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6日,中國首枚NFC晶片郵票發行,通過此晶片,用戶可以使用手機軟體掃描郵票的序列碼、螢光暗碼等身份信息,具有較強的防偽功能,也是新中國郵票發行史上又一次重大創新。
NFC晶片理論上並不複雜,其實早在2013年,很多手機就已使用上NFC技術,通過NFC可以實現近距離點對點無線通信,尤其是NFC電子標籤,更是在生活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這次NFC郵票就是在紙張中疊加了一枚NFC標籤,實現了用戶端對郵票信息的讀取,類似於我們常見的門禁卡,NFC標籤就像是一枚郵票的「身份證」。
雖然這枚郵票是中國第一次採用NFC技術,但在世界範圍內並非首創。2019年葡萄牙就發行過類似的NFC標籤郵票,與中國掃描身份信息不同的是,葡萄牙是通過手機NFC實現票面LED燈的點亮,視覺效果上更加炫酷。
中國NFC郵票則更趨向於防偽功能,如果技術成熟,在未來的使用過程中,可以有效降低郵票的鑑定門檻,杜絕假郵票在市場上的流通。
其實2000年之後,國家郵政局就開始對郵票進行創新,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各種「黑科技」郵票的出現。
在郵票形狀上,陸續開發出等邊三角形、菱形、圓形、異形等多個規格。版式也從原先50枚左右的白邊大版改為20枚左右的花邊小版,2000年更是發行了中國首枚雙連小型張,開創了多個「首次」記錄。
而隨後的時間裡,國家郵政局也沒有停止創新的腳步,2002年發行的第二套個性化郵票《鮮花》,就是使用了香味油墨,在刮擦郵票表面後,會使郵票中微米級香料膠囊破裂,從而散發出百合花的香味。
2013年中國郵政仿照刮刮樂,在5月11日母親節發行了《感恩母親》特種郵票,票面上金色絲帶為覆蓋層,刮掉後可顯示「媽媽,我愛你」「祝媽媽永遠幸福」「世上只有媽媽好」「謝謝媽媽養育之恩」4條隨機祝福語。
2014年首套AR郵票發行於六一兒童節,持有者通過手機專用軟體掃描郵票畫面和邊紙上的二維碼,可以實現《大鬧天宮》動畫片段的播放和真人與孫悟空的互動,可謂是趣味十足。
中國郵票的「黑科技」還有許多,如絲綢、宣紙、全息、金箔,但大部分對於郵票本身來說,只是增加了工藝和趣味性,並沒有使其更加便捷。所以這些創意雖然能夠吸引人,但和實用比起來,還是有些本末倒置。
不過中國郵票上的創意並非全都是噱頭,如2004年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特種郵票,其中一個版式採用的就是不乾膠工藝。
這種工藝最大的好處就是在寄信過程中避免了塗抹膠水的步驟,郵票直接揭下就可以粘貼使用,很是方便。可如此實用的創意卻只出現在極少數的特供郵票中,不但削弱了不乾膠存在的價值,也讓不乾膠工藝帶來的便捷失去了意義。
所以幾十年來,郵票依然還是以前的郵票,除了印刷工藝在不斷進步外,實質上並沒有出現類似於齒孔這樣能夠帶來質變的進步。而少數略有實用的創意,也成為集郵公司宣傳的工具,被附加在高溢價的商品冊中。
隨著實物通信的減少,郵票的使用量也在逐年降低,如今在現實生活中,除了為數不多的集郵者在製作實寄封時會使用到郵票外,已很難見到貼著郵票的個人信件。
即便如此,全國各地依然被曝出不少郵政窗口拒絕用戶自帶郵票寄信的情況,甚至出現不買郵票不讓寄信的行為。
雖然地方郵政解釋為「基層小郵局不具備鑑別郵票真偽的能力」,但歸根到底,還是郵政不希望你用紀特郵票去寄信。
如果客戶用真金白銀購買的郵票只是用來收藏,那麼郵票的面值就永遠不會在郵局兌現。換句話說,不用作寄信的郵票對於郵政來說利益是最大的。
也許郵政早已認識到郵票使用價值下降的現實,所以郵市中才出現了這麼多打折郵票,而且這麼多年來郵政都聽之任之,一味地放縱。
所以現在看來,無數黑科技加成的創新郵票,也不過是一件精美的商品,而不是一件適合寄信的郵資憑證。郵票的性質變了,所謂面值也就不過是個數字罷了。
參考文獻:
[1]曾霞.中國首發個性化香味郵票 香味可以保持20年之久[N],新快報,2002-10-15
[2]郵海浮雲.郵政不希望編年票被使用才是編年票無法使用的根本原因[OL]. 新浪博客,201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