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之戀之善化寺大雄寶殿

2020-12-22 騰訊網

他們從右邊來到文殊閣。

「這個閣樓據說有唐代的風韻,不過看起來確實與眾不同,大方又不失秀氣。」風鈴說『

「善化寺,從這個建築布局來看就是元代之前的建築。到了唐代,除了宮殿,城市也出現了鐘樓、鼓樓這樣的建築,當時被稱為鼓角樓。到了元代,鐘鼓樓成為了一個城市地標性質的建築,往往位於市中心。各大寺院中也往往有鐘鼓樓。」林風說。

「哎,聽你這一說好像是啊,華嚴寺中便有鐘鼓樓,那可是遼代的建築啊,所以只能說明善化寺的歷史更悠久。」

「寺廟裡建有鐘鼓樓,這是到了唐代才出現的,後來逐漸形成了『有寺必有鐘的傳統』。寺廟裡的鐘鼓樓借鑑了宮殿鐘鼓樓的模式,但最初與東鍾西鼓模式不同,寺廟中往往是『東鍾西藏』,即鐘樓與塔、藏經閣對峙,據說唐代是左鐘樓右藏經,所以說唐代是沒有這座樓的,這應該是金代建的。」那個和尚說,原來他們又走到了一起。

「可也是仿照普賢閣建造的啊。」風鈴說。

「幸虧有遺存,我們可以仿建。」林風說。

「據說應縣木塔,建造工藝十分高超,即便是現代人,依原樣拆開,再用現代的高科技留下原來位置的記號,也無法再按原樣復建,真佩服古人的建造技藝啊!」那個年輕一些的和尚說。

「現在人只有物質享受,根本沒有精神上的追求,物質上的攀比,只是精神匱乏的表現而已。」林風說。

「你這個人左一個物質,右一個物質,好像我們都是俗不可耐的人,只有你有精神追求,好像你不食人間煙火似的。」風鈴說。

林風扭頭看著風鈴,他發現風鈴是那種打眼一看並不漂亮,但細細瞅來卻是極耐看的女子。大約林風覺得風鈴是一個極樸實自然的女人吧,一個善良體貼的女人是美的。

「怎麼,不對嗎?」風鈴問。

「不是……是非常對。」

「我可是有什麼說什麼的,最煩你們這些自大的男人,懂得不多,還常常裝作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

「是是是,不過平時我可沒發現你這麼健談啊。」

「有時候不想說,讓你們嘰嘰喳喳地說去吧。感興趣了,我就聽上一兩句;不感興趣了,我就在邊上看你們表演好了。佛說不妄語。」

「沒聽說過。」

「你沒聽說過的,多著呢。」

大雄寶殿建立在高高的月臺之上,月臺邊上有著歷經風雨斑駁滄桑的石欄杆。

拾階而上,穿過牌樓,左鐘樓右鼓樓。這是明代所建,並無稀罕之處。

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採用了減柱法,室內空間非常開闊,讓人舒暢,正中有平基藻井兩間,餘為徹上露明造。鬥八藻井內圍列鬥拱兩層,下層為七鋪作,上層為八鋪作,雕制精湛。其形制、手法均與大殿本身梁架結構和鬥拱形制相同,為遼代遺構。殿內佛壇正中有泥塑金身如來五尊,端座於碩大的蓮臺之上,人稱五方佛,從東往西依次排列:東方阿閃佛、南方寶生佛、中央毗盧遮那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是金代原作,法相莊嚴,姿態清雅,衣紋流暢,雕技高超,雖然經過歷代彩繪修飾,但仍保留遼金塑像之藝術風格。

周圍還有弟子、菩薩恭謙敬謹。二十四尊諸天造像生動形象,造型各異,有溫文爾雅的文臣,有威猛剛強的武將,還有嫻靜典雅女子。其中塑造最為出色的是東側六臂日宮天子和西側月宮天子,日宮天子,眉目清秀,肌膚豐滿圓潤,衣飾流暢,表情含蓄,善良慈祥,那六條玉臂自然輕舒,富有動感。

