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大同善化寺的遊覽,上一篇大同善化寺背後的故事:一位南宋使者的異國十五年講了善化寺的歷史和背後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細品這座遼金巨剎的精髓所在,看看歷史給我們留下了什麼樣的珍寶。
01寺院整體布局
善化寺靠近大同古城南城牆,位於永泰門西側,因這個地理位置被當地人稱為「南寺」。我們於夕陽西下之時登上城牆,俯瞰寺院中軸線的三座遼金建築:山門(天王殿)、三聖殿、大雄寶殿。三大殿皆為廡殿頂,體量也都不小。在夕陽的映照下,紅色的屋脊映襯著簷下紅牆,宏偉之中瀰漫著滄桑之感,是大同古城中我最愛的一景。
▲暮色中的善化寺
與華嚴寺坐西朝東不同,善化寺保持著坐北朝南的漢地特色。中軸線的三座大殿體量由小及大、屋頂高低錯落有致,很有節奏感。學者推測寺院在遼金重建時,保留了唐代「伽藍七堂」的格局,包括現已無存的「左右斜廊」,如今三聖殿的位置很可能曾經是一座樓閣。
▲善化寺平面圖,其中東樓址即文殊閣,現已復建(圖:郭黛姮《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
02山門
善化寺的山門又稱天王殿,為金代圓滿大師重建寺院時所建,在寺前的廣場上便能感受其大氣。這座面闊五間的山門,是現存金代佛寺中最大者,而且用了較為少見的單簷廡殿頂。正面當心間施板門,兩次間施直欞窗,背面無窗。山門前的廣場時而安靜,時而熱鬧,如今也是市民活動、閒聊的場所,作為背景的古建築絲毫不顯違和。
▲山門正面
▲山門前聚集的人群
▲正面「善化古寺」匾額為當代藝術家韓美林所題寫
▲山門背面
山門鬥栱很整齊,外簷正立面和山面都用了雙補間鋪作,顯得比較密集,這種樣式可能是受到了宋式做法的影響。柱頭鋪作和補間鋪作皆為五鋪作單杪單昂計心造,但第二跳都不是典型的下昂。柱頭鋪作是水平放置的假昂,補間鋪作則是跨度僅一跳的插昂,並不向後挑起。
▲背面嘉靖年間的「威德護世」匾額,字體方正渾厚
山門平面較為簡單,進深兩間四架椽,內柱僅有一排分心柱,即《營造法式》中的分心槽布局。梁架用前後乳栿上加前後剳牽,中間以蜀柱、駝峰相支撐。其中多處梁栿都作月梁式,這在北方遼金建築中較為少見。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月梁梁肩上的卷殺是隱刻出來的,實際外型還是直的。
▲山門橫剖面(圖:中國營造學社)
▲山門梁架,可見乳栿兩端斫成了月梁樣式
▲明代所塑天王像,表情有點逗
03三聖殿
山門後的三聖殿同為金代所建,是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八架椽的單簷廡殿頂建築。大殿立於 1 米多高的臺基之上,前設月臺。在三大殿中,三聖殿的屋頂最為高聳,正脊較短,垂脊弧度很大,曲線漂亮,獨具一格。其門窗配置與山門幾乎一致。
▲三聖殿正面
▲三聖殿與飛鳥
三聖殿的鬥栱排列挺有意思。外簷鬥栱中,當心間和稍間為雙補間鋪作,而次間只施補間鋪作一朵,用的正是極為繁複的斜栱,如一朵怒放的花,引人注目,也是金代鬥栱的代表之作。此鬥栱每跳都出 45° 斜栱,到第四跳出現七個並排耍頭,很有幾分炫技的感覺。
斜栱外的其他柱頭、補間鬥栱皆為六鋪作單杪雙下昂,重栱計心造。柱頭用的插昂,耍頭為螞蚱形,補間用的真下昂,耍頭為龍頭形。闌額在角柱出頭處斫成菊花頭形,整體來看裝飾性很強。
▲三聖殿鬥栱
▲怒放的斜栱,其下的闌額表示壓力很大
▲轉角鋪作,兩邊的補間鋪作可視作俯角鬥
殿內用了減柱法和移柱法,後內柱只用四根,當心間的兩根在後簷中平槫下,次間的兩根在後簷上平槫下,另外四根輔助的柱子可能為後世所加。這是金代建築的典型設計,凸顯內部的大空間同時節省木料,三聖殿做得比較極致。再加上徹上明造(即不施天花,暴露梁架),使得殿內更顯空曠高大。
