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善化寺:令人震撼的禮佛空間,背後是遼金建築設計的極致

2021-01-10 斜陽浪遊記

繼續大同善化寺的遊覽,上一篇大同善化寺背後的故事:一位南宋使者的異國十五年講了善化寺的歷史和背後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細品這座遼金巨剎的精髓所在,看看歷史給我們留下了什麼樣的珍寶。

01寺院整體布局

善化寺靠近大同古城南城牆,位於永泰門西側,因這個地理位置被當地人稱為「南寺」。我們於夕陽西下之時登上城牆,俯瞰寺院中軸線的三座遼金建築:山門(天王殿)、三聖殿、大雄寶殿。三大殿皆為廡殿頂,體量也都不小。在夕陽的映照下,紅色的屋脊映襯著簷下紅牆,宏偉之中瀰漫著滄桑之感,是大同古城中我最愛的一景。

▲暮色中的善化寺

與華嚴寺坐西朝東不同,善化寺保持著坐北朝南的漢地特色。中軸線的三座大殿體量由小及大、屋頂高低錯落有致,很有節奏感。學者推測寺院在遼金重建時,保留了唐代「伽藍七堂」的格局,包括現已無存的「左右斜廊」,如今三聖殿的位置很可能曾經是一座樓閣。

▲善化寺平面圖,其中東樓址即文殊閣,現已復建(圖:郭黛姮《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

02山門

善化寺的山門又稱天王殿,為金代圓滿大師重建寺院時所建,在寺前的廣場上便能感受其大氣。這座面闊五間的山門,是現存金代佛寺中最大者,而且用了較為少見的單簷廡殿頂。正面當心間施板門,兩次間施直欞窗,背面無窗。山門前的廣場時而安靜,時而熱鬧,如今也是市民活動、閒聊的場所,作為背景的古建築絲毫不顯違和。

▲山門正面

▲山門前聚集的人群

▲正面「善化古寺」匾額為當代藝術家韓美林所題寫

▲山門背面

山門鬥栱很整齊,外簷正立面和山面都用了雙補間鋪作,顯得比較密集,這種樣式可能是受到了宋式做法的影響。柱頭鋪作和補間鋪作皆為五鋪作單杪單昂計心造,但第二跳都不是典型的下昂。柱頭鋪作是水平放置的假昂,補間鋪作則是跨度僅一跳的插昂,並不向後挑起。

▲背面嘉靖年間的「威德護世」匾額,字體方正渾厚

山門平面較為簡單,進深兩間四架椽,內柱僅有一排分心柱,即《營造法式》中的分心槽布局。梁架用前後乳栿上加前後剳牽,中間以蜀柱、駝峰相支撐。其中多處梁栿都作月梁式,這在北方遼金建築中較為少見。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月梁梁肩上的卷殺是隱刻出來的,實際外型還是直的。

▲山門橫剖面(圖:中國營造學社)

▲山門梁架,可見乳栿兩端斫成了月梁樣式

▲明代所塑天王像,表情有點逗

03三聖殿

山門後的三聖殿同為金代所建,是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八架椽的單簷廡殿頂建築。大殿立於 1 米多高的臺基之上,前設月臺。在三大殿中,三聖殿的屋頂最為高聳,正脊較短,垂脊弧度很大,曲線漂亮,獨具一格。其門窗配置與山門幾乎一致。

▲三聖殿正面

▲三聖殿與飛鳥

三聖殿的鬥栱排列挺有意思。外簷鬥栱中,當心間和稍間為雙補間鋪作,而次間只施補間鋪作一朵,用的正是極為繁複的斜栱,如一朵怒放的花,引人注目,也是金代鬥栱的代表之作。此鬥栱每跳都出 45° 斜栱,到第四跳出現七個並排耍頭,很有幾分炫技的感覺。

