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反華與馬六甲的困局

2021-02-22 6哥的話

部分資料來源於網際網路上,如果侵犯了原作者的版權,請第一時間通知本人,馬上刪除。


新聞:


1,第17屆不結盟運動(NAM)首腦會議9月18日在委內瑞拉閉幕,會議通過了指導不結盟運動未來3年發展的《瑪格麗塔島宣言》。不過在磋商成果文件過程中,新加坡曾執意要求塞入為菲律賓南海仲裁案背書的內容,企圖強化成果文件涉南海內容,由於多個國家明確反對未能得逞。


新加坡代表表現得氣急敗壞,對反對其企圖的國家的立場冷嘲熱諷,甚至在爭論中出言不遜,對立場公正的國家的代表惡意攻擊。不僅如此,在外長會及其後,新加坡不斷節外生枝,公開挑戰委內瑞拉作為主席國的裁決,再次遭到不少國家明確反對。許多與會代表對新加坡不顧不結盟運動團結,公開挑戰不結盟運動決策程序及慣例做法表示不滿。新加坡出於一己私利,在磋商和會議中反覆糾纏,多次拖延會議進程至深夜,也引起各國反感。


2, 2015年,新加坡接棒泰國成為中國—東協關係的「協調國」。


3, 今年7月所謂菲律賓訴中國的南海仲裁案結果出爐後,新加坡並非南海爭端國,但除越南、菲律賓以外,東協國家中只有新加坡明確表達了對所謂仲裁結果的認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卻在訪問美國期間再次呼籲有關國家「尊重」所謂的仲裁結果。


4, 今年8月15日至16日,中國與東協國家在中國內蒙古滿洲裡市舉行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第13次高官會和第18次聯合工作組會。會議後,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在回答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提問時,肯定了新加坡作為協調國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同時表示,「新加坡不是南海當事方,我們希望新加坡在不介入南海的情況下積極推動東協國家與中國加強合作,加強協調,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於新加坡李氏世襲政權為何執意追隨美國積極反華的原因,哥在8月4日寫的《新加坡為什麼要積極拉美反華》(微信公眾號:6哥的話)中曾分析過。今天哥將從馬六甲海峽的困局中解釋新加坡李氏政權為什麼反華。


今天再分析時可能有重複,請夥伴們見諒,畢競哥肚裡沒多少乾貨(是的,乾貨多了容易便秘),哈哈!不亂說了,轉入正題。


新加坡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據統計新加坡是繼紐約、倫敦之後的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也是亞洲重要的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 政治體制實行的是所謂的議會制共和制,


1959年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共和國。


新加坡獨立建國後雖然設的是議會共和制,但實際權力一真在李光耀手中,90年代雖有暫且讓位,不過是簾聽政罷了。之後就是其子李顯龍繼位,連面上的權力形式也重新回到李氏家族。


李光耀雖然威望很高,手腕強硬,但新加坡畢竟國小人弱,想要保持強勢富有,一是在內部集權,改革發展,抓經濟,搞民生;對外利用地緣優勢引大國駐泊,提供安全軍事保護。


新加坡地處馬六甲海峽咽喉要地,靠近它的一邊都是深水且有天然良港,適合巨輪通行和駐泊艦艇。


馬六甲海峽又是東西方物流大通道,世界貨物的50%以上經過這裡;更是亞洲周家能源供應的主通道,從中東進口的石油80%以上是從這裡給過。


SO,真正的問題來了,新加坡的價值也體現出來了。


近現代以來,大國對兩處地理位置的關注從未有絲毫鬆懈:一為戰略要地,二為海上通道。


二戰後兩大軍事集團的領軍人物蘇聯和美國都想控制馬六甲海峽,但由於蘇美兩大集團的軍事實力勢均力敵,加上馬來西亞等國家對於外部勢力幹涉本地區的安全戒心很高,所以整個冷戰期間幾乎是誰也沒有實質控制了馬六甲海峽。


冷戰後,新加坡提出了「毒蝦」理論。據此,新加坡制定了「總體安全思想」,實行「全民防禦」和「加強國防外交」的國防政策。同時,與美國籤署了「諒解備忘錄」,允許美國使用新加坡的空軍和海軍設施。


美國在失去金蘭灣和蘇比克灣海軍基地後,美國海、空軍在東南亞地區失去了可靠的戰略依託,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基地只能主要集中在東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


