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葛洲壩集團有限公司,隸屬於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監督管理的中央企業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能建集團的一級核心子公司。葛洲壩集團是一家集工程建設、工業製造、投資運營、綜合服務為一體的跨國經營企業集團。這家企業最早的駐地是湖北省的宜昌市,這家公司是因為獨自建設了萬裡長江第一壩——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而得名,更是因為承建了世界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而聞名世界。為什麼說宜昌市痛失央企總部,武漢市受益很大呢,我們來看看葛洲壩是有多強?
超級葛洲壩集團
葛洲壩集團,2019年實現營收入1099億元,這個成績可以在湖北省排名第四位,大概是宜昌市第一大企業稻花香集團營業收入收入的2倍。葛洲壩還在1997年組建國內水電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湖北省唯一一家營收規模超千億的上市公司,是上證180、新基建50等重要指數樣本股。葛洲壩集團是大型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領域的一家超級中央企業,是我國水利水電建設的「全球名片」,業務涵蓋工程承包、投資、工業製造、金融貿易等多個領域。
核心業務板塊
工程承包領域,擁有水利水電工程、電力工程、公路工程總承包特級資質8項、建築業資質共187項,具備全口徑工程建設專業能力。在投資領域主要涉及海外、交通、房地產開發、水務、文旅等五大平臺。國際業務上遍及全球142個國家和地區,長期位列海外業務量全國前十。工業製造板塊,公司水泥年產能達2600萬噸,擁有全國最大特種水泥生產基地。還是我國民爆行業的龍頭企業之一,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三。公司製造業還涉及蓄冷蓄熱、分布式能源、環保裝備等領域。
武漢總部意味著什麼
有人說葛洲壩集團不就是一個建築公司嗎?一個勞動力密集型的低端產業,總部搬走就搬走好了,有什麼好可惜的。如果你這麼看待葛洲壩集團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葛洲壩集團,是國家創新型企業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1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院士專家工作站、3個博士後工作站,主編或參編國家及行業標準110多項,榮獲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等。總部入駐武漢,意味著一大批的科研院所、創新平臺的進駐,可以為武漢提供的不僅僅是成千上萬的農民工工作崗位,還有數以千計的從百萬年薪到一般白領的高端就業崗位。
為什麼會失去?
對於一個企業發展前景的判斷主要看是否夠引進、留住高端人才。對於很多設在二線城市的超級企業來說這是一個痛點,宜昌相比於武漢,沒有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全國叫得響的理工類的高等院校。除了人才因素,對於企業的高管、員工來說,他們自己和他們子女的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也是影響他們選擇企業總部駐地的重要因素,武漢在高等教育資源、醫療等基礎設施上的服務能力是宜昌很難比擬的。
痛失總部不是個例
其實優秀企業將總部遷到更大的城市是很普遍的現象,例如中鐵五局從貴州省貴陽市遷到了湖南省長沙市,中鐵隧道局集團從河南省洛陽市遷到了廣東省廣州市,中建二局從河北唐山遷到北京市,中建七局從河南省南陽市遷到了省會鄭州市,中建八局從山東省濟南市遷到了上海市等等。雖然對遷出地城市來說,這是非常大的人才、GDP、稅收收入的損失,但是對企業的發展來說確實是走上了更大的一個舞臺。例如從濟南遷到上海市的中建8局,現在的年營業收入超過2600億元,這是一個可以排到世界500強300名的成績。
留住人才很難
對於宜昌這樣的三線城市來說,本身缺乏自己培養高端人才的能力,沒有985、211的高等院校。如果再失去葛洲壩集團這樣實力雄厚的優質企業,不要說吸引到全國各地985大學畢業的高端人才,就三峽大學等本地高校培養的畢業生恐怕也要孔雀東南飛,去武漢、深圳、北京、上海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這恐怕幾乎所有的二線及以下城市的煩惱,宜昌、南陽、洛陽這樣弱勢的地級市無法逆轉,GDP排名超過石家莊的強地級市唐山市也無法逆轉,就連濟南、貴陽等省會城市在一線城市的競爭面前也很無力,這是市場規律,也是城市發展的規律。
宜昌市,擁有三峽工程、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世界水電之都」城市,還是我國三線建設時期重點建設的工業城市,擁有較為堅實的工業和製造業基礎。與此同時,宜昌市還擁有常住人口410多萬,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具有發展前景的城市。你看好宜昌未來的經濟發展前景嗎?
猜圖:這是宜昌哪個標誌性的建築?
除了我們提到的宜昌搬遷到武漢市的葛洲壩集團之外,您知道湖北還有哪些優秀的企業從原駐地將總部遷到了武漢嗎?也歡迎大家留言補充,歡迎大家關注小鵬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