斜栱外的其他柱頭、補間鬥栱皆為六鋪作單杪雙下昂,重栱計心造。柱頭用的插昂,耍頭為螞蚱形,補間用的真下昂,耍頭為龍頭形。闌額在角柱出頭處斫成菊花頭形,整體來看裝飾性很強。

▲三聖殿鬥栱

▲怒放的斜栱,其下的闌額表示壓力很大

▲轉角鋪作,兩邊的補間鋪作可視作俯角鬥

殿內用了減柱法和移柱法,後內柱只用四根,當心間的兩根在後簷中平槫下,次間的兩根在後簷上平槫下,另外四根輔助的柱子可能為後世所加。這是金代建築的典型設計,凸顯內部的大空間同時節省木料,三聖殿做得比較極致。再加上徹上明造(即不施天花,暴露梁架),使得殿內更顯空曠高大。

▲三聖殿平面圖(圖:中國營造學社)

由於用了減柱、移柱,三聖殿的梁架結構相對較為複雜。當心間為六椽栿對乳栿,六椽栿上立蜀柱,與後內柱一同支撐四椽栿,中間還加了一些小細柱。四椽栿前後安剳牽,其上承託平梁與叉手。六椽栿與乳栿均為兩層,看著很是粗壯。梁栿上施彩畫,很可能為明代所作。

▲三聖殿當心間橫剖面(圖:郭黛姮《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

▲三聖殿當心間梁架

依照柱子的位置,次間則是五椽栿對三椽栿,其上架了一條內額,再承託四椽栿。再上搭順扒梁,承託太平梁與叉手、蜀柱。

▲三聖殿次間橫剖面(圖:郭黛姮《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

▲三聖殿次間梁架

殿內中央三間砌扇面牆,其上繪有簡單的佛像背光。前立佛臺,上有華嚴三聖(釋迦牟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與兩尊脅侍菩薩泥塑,皆為金代塑像,但經後世重妝,略失原貌。在扇面牆背後還有一尊韋馱像,為明代所塑。

▲華嚴三聖與脅侍菩薩

▲釋迦佛像

▲文殊菩薩像

▲普賢菩薩像

04普賢閣

三聖殿後是東西相對的兩座二層樓閣:文殊閣與普賢閣。文殊閣為近年復建,普賢閣則是原汁原味的金代遺存。1953 年落架大修時,人們在梁架上發現了「貞元二年一行造」的題記,即普賢閣建於公元 1154 年。

▲普賢閣正面

普賢閣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平面為正方形,屋頂為歇山頂,造型簡潔古樸。此閣外觀看是兩層,實則中間有一暗層,上層與暗層及下層的柱子用叉柱造連接。閣內設木梯,可直上二層平座登臨遠眺(當然,遊客現在是不讓上的)。

▲普賢閣橫剖面圖(圖:中國營造學社)

普賢閣鬥栱皆為五鋪作出雙杪,其中一層外簷鬥栱為計心造,第一跳置翼形栱,二、三層為重栱計心造。耍頭只在第三層的外簷鬥栱才有。第三層的鬥栱最為多樣,當心間補間鋪作出 60° 斜栱,次間上的鬥栱以橫栱連成一體。

▲造型古樸優雅

▲普賢閣鬥栱,可見一層翼形栱與三層的斜栱

05大雄寶殿

中軸線走到最後,終於迎來了寺內唯一一座遼構:大雄寶殿。這座大殿逃過了遼末戰火的浩劫,實為萬幸,到了金代,也得到了圓滿大師的修葺,其中柱額、梁架、鬥栱都還是遼制。大殿立於高 3.3 米的臺基之上,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十架椽,廡殿頂出簷深遠,盡顯恢弘氣勢。大殿左右還有兩座朵殿,為明清遺存。