冷戰後的戰略調整,使美國重新考慮美軍在東南亞的基地問題。美國看上了新加坡的港口,除了新加坡與美國的關係因素之外,地處戰略要衝和擁有天然良港的優越條件使新加坡能夠成為美國海軍和空軍部署海外核心基地的首選。


雖然新加坡國防戰略的重點是加強海空軍力量,但因國土面積小,要在境內建立足夠的大型海空軍基地既不現實,也沒有戰略意義,而美軍駐紮新加坡則彌補了新加坡國防空間和時間方面的先天不足,也解除了大型海空軍基地在新加坡這樣小的國家易受攻擊的擔心(因為在可預見的將來,該地區沒有可能與美國相對抗的國家,且政治安全成本遠比冷戰時期低),為新加坡優先發展海空軍的計劃提供了可能。


同時,新加坡的軍隊也可以學到美軍先進的軍事技術和管理經驗。


二是緩解了新加坡普遍存在的安全方面的心理壓力,改善了國家安全環境。雖然新加坡沒有現實的直接外敵入侵威脅,但二戰中新加坡兩天被日軍攻陷和1990年科威特被吞併的教訓,使新加坡一直沒齒難忘。


三是在新加坡看來,美國的存在有利於東南亞的安全以及世界的穩定。


冷戰後隨著世界工農商業的快速發展和規模不斷的壯大,對能源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消耗也越來越大,而能源的主要供給基地就是中東,能源的主要消費國集中在亞洲,尤其是東亞。在沒有可替換的情況下,馬六甲海峽自然而然的就成為最便捷的能源的主通道。


西方的金融產品和東方實體產品要相互交易,實際上就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貨物貿易使得互融互通得步子也越邁越大,它們的主要貿易通道也是馬六甲海峽。


而冷戰結束後,蘇聯垮了,美國在越南和菲律賓海軍基地沒了,美軍駐防和訪問新加坡,保證了馬六甲海峽的暢通,也為美軍快速部署到海灣地區、印度洋、非洲和歐洲提供了方便,不僅可以保持地區大國關係的平衡,還可以為新加坡提供安全保證。


新加坡為美國提供更現代化的樟宜基地表明新加坡國防戰略的深化,從而縮短新加坡建成高素質的現代化軍隊的進程。 美國使用新加坡的樟宜基地無疑是上述戰略調整的具體體現。


從此新加坡就把自己綁在了美國這趟戰車上,完全寄生在美國這個王八殼子裡了。新加坡除了設卡收費,坐地分髒,玩大國平衡外,就是利用自己的所謂的經濟優勢,文化優勢,體制優勢試圖改變周圍地區的發展模式,最終一統江湖,形成大一統局面。野心很大嘛!


一直有爭議的話題是,李氏父子一直在玩大國平衡,為什麼老子李光耀玩得很悠,而到了兒子李顯龍時有點兒玩不轉了呢?


其實啊,有的夥伴在判斷李氏父玩大國平衡時,有些與歷史脫節,哥曾在前面寫帖分析過,咱不說冷戰前就說冷戰後,李光耀之所以在大國之間,其實就是中美之間遊刃有餘,是因為在他主政期間中國相對的弱,而美國在拖垮蘇聯後成為唯一的一個霸權強國。


而那時的中國剛剛開該改革開放沒幾年,在技術資金等各方面又仰仗西方和新加坡,也就是說中國有求於新加坡和西方國家。新加坡幾乎是俯視中國。即使新加坡反華、噁心中國,中國也得忍著。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在中國如此低調的情況下,新加坡為什麼還要反華?


在資金和技術上,新加坡可以拿捏中國,但是在地緣政治上,中國還從來沒有含糊過,這話是什麼意思呢?


夥伴們住上返一下,看哥上面闡述新加坡的野心時所分析的結論,新加坡想通過自己的經濟、技術和所謂的體制優勢影響周邊地區,最後形成大一統的控制局面,當然不是軍事入侵和控制。軍事方面它也不敢,因為中國絕不允許,這就是所謂的中國不含糊。

中國的援越抗美和因為越南入侵柬埔寨而出手教訓越南,已經讓新加坡死了這個念頭,中國絕不允許地區國家和域外大國染手他的周邊地區,儘管那時中國很窮。


基於這個情況,新加坡就會利用軍事以外的任何手段去影響周邊地區甚至是中國。中國雖然很窮,但是對周邊地區的幫扶力度和影響力也不容小覷,簡單點說,就是中國和新加坡在爭奪地區的影響力。


