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年輕人,可能很難想像一條民生服務熱線曾經的風光——上過《新聞聯播》《焦點訪談》《東方之子》;最多時一天接到113個電話,最長的一個通話達3個小時;打電話的甚至還有萬裡之外的辛巴威的僑胞。
這條服務熱線就是「白雲熱線」。1998年起,山東聊城東昌府區檢察院副檢察長白雲先後被評為「中國十大傑出檢察官」「全國模範檢察官」,老百姓信賴他,喜歡打電話向他求助。2003年11月,東昌府區檢察院乾脆開通一條服務熱線,以白雲的名字命名,配上工作人員,成為一個專門的部門。
當時政府的服務窗口還不完備,好多遇到困難的群眾蜂擁而至。
2010年白雲退休的時候,擔心「熱線涼了怎麼辦」,幾年過去了,白雲熱線一直沒有涼,檢察官念以新從他手中接過了接力棒。
「他是我的鏡子,我是他的影子」
念以新將近一半的職業生涯都在為這條熱線服務。2000年,他患了股骨頭壞死。考慮到他的身體情況,2004年,上級把這個在反貪局工作、讓貪官們膽寒的「虎將」調到剛成立的「白雲熱線」辦公室做主任。
「原來在反貪局是副科長,到這裡成了主任,升了。」念以新總是笑著,讓人很難想像他辦案時的威嚴。
聊城人喜歡把自己的城市稱為水城,圍著老城區的大片湖水,穿城而過的運河、徒駭河,都是水城的象徵。念以新就像水一樣,自然順應著任何地形環境。
1989年,法律學校畢業後,念以新被分配到東昌府區檢察院公訴科,當時白雲是副科長,手把手地教這個「大頭兵」審查、公訴。經過了辦公室、反貪局的工作,他又回到白雲身邊。
「群眾的很多訴求都是檢察機關管轄以外的事情,一開始我也覺得麻煩。但是白雲一直在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念以新觀察著白雲的做法,與老百姓接觸多了,他真正體會到老百姓的苦與難,「他們有困難,有時跑了很多部門都解決不了。我們能解決的就協調其他科室一起解決,超出管轄範圍的,我們給指個路,出出主意。」
一想到白雲,念以新總說:「他是我的鏡子,我是他的影子。」
讓受害者感到正義在自己這邊
「心要熱、臉要笑、腦要靈、嘴要甜、耳要聽、手要握、身要平、腿要勤」,念以新的「八要」工作法聽起來平淡無奇,但能日復一日為來訪者遞上一杯茶,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念以新寫下的電話記錄言簡意賅,但仔細讀讀,冷靜客觀的文字背後暗藏著不少人間至苦。「他總說,誰也不會沒事跑來這裡,都是走投無路了,至少是受了不公對待。稍有點辦法都會自己解決。」在念以新身邊工作了10年的同事郭保興說,念以新這個人心如水柔軟,也如水堅韌。
有一些苦難太沉重,讓人忍不住想閉上眼睛,但念以新不行,他必須睜大眼睛看著。
他面對的是被猥褻的幼童,是失去了兒子、失去了希望的家庭,是被人打暈在河邊、孩子被搶走的媽媽……
他帶領熱線工作人員協助公安機關補充證據材料,並與偵監科共同監督公安機關對兒童猥褻案立案偵查;殺人者得到懲處後,他12次登門協調受害者家庭與群架糾集人之間的矛盾;接到舉報拐賣的電話,不論上班下班他都第一時間將情況告訴公安局。14年來,念以新和熱線工作人員協助有關部門抓獲犯罪嫌疑人8名,解救婦女兒童15人。
因為際遇不同,法律在每個人的生活中發揮著或大或小的作用。但如果法律工作者帶著一顆有情義的心履職,就會讓法律的作用得到更好發揮。
2017年7月,一場車禍奪走了王春希(化名)丈夫的生命。肇事方開的是改裝拖拉機,既沒有保險,也沒有賠償能力。除了坐牢之外,只拿得出兩萬元。結案後,念以新立即找到這個天塌了一半的瘦弱女人,幫助她申請司法救助。
這已成為他現在的工作重點之一,不論去哪裡宣講、參加活動,他都要普及一下司法救助的規定,鼓勵符合條件的人申請。
這些錢雖遠不足以拯救一個個脆弱的家庭,但會讓這些受到重創的人感到法律的溫度,感到正義站在自己這邊。
更多的時候,念以新面對的,是不知該往何處去的無助,是求助者自認為有理的固執,是失望、憤怒、糾結,是需要反覆述說的不滿,但念以新是那個念念不忘,想努力給每一個人迴響的人。
時代在變,真心不變
曾經站在聊城街上隨機提問、路人都知道白雲熱線的日子過去了,電話不再頻繁響起,「平均一天也就10個電話,三四個到大廳諮詢或者表達訴求的人」。
白雲熱線更像是一種精神象徵。2013年,白雲熱線成立十周年,聊城市民生檢察服務熱線更名為白雲民生服務熱線,東昌府區檢察院對熱線做了六個延伸,成立白雲黨員工作室,建立群眾點名約談黨員制度,建立熱線流動服務站,把法律服務送到村頭、街頭、地頭。檢察官走出辦公室,走向農村、學校、企業和監管場所。電話少了,但百姓獲得法律信息、幫助的渠道多了,念以新作為控申科的入額檢察官和白雲熱線辦公室主任更忙了。
他的頭髮全白了,已過了知天命的年紀,但初心未改。不必太多交談,就能感受到他對榮譽發自內心的珍視和強烈的奉獻精神。
「全國模範檢察官」「全國先進工作者」「守望正義——群眾最喜愛的檢察官」……他已獲得大小55項榮譽。獎牌、獎狀陳列在白雲民生服務大廳,既是對他的肯定,也激勵著他在職業範圍之外再多奉獻一些。
加入公益組織成為他自然而然的選擇。聊城市水滴善行志願者協會組織去貧困家庭幫扶,「看到受苦的人,你明顯能感覺到他想掉眼淚。他是真的去了解貧困家庭的困難癥結在哪,想辦法儘量幫著解決,而不是放下慰問品,潦草地走過場。」協會負責人白炳生說。
為了不影響本職工作,他儘量選擇周末或者晚上的公益活動。更節省時間的活動是獻血,這個暈血暈針的人已經參加了多次獻血,還捐獻了290毫升造血幹細胞。
這件事被他列為「人生三大想不到之一」。其他兩個「想不到」是:沒想到跟著白雲成了白雲;沒想到能去大會堂領獎,被習近平總書記接見。
造血幹細胞配型成功讓他感到「像中了彩票一樣」。他曾用言語行動化解過困境中的人想要辭世的絕望,這次他又以血肉之軀拯救了一個年輕的生命。「我的名字叫念以新,用我們家鄉話讀出來,聽著和『一心』一樣,一心為民嘛!」念以新又笑了。(記者 陳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