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規矩:符合以下情況的童鞋們,可以不用看了
不喜歡人文古蹟的
對北方菜不感冒的
沒有好奇寶寶精神的(這條是湊數的)
如果以上三條你恰好都不符合,恭喜你,往下看吧~
大同,這座語帶雙關的名字真美!雲州、平城、雲中……大概這是極為少數的名字改來改去依然充滿韻味的城市。提起這座城,思緒紛繁,想說的太多,卻不知從何下筆。
閉上眼,浮現在腦海的是什麼呢?是那片水草豐茂的人類文明起點大同湖?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威儀,還是平型關大捷的難得振奮?是鐵馬金戈、血火爭鳴,還是黃沙漫漫、悠悠駝鈴?是走向大漠的商隊,還是煊赫一時的都城?是馮太后、蕭燕燕這些風雲一時的女政治家,是那位身懷絕技的高僧國師,還是那位飽受爭議的「中國市長」?
……
興衰榮辱早已隨風而散,給這座城市留下的是太多太多令人徘徊駐足流連的建築,穿越千年時光探看,沒有一座城市的復興像大同這樣建立在遼闊而深遠的意義之上,天下大同!
這個周末,讓我們一起踏上奔赴大同的旅程!
世界第一空中樓閣
懸空寺
第一次聽說懸空寺是在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裡,作為北嶽恆山劍派的駐地,懸空寺承載著許多故事。「……磁窯口側有一座山,叫翠屏山,峭壁如鏡。山上有一座懸空寺,是恆山勝景……衝虛道人喜道:『久聞翠屏山懸空寺建於北魏年間,於松不能生,猿不能攀之處,發諾大願力,憑空建寺,那是天下奇觀……』,令狐衝引著方正大師和衝虛道長下見性峰,趨磁窯口,來到翠屏山下。方正與衝虛仰頭而望,但見飛閣兩座,聳立峰頂,宛似仙人樓閣,現於雲端。方正嘆道:』造此樓閣之人當真妙想天開,果然是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書中所記載的「懸空寺」,始建於約1400年前的北魏後期,位於渾源縣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半崖峭壁間,面對恆山主峰天峰嶺,上載危崖,下臨深谷,懸掛在半空中,結構奇巧而驚險,是我國罕有的一座高空絕壁古建築。它始建於北魏後期,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界十大最奇險建築之一」。
世界最高木塔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
世間教堂何其多,而巴黎聖母院只有一座。2019年4月,誰也沒有想到,這座擁有800年歷史的古老建築,歷經數次戰亂屹立不倒,卻在一夕之間塔尖坍塌,玫瑰窗炸裂,文化瑰寶在一瞬間被無情吞噬。世事無常,真正的別離,往往來不及說一聲再見。
當人們扼腕嘆息的同時,應縣佛宮釋迦塔又一次走入了大眾視野。我們不妨先來看看應縣木塔煊赫的江湖地位:經金氏世界紀錄認定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最高的木結構佛塔;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艾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中國保存下來的木構建築裡,應縣木塔是結構最複雜、最高、最完整的建築,是最古老、最高大、唯一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嘆到:「這塔真是個獨一無二的偉大作品。不見此塔,不知木構的可能性到了什麼程度。我佩服極了!佩服建造這塔的時代,和那時代裡不知名的大建築師,不知名的匠人」。這座獨一無二的木構佛塔建築,歷經千年,強震而不倒、雷擊而不焚、炮擊而不毀,奇蹟般地留存至今。
應縣木塔真的會永遠不倒嗎?