但是新加坡畢竟國小人少,軍事弱,基於過往的經歷,這些國家更願意相信中國對他們的保護。所以新加坡儘管投入很多,宣揚的也很高調,但始終拼不過中國。


想要抵住中國的影響力,扼制住中國的進攻勢頭,新加坡唯一的出路是拉進域外大國與中國抗衡。基於上面對美國戰略目的分析,這時美國就成了不二人選,兩國一拍即合。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綜合國力愈來愈強,相應的軍事實力也與以前更是不可同日而語,中國對東協通過10 1這種模式進行的經濟整合的力度也空前加大,甚至連東亞經濟中的韓國和日本也跟了進來,就是所謂的10 3。經濟的大規模融合必然會帶動政治的向好,當然文化交流那更是水到渠成的事,更何況東協裡有幾個一直與中國保持著傳統友好的國家。


也就是說新加坡賴以自豪的資金、技術和體制優勢隨著中國的發展被徹底抵消了,直到現在,在東協這個體系裡,新加坡幾乎沒什麼話語權了,而中國恰恰相反。


這也就是李光耀為什麼鼓動美國重返亞太,加上08年經濟危機之後,美國在禍害世界的同時,也把自己拖上了衰退的軌道,美國就從沒有離開亞洲,何談什麼重返。其實李光耀就是希望美國用軍事實力幹擾和破壞中國對東亞、東協地區經濟的整合,通過圍堵,打壓遏制中國,惡化中國的發展內外環境,遲滯中國的經濟發展,延緩甚至是破壞中國的崛起。美國也正有此意,所以在2010年前後推出了重返亞太的政策。


如果美國的重返亞太政策成功,無疑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國,那麼地區的最大受益者就是新加坡,它將重新奪回在地區的話語權。


然而現實的發展並不是按李氏父子所設想的那樣,歐巴馬的8年重返亞太政策可以說毫無建樹,不但沒有遏制住中國,反而是中國越來越強大,美國卻相對地越來越衰弱。眼看大勢已去的李光耀,急火攻心,回天無力,把接力棒傳給兒子,急慌慌的歸土了,有點「壯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壯。


子承父業,雖然前途很渺茫,但是既然接了棒了就得繼續跑下去。那李顯龍為什麼不放棄反華的立場呢?


要知道我們的習主席一直說,中國要與世界各國打造命運共同體,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中國要與世界各國平等相待,同命運共呼吸,也就是世界各國包括地區的各國,都要平等相待,這樣的結果就是地區不會出現政治、軍事和經濟寡頭。而對於寄生在美國霸權這個王八殼子裡的新加坡,習慣了當地區小霸王,習慣了過在馬六甲海峽海峽設卡收費的這種寄生生活。習慣了通過自己的經濟、體制和文化等方面的所謂優勢影響地區。


如果要融合到中國的這種管理體系裡,意味著新加坡就得挽起褲腿,擼起袖子認認真真,實實在在的幹話,進行勞動改造。這可不是新加坡想要的生活方式。


新加坡這種坐地發財,傍虎吃食的國家,一旦美國這隻紙老虎別說是離開了亞洲,就是離開它新加坡,新加坡這種為富不仁的生活也就結束。因為美國一旦離開,對馬六甲海峽影響力最大的就是中國,對於新加坡的這種不合理的存在,包括中國在內,美國除外的所有國家都是反對的。而中國無疑就是領導者,新加坡要是不反華就有了鬼了。


真真假假泰國的克拉運河是否開挖其實並不重要,但是這對於李家人來說卻不亞於打斷骨頭抽了筋,因為這個運河一旦開挖並最終通航,馬六甲海峽就等於被廢了。這對美國和新加坡短時間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美國失去的是世界級的一部分控制權,如果美國最終博弈失敗,它可以選擇放棄馬六甲海峽的控制權。而新加坡是徹底斷了財路,高收入沒了,新加坡傲嬌裝逼的資本也就沒了。


基於這個殘酷的結局,你說它能不反華嗎?它能不積極反華嗎


馬六甲海峽是一個必爭之地,也是一個困局,對新加坡,美國和中國來說都是一個困局,在目前的博弈相持階段。一旦這個困局被中國破了,美國和新加坡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所以新加坡只有聯合美國積極反華,方能不被這個局困住。


好啦!囉裡囉嗦的說了一大堆,也不知道夥伴們是否被哥繞進去,就這樣吧!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6哥的話


