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綠道示意圖。資料圖
封面新聞記者 謝燃岸
12月1日,成都天府綠道「南北軸」錦江綠道正式啟動建設,錦江水生態治理也正式啟動。
根據之前的規劃,未來成都全域將形成「一軸兩山三環七道」的區域級綠道1920公裡,以及城區級綠道5000公裡以上、社區級綠道1萬公裡以上。除了剛剛開工的「一軸」——錦江綠道,其他綠道建設進展如何?
錦城綠道
桂溪、中和及玉石溼地樣板段已完工
作為天府綠道「三環」中的重要一環,9月2日,錦城綠道率先啟動建設。該綠道定位為開放式多功能的環狀生態公園、展現天府文化的蜀川畫卷、體現世界水準的天府綠道。按照此前規劃,錦城綠道首期工程將於2018年春節前與公眾見面。
錦城綠道範圍是環城生態區內133平方公裡的生態用地,總的規劃內容包括200公裡主幹綠道和300公裡支線綠道、4級服務配套體系、20平方公裡多樣水體以及100平方公裡生態農業景觀區。具備生態保障、慢行交通、休閒遊覽、城鄉統籌、文化創意、體育運動、農業景觀、應急避難的八大功能。具體來看,錦城綠道將構建「軌道+公交+慢行」的綠色交通體系,以「環狀+放射」的方式,建設200公裡主幹綠道和300公裡支線綠道體系。
截至11月30日,錦城綠道首期建設段已完成桂溪、中和及玉石溼地樣板段,正全面實施綠道路基、苗木移栽、土方挖填、景觀綠化打造等工作。現已完成綠道路基施工約15公裡,土方工程約240萬立方米,喬木栽植近5000棵,灌木種植超1萬平方米,草坪鋪種34萬餘平方米,以及部分綠化景觀工程、配套設施基礎工程及部分跨線橋樁基施工。
熊貓綠道
綠化梳理、非機動車道等已完成七成
位於三環路的熊貓綠道包括慢行交通系統、景觀綠化和服務設施,將打造成為以熊貓文化為特色的5.1平方公裡環狀「城市公園」和現代化、高品質的102公裡市域級綠道,打造露天熊貓文化博物館。同時,依託熊貓綠道體系建設,構建與周邊25片社區綠道互聯互通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統;建設45個地鐵接駁轉換點,形成51公裡雙向環形公交道、自行車道、人行步道,建成56處人行過街通道,使市民出行更方便、低碳環保。
全環按四大主題進行分段建設——東段優雅時尚、友善公益;南段創新創造、對外交往;西段古蜀文化、歷史傳承;北段生態文化、科普展示。打造完成的熊貓綠道將實現文化展示、科普教育、慢行交通、生態景觀、休閒遊憩、體育健身六大功能。
自今年2月開工以來,三環路熊貓綠道工程目前已實施熊貓綠道非機動車道、人行步道基層、綠化梳理及草坪提升等72.5公裡,完成70.4%;中水管道埋設完成75公裡,完成75.3%;沿線公交車站主體結構35座,完成18.8%;公廁主體結構31座,完成72.1%。施工單位正按照熊貓綠道示範段標準全面推進剩餘路段施工。
龍泉山綠道和龍門山綠道
規劃已進入最終修編完善階段
規劃中的「兩山」,便是龍泉山綠道和龍門山綠道。據了解,目前「兩山」綠道的規劃已進入最終的修編完善階段。
根據已經初步形成的概念性規劃,「兩山」綠道將秉持系統性、生態化、主題化、多樣化、特色化的理念,構建功能複合的綠道體系。
據悉,在生態方面,「兩山」森林綠道將打造展示特色森林生態景觀、發揮森林康養功能的「森林步道」。在文化方面,定位為打造展示蜀山、茶馬古道、宗教文化、客家文化、驛站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的「文化綠道」。在經濟方面,將圍繞森林生態資源,開展「食住行遊購娛」配套布局,強化旅遊功能;結合生態農林產業景觀和文化景觀,形成特色小鎮,形成持續發展的「產業綠道」。在技術方面,將充分融入先進的生態化、信息化技術,形成集生態保護、康養健身、科普教育、產業發展、特色體驗等於一體的「智慧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