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下午,著名教育專家朱小蔓在南京逝世,享年73歲。這位在情感教育領域孕育出無數「種子」的園丁,把自己最美麗的面龐留給了校園,留給了學生,留給了眾多接受情感滋養的孩子們。
老師眼中的她
是個做事沉穩,對人真誠的人
1960年到1966年,朱小蔓在南京第九中學上初、高中。「九中的基礎教育為她的個人發展埋下了種子,也可以說,是她教育研究最開始的地方。」南京市第九中學校長林啟紅告訴交匯點記者:「朱小蔓與九中淵源頗深,她的母親是學校的語文教師,女兒高中階段也在這裡學習。」
交匯點記者輾轉聯繫到朱小蔓在南京第九中學讀書時的初中任教老師陳平。「我是當時學校語文組的老師,記得當時她來找我輔導她朗誦,篇目是高爾基的《海燕》,她語感很好,一說就能非常快地領悟,練習還非常認真。」陳平回憶,當時朱小蔓被《海燕》背後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感染,將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付諸在朗誦中。初高中階段,朱小蔓常主動與陳平交流學習和生活中的困惑和想法。「她是個做事沉穩,對人真誠的人」,陳平說。
林啟紅介紹,近年來,朱小蔓教授對母校的支持和關心從未間斷,一直保持與母校的聯繫與交流。2015年10月,南京市第九中學舉辦90周年校慶,當時已經患病的朱小蔓克服病痛,堅持來到校慶現場,為所有教師做了一場生動的教育學講座。「她關心情感教育、學校道德教育,不少觀點和建議給了學校發展極大啟發。」林啟紅說,朱小蔓教授對師長,對母校飽含感情,常常回憶、感念當年學習時的點滴。「她對人對事的感恩之心、以及對教育學的一腔熱血,感染激勵著所有九中人。」
學生眼中的她
是個執著的人,有著和風細雨般的溫柔
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朱曦是朱小蔓教授的第一位碩士生。在他的眼中,朱小蔓教授是一個充滿教育情懷的人。「她對教育有著一種天然的愛好,朱老師經常對我們講,自己是教育的痴迷者。」朱曦說:「朱老師對自己的學術很執著,研究情感教育的她獨具魅力。」
讓朱曦印象深刻的是,每次參加完學術會議,專業領域中的同行們就會圍上來跟朱小蔓教授交流。「大家喜歡她講的東西,可以說,她擁有各界的『粉絲』。」朱曦回憶,「記得我有一些教育界的朋友想見朱小蔓老師,見之前心裡特別忐忑,想著她那麼厲害,心裡有些不安。但是見了面,說了幾句話之後,大家馬上就放鬆了。朱老師對待每一位前來請教的同行,永遠是和風細雨般地平等交流。」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朱小蔓就開創性地提出了情感教育的理念,並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打磨這一學術理念。「當時我跟著朱教授讀書,她經常會帶著我們深入到中小學校園當中,在教學一線向我們展示該如何用教育理論去看待和指導教育實踐。」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易曉明回憶恩師感慨良多,「朱老師身上那種對學術的執著追求和嚴謹的學術態度深深地影響著我」。易曉明告訴記者,如今,隨著人們對於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情感教育思維理念的價值越來越凸顯出來。
治學之外,朱小蔓教授對待學生更是關懷備至。據易曉明回憶,當年自己在寫論文時,沒有電腦,很多文獻資料都要靠手動查閱。她說:「朱教授除了給我們細緻地修改論文,還會把看到的一些有價值的資料,剪下來送給我們。今天回想起來,心裏面還會湧出一股股暖流。」
同行眼中的她
是個純粹的人,是一門「行走的課程」
8月10日下午3點左右,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校長陳永兵得知朱小蔓教授去世的消息後非常感慨。2014年,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成為朱小蔓教授領銜的「全球化時代的『道德人』培養——教師情感表達與師生關係構建」項目種子學校。隨著項目的推進,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的教育教學實踐有了一個全面的提升。
陳永兵介紹,在朱小蔓教授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努力讓校園變得更具有情感溫度了;從孩子成長的角度出發,學校更加注重「立德樹人」,建立起了能夠滋養學生心靈成長的德育課程。
「朱小蔓教授每一年都會到我們學校一到兩次,每次都不會少於一個星期。她和學生、老師、家長交流,帶領我們不斷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陳永兵告訴記者,2015年至2016年間,朱小蔓教授在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提出了她最後一個教育思想——建立「情感—交往型課堂」。「這一思想的提出為我們推進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陳永兵說。
近5年時間裡,在朱小蔓教授教育思想的浸潤下,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在教學實踐中更加注重學生身心協調發展,重視教師的情感表達,教師與學生構建起了非常緊密的情感關係,由此也帶來了學生學業成績的提升。如今在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已經形成了一個「校園情感生態場」,身在其中,一草一物都具有感情,都具有育人的效果,學校也因此做出了品牌。
「與朱教授相處,非常舒服。在全校老師心裡,朱小蔓教授就是『行走的課程』,她是一個純粹的人。」陳永兵說:「朱教授離開了,但我們要在接下來的教育實踐中,把她留給我們豐富的學術內容用好,在行動中指引我們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