▲三聖殿平面圖(圖:中國營造學社)
由於用了減柱、移柱,三聖殿的梁架結構相對較為複雜。當心間為六椽栿對乳栿,六椽栿上立蜀柱,與後內柱一同支撐四椽栿,中間還加了一些小細柱。四椽栿前後安剳牽,其上承託平梁與叉手。六椽栿與乳栿均為兩層,看著很是粗壯。梁栿上施彩畫,很可能為明代所作。
▲三聖殿當心間橫剖面(圖:郭黛姮《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
▲三聖殿當心間梁架
依照柱子的位置,次間則是五椽栿對三椽栿,其上架了一條內額,再承託四椽栿。再上搭順扒梁,承託太平梁與叉手、蜀柱。
▲三聖殿次間橫剖面(圖:郭黛姮《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
▲三聖殿次間梁架
殿內中央三間砌扇面牆,其上繪有簡單的佛像背光。前立佛臺,上有華嚴三聖(釋迦牟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與兩尊脅侍菩薩泥塑,皆為金代塑像,但經後世重妝,略失原貌。在扇面牆背後還有一尊韋馱像,為明代所塑。
▲華嚴三聖與脅侍菩薩
▲釋迦佛像
▲文殊菩薩像
▲普賢菩薩像
04普賢閣
三聖殿後是東西相對的兩座二層樓閣:文殊閣與普賢閣。文殊閣為近年復建,普賢閣則是原汁原味的金代遺存。1953 年落架大修時,人們在梁架上發現了「貞元二年一行造」的題記,即普賢閣建於公元 1154 年。
▲普賢閣正面
普賢閣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平面為正方形,屋頂為歇山頂,造型簡潔古樸。此閣外觀看是兩層,實則中間有一暗層,上層與暗層及下層的柱子用叉柱造連接。閣內設木梯,可直上二層平座登臨遠眺(當然,遊客現在是不讓上的)。
▲普賢閣橫剖面圖(圖:中國營造學社)
普賢閣鬥栱皆為五鋪作出雙杪,其中一層外簷鬥栱為計心造,第一跳置翼形栱,二、三層為重栱計心造。耍頭只在第三層的外簷鬥栱才有。第三層的鬥栱最為多樣,當心間補間鋪作出 60° 斜栱,次間上的鬥栱以橫栱連成一體。
▲造型古樸優雅
▲普賢閣鬥栱,可見一層翼形栱與三層的斜栱
05大雄寶殿
中軸線走到最後,終於迎來了寺內唯一一座遼構:大雄寶殿。這座大殿逃過了遼末戰火的浩劫,實為萬幸,到了金代,也得到了圓滿大師的修葺,其中柱額、梁架、鬥栱都還是遼制。大殿立於高 3.3 米的臺基之上,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十架椽,廡殿頂出簷深遠,盡顯恢弘氣勢。大殿左右還有兩座朵殿,為明清遺存。
▲從左至右:大雄寶殿、普賢閣、三聖殿
▲立於高臺上的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正面
與華嚴寺大雄寶殿類似,大殿當中只開三道板門,樣式也幾乎一樣。外簷鬥栱規整,皆為五鋪作,耍頭為批竹昂式。柱頭鋪作與稍間鋪作為標準的五鋪作雙杪計心造。當心間補間鋪作出 60° 斜栱,然而被匾額遮擋,可進殿觀其出五跳的後尾。次間補間鋪作在第一跳瓜子栱跳頭出 45° 斜栱,盡間補間鋪作第一跳上置翼形栱。
▲大雄寶殿近景
▲大雄寶殿鬥栱
▲當心間斜栱後尾,裡轉五跳
殿內柱網規整,同時依然是減柱大法好。減去兩排中間的八根柱子後,形成了類似《營造法式》中的金廂鬥底槽布局。與華嚴寺大雄寶殿完全對稱的內外槽不同,這裡內槽偏後,給前部留下了相當大的禮佛空間。加上本身的大體量和徹上明造的做法,走進殿內,能明顯感覺到空間的高廣空曠,同時能將佛壇上的五方佛盡收眼底。
▲大雄寶殿平面圖(圖:中國營造學社)
