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從右邊來到文殊閣。
「這個閣樓據說有唐代的風韻,不過看起來確實與眾不同,大方又不失秀氣。」風鈴說『
「善化寺,從這個建築布局來看就是元代之前的建築。到了唐代,除了宮殿,城市也出現了鐘樓、鼓樓這樣的建築,當時被稱為鼓角樓。到了元代,鐘鼓樓成為了一個城市地標性質的建築,往往位於市中心。各大寺院中也往往有鐘鼓樓。」林風說。
「哎,聽你這一說好像是啊,華嚴寺中便有鐘鼓樓,那可是遼代的建築啊,所以只能說明善化寺的歷史更悠久。」
「寺廟裡建有鐘鼓樓,這是到了唐代才出現的,後來逐漸形成了『有寺必有鐘的傳統』。寺廟裡的鐘鼓樓借鑑了宮殿鐘鼓樓的模式,但最初與東鍾西鼓模式不同,寺廟中往往是『東鍾西藏』,即鐘樓與塔、藏經閣對峙,據說唐代是左鐘樓右藏經,所以說唐代是沒有這座樓的,這應該是金代建的。」那個和尚說,原來他們又走到了一起。
「可也是仿照普賢閣建造的啊。」風鈴說。
「幸虧有遺存,我們可以仿建。」林風說。
「據說應縣木塔,建造工藝十分高超,即便是現代人,依原樣拆開,再用現代的高科技留下原來位置的記號,也無法再按原樣復建,真佩服古人的建造技藝啊!」那個年輕一些的和尚說。
「現在人只有物質享受,根本沒有精神上的追求,物質上的攀比,只是精神匱乏的表現而已。」林風說。
「你這個人左一個物質,右一個物質,好像我們都是俗不可耐的人,只有你有精神追求,好像你不食人間煙火似的。」風鈴說。
林風扭頭看著風鈴,他發現風鈴是那種打眼一看並不漂亮,但細細瞅來卻是極耐看的女子。大約林風覺得風鈴是一個極樸實自然的女人吧,一個善良體貼的女人是美的。
「怎麼,不對嗎?」風鈴問。
「不是……是非常對。」
「我可是有什麼說什麼的,最煩你們這些自大的男人,懂得不多,還常常裝作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
「是是是,不過平時我可沒發現你這麼健談啊。」
「有時候不想說,讓你們嘰嘰喳喳地說去吧。感興趣了,我就聽上一兩句;不感興趣了,我就在邊上看你們表演好了。佛說不妄語。」
「沒聽說過。」
「你沒聽說過的,多著呢。」
大雄寶殿建立在高高的月臺之上,月臺邊上有著歷經風雨斑駁滄桑的石欄杆。
拾階而上,穿過牌樓,左鐘樓右鼓樓。這是明代所建,並無稀罕之處。
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採用了減柱法,室內空間非常開闊,讓人舒暢,正中有平基藻井兩間,餘為徹上露明造。鬥八藻井內圍列鬥拱兩層,下層為七鋪作,上層為八鋪作,雕制精湛。其形制、手法均與大殿本身梁架結構和鬥拱形制相同,為遼代遺構。殿內佛壇正中有泥塑金身如來五尊,端座於碩大的蓮臺之上,人稱五方佛,從東往西依次排列:東方阿閃佛、南方寶生佛、中央毗盧遮那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是金代原作,法相莊嚴,姿態清雅,衣紋流暢,雕技高超,雖然經過歷代彩繪修飾,但仍保留遼金塑像之藝術風格。
周圍還有弟子、菩薩恭謙敬謹。二十四尊諸天造像生動形象,造型各異,有溫文爾雅的文臣,有威猛剛強的武將,還有嫻靜典雅女子。其中塑造最為出色的是東側六臂日宮天子和西側月宮天子,日宮天子,眉目清秀,肌膚豐滿圓潤,衣飾流暢,表情含蓄,善良慈祥,那六條玉臂自然輕舒,富有動感。
引人矚目的是位於大殿東側的鬼子母塑像,高3.66米,臉型豐滿圓潤,表情慈祥和善。傳說鬼子母神,是所有羅剎鬼中最殘暴的,而且專吃人間小孩,被稱之為「母夜叉」。佛祖為懲治她,就把她最小的兒子用缽隱住。失去愛子的鬼子母焦急萬分,來到佛祖面前苦苦哀求。佛祖說:「你有五百個兒子尚且這樣,別人只有一兩個孩子還被你吃掉,他們又該怎麼辦呢?」鬼子母聽後大悟,帶領五百子皈依佛門,成為專司護持兒童的護法神,還被中國民間奉為送子娘娘。鬼子母塑像左腳下方,有一青面紅髮小女鬼像,這就是鬼子母作惡時的形象。一個神,兩個塑像,一個慈眉善目,一個兇惡殘暴,成佛前的殘暴和成佛後的善良,形成鮮明對比,它告誡世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元代西京(今大同)人吳昌齡的雜劇《鬼子母揭缽記》,就是以此為原型創作的。
風鈴在五方佛前一一虔誠跪拜。林風看著風鈴心誠的樣子很是感動。一個女人領著一個三四歲的男孩,踉蹌地走進大殿,在當中的蒲團上行三跪九拜禮。孩子依在她身邊,本想去玩耍,但又被大殿莊嚴肅穆的氣氛所畏懼,只好依在她身邊,看著母親急切求救的樣子,卻不知道為什麼。那女人跪拜之後拉著孩子匆匆忙忙地出去了。
那三個僧人也進來跪拜佛祖。與兩位師兄不同,那年輕的僧人拜過之後,在大廳裡東瞅西瞧,眼睛發出歡喜的光芒。
他們一起出了大殿。
大殿正中懸掛著「大雄寶殿」巨幅匾額。匾額後的當心間補間鋪作採用遼時常用的斜拱造,具有很強的裝飾性。
「看這三個門上的裝飾。」林風說。
大雄寶殿的大門形式非常奇特,一般殿堂建築多在當心間開設大門,而善化寺的大雄寶殿卻在大殿南立面均勻設置了三組大門,其餘為實牆。不僅如此,三組大門上方都做了酷似伊斯蘭建築中複葉拱券造型的裝飾板,頗為特別。
「這種大門在唐宋時期叫做『壺門』,是佛教傳入我國後,結合拱券門和佛龕造型產生的一種裝飾性的門,在建築入口處設置時,表示尊貴高尚之意。明清時發展為『歡門』。」一個和尚介紹說。
「梁思成在大同紀行中曾這樣描述過善化寺,縱觀此寺建築,除配殿朵殿外,其大殿,普賢閣,三聖殿,山門四處,均為遼金二代遺構,不意一寺之內,獲若許珍貴古物。」風鈴說。
「懂得不少嘛。」林風說。
「那當然了。」風鈴回答後,又問:「你為什麼不拜佛啊?」
「六祖惠能說:『菩提自性,本來清靜,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佛就在心中,過於虔誠地跪拜塑身佛,也是一種執著。」林風回答。
「什麼啊,佛雖在心中,但卻看不見,摸不著,就像這空氣,只有那佛像法相莊嚴,讓人生虔誠之心,懺悔之意,更讓人形象直觀地理解,不是更好嗎?」風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