引人矚目的是位於大殿東側的鬼子母塑像,高3.66米,臉型豐滿圓潤,表情慈祥和善。傳說鬼子母神,是所有羅剎鬼中最殘暴的,而且專吃人間小孩,被稱之為「母夜叉」。佛祖為懲治她,就把她最小的兒子用缽隱住。失去愛子的鬼子母焦急萬分,來到佛祖面前苦苦哀求。佛祖說:「你有五百個兒子尚且這樣,別人只有一兩個孩子還被你吃掉,他們又該怎麼辦呢?」鬼子母聽後大悟,帶領五百子皈依佛門,成為專司護持兒童的護法神,還被中國民間奉為送子娘娘。鬼子母塑像左腳下方,有一青面紅髮小女鬼像,這就是鬼子母作惡時的形象。一個神,兩個塑像,一個慈眉善目,一個兇惡殘暴,成佛前的殘暴和成佛後的善良,形成鮮明對比,它告誡世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元代西京(今大同)人吳昌齡的雜劇《鬼子母揭缽記》,就是以此為原型創作的。

風鈴在五方佛前一一虔誠跪拜。林風看著風鈴心誠的樣子很是感動。一個女人領著一個三四歲的男孩,踉蹌地走進大殿,在當中的蒲團上行三跪九拜禮。孩子依在她身邊,本想去玩耍,但又被大殿莊嚴肅穆的氣氛所畏懼,只好依在她身邊,看著母親急切求救的樣子,卻不知道為什麼。那女人跪拜之後拉著孩子匆匆忙忙地出去了。

那三個僧人也進來跪拜佛祖。與兩位師兄不同,那年輕的僧人拜過之後,在大廳裡東瞅西瞧,眼睛發出歡喜的光芒。

他們一起出了大殿。

大殿正中懸掛著「大雄寶殿」巨幅匾額。匾額後的當心間補間鋪作採用遼時常用的斜拱造,具有很強的裝飾性。

「看這三個門上的裝飾。」林風說。

大雄寶殿的大門形式非常奇特,一般殿堂建築多在當心間開設大門,而善化寺的大雄寶殿卻在大殿南立面均勻設置了三組大門,其餘為實牆。不僅如此,三組大門上方都做了酷似伊斯蘭建築中複葉拱券造型的裝飾板,頗為特別。

「這種大門在唐宋時期叫做『壺門』,是佛教傳入我國後,結合拱券門和佛龕造型產生的一種裝飾性的門,在建築入口處設置時,表示尊貴高尚之意。明清時發展為『歡門』。」一個和尚介紹說。

「梁思成在大同紀行中曾這樣描述過善化寺,縱觀此寺建築,除配殿朵殿外,其大殿,普賢閣,三聖殿,山門四處,均為遼金二代遺構,不意一寺之內,獲若許珍貴古物。」風鈴說。

「懂得不少嘛。」林風說。

「那當然了。」風鈴回答後,又問:「你為什麼不拜佛啊?」

「六祖惠能說:『菩提自性,本來清靜,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佛就在心中,過於虔誠地跪拜塑身佛,也是一種執著。」林風回答。

