教育的百折無悔和無限深情。
1
從政多年仍初心不改
教育科研者是她一生的堅守
1973年朱小蔓從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1988年在東南大學哲學與科學系獲哲學碩士,1992年在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獲教育學博士。1992-1993年在莫斯科大學哲學系做訪問學者,專攻道德哲學。
在這漫漫的求學過程中,她認為記憶中最難忘的時光就是和魯潔老師等一些科研人員探討問題時的激烈場景。
彼此之間為學術科研而爭論,卻秉持著同樣的對於學術科研的熱愛之心,總能迸發出思維的火花。
浸潤於學術科研的探討求知過程在她的心裡深深埋下了學術科研的種子,這粒種子在學習過程中慢慢生長成大樹;在從政過程中,學術科研這棵大樹變得更加枝繁葉茂。
從政不是她的本意,但出於自己的革命情懷,她還是選擇了教育和政治雙肩挑。
從政的過程是繁忙的,但朱小蔓先生憑藉教育家的敏銳觀察力,從這些繁瑣的事物中發現所做工作的經驗、感受都可以轉化為教育思考能力,使知識和實踐產生聯結。
無論多麼疲憊不堪,只要談及學術問題,她總能立刻變得神採飛揚;她的眼睛慢慢放光、面部表情漸漸生動、思維越來越活躍,仿佛換了一個人似的,教育仿佛她全部的動力源泉。
與她一同求學於南師的魯潔先生這樣評價她:「讓我欣慰的是,她做了三十幾年行政,似乎不在乎「官位」,更不善於「權術,保持著教師,學者的本色和天真。」
對於這樣一位身居高位卻始終保持著學術科研初心的教育者,我們肅然起敬。時光會消磨很多東西,卻無法磨去朱小蔓先生的學術科研之心。
2
俯下身來看見學生
教師是她不變的生命底色
學生眼裡的朱小蔓先生,是個異常執著的人,但又有著和風細雨般的溫柔。
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朱曦是朱小蔓先生的第一位碩士生。在他的眼中,朱小蔓先生是一個充滿教育情懷的人。
「她對教育有著一種天然的愛好,朱老師經常對我們講,自己是教育的痴迷者。」朱曦說:「朱老師對自己的學術很執著,研究情感教育的她獨具魅力。」
讓朱曦印象深刻的是,每次參加完學術會議,專業領域中的同行們就會圍上來跟朱小蔓先生交流。「大家喜歡她講的東西,可以說,她擁有各界的『粉絲』。」
朱曦回憶,「記得我有一些教育界的朋友想見朱小蔓老師,見之前心裡特別忐忑,想著她那麼厲害,心裡有些不安。
但是見了面,說了幾句話之後,大家馬上就放鬆了。朱老師對待每一位前來請教的同行,永遠是和風細雨般的平等交流。」
作為一名教師,朱小蔓先生反對重認知,輕情感的教育,她始終提倡著情感教育。
朱小蔓先生說過:「如果學生的情感心靈沒有因為對學業的厭惡拒絕而閉鎖僵硬,那麼開放的、自由活潑的心靈便是塊播種並生長真善美人格品質的豐茂綠地。」學生心靈始終是她關注的重點。
她的學生劉慧(現任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院長)在自己的論文中這樣形容自己的恩師:「真正的師愛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在師生互動的具體情境中,由教師的言行表達出來的。先生的情感教育理念早已化作了行動,無形中影響了我們的成長。」
情感教育之魂不僅體現在她自己教導學生的過程中還體現在她對教師的指導上。她倡導以發展教師的「情感人格素養」為核心的教師教育模式,倡導教師要竭力做到伏下身來看見學生。
同時,她還創建了情感師範教育,倡導在各級師範教育中,加強對師範生情感素養方面的培養,使師範生不僅在認知、技能水平上達到師範教育目標
而且在未來的師範職業中,能夠與學生順利進行情感交流,勝任對學生情感導向的教育工作,將來真正能夠做到伏下身來看見學生。
3
真正進入學校
讓情感教育理論得以落地
8月10日下午3點左右,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校長陳永兵得知朱小蔓教授去世的消息後非常感慨。
2014年,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成為朱小蔓先生領銜的「全球化時代的『道德人』培養——教師情感表達與師生關係構建」項目種子學校。
隨著項目的推進,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的教育教學實踐有了一個全面的提升。
陳永兵介紹,在朱小蔓先生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努力讓校園變得更具有情感溫度了;
從孩子成長的角度出發,學校更加注重「立德樹人」,建立起了能夠滋養學生心靈成長的德育課程。
「朱小蔓先生每一年都會到我們學校一到兩次,每次都不會少於一個星期。她和學生、老師、家長交流,帶領我們不斷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陳永兵表示,2015年至2016年間,朱小蔓先生在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提出了她最後一個教育思想——建立「情感—交往型課堂」。「這一思想的提出為我們推進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陳永兵說。
近5年時間裡,在朱小蔓先生教育思想的浸潤下,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在教學實踐中更加注重學生身心協調發展,重視教師的情感表達,教師與學生構建起了非常緊密的情感關係,由此也帶來了學生學業成績的提升。
如今在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已經形成了一個「校園情感生態場」,身在其中,一草一物都具有感情,都具有育人的效果,學校也因此做出了品牌。
「與朱教授相處,非常舒服。在全校老師心裡,朱小蔓先生就是『行走的課程』,她是一個純粹的人。」陳永兵說
「朱教授離開了,但我們要在接下來的教育實踐中,把她留給我們豐富的學術內容用好,在行動中指引我們繼續前行。」
結尾
雲水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朱小蔓先生的與世長辭,讓許多教育人感到了難以言說的惋惜和悲傷。
著名教育學家朱永新老師發微博沉痛哀悼: 沉痛悼念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原中央教科所所長朱小蔓教授!小蔓大姐的教育情懷與道德文章一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小蔓大姐近年來一直頑強地與病魔鬥爭,從不言棄,讓人感佩而心疼。願一路走好!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先生說:「我們失去了一位很有思想、非常勤奮的教育學家。」
日本教育學家佐藤學先生說:「我與朱小蔓老師交往多年,她是我最尊敬的研究者之一。」
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副院長(朱小蔓先生弟子)劉慧教授:先生您今日仙逝,我等萬般悲痛,往日音容笑貌歷歷在目,言猶在耳。
您與疾病抗爭的精神,您對生命的熱愛,您對人生的通透與豁達,您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對教育的崇高使命感,成為我們的典範。
我等必將教誨指導銘記於心,做好學術、做好工作,為人、為己、為黨、為國作出貢獻。您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心中的女神,願您在天堂一切安好!
人生終有盡,但她不朽的師魂和深邃的思想並不會隨著生命的離去而消逝。後來的教育人還須繼承朱小蔓先生的遺志,繼續砥礪前行。
正如朱小蔓先生所說的那樣:「教師就應該做一名情感豐富的人,摒棄靜態的、權威的、一廂情願的、單向度的愛,在積極的對話之中敞開自我生命和不斷成長,創生一種共同的、享用道德的教育生活。」
朱小蔓先生,一路走好!
您將永存我們心中
本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注我,實時掌握教師行業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