相關焦點

  • 成也在於馬六甲, 敗也在於馬六甲, 新加坡正在一步步的消失!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也有不少落後國家,這些國家有著自己的發展目標,並且在我們看來很多小國家,其實他們的發展潛力非常大,並且這些國家是我們想不到的富有,其中就有新加坡,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建立的國家,在新加坡我們能夠看到大街小巷很多人說著漢語
  • 南洋誰主沉浮:新加坡與馬六甲的雙城相殺記
    也是在這個馬六甲蒸蒸日上的時代,新加坡的地位一落千丈。作為一個並無強權保護的自由港,很快就落入了馬六甲蘇丹國的控制。蘇丹總是將資源聚集到自己的王城,而打壓和削弱其他港口的重要性。新加坡島上原本一直存在的定居點,就在馬六甲人的統治時期,逐漸被廢棄殆盡。
  • 馬六甲海峽不收費,新加坡憑藉什麼富足起來?
    提到新加坡,相信小夥伴們一點也不陌生。雖然新加坡見過的時間並不是特別長,但是所處的地理位置確實是一個咽喉之地,依靠著馬六甲海峽而生,確實讓自己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這是因為從新航路開闢之後,馬六甲海峽上來來往往的船隻就造就了馬六甲海峽的商業用途。
  • 新加坡著名華裔油畫家曾慶昌個展在馬六甲舉行
    新華網馬六甲4月2日電(記者 王大瑋)新加坡著名華裔油畫家曾慶昌個人作品展4月1日在馬來西亞古城馬六甲舉行,近百位來自中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藝術愛好者出席。4月1日,曾慶昌(右)向馬六甲州政府對華商務特使顏天祿講解他的創作心得。
  • 馬六甲海峽為三國共管,為什麼面積最小的新加坡反而發展更好?
    剛才我們講到,最初控制馬六甲及海峽的是葡萄牙人,葡萄牙人之後是荷蘭人,荷蘭人之後則是英國人。英國人直接將馬六甲與檳城、新加坡合組為「海峽殖民地」。馬六甲兩岸的國家形態發生改變。現在控制海峽的是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這三個國家。比較有意思的是,這三個國家中,新加坡國土面積最小,發展得最好;馬來西亞居中,發展得也不錯;土地面積最廣的印尼發展得反而最差。 新加坡的發展和英國的海峽殖民地有直接關係。
  • 馬六甲海峽不收費,彈丸之地的新加坡到底靠什麼掙錢?
    在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之間有一條最繁忙的黃金水道——馬六甲海峽,新加坡正位於這個海峽的最核心地帶!作為一個新興的城市國家,新加坡的獨立建國史並不長。
  • 馬六甲海峽那麼長,為什麼只有新加坡繁榮,馬來和印尼卻不行?
    馬六甲海峽僅次於英吉利海峽,屬於國際最繁忙海之一,是國際海上貿易重要組成部分,所有的貨物流通幾乎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它的運輸量是蘇伊士運河的3倍,比巴拿馬運河整整多出5倍,被稱為「世界第一海峽」。
  • 馬六甲海峽演義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與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全長約1080千米,西北部最寬達370千米,東南部的新加坡海峽裡最窄處只有37千米,是連接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際水道。新加坡、香港、美國、澳大利亞、印度都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號稱「海上大爺」,自然不會放過馬六甲海峽。「海大爺」的開發思路很實際,在馬來半島的兩端,選了兩個城市,西北角的檳城和東南角的新加坡。但相比之下,檳城有兩個劣勢。
  • 兵家必爭之地馬六甲海峽
    一,馬六甲海峽是位於馬來半島與蘇門達臘島之間的漫長海峽,西段屬緬甸海,東南端連接南中國海,全長1080千米,西北部最寬達370千米,東南部的新加坡海峽最窄處僅37千米。三,馬六甲海峽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三國共管,新加坡海峽其中的一小段。
  • 馬六甲海峽的歷史名城:馬六甲和喬治城—馬來西亞
    馬六甲海峽(Strait of Malacca)是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海峽,總長1080公裡,西北端通印度洋安達曼海,東南連南中國海,歷來是打通東方和西方,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非常重要的國際水道。地處海峽邊上馬六甲和喬治城(檳城)是兩座著名的古城,它們的歷史和命運與海峽休戚與共。