「什麼啊,佛雖在心中,但卻看不見,摸不著,就像這空氣,只有那佛像法相莊嚴,讓人生虔誠之心,懺悔之意,更讓人形象直觀地理解,不是更好嗎?」風鈴說。

相關焦點

  • 七王朝歲月沉浮無意 九百年風雲榮辱不驚 大同善化寺免門票看點多
    其中大雄寶殿為遼代建築、三聖殿、天王殿、普賢閣為金朝初期,文殊閣為現代建築,四座遼金建築保存在一個寺院,在中國唯有善化寺,1961年,善化寺就被確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走近善化寺,首先看到的是原大同市長耿彥波撰句,名家韓美林敬書的楹聯:七王朝歲月滄桑沉浮無意閒看人忙九百年風雲變幻榮辱不驚靜觀事變此聯寫大同歷史,說滄海桑田,有哲理、論人生,蘊禪機,意境幽深,堪為佳句。
  • 吳昌齡才是開啟西遊記的先河者,而切點源自大同善化寺的鬼子母
    大同善化寺「脺容莊穆,梵相奇古」是南宋著名文學家朱弁來形容大同善化寺大雄寶殿內的五方大佛和二十四尊護法諸天的。大雄寶殿.鬼子母吳昌齡,大同人,元代著名劇作家。與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等人齊名,其代表作有《探狐洞》、《西天取經》、《鬼子母揭缽記》等。
  • 大同善化寺:令人震撼的禮佛空間,背後是遼金建築設計的極致
    繼續大同善化寺的遊覽,上一篇大同善化寺背後的故事:一位南宋使者的異國十五年講了善化寺的歷史和背後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細品這座遼金巨剎的精髓所在,看看歷史給我們留下了什麼樣的珍寶。01寺院整體布局善化寺靠近大同古城南城牆,位於永泰門西側,因這個地理位置被當地人稱為「南寺」。我們於夕陽西下之時登上城牆,俯瞰寺院中軸線的三座遼金建築:山門(天王殿)、三聖殿、大雄寶殿。三大殿皆為廡殿頂,體量也都不小。
  • 山西大同古城裡的千年古寺,梁思成盛讚,山門上的對聯出自他之手
    接著分享山西大同之行。山西大同絕不僅僅是我固有觀念中的「煤都」,更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旅遊名城,值得慢慢遊玩。 大同善化寺俗稱南寺,始建於唐,玄宗時稱開元寺。
  • 遊覽山西大同善化古寺,欣賞遼金時代古建築的滄桑之美
    在北魏時期,佛教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大同市內佛寺眾多。現在大同古城內,還保留著幾座非常古老的寺院,除了華嚴寺外,其他的都可以免費參觀。這次大同之行,我去參觀了善化古寺,感覺確實不虛此行,這座近千年歷史的古寺給了我一個足夠大的驚喜。
  • 遊記:壯觀的善化寺!
    善化寺山門,正門。華嚴三聖之普賢菩薩華嚴三聖之文殊菩薩大雄寶殿,善化寺的主殿,遼代建築。泥塑金身如來五尊,金代原作,法相莊嚴,姿態清雅。大同城牆,洪武五年(1372年)徐達築。1952年拆。2008年,耿彥波任市長,南城牆善化寺段做為試點被修復,水泥框架結構、外包大青磚。
  • 能窺盛唐遺風的善化寺,現免費開放,是古建愛好者不容錯過的景點
    能窺盛唐遺風的善化寺,現免費開放,是古建愛好者不容錯過的景點文/林海雪原大同善化寺,為國家4A級景區,這是一座能夠窺見盛唐時期建構風採的遼金寺院,並為遊人免費開放。相比熙熙攘攘的華嚴寺,西南一隅的善化寺顯得冷清許多,或許在大家心中它的地位總是略低一籌。不過,很多人卻獨愛這份特有的寧靜,因為更能體味滄桑的歷史在這裡的無聲沉澱。據善化寺內殘存的碑文記載,它始建於大唐開元年間。是唐玄宗敕令在全國各地興建眾多開元寺中的一個。後來遼金打戰波及大同,這裡淪為金兵屯駐之地,遭到破壞。
  • 青青文博,今晚出發·晉善晉美之大同專場:懸空寺-應縣木
    華嚴寺始建於遼,後雖經金、明、清多次毀、建,但整座寺院以大雄寶殿和薄伽教藏殿為主的規制基本上沒有改變。明初,寺院分成上下寺,各開山門,分別以大雄寶殿和薄伽教藏殿為主殿。2008年,大同市對其大規模修建時,復又相通,歸於一體。
  • 行走在建築群落裡的戀愛——一代建築伉儷梁思成林徽因善化寺之行
    善化寺山門即天王殿,這在全國所有古代寺院當中非常少見。專家和學者根據相關史料分析,應該是明代洪武年間,魏國公徐達駐守山西練兵、鞏固大同城防時,南城牆壓住了善化寺山門,故而,以緊鄰其後的天王殿兼作山門。同時,善化寺山門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單簷廡殿頂或者說單簷四阿頂,這在幾乎所有古代寺院當中規格最高。
  • 「遊山西讀歷史」大同篇:遊雲中之城 品獨特文化
    黃河新聞網大同訊(記者李曉娜)大同,古時有雲中、雲中郡之稱,經歷了「一朝帝都,兩代京華」的輝煌時代,被賦予了太多太多的歷史標籤。浩瀚的歷史長河、璀璨的古代文明,給這座塞外古城留下了一大批登峰造極的文化藝術瑰寶。
  • 考古探索:大同善化寺,並非始建於唐朝
