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藝術超市」,還是「藝術終結者」——說說手機在當下藝術生產與...

2020-12-11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南帆(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福建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手機的雙重性質始終在平行地持續發展:一方面,手機的技術含量愈來愈高,功能愈來愈強大;另一方面,手機愈來愈通俗,幾乎成為人手一部的日常用具。如同某些快速繁殖的物種改變了自然生態,手機正在深刻地重塑社會文化生態。目前為止,固定電話、傳真機、書籍出版、電視機、電影、個人電腦、網際網路、金融結算系統等正在逐漸向手機集聚,繼而以手機為軸心配置信息傳播產業鏈。

  手機正在廣泛收集和充分佔有生活縫隙的「碎片化時間」

  作為電子元件與集成電路組裝出來的機器,手機不僅架構了強大的通信網絡,而且多方位地參與人們的知識獲取、情感表述、行政管理、購物消費和休閒娛樂。鋼鐵代表了工業時代的基本風格,各種宏偉的景觀震撼人心,汽車、火車、飛機、輪船這些大機器運送人們週遊世界。相形之下,手機猶如握在掌心的一隻馴順的寵物。但是,這一部小機器敞開了巨大的精神空間。在某些人看來,進入手機逛一逛,可能比週遊世界還要有趣。手機的親和力甚至製造出某種心理依賴症:一些人睡眠之前的最後一件事與醒來的第一件事都是看一看手機裡發生了什麼。

  手機直播已經成為網絡創作和傳播的重要形式。圖為5月17日,工作人員在河北省邯鄲北科自然博物館珍稀蝴蝶標本展區直播。新華社發(郝群英攝)

  對於當代藝術說來,手機的首要意義是造就一個新型的傳播工具。傳播工具猶如藝術的基礎設施,既包括貯存種種符號的物質材料,也包括配送物質材料的網絡體系。竹簡、紙張、劇院舞臺或者電影院銀幕不僅擁有相宜的符號體系,而且形成大為不同的傳播區域。地方戲按照方言的分布範圍與民間文化的脈絡流傳,著名的唱片擁有全球同步發行的商業網點。

  德國學者本雅明曾經關注過一個特別的主題:傳播的發達程度可能微妙地左右作品的美學價值體認。他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指出,工業時代的機械複製技術廢除了作品獨一無二的本真,複製品開始大面積流行,這時,作品喪失了神聖性質和令人膜拜的價值。博物館櫥窗陳列的作品真跡令人驚嘆,然而,機械複製可能極大地削弱人們的美學敬畏。儘管完美的複製技術並未嚴重損害作品的美學價值,但是,機械的批量生產迅速地將藝術改造為日常用品,拋入芸芸眾生的生活。一個歌手充血的獨特嗓門曾經喚起強烈的現場激情,因此,這個獨特嗓門接受了錄音帶的無數複製,存放於某一個櫃檯寄售。這時,機械複製終於促成了美學與個性的商業轉換:進入銷售體系之後,商品的質量與價格的權衡湮沒了「現場」與「唯一」的魅力。現在,手機正在完成這個主題的當代版本:形形色色的藝術門類與手機組織的傳播網絡開始銜接的時候,美學正在陷入日常的世俗氛圍。

  手機的技術含量愈來愈高,創作功能愈來愈強大。圖為消費者體驗5G手機。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攝

  許多大機器通常與特殊的生活事件聯繫在一起,例如火車、飛機之於旅行;另一些機器更像是點綴於生活邊緣的某種高科技概念,抽象而遙遠,例如太空梭、人造衛星;然而,手機融洽地交織於大眾的日常生活,這一部小機器可能隨時隨地出現於手掌之中。手機的使用不受種種時間分割的限制,輕易地跨越工作與閒暇、生產與消費、學習與休息之間的固定疆界,廣泛收集和充分佔有生活縫隙的各種「碎片化時間」。無論是候車、排隊、等待、如廁還是乘坐地鐵、會場中途休息或者咖啡廳晤面之前的空隙,人們可以就地取出手機,藉助搜尋引擎瀏覽藝術作品。

  手機的傳播功能如此強大,多數人如願以償地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讀物。利用各種場合的「碎片化時間」完成一部小說的閱讀,觀賞幾幅名畫或者一段視頻,發達的傳播網絡帶來了普遍的「文化民主」。由於手機全方位的近距離展示,藝術最大限度地投放到大眾之間,如同食品或者服裝。藝術史流傳的許多軼事表明,古代藝術家曾經費盡心機,百般辛苦,但求一睹先輩遺留的藝術傑作,或者閱讀名家收藏的善本,相對地說,手機時代的美學享受猶如輕鬆地漫步「藝術超市」,自由選購種種心儀的作品。