▲殿前部的巨大禮佛空間
大殿採用廳堂式架構。當心間與次間為六椽栿前後對四椽栿與乳栿,較高的內柱支撐六椽栿,同時兩邊以剳牽支撐,其上再承託四椽栿、平梁及叉手。稍間與盡間則是以中間的闌額和普拍枋對前後乳栿,其上堆疊四層素枋,直達山面平槫之下。
▲大雄寶殿次間橫剖面(圖:郭黛姮《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
▲大雄寶殿梁架
殿內當心間施藻井與平棊。藻井前有平棊三列。藻井內也有方形與菱形的平棊,繪有蓮花,兩邊斜板上繪佛像,三角背板繪鳳。藻井本體分兩層,下層為八角井嵌於方井之中,上層為截頂圓錐體,頂部圓中繪二龍戲珠。整個藻井一共用 56 朵鬥栱,可說是相當精緻,乃珍貴的遼代小木作。
▲大殿中心的藻井
開闊的室內空間,高大的佛壇與佛座,金黃的背光,讓正中央一字排開的金身五方佛盡顯高大肅穆。不得不說,大雄寶殿在這一佛教道場的設計上非常成功。
五方佛從東到西依次為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生佛、中央毗盧遮那(大日如來)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為密宗的配置。佛像面容飽滿,前額寬大突出,肩背寬厚,呈吉祥坐,帶有遼代造像的特徵,很可能與大殿同齡。
▲高大的五方佛
▲佛像的木製背光為明代所造
佛像前有兩尊脅侍菩薩像與兩尊弟子像,其中弟子經後世重妝。兩尊菩薩面相偏長方,身體平直,體態粗壯,與華嚴寺薄伽教藏殿的遼代菩薩像差異較大,很可能為金代所塑。
▲東方阿閦佛(右)與南方寶生佛(左)
▲正中的毗盧遮那佛與兩旁的弟子迦葉、阿難
▲西方阿彌陀佛
▲北方不空成就佛
在東西兩壁前的磚臺上立有高大的二十四諸天像。塑像運用了寫實的風格,各護法神表情豐富,姿態各異,與其性格相得益彰。該造像在朱弁碑中有所記載,可確定為金代所塑。有學者認為,善化寺二十四諸天題材是密宗儀軌、華嚴宗與天台宗懺法融合的產物,密宗與華嚴宗在遼代就盛行於五臺山地區,而天台宗的元素很可能受到了朱弁的影響。
▲東壁前的二十四諸天立像
大雄寶殿的西、南兩壁可見壁畫,根據碑記為清康熙年間的作品。其中西壁為《七處九會說法圖》,南壁為《準提佛母法會圖》與《彌陀法會圖》,內容帶有密宗色彩,同時構圖與一些小細節也表現出遼金壁畫的特徵。很可能清人保留了遼金最初的圖像,只是在其基礎上進行了重繪與改動。
▲西壁、南壁上繪有壁畫
無論是建築還是造像,善化寺可謂是盡顯遼金時代的豪放風範,同時也不乏南北文化的交融之美。而在古建築之外,整座寺院的氣氛更讓人舒適。若是春天來寺裡,逛完幾座大殿後可到普賢閣西邊遊蕩一番,賞賞滿園的山桃花,或是坐在殿前臺基上靜聽簷角風鐸叮噹,運氣好還可以在草叢裡擼擼貓。
千百年過去,古殿閣在舊處不動如山,而這些來來去去的新生命,把它們從歷史中打撈出來,添上幾分鮮活的氣息,也是善化寺的魅力所在吧。
▲普賢閣邊的山桃
▲三聖殿前的芍藥(圖:Thomas Tu)
▲在寺內遊蕩的喵星人
參考資料:
《大同古建築調查報告》 梁思成、劉敦楨
《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 郭黛姮
《善化寺遼金彩塑藝術的歷史人文價值》 張明遠
《善化寺五方佛塑像的創建年代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張明遠
《論善化寺大雄寶殿壁畫圖像的時代性》 張明遠
《大同善化寺二十四諸天像考辨》 袁志偉
喜歡古建築和博物館的朋友歡迎關注本號:時差博物館,帶你一起看遍我們文明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