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拔河的歷史源遠流長,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拔河是一種喜聞樂見的民間體育項目,有民俗拔河、趣味拔河、娛樂拔河等。因為其易組織、好開展、增進團結等特點,成為最廣泛和最普及的集體運動之一。
拔河,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從小學開始,一直到大學,拔河一定是運動會上一項必不可少的集體項目;工作之後,公司團隊建設、體育比賽也少不了用拔河來培養員工的集體協作精神。拔河運動因為其易組織、好開展、增進團結等特點,成為最廣泛和最普及的集體運動之一。
集體拔河有技巧
來自河南某公司的員工秦凱說:「印象最深的一次拔河是高三的時候。為了鼓舞大家的士氣,學校經常利用晚自習之前的那一段時間進行拔河比賽。班裡基本上所有的男生都上場了,大家的士氣也很高昂,還去買了拔河用的手套,從學校借了繩子,商量好戰術和口號,每天練習。到了比賽那一天,當摸到繩子的那一刻,真的能感受到什麼叫勁往一處使,大家的力量好像都匯聚到了這根繩子上,還有班裡的女生在旁邊為我們加油鼓勁,第一場就贏了。這時候,一股集體榮譽感油然而生。」
「但是第二場我們因為戰術錯誤,加上第一場還沒有完全緩過來。恢復體力,一開始就亂了陣腳。陣腳一亂,隊伍就像一盤散沙,很快就敗陣了。所以拔河也要靠技術,並不是只有蠻力就可以的。」秦凱這樣總結道。
據北京體育大學教授汪黎明介紹,拔河的力量主要分為離心力量、靜力性力量和向心力量這幾類,分別對應拔河中的屈曲、保持、伸直等幾種姿態。這些力量可以通過以下手段練習:一是加強全身力量可以通過抓舉、高翻、拉輪胎等方法練習;此外針對身體各部位,可以採取半蹲、硬拉、抓握力訓練以及腰腹練習、上肢練習、抓握力練習等加強。通過槓鈴或者啞鈴在臉或者頭上部運動,進行肩上推舉、臥推、啞鈴擴胸、仰臥、三頭肌伸展等動作,或是將槓桿放置在背後或者架在肩的前方進行後深蹲、弓步、上步、前深蹲等,也能起到力量練習的作用。
另類拔河花樣百出
我國拔河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一種喜聞樂見的民間娛樂項目,在民間還有民俗拔河、趣味拔河、娛樂拔河等。
據中國拔河協會介紹,甘肅臨潭的萬人扯大繩頗具代表性,起源於清代光緒年間,是一種古老的民族拔河。現在扯大繩把以前的麻繩改進為鋼絲繩,拔河鋼繩每條長400米,兩條共800米。每條繩重2.4噸,兩條共重4.8噸,有四季發財之意,在兩條把和繩連接之處,俗稱龍頭。
臨潭縣城元宵萬人扯繩賽每場參加的人數少則兩三萬人,多則五六萬人每當在拔河的日子裡,四面八方的各族牧民身著豔麗的民族服裝,或乘車、或騎馬、或步行從幾十裡幾百裡趕來,比賽時號子聲、加油聲、鼓號聲驚天動地,幾公裡外都能聽到。這種扯繩活動每天三局,三天共九局,以此決出勝負。
此外,在民族體育項目中,藏族拔河獨樹一幟,方法多變獨特、情趣橫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象拔河」,因為此套拔河動作似大象,藏族又崇尚大象的吉祥和力大無比,故名「大象拔河」。比賽在兩人間進行,雙方各自把繩子套在脖子上,兩人背對,將賽繩經過腹胸部從襠下穿過,然後趴下、雙手著地,把賽繩拉直,繩子中間系一紅布為標誌,垂直於中界。比賽開始後,兩人用力互拉前爬,用腿腰肩頸的力量奮力向前拖動布帶,以將紅布標誌拉過河界者為勝。
拔河也要注意運動損傷
汪黎明也提醒,因為長時間屏氣拔河,所以隊員有可能會因為憋氣過長,血管壓力增高,血壓增高,大腦缺血缺氧造成暈厥等症狀,此外肌肉拉傷以及手臂、膝、踝關節扭傷,腰部損傷、肩部損傷也是拔河常見的運動損傷,因此一定要採取充分的措施預防。
首先,拔河的比賽場地要寬大,保持空氣流通,在比賽開始前,隊員們要檢查繩子、鞋子、裝備等是否有問題,並做好熱身活動,堅持肌肉牽拉放鬆,保持肌肉彈性,增加肌肉溫度,增強力量和肌肉的爆發力。
其次,在拔河時隊員要保持一定的呼吸,採用合理的姿勢和技術,增加肌肉離心力量,增加關節穩定。拔河時注意用大肌肉和利用身體整體發力,避免某一部位的過度受力造成損傷。此外,保持腳在膝關節前方,不能弓腰駝背、屈膝過多,這樣容易導致飄忽不定,底盤不穩。
在拔河結束後,仍然要注意肌肉的恢復,進行牽拉和放鬆活動。(王燦 劉昕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