▲從左至右:大雄寶殿、普賢閣、三聖殿

▲立於高臺上的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正面

與華嚴寺大雄寶殿類似,大殿當中只開三道板門,樣式也幾乎一樣。外簷鬥栱規整,皆為五鋪作,耍頭為批竹昂式。柱頭鋪作與稍間鋪作為標準的五鋪作雙杪計心造。當心間補間鋪作出 60° 斜栱,然而被匾額遮擋,可進殿觀其出五跳的後尾。次間補間鋪作在第一跳瓜子栱跳頭出 45° 斜栱,盡間補間鋪作第一跳上置翼形栱。

▲大雄寶殿近景

▲大雄寶殿鬥栱

▲當心間斜栱後尾,裡轉五跳

殿內柱網規整,同時依然是減柱大法好。減去兩排中間的八根柱子後,形成了類似《營造法式》中的金廂鬥底槽布局。與華嚴寺大雄寶殿完全對稱的內外槽不同,這裡內槽偏後,給前部留下了相當大的禮佛空間。加上本身的大體量和徹上明造的做法,走進殿內,能明顯感覺到空間的高廣空曠,同時能將佛壇上的五方佛盡收眼底。

▲大雄寶殿平面圖(圖:中國營造學社)

▲殿前部的巨大禮佛空間

大殿採用廳堂式架構。當心間與次間為六椽栿前後對四椽栿與乳栿,較高的內柱支撐六椽栿,同時兩邊以剳牽支撐,其上再承託四椽栿、平梁及叉手。稍間與盡間則是以中間的闌額和普拍枋對前後乳栿,其上堆疊四層素枋,直達山面平槫之下。

▲大雄寶殿次間橫剖面(圖:郭黛姮《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

▲大雄寶殿梁架

殿內當心間施藻井與平棊。藻井前有平棊三列。藻井內也有方形與菱形的平棊,繪有蓮花,兩邊斜板上繪佛像,三角背板繪鳳。藻井本體分兩層,下層為八角井嵌於方井之中,上層為截頂圓錐體,頂部圓中繪二龍戲珠。整個藻井一共用 56 朵鬥栱,可說是相當精緻,乃珍貴的遼代小木作。

▲大殿中心的藻井

開闊的室內空間,高大的佛壇與佛座,金黃的背光,讓正中央一字排開的金身五方佛盡顯高大肅穆。不得不說,大雄寶殿在這一佛教道場的設計上非常成功。

五方佛從東到西依次為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生佛、中央毗盧遮那(大日如來)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為密宗的配置。佛像面容飽滿,前額寬大突出,肩背寬厚,呈吉祥坐,帶有遼代造像的特徵,很可能與大殿同齡。

▲高大的五方佛

▲佛像的木製背光為明代所造

佛像前有兩尊脅侍菩薩像與兩尊弟子像,其中弟子經後世重妝。兩尊菩薩面相偏長方,身體平直,體態粗壯,與華嚴寺薄伽教藏殿的遼代菩薩像差異較大,很可能為金代所塑。

▲東方阿閦佛(右)與南方寶生佛(左)

▲正中的毗盧遮那佛與兩旁的弟子迦葉、阿難

▲西方阿彌陀佛

▲北方不空成就佛

在東西兩壁前的磚臺上立有高大的二十四諸天像。塑像運用了寫實的風格,各護法神表情豐富,姿態各異,與其性格相得益彰。該造像在朱弁碑中有所記載,可確定為金代所塑。有學者認為,善化寺二十四諸天題材是密宗儀軌、華嚴宗與天台宗懺法融合的產物,密宗與華嚴宗在遼代就盛行於五臺山地區,而天台宗的元素很可能受到了朱弁的影響。

▲東壁前的二十四諸天立像

大雄寶殿的西、南兩壁可見壁畫,根據碑記為清康熙年間的作品。其中西壁為《七處九會說法圖》,南壁為《準提佛母法會圖》與《彌陀法會圖》,內容帶有密宗色彩,同時構圖與一些小細節也表現出遼金壁畫的特徵。很可能清人保留了遼金最初的圖像,只是在其基礎上進行了重繪與改動。

