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古稱平城,曾經是北魏的首都,遼、金朝的陪都。在北魏時期,佛教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大同市內佛寺眾多。現在大同古城內,還保留著幾座非常古老的寺院,除了華嚴寺外,其他的都可以免費參觀。這次大同之行,我去參觀了善化古寺,感覺確實不虛此行,這座近千年歷史的古寺給了我一個足夠大的驚喜。
據史料記載,善化古寺始建於唐朝,初名開元寺,五代時期改名為大普恩寺,遼末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毀於戰火。金代初年,該寺上首圓滿大師主持重修,用時十五年時間建成。明代又進行過修繕,明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英宗賜名為善化寺,比喻佛法如流水,萬物入水而鮮潔,以此教化人們「向善」。
在善化古寺門前有一面明朝萬曆年間的文物:五龍壁,它原來是興國寺山門前的照壁,1980年拆遷至善化寺門前。只見壁中有五條巨龍翻滾于波濤洶湧的巨浪之中,身形壯碩,栩栩如生。居中的那條黃龍,口吐一顆火珠,頗有王者之風。
從側門走進寺內,來到第一進院落,南面就是山門。山門也是天王殿,單簷五脊頂,面闊5間,進深兩間,面積270餘平米,為現存金代山門中的巨構。山門上匾額為四個大字「威德護世」,字體敦厚有力。殿內供奉四大天王泥塑,塑像精美逼真,藝術水準很高。
院落的北面是善化寺的中殿,名為「三聖殿」。三聖殿建於金天會六年(1128年),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面積約400平米。大殿為廡殿頂式,左右次間各出60度斜拱,形如怒放的花朵,碩大華麗。建築風格結合了宋遼代的建築特點,是金初代表性的木構建築。大殿內供奉著「華嚴三聖」像。
走過三聖殿,就來到大雄寶殿前了。這座大殿是善化古寺內惟一未被戰火毀滅的遼代建築。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面積約1200多平方米,是我國遼代建築中以面積排名中的第三名。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曾來到善化寺,看到大雄寶殿氣勢恢宏,對這座建於遼金時期的建築非常讚賞,稱之為「偉大之鬥拱、深遠之簷出」,把古建的雄渾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大雄寶殿內正中供有五方金身佛像,殿內東西兩側磚臺上還有二十四位天神的塑像,塑造工藝也是異常精美。
大雄寶殿的兩側為普賢閣和文殊閣。西側的普賢閣建於金代貞元二年(公元1154年),結構精巧,形制古樸,是一座三間見方重簷九脊的遼式樓閣。東側的文殊閣在民國初年毀於火災,後來重建。
善化古寺的古建築主要是山門殿、三聖殿和大雄寶殿這三座大殿,建築風格雄渾,形制精美,歷經近千年的風風雨雨仍巍然屹立,充分展現了古代建築那滄桑古樸的風貌,殿內眾多的精美泥塑更是值得細細觀賞。
本文由天涯色影人原創,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