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學校、部隊或企事業單位,每當舉行集體性活動時,拔河比賽常常是必選遊戲項目之一。
拔河,最初稱為「鉤強」或「牽鉤」,相傳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國。楚國地處江南,河道縱橫。據《墨子·魯問》記載:「公輸子自魯南遊楚焉,始為舟戰之器,作為鉤強之備,退者鉤之,進者強之。」這是說,公輸子魯班給楚國設計製造了一種在戰船上進行水戰的兵器,叫做「鉤強」。敵船敗退時,可用「鉤強」鉤住敵船,使其不能逃脫;敵船行進時,又可用「鉤強」頂住敵方船隻,使其不得靠近。為了訓練水軍戰士作戰時鉤拉或強拒的能力,楚國人又用薄竹片劈成細條做成的「篾纜」代替長鉤,將士兵分成兩隊,各執篾纜的一端進行對拉,互相較力。這就是拔河運動的雛形。後來「鉤強」這種作戰方式從軍中流傳至民間,便成為一種「施鉤之戲」,以後再演變為拔河遊戲。
唐代封演在《封氏聞見錄》中云:「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月望日為之。」由此可見,至少到了唐代,已經正式有了「拔河」之名,通常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舉行,且已經成為一項廣泛流行的風俗活動。
關於古代拔河的規則,唐人封演也曾在《封氏聞見錄》卷六「拔河」條中作了詳細的記述:「拔河,……古用篾纜,今民則用大麻絙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掛於胸前,分二朋,兩向齊挽,當大絙之中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勝,就者為輸,名曰拔河。」那時的拔河形式與現代大體相似,不同之處,一是拔河雙方不是面對而拽,而是背對而拉;二是所用繩子不是一大根長繩,而是「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
拔河這種遊戲先是在民間流行,後來還傳入宮內。據宋代王讜《唐語林》載:「中宗時,曾以清明日御梨園球場,命侍臣為拔河之戲。時七宰相、二駙馬為東朋,三宰相、五將軍為西朋。東朋人多,西朋奏『勝不平』,請重定,不為改,西朋竟輸。韋巨源、康休璟年老,隨絙而踣,久不能興。上大笑,令左右扶起。」從這場充滿詼諧而幽默的比賽可以看出,拔河完全已經成為遊戲性質了。唐玄宗也多次在皇宮設拔河遊戲,其中一次有上千人參加,還特地邀請各國使節前來觀看。大臣張說曾用「長繩系日住,貫索挽河流」的詩句來描繪此次拔河的盛況,薛勝還為此寫下了有名的《拔河賦》,對拔河的壯觀場景作了生動的描寫。
拔河,最適宜春秋時節舉行。夏天酷熱難當,冬天穿著臃腫,不合時宜。在陽光熙暖的日子裡,人們齊聚在操場上,精神抖擻,鬥志昂揚,或說或笑,或伸胳膊戓伸腿,做著各式準備動作。場地上,早已畫好三條平行的短線,短線間隔2米左右,居中的為中線,兩邊的為「楚河」「漢界」。一條粗繩懶洋洋地躺在地上,如長蛇一般,不動聲色。長繩中段系一根紅帶子作為標誌帶,下面懸掛一重物垂直於中線。參賽的兩隊人數相等,同時上場。各隊選一名指揮員,隊員依次交錯分別站在「河界」後粗繩的兩側,裁判員發出「預備」口令,雙方隊員站好位置,拿起粗繩,拉直做好準備。待裁判鳴哨後,雙方各自一齊用力,把標誌帶拉過本隊「河界」的,則為勝方。
比賽一般採用三局兩勝制,或者五局三勝制,要想取得勝利,一般來說需要如下幾個條件:身體健壯,毅力堅強,姿勢正確,形成合力,當然還少不了啦啦隊的鼓勵和吶喊。
拔河是一種十分典型的角力型遊戲,簡單、易行,參與面廣,從中獲得一種快樂和情趣,且最能體現團結拼搏、健康向上之精神風貌,非常適合全民健身。
在我國,拔河遊戲已經具有2400多年的歷史。最感意外和耐人尋味的是,韓國與越南、柬埔寨、菲律賓聯合進行「拔河比賽和儀式」的申遺活動,並於2015年12月取得成功,由此,拔河成為韓國第18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