答案或許不容樂觀。如今木塔已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扭轉和變形。最近的勘察發現,木塔東北向的傾斜加劇,而由於木塔結構過於複雜,現階段尚未找到從根本上解決木塔持續扭曲、變形和傾斜趨勢的辦法。這座奇蹟之塔也許就像敦煌莫高窟一樣,一定要儘早去看,看一眼、少一眼。
你可以在木塔附近找個地方,安靜地坐一下午,看麻燕繞塔飛翔,聽風鈴叮鈴搖曳,感受穿越千年歲月的喜樂。
淨土寺
中國最後的「八門九星」藻井
1933年秋,梁思成先生考察應縣木塔時,發現離木塔幾百米之遙處,有一個大型寺廟群,他走進去一看,驚嘆不已,連連稱讚,說應縣有三件寶:一為佛宮寺釋迦塔,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偉大傑作,實屬國之瑰寶,世之奇葩;二是淨土寺的天宮樓閣藻井,構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瓏細緻,超類絕倫,是國寶一絕;三是淨土寺山門前的一對石獅,「披頭散髮」,造型獨特,雕工精美,全國罕見。
應縣淨土寺,始建於金天會二年(1124年)。該寺原有山門、舍利塔、天王殿、鐘鼓樓、東西配殿、大雄寶殿、後殿、藏經樓等。如今,僅剩建於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的大雄寶殿和配殿。
中國古建築泰鬥柴澤俊先生在其所著的《山西古建築文化綜述》中,這樣介紹淨土寺大殿的藻井:「殿內平闇之上有藻井9眼,分大、中、小三種類型。在一座不大的殿堂之內,設置如此多的藻井,而且鏤刻精巧,貼金施彩,這在全國也是唯一的,前所未聞,後世亦未沿襲。」
舊貌換新顏
大同城牆
大同自古也叫「鳳凰城」,因為明代古城的城廓形似一隻舒展單翅的鳳凰,南關為鳳之頭,主城為鳳之身,北關象徵鳳凰的尾部,是明代大將軍徐達在魏、唐、遼、金、元舊城基礎上於明洪武五年增築起來的,之前都是土城,明中期加高了一丈,包上了城磚,並修建了東北南三向小城。清初多爾袞攻克大同之後屠城,將城牆拆毀五尺,乾隆年間大致修復。清末民國大同城牆失修,1949年以後只餘府城和北小城夯土牆基比較完整,南面城牆斷斷續續的存在,東面大部分已毀。
2008年大同古城改造,採用梁思成提出的將北京新舊城分開建設以保護古都的思路。現在我們看到的城牆為按照明代建造的大同城牆形制所重修。
豪邁剛健的遼金巨剎
華嚴寺
在大同古城西門內清遠街南側,有一座雄偉的千年古剎,它依據佛教華嚴宗的經典《華嚴經》而建,故名華嚴寺。華嚴寺始建於遼,後雖經金、明、清多次毀、建,但整座寺院以大雄寶殿和薄伽教藏殿為主的規制基本上沒有改變。明初,寺院分成上下寺,各開山門,分別以大雄寶殿和薄伽教藏殿為主殿。2008年,大同市對其大規模修建時,復又相通,歸於一體。
華嚴寺中有現存遼金時期規模宏大的大雄寶殿和薄伽教藏殿內的兩處奇珍,一處是一尊脅侍菩薩,合掌露齒,莞爾而笑,光腳立於蓮臺之上,在流暢自如的衣飾飄帶陪襯下,盡展婀娜多姿的神韻。另一處是薄伽教藏殿四周內依壁而建的兩層樓閣式藏經櫃和後窗處木製天宮樓閣,樓閣雕工極細,玲瓏而富於變化,是國內現有惟一的遼代木構建築模型,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梁思成先生在《大同古建築調查報告》中稱「大同古雁門也,北魏時號為平城,自道武帝宅都於此,迄孝文帝南遷洛陽,凡九十餘載,為南北朝佛教藝術中心之一。為遼金二代陪都,稱西京者前後二百餘年,梵剎名藍,遺留至今,有華嚴善化兩二寺,馳名遐邇」。
保存最完整的遼金遺構
善化寺
善化寺,俗稱「南寺」,位於大同市西南隅,是全國現存遼、金時期寺院中布局較為完整的一座。寺內的建築與彩塑吸取了宋、遼、金三代的精華,形成了善化寺獨有的藝術風格。
善化寺與華嚴寺謂之大同廟宇「雙璧」,支撐起了可以仰視的終極木構。梁思成先生在《大同古建築調査報告》中說:「其大殿、普賢閣、三聖殿、山門四處均為遼金二代遺構,不意一寺之內,獲若許多珍貴文物,非始所料。」給予了善化寺極高的評價。而門前精美的五龍壁,大雄寶殿中的二十四諸天金代彩塑,藻井、壁畫……更是美輪美奐,值得你來細細探尋。
國內現存最大的龍壁
九龍壁
古城大同素有「龍壁之城」的美譽,至今猶存龍壁達十三處之多。五龍壁三座,即大同府文廟一座,善化寺一座,天竺廟一座。雙面三龍琉璃龍壁一座,在大同西郊八公裡之處的觀音堂。另外有一龍壁四座,皆在大同府文廟兩側。這諸多的琉璃龍壁大多為明朝之遺物,造型雖出自同一王朝,但卻是各有千秋,風格完全迥異。建造工藝之高超,構件之精美,至今讓古今中外的學者讚嘆不已。
尤以位於大同城內大東街與皇城街相交的丁字路口南側的九龍壁為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龍壁原為代王朱桂王府門前的照壁。在代王府諸多建築中,九龍壁可謂獨樹一幟,氣勢恢宏姑且不論,就古代建築規制而言,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獨一無二的。作為親王的朱桂王府照壁竟然比北京北海的九龍壁要高大的多,整座龍壁東西長五十米,高八米,厚二米,是我國目前現存最大的龍壁。
雁北必打卡
大同市博物館
大同市博物館新館於2014年12月31日開放,設計布局合理,展覽的方式有自己的特色,還為未來可能出現的文物留了空隙,展廳不擁擠,並且一走進博物館就能看到清晰明了的樓層展館分布圖。
博物館陳列如下:
關於吃
鳳臨閣是來大同必去的餐廳!花一個多億歷時九年打造出文化、藝術、建築與美食精彩結合的經典所在,對!好吃!不貴!不訂就得排隊!!!排大隊!!!
目標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