▲西壁、南壁上繪有壁畫

無論是建築還是造像,善化寺可謂是盡顯遼金時代的豪放風範,同時也不乏南北文化的交融之美。而在古建築之外,整座寺院的氣氛更讓人舒適。若是春天來寺裡,逛完幾座大殿後可到普賢閣西邊遊蕩一番,賞賞滿園的山桃花,或是坐在殿前臺基上靜聽簷角風鐸叮噹,運氣好還可以在草叢裡擼擼貓。

千百年過去,古殿閣在舊處不動如山,而這些來來去去的新生命,把它們從歷史中打撈出來,添上幾分鮮活的氣息,也是善化寺的魅力所在吧。

▲普賢閣邊的山桃

▲三聖殿前的芍藥(圖:Thomas Tu)

▲在寺內遊蕩的喵星人

參考資料:

《大同古建築調查報告》 梁思成、劉敦楨

《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 郭黛姮

《善化寺遼金彩塑藝術的歷史人文價值》 張明遠

《善化寺五方佛塑像的創建年代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張明遠

《論善化寺大雄寶殿壁畫圖像的時代性》 張明遠

《大同善化寺二十四諸天像考辨》 袁志偉

喜歡古建築和博物館的朋友歡迎關注本號:時差博物館,帶你一起看遍我們文明的痕跡。

相關焦點

  • 遊記:壯觀的善化寺!
    善化寺山門,正門。遼金建築特有形制,如怒放的花朵,碩大華麗,具極強的裝飾作用。梁思成評價說「大而觸目、與眾不同、含有無限力量」。華嚴三聖之普賢菩薩華嚴三聖之文殊菩薩大雄寶殿,善化寺的主殿,遼代建築。泥塑金身如來五尊,金代原作,法相莊嚴,姿態清雅。
  • 行走在建築群落裡的戀愛——一代建築伉儷梁思成林徽因善化寺之行
    雖然,天津獨樂寺山門也是單簷廡殿頂,不過,屬於遼代建築風格,善化寺山門屬於金代建築遺存,並被認為是在金熙宗完顏亶皇統年間所修。從某種角度講,這也不難理解,比如,佛教東傳以後,早期寺院多在山林當中建造,受到地形和空間影響,山門作為寺院正門,一般地不會有大開間,舍宅為寺以後,許多寺院多在市井平地改建或者說擴建,少受地形和空間影響,山門作為寺院正門,更多地可以有大開間,特別是,大同屬於金代西京,作為當時文化和宗教中心之一,出現巨製山門,也是有著一定理由的。
  • 考古探索:大同善化寺,並非始建於唐朝
    善化古寺,坐落於筆者家鄉山西省大同古城南門永泰門內西側,是一處保存較為完整、規模宏大的國保級古剎。整座古剎坐北朝南、三重大殿分別為山門、三聖殿、大雄寶殿。其中山門、三聖殿為金代建築,大雄寶殿為遼代建築,大雄寶殿坐落在高臺之上,左右為東西垛殿,西側有金貞元二年即公元1154年所建的普賢閣,東側為新建的文殊閣。原閣在民國期間被火焚毀了,誠然可惜。
  • 大同之戀之善化寺大雄寶殿
    風鈴說『 「善化寺,從這個建築布局來看就是元代之前的建築。到了唐代,除了宮殿,城市也出現了鐘樓、鼓樓這樣的建築,當時被稱為鼓角樓。到了元代,鐘鼓樓成為了一個城市地標性質的建築,往往位於市中心。各大寺院中也往往有鐘鼓樓。」林風說。
  • 七王朝歲月沉浮無意 九百年風雲榮辱不驚 大同善化寺免門票看點多
    五龍壁大同善化寺,中國現存遼、金時期布局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寺院建築。其中大雄寶殿為遼代建築、三聖殿、天王殿、普賢閣為金朝初期,文殊閣為現代建築,四座遼金建築保存在一個寺院,在中國唯有善化寺,1961年,善化寺就被確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能窺盛唐遺風的善化寺,現免費開放,是古建愛好者不容錯過的景點
    能窺盛唐遺風的善化寺,現免費開放,是古建愛好者不容錯過的景點文/林海雪原大同善化寺,為國家4A級景區,這是一座能夠窺見盛唐時期建構風採的遼金寺院,並為遊人免費開放。相比熙熙攘攘的華嚴寺,西南一隅的善化寺顯得冷清許多,或許在大家心中它的地位總是略低一籌。不過,很多人卻獨愛這份特有的寧靜,因為更能體味滄桑的歷史在這裡的無聲沉澱。據善化寺內殘存的碑文記載,它始建於大唐開元年間。是唐玄宗敕令在全國各地興建眾多開元寺中的一個。後來遼金打戰波及大同,這裡淪為金兵屯駐之地,遭到破壞。
