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下,中小企業怎樣才能活下去?是每一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因為,這與每個企業、甚至每個國民(包括你我)直接相關。受疫情影響,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甚至下行的壓力劇增,而中小企業要想活下去,就必須加快復工復產,這是目前的當務之急。
據統計,截止到2018年底,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已經超過了3000萬家,個體工商戶數量超過7000萬戶,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和80%以上的勞動力就業。但是,現存的生存壓力也始終困擾著企業,這些企業的老闆們每天一睜眼都是花錢的事:員工薪金、社保、公積金、勞保費、水電費、房屋租賃費、原材料費用、資產損耗、貸款利息、還有各種稅費等等支出……
今年的疫情,更是讓很多企業損失慘重,有的企業可能早在2019年年底或2020年初就已經籤訂了合同,儲備了生產物資,但是2020年2月份之後的一定時間內員工不能到崗,生產不能正常進行,合同無法履行;有些材料是有保質期限的,過了保質期材料就是廢品,就是淨損失;履約是有時間節點的,依據契約精神,違約就要接受罰款;應付帳款已到期,供貨方催要貨款,企業資金緊張支付不能,企業及個人的信用都成了問題;等等……
復工復產的路上布滿了荊棘——勞動力不足、資金短缺、原材料漲價、融資困難、復工成本攀高等一系列的問題,領中小企業的復工復產舉步維艱。
中小企業怎樣做才能活下去?
一、眼睛向內 勇於自救
中小企業的復工復產,對中國經濟的產業鏈及經濟復甦至關重要的。因此,國家及時出臺了各種扶助政策措施,諸如減免稅費、減免房租,製造業水、電、天然氣減價、給予各種補貼、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實施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等等,緩解中小微企業困難,推動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國家就是要保企業,不讓企業出現倒閉潮。保企業就是保經濟發展、保民生,保就業、就是保社會穩定。
但是,國家各類優惠政策的扶助,畢竟是外因,而外因是要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因此,中小企業必須調動企業內部全部要素,要立足於及時實施自救,自行解決危機。
面對「不復工是等死,復工了有可能找死」的困局,中小企業要在用足用好國家出臺的各項優惠政策的基礎上,積極有序、科學規劃,不等、不靠,推動復工復產。只有開工生產,才能創造價值,組織現金流入,啟動自我造血功能。所以,企業必須要眼睛向內,勇於自救。
二、復工復產一定要做好員工防護
企業要按照國家有關部門的防護要求,做好復工員工的防護工作。同時探索改變原有的勞動用工模式,重新梳理、制定生產流程,採取靈活上班,網絡聯繫、居家辦公,休人不休機器輪流上班,有些崗位與附近企業或上下遊企業共享員工,引入智慧機器人等措施,達到安全復工、降低成本、履行合約,迅速止損自救的目的。
三、盤活資金流,科學渡難關。
首先,保證現金流正常運轉。企業要考慮將閒置的庫存產品、設備折價變現,必要時可以縮小辦公場地,出租部分廠區或辦公地,合租辦公場所,縮減輔助機構,實施部門共享(幾家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培訓部門、採購部門、保潔人員等合併共享),重構企業組織架構、節約成本費用。要嚴防經營決策失誤,盲目擴大生產,以及超越自身償還能力的過度舉債。更不能觸及高利貸、網絡貸、非法融資等高壓線。
第二,科學規劃,做好減法。企業要重新審視企業投資,對那些投資後盈利能力不足甚至虧損企業的投資款,要及時止損;企業要進行瘦身,裁撤那些不盈利的分支機構或生產線等;必要時企業還可以考慮出讓部分股份,引進戰略投資者。
第三,考慮變債權為股權的方案。對外欠的債權部分,經過雙方友好協商,可部分轉化為股權;對欠發的員工工資,轉為職工的入股資金,建立員工持股平臺,引導員工與企業共渡難關;確保優秀員工特別是關鍵崗位的優秀員工不流失。
第四,變中求變,增收節支。時刻關注疫情狀況,及時了解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適時調整企業經營目標和策略,可以適當考慮業務疊加,或者跨界經營,多利用網絡進行營銷;修正經營業績並及時調整2020年的各項預算指標;加強內部審計監督機制,防止跑冒滴漏及貪汙挪用事件的發生,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和損失。
四、充分利用好國家優惠政策,保證企業充滿生機活力。
企業經營者,要研究國家出臺的各項優惠政策,做到應享盡享。能免的免,能減的減,能緩的緩,能延的延,在國家政策框架內,節省每一分錢,將其用於生產經營,恢復企業生機與活力。
新冠疫情,也是對廣大中小企業的一次大考;企業經營者一定要從自身實際出發,充分認識到疫情帶來的影響和變化,做好應對危機的充分準備,從雞蛋的內部打開,實現企業的自我重生。
讓企業活下去,而且比以前活的更好,才是硬道理!
作者:劉文娟
聯繫人:桂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