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寺,位於南川區金佛山清涼頂下,始建於明。據光緒《南川縣誌》之《寺觀》載,「蓮花寺,金佛山東最高處。建自明季,今廢。尚存椒樹數十株,大者合抱。有石筍矗立寺前,山下數十裡外皆望見之」。
清涼頂為金佛山最高處,相傳為欲界之仙都,峰戀疊翠,古木蔥蘢,有奇巖怪石之險,流泉飛瀑之勝,為古今攬勝頤神勝地。其址四面支山,壁高千仞,西有佛頭大山,東可觀馬嘴巖,北有獅子巖可望,南有無數石筍排列,俗號「千佛」, 景極幽邃。
據《南川縣鄉土志》第一章第二節《山》中所載:金佛山,在治所東南五十裡,高數十裡,其形盤旋如龍,約長八九十裡,最高處曰「清涼頂」,四望數百裡,川黔風景,竟赴目中,真大觀也。鹹豐《南川縣誌》卷二《山川》又載「清涼頂,金佛山之絕頂也。下有九曲河、天生橋諸勝,惜灌木叢篁,古無人徑,遊者恆苦之。」
蓮花寺址位於金山之洞天福地中,後靠巍峨壯觀的清涼頂,層嵐迭翠,寺前為一片平迆之地,土肥草茂,竹林蔥蘢,青翠欲滴。四周群峰環繞,如蓮花怒放,而寺址正位於蓮蕊處,故以蓮花寺名之。清代南川名士周伯寅曾遊蓮花寺址,嘆其滿山蒼翠馥鬱,地闊天高,賦詩云,「椒葉椒花春復秋,莫將零落問來由。空門自古無文字,只有天龍一指頭。」詩文雖不長,卻將金山聖境,佛剎遺址,躍然眼前。
蓮花寺古為金佛山四大古剎之一,昔日山水喬木,僧房高下,景物清絕,為金山聖域。相傳寺宇極盛時期有殿堂九重,凡殿、堂、樓、閣、廨、寮、宇、舍等無不具備。寺內所供諸佛繁多,不可勝數,佛祖、諸天、金剛、羅漢、韋馱、伽藍諸像,靡不鮮而美備。而米、面、粉、油、織、染、紙、香、燭等所需,皆僧眾自作自給。常住僧眾近百人,終日香菸繚繞,四方緇流禮誦於此,為金山四大古剎之一。
每至佛誕會期,信眾從北坡獨碼頭山出發,經二坪崗,藥廠崗,翻越漢口嶺,到達金佛山最高峰清涼頂,再往南十餘裡即達「蓮花寺」行香拜聖。寺僧亦在山門外搭建茶棚,施茶施粥,普結善緣。後世因兵火之擾,規模逐漸縮小,寺宇漸至凋落,山門寂廖,殿宇傾頽,金容剝落,一片荒涼。
清嘉慶年間,邑舉人周伯寅曾遊金佛山,作《前遊金佛山記》,文中所載,「……由獅子口東望十裡許,有石筍孤廋撐空,宛如倚天長劍,其上即古蓮花寺,破瓦頽垣,無復存者,猶有大椒百餘株,合抱成林,下多可採之藥…..。」由周氏之文中所述,在清中晚期時,古寺已然頹敗,棟梁朽壞,磚瓦失色。又訪鄉耆長老,得知民國年間,古剎僅餘殿堂二間,寺僧二人住錫。每日禮佛外,惟捻珠誦經,垂簾靜坐。
1950年後,殿宇廢弛,諸佛遭毀。後有山民陸續在寺址上種植方竹筍林,現古剎遺址已被茂密的竹林覆蓋,聖跡難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