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配圖:「子申父己」銅鼎(商朝)。 |
與「鼎」有關的成語非常多:大名鼎鼎、人聲鼎沸、一言九鼎、三足鼎立、問鼎中原、春秋鼎盛……十個手指頭都數不完。
這些成語,在舌頭上一翻滾就「蹦」出來了,但其中蘊藏的意思,得咂摸一下才能明白。
為啥都用「鼎」呢?換個字不成嗎?
哎,這跟鼎的形態、用途、意義有關,換了還真不成。
為啥都是「鼎」呢
你到洛陽博物館瞧瞧古代的鼎,但凡是圓鼎,都是圓肚子、三隻腳。
方鼎倒是有四隻腳,但不如圓鼎常見——別的不說,現今洛陽人常用的香爐,多半是三足鼎式。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天下,好比鼎的三條腿各立一方,所以叫「三足鼎立」,也叫「三分鼎立」。
鼎起初是用來煮東西的。數千年前,又大又笨的陶鼎是河洛人的煮飯好幫手。最早使用「人聲鼎沸」這個成語的人八成用鼎燒過水:人群吵鬧的聲音,聽起來就像鼎中的水燒開了咕嘟咕嘟地響。
商周時期,青銅鼎流行,但青銅很貴、很稀缺,只有貴族才用得上。
貴族喜歡區分貴賤,用鼎也要定規矩:
卿、大夫可用五尊鼎,諸侯可用七尊鼎,天子能用九鼎。
吃飯的時候,大大小小的鼎一溜兒排開,就跟俄羅斯套娃似的,裡面裝著不同的肉食,這叫「列鼎而食」。宴席上還得敲編鐘奏樂,這叫「鐘鳴鼎食」。
能夠列鼎而食的都是豪門,不但有錢,而且有權。譬如西晉大臣何曾,乃當時京都洛陽城內有名的人物,據說他一天的飯錢過萬,還老抱怨飯菜不好,沒啥吃的。
如此鋪張浪費,浸淫著貴族骨子裡的虛榮與矯情,一般的土豪恐怕學不來。
不是賣「鍋」的
商周時期的青銅鼎,既是食器,又是祭祀用的一種禮器。
每逢重大慶典,古人往往要鑄造銅鼎,並在鼎上鐫刻文字作為紀念。洛陽博物館裡有一尊商朝的「子申父己」銅鼎,便是因鼎腹內刻著「子申父己」銘文而得名。
作為禮器的鼎意義重大,而且大多又大又重,所以後人常用「力能扛(gāng)鼎」形容力大無窮,用「鼎力相助」形容大力幫助,用「大名鼎鼎」形容聲名顯赫。
傳說,最珍貴的鼎是大禹鑄造的九尊青銅鼎,象徵九州,代表王權。夏商周三代都把這九鼎當成傳國之寶,安放在國都。
周成王定鼎洛陽,可諸侯不服,老想來搶,這便有了楚莊王問鼎洛陽的故事(詳見本報1月13日、14日C01版)。
古人認為洛陽乃天下之中,所以定鼎洛陽又叫「定鼎中原」,問鼎洛陽可稱「問鼎中原」。
得中原者得天下,能夠定鼎中原,敢於問鼎中原者,不是政治家就是野心家,那都是奔著雄霸天下去的。
倘若能夠雄霸天下,說話自然就有分量了,多有分量?「一言九鼎」——一句話頂得過九鼎!
我說過年給你發獎金你不信,老闆說了你才信,老闆說話對你來說就是一言九鼎。
這時候你把「鼎」字換成「鍋」字試試:一言九「鍋」,人家準把你當成賣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