    善化古寺早在北魏就已經有了,只不過不叫善化寺而已,而叫八角寺。善化寺之名始於明朝,在遼金它叫大普恩寺,唐朝叫它開元寺,而現在大同本地人叫它南寺。八角寺,雖然名氣不大,就是本地也很少有人知道,但它卻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親命敕建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雄才大略,威服四夷,為北魏打下來半壁江山。
  • 「山西文博」千年古剎善化寺
    三聖殿是善化寺中殿善化寺位於山西大同城內西南隅,始建於唐代,名為「開元寺」,五代時改名「大普恩寺」,遼末戰毀,金天會年重修,明代更名為「善化寺」。遼代遺構大雄寶殿坐落在後部高臺之上。其左右為東西朵殿。東側為文殊閣遺址,西側為金貞元二年所建普賢閣。善化寺玄宗時稱開元寺。五代後晉初,改名大普恩寺,俗稱南寺。遼末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大部毀於兵火,金初,該寺上首圓滿大師主持重修。自天會六年(公元1128年)至皇統三年(公元1143年)始成。元代仍名普恩寺,並頗具規模。元史記載,曾有四萬僧人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在此寺集會,作佛事活動。
  • 中國名勝古蹟:山西善化寺的傳說故事,你知道嗎?了解一下!
    中國名勝古蹟:山西善化寺的傳說故事,你知道嗎?了解一下!今天小編要為大家分享的是在山西大同的一些有名的佛寺。善化寺位於山西大同城內永泰門內街,坐北朝南、紅牆灰瓦的古式建築。當地人稱呼為南寺。善化寺平坦開闊,面積有一萬三千多平方米,其中大雄寶殿是寺內主殿,在正中有五尊金身如來佛像,是金代原作,給人感覺氣宇軒昂,在兩側是二十四尊諸天護法神像,神情各異。在殿內最精緻的就是大殿東側的六臂日宮天子和鬼子母神像。這尊鬼子母像與寺名的由來還有一些關係。
  • 善化寺之最美三聖殿
    大同當地人稱為的南寺即善化寺,穿過讓人頭暈眼花的南城門甕城,向西拐,走不多遠,馬路對面便是蒼松翠柏掩隱的古寺,寺門上一塊古匾,上書善化寺。寺前廣場上有一座黃綠琉璃瓦的五龍壁。林風去書店買書,轉了一圈沒有一本合意的。他漫不經心地沿著城牆帶狀公園與護城河間的甬道向東走去。鍛鍊的男女老少絡繹不絕。
  • 山西景點—大同篇
    大同,古稱平城,隸屬山西省,國家新能源示範城市,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九大古都之一,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被列入「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有「北方鎖鑰」,「中國煤都」之稱。北以外長城為界,與內蒙古興和縣,豐鎮市,涼城縣毗鄰,西、南與本省朔州市及忻州市的相連,東與河北省張家口市及保定市相接。
  • 山西旅遊景點簡介:華北地區著名的大同火山群
    山西旅遊景點簡介:華北地區著名的大同火山群善化寺善化寺始建於唐玄宗時期,名為「開元寺」,五代後晉初更名為「大普恩寺」,明朝正統十年(公元145年),更名「善化寺」,俗稱「南寺善化寺是我國現存布局最完整的一座遼金時期的寺院。
  • [新聞午報-山西]大同免費開放善化寺、九龍壁和鼓樓三處文物景點
    [新聞午報-山西]大同免費開放善化寺、九龍壁和鼓樓三處文物景點 大同免費開放善化寺、九龍壁和鼓樓三處文物景點。
  • 大同的美景
    實為全晉之屏障,北大門,並扼晉、冀、內蒙之咽喉,古往今來,兵家必爭,有「北大門」之稱。大同是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境內古蹟眾多,尤其是以雲岡石窟、北魏懸空寺等為代表的北魏文化;以華嚴寺、善化寺、觀音堂、覺山寺、圓覺寺等為代表的遼金文化;以邊塞長城、兵堡、龍壁、明大同府城等為代表的明清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可概括為平城文化、邊塞文化、佛教文化。
  • 大同的精華究竟在哪裡?
    而大同建築—— 從千年古寺華嚴寺, 到內存精美雕塑的善化寺; 從被遺忘千年的雲岡石窟,1933年,為了打破日本學者關野貞提出「日本比中國保留更早期的木構建築」判斷,梁思成、劉敦幀、林徽因和莫宗江一行,從北京出發來到大同,先後對華嚴寺、善化寺、雲岡石窟、應縣木塔和恆山懸空寺進行詳細考察。此番旅行也留下了珍貴的測繪手稿和影像資料。
  • 大同免費開放善化寺、九龍壁和鼓樓三處文物景點
    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4月24日從大同市政府獲悉,為了全面展示大同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蘊,讓中外遊客與市民充分感受古城文化遺產的魅力,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同市人民政府決定,繼續加大對古城內文物景區(點)免費開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