  • 新加坡出爾反爾對中國再出損招
    如果說這幾件事情還不夠說明新加坡反華的立場的話,那麼「TPP跨太平洋貿易協議」最先發起者之一;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提出和遊說美國實行呢!新加坡為何如此反中?雖然新加坡一直是持親西方立場,但這個小國過去一直是試圖避免在美國和中國的衝突中選邊站隊。但這種情況隨著中國的不斷崛起,慢慢的開始有了變化。長期以來,新加坡的繁榮是建立在其馬六甲海峽自由港地位之上的。
  • 地圖看世界;兵家必爭之地馬六甲海峽
    世界級戰略要地馬六甲海峽。一,馬六甲海峽是位於馬來半島與蘇門達臘到之間的漫長海峽,西段屬緬甸海,東南端連接南中國海,全長1080千米,西北部最寬達370千米,東南部的新加坡海峽最窄處僅37千米。三,馬六甲海峽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三國共管,新加坡海峽其中的一小段。
  • 馬六甲寫生之旅
    歷史上的馬六甲也因為良好的航海位置和豐富物產資源而受到他國的覬覦,多次淪為殖民地。悠久的歷史造就了多遠文化,如今的馬六甲有葡萄牙人的城門、荷蘭人的總督府以及中國式的廟宇……眾多的古蹟,蘊藏了700年來馬六甲王國輝煌而酸澀的故事,等待著你的發現。
  • 華人佔總人口74%的新加坡,為何如此親近美國,而遠離中國?
    就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李顯龍作為新加坡總理屢次公開聲明:支持南海仲裁。這樣也加深了新加坡同美國的合作,幫助美國重返亞太。新加坡這次的做法讓很多國人大跌眼鏡,我國國人這才意識到原來都是自己想像中的新加坡人,新加坡人可能並沒有「血濃於水」的觀念。
  • 關鍵港口被中國一舉拿下,一年省下上億過路費,新加坡卻哭了?
    海上交通運輸自然要經過很多海峽,其中馬六甲海峽算是世界上最為繁忙的通道之一,它連接著太平洋和印度洋,每年從這裡過往的船隻達到了10萬多艘。在這裡航行的是世界1/4的貿易額,其中對中國和日本的影響最大,日本90%的原油進口從這裡經過,而中國85%的石油運輸也要從馬六甲海峽通行。
  • 五角大樓在新加坡重建第一艦隊,馬六甲海峽危矣
    他強調:「我們不應完全依賴部署在日本的第七艦隊,我們有必要尋找其它盟友或夥伴的支持,比如印度和新加坡,這在我們被捲入戰爭時是非常關鍵的。」 因此美軍在印度洋海域部署一支新的艦隊是完全有可能的,而所謂的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的「十字路口」無疑指的就是新加坡。
  • 美麗的馬來西亞,馬六甲聖地牙哥城堡!
    馬六甲古炮臺是馬來西亞遭受殘酷殖民統治的歷史見證,離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如今炮臺的設施以及四門古炮依然完好無損地屹立著。馬六甲海事博物館是根據一艘真正的葡萄牙大型遠航船建造而成的,其船的外形首先就會吸引遊客的目光。
  • "抱腿"美國、關停華文學校,華人居多的新加坡為何親近美國
    而且對於中國的發展,以聯合《聯合早報》為首的新加坡媒體對中國的描述十分的客觀,沒有西方媒體那種"逢中必反"的政治傾向。  新加坡的"變臉"行為讓許多西方人覺得新加坡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反華國家,許多對中國的批評更像是一種表演行為。
  • 中新兩國剛籤下標誌性協議,新加坡對華態度發生巨大變化
    新加坡掌管著馬六甲海峽,這是世界貿易的咽喉,也是中國的海上生命線,也是華盛頓控制全球利益的核心節點之一,這樣的地緣戰略位置註定了新加坡「同時在兩個雞蛋上跳舞」的外交政策。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新加坡憑藉在大國之間的平衡術,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上是亞洲的四小龍之一,政治上是公認的東南亞龍頭。
  • 馬六甲海峽失去咽喉作用, 克拉克運河項目啟動, 白宮: 有人搗鬼!
    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際要塞,一直都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三個國家管轄。該海峽為這三個國家的海上貿易帶來不少便利。可如今又一項目啟動,馬六甲海峽將失去咽喉作用。 一旦克拉克運河建成,那麼馬六甲海峽就失去了咽喉作用。克拉克運河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最狹窄的海域。給來往船隻帶來更加便利的交通,同時這些船隻通過克拉克運河要比馬六甲海峽時間和路程都短的得多。泰國籌劃建造克拉克運河已有300多年的時間,如今已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