  • 遊覽山西大同善化古寺,欣賞遼金時代古建築的滄桑之美
    在北魏時期,佛教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大同市內佛寺眾多。現在大同古城內,還保留著幾座非常古老的寺院,除了華嚴寺外,其他的都可以免費參觀。這次大同之行,我去參觀了善化古寺,感覺確實不虛此行,這座近千年歷史的古寺給了我一個足夠大的驚喜。
  • 中國古代建築屋頂
    中國傳統建築屋頂的形式可以說是多種多樣的,但歸結起來有五種基本形式: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硬山頂和懸山頂。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大同市博物館展出的建築模型的屋頂樣式吧!大同市華嚴寺大雄寶殿模型——廡殿頂建築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就是廡殿頂建築,廡殿頂是官式建築中等級最高的。華嚴寺始建於遼代,是當時著名的皇家寺院。
  • 大同!
    大同古稱雲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境內古蹟眾多,著名的文物古蹟包括雲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恆山懸空寺、九龍壁等。可是,中國最大最輝煌的九龍壁卻是在大同。大同九龍壁的體積要比北京北海九龍壁大3倍多,而且建築年代早350多年。大同九龍壁長45.5米,高8米,厚2.02米,建於公元1300多年的洪武年間,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門前的一座琉璃照壁。
  • 大同的精華究竟在哪裡?
    而大同建築—— 從千年古寺華嚴寺, 到內存精美雕塑的善化寺; 從被遺忘千年的雲岡石窟,1933年,為了打破日本學者關野貞提出「日本比中國保留更早期的木構建築」判斷,梁思成、劉敦幀、林徽因和莫宗江一行,從北京出發來到大同,先後對華嚴寺、善化寺、雲岡石窟、應縣木塔和恆山懸空寺進行詳細考察。此番旅行也留下了珍貴的測繪手稿和影像資料。
  • 山西大同古城裡的千年古寺,梁思成盛讚,山門上的對聯出自他之手
    大同善化寺俗稱南寺,始建於唐,玄宗時稱開元寺。我們來看看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對這座古寺的評價,梁思成、林徽因曾四到山西考察,在《大同古建築調査報告》中盛讚古善化寺:「其大殿、普賢閣、三聖殿、山門四處均為遼金二代遺構,不意一寺之內,獲若許多珍貴文物,非始所料。」
  • 那些年,大同文物損壞知多少?
    (國家級文物)華嚴寺:1968年建於遼金時期的華嚴寺在大同破「四舊」運動中,大同雲岡文保所所長鄭日晶率人在這裡損壞塑像84尊,大雄寶殿的幔子幡、大木魚和鐵爐等。(國家級文物)善化寺:1968年建於遼金時期的善化寺在大同破「四舊」運動中,大同雲岡文保所所長鄭日晶率人在這裡損壞塑像明清塑像40尊,大雄寶殿的幔子幡和鐵爐等。
  • 「山西文博」千年古剎善化寺
    三聖殿是善化寺中殿善化寺位於山西大同城內西南隅,始建於唐代,名為「開元寺」,五代時改名「大普恩寺」,遼末戰毀,金天會年重修,明代更名為「善化寺」。是一組比較完整的遼金時期建築群,氣勢宏偉,粗獷豪放,整個寺院建築高低錯落,漸次展開,層層迭高,主次分明,左右對稱,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最為完整的遼金時期建築。寺院坐北向南,前有山門,主要建築沿中軸線漸次展開,層層迭高。中為三聖殿,均為金時所建。遼代遺構大雄寶殿坐落在後部高臺之上。其左右為東西朵殿。東側為文殊閣遺址,西側為金貞元二年所建普賢閣。善化寺玄宗時稱開元寺。
  • 青青文博,今晚出發·晉善晉美之大同專場:懸空寺-應縣木
    …… 興衰榮辱早已隨風而散,給這座城市留下的是太多太多令人徘徊駐足流連的建築,穿越千年時光探看,沒有一座城市的復興像大同這樣建立在遼闊而深遠的意義之上,天下大同! 這個周末,讓我們一起踏上奔赴大同的旅程!
  • 大同,大不同,來一份大同旅遊攻略簡報
    博物館與周邊的幾個建築本身都很有特色,裡面展品的規劃和內部裝修也很考究,不是簡簡單單的一排排展櫃。 以「北魏帝都」、「遼金京華」、「明清重鎮」等模塊為主體,把大同的來龍去脈講得很清楚。
  • 大同,這九大景點你去過哪呢?
    大同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境內古蹟眾多,著名的文物古蹟包括雲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恆山懸空寺、九龍壁等。而最有名的莫不過以下這九大景點。你去過哪呢?懸空寺懸空寺位於恆山金龍峽翠屏峰的懸崖峭壁間,始建於北魏,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是國內現存較早、保存較好的高空木構摩崖建築。來到恆山腳下,遠遠地就可以看到懸在半山腰的懸空寺,可謂是萬丈深淵上的建築。恆山恆山為國家AAAA風景區是國務院1982年公布的全國第一批44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 中國迄今保存最完整的,規模最大的遼金寺院
    善化寺坐北朝南,中原的建築風格。主要建築有山門、三聖殿、大雄寶殿,沿中軸線依次排列,並逐漸升高。善化寺的前身是開元寺,明正統十年改名為善化寺。善化寺俗稱南寺,在山西大同城內西南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沿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山門、三聖殿、大雄寶殿。山門位於善化寺最前沿,也稱正門,門內兩側塑有四大天王塑像。
  • 中國古建築的博物館——美麗的大同古城!
    大同古稱雲中、平城,為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約在10萬年前,北京人後裔——許家窯人西徙時,遇大同湖阻隔,在此定居。隨後又成為北魏首都,遼、金陪都,是一座歷史文化極為豐富的古城。善化寺始建於唐朝,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最為完整的遼金時期建築。
  • 善化寺之最美三聖殿
    大同當地人稱為的南寺即善化寺,穿過讓人頭暈眼花的南城門甕城,向西拐,走不多遠,馬路對面便是蒼松翠柏掩隱的古寺,寺門上一塊古匾,上書善化寺。寺前廣場上有一座黃綠琉璃瓦的五龍壁。林風去書店買書,轉了一圈沒有一本合意的。他漫不經心地沿著城牆帶狀公園與護城河間的甬道向東走去。鍛鍊的男女老少絡繹不絕。
  • 山西景點—大同篇
    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五華洞雕飾綺麗,豐富多彩,是研究北魏歷史、藝術、音樂、舞蹈、書法和建築的珍貴資料。,寺院坐西向東,山門、普光明殿、大雄寶殿、薄伽教藏殿、華嚴寶塔等30餘座單體建築分別排列在南北兩條主軸線上,布局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