  手機的使用無形地解構了藝術周圍的莊嚴氣氛

  然而,輕鬆會不會某種程度地轉向輕慢?這是手機的傳播與展示可能隱含的傾向。經典名作唾手可得,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分界愈來愈模糊,藝術接受的隆重儀式已經基本廢棄。

  用手機拍攝文藝表演短視頻。新華社記者 徐昱攝

  翻閱案頭的巨著,古人必須沐浴焚香、淨衣正冠。尊重與恭敬是偉大作品享有的特殊待遇。參加正式音樂會或者聆聽歌劇,正裝乃至盛裝構成了必要的禮儀。美術館、畫廊通常位於城市的顯要地段,展館內部流淌著景仰和崇拜藝術的整體氣氛。藝術與國家慶典相互聯繫的時候,崇高、肅穆、莊重、激越的風格令人目不斜視,屏息斂聲。

  作為工業時代典型的藝術形式,電影從屬世俗的大眾文化。儘管如此,電影院的設置仍然構成日常生活的明顯區隔。影片即將放映,電影院門窗密閉,觀眾緩緩沉入濃重的黑暗,一道強烈的白光照亮前方的銀幕,音樂驟然響起,幻夢徐徐打開……對於觀眾說來,沉入電影院的黑暗即是穿越藝術之門開啟之前的隔離帶,日常的種種瑣事留存於隔離帶的這一邊,不再攜入藝術空間。

  可是,手機的使用無形地解構了藝術周圍的莊嚴氣氛,傳播對象突然被拖到日常生活的平面,帶有種種凡俗的煙火氣息。那些作品仿佛不是來自神聖的藝術殿堂,而是從口袋裡掏出來的。手機屏幕之中同一部電影的放映沒有震撼人心的音響,沒有撲面而來的炫目影像,情節梗概穿插於會議室走廊或者公共汽車站的嘈雜景象之間。周圍的幹擾如此密集,人們甚至無法完整地還原故事的來龍去脈。這時,心馳神怡、如痴如醉或者熱淚盈眶很可能被視為過於誇張的情緒反應。

  嚴格地說,手機可以傳播與展示各種類型的作品,無論是古典風格還是現代風格,是一首抒情詩還是一出歌舞劇。然而,當藝術專門為手機組織的傳播網絡提供作品的時候,日常的世俗氛圍開始提出要求。

  手機縮小了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差別

  相對於經典作品的嚴肅、深邃、哲思、獨創,一種異於傳統的美學追求出現了。傳統觀念通常認為,傑出的藝術作品具有文化領跑的作用。藝術並非日常生活的翻版,而是去蕪存菁之後的提煉和重組。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存在特殊的張力,藝術想像之中美學理想的光芒折射出庸常之見的貧乏。發現大眾尚未覺察的歷史真理,洞悉世道人心的幽微曲折,發出振聾發聵的啟蒙之聲,捕獲轉瞬即逝的詩情畫意,這是眾多藝術大師的自我期許,也是大眾保持仰視姿態的理由。

  然而,後現代文化愈來愈傾向於將這種狀況論證為可厭的精英主義。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差別正在縮小,愈來愈多的藝術家願意放棄獨特性而儘可能投合大眾。許多古典作家覺得,作品之中的主人公具有獨立的意志和命運,這些人物自作主張地出走、結婚,作家只能被動地尾隨記錄而無法出面幹預他們的言行。然而,網絡作家拱手將這個權利交給了讀者。一批讀者公開聲稱:如果哪一個我們喜歡的人物死去,立即下線,再也不讀你的小說。這種威脅迅速奏效,許多網絡作家膽怯地妥協了。他們開始謙遜地向讀者徵求某個主人公的婚戀對象,或者投票選擇N種故事結局的方案。

  藝術沒有理由自以為是地甩開大眾,孤芳自賞,藝術的根系無法離開社會歷史的沃土。可是,一些人僅僅從生產與消費的意義上給予狹隘的闡發。藝術不就是哄人開心嗎?贏得廣泛的青睞也就是贏得可觀的經濟收益。藝術的評價體系之中,經濟收益一直佔據著很大的比重。撰寫藝術史的時候,一部電影的演員身價、票房、上座率以及盈利或者虧損多半被視為拍攝花絮,現今的海報宣傳幾乎把這些數字奉為電影成功與否的首要標誌。眾多網絡作家的排行榜之中,粉絲的數量、點擊率、打賞、年度的稅後收入才是炫耀的資本,人物、主題、結構或者意境這些概念銷聲匿跡。如果說,藝術的標價曾經是美學意義的間接證明,那麼,現今的美學意義已經被市場價格收編。除了定價,許多人不知道如何評判一幅畫或者一件書法作品。

  靈敏的資本嗅覺迅速地將藝術視為極具實力的商品納入市場體系。投資、生產規模、商品宣傳、銷售市場、利潤分成——除了一套成熟的運作模式,種種新型的經濟增長點絡繹不絕。對於手機組織的傳播網絡說來,「帶貨」是剛剛流行的一個時髦概念。現在,藝術家粉絲數量的意義不僅體現為票房或者版稅,而且形成一個特殊的市場。藝術家可以順帶從事電子商務為這個特殊市場供貨,從服裝、化妝品到家用電器和房產。網絡運營商當然不會放過如此活躍的商機,粉絲的人數與流量分成設計構成了另一個市場。從手工業時代的藝術消費到手機時代的電子商務,傳播網絡的成本投入與經濟收益均以幾何級數的方式增長。藝術與經濟的聯繫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緊密,以至於美學與經濟學的博弈成為一個尖銳的問題。美學還有資格維持古老的驕傲嗎?作為一個超級網紅,李子柒的歸宿顯然是經濟學而不是美學。她所代言的農產品取得了驚人的銷售業績。李子柒的個人收入是一個誘人的話題,更為重要的是,手機在農產品與市場經濟之間製造出一個新的接口。至於李子柒拍攝的那些小視頻具有多大的美學價值,一批專家見仁見智的議論似乎已經無足輕重。

  手機與網際網路的會師是技術邏輯製造的一個重大突破

  如同經濟、市場圍繞藝術形成了種種新型的可能,手機組織的傳播網絡同時為藝術生產開拓了廣闊的空間。一部藝術史同時是種種技術介入的歷史,活版印刷、各種樂器、攝像器材、數碼成像這些技術產品無不帶來巨大的衝擊。現在又到了技術大顯身手的時候。手機與眾多傳播媒介的組合延伸了許多藝術形式的軌跡,例如網絡小說或者網絡電影;或者擴展了一些藝術門類的傳播區域,例如書法、繪畫、音樂、雕塑,尤其是攝影作品。小視頻或者微電影可以視為手機時代的新型藝術,或許另一些相似的藝術形式還在醞釀。然而,儘管藝術的符號、形式、傳播無不提供了突破成規的條件,藝術的美學風格並未顯現相似的活躍程度。

  如果小視頻可以視為手機時代的新型代表作,強烈的世俗氣息與喜劇風格是引人矚目的兩個方面。從手藝精湛的工匠、擅長烹調的廚師、衣冠楚楚的知識分子,到旋風一般的民間舞者、鼓起腮幫吹嗩吶的鄉村老嫗、眾多神態歡樂的小貓小狗——大眾出鏡的積極性令人驚嘆。除了生活常識的傳授,五花八門的影像符號可能聚焦的唯一主題是諧趣。喜劇小品、脫口秀、俏皮話段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發達。哄堂大笑是多數作者與觀眾共同的期待。

  然而,如此之多的作品與如此之少的主題遙遙相對,這種狀況令人不安。事實上,「信息繭房」的效應已經出現。消費的興趣與消費的內容相互逢迎,人們只能看到樂意接受的內容。主體在同一種性質的聲音迴蕩之中越來越單調,逐漸與紛雜的外部世界喪失了聯繫。哪怕簡單地重溫一下古典作品也可以發現,許多主題杳無音訊,例如社會與歷史,難忘的人物性格,正義、善良與同情、憐憫,內心的激情,詩意,藝術形式的探索,如此等等。

  電子元件、集成電路、晶片、數字信息處理技術……這些概念始終在某一個技術領域持續積累。手機與網際網路的會師是技術邏輯製造的一個重大突破。對於文化邏輯說來,這個突破帶有某種超前性質。迄今為止,印刷文化並未耗盡能量,許多重要的作品仍然以印刷的形式廣泛傳播。因此,藝術生產並未迫切地意識到手機組織的傳播網絡包含的巨大潛力。

  由於陌生的操作體系,由於某種潛在的反感,許多成熟的藝術家對於技術的介入相對遲鈍。技術可能部分地覆蓋藝術家的獨特個性:書籍取締了說書藝人繪聲繪色的表演,印刷術不再為作家的書法提供展現的機會,錄音棚降低了歌手嗓門和演唱技巧的要求,影像符號的流行甩開了詩人擅長的遣詞造句修辭術。儘管如此,技術的介入同時帶來了藝術的巨大飛躍。例如,現代文學敘事包含了文字寫作對於口述體系的全面超越,攝像器材的推、拉、搖、移發展出一套特殊的視覺語言,數碼成像可以栩栩如生地再現種種罕見的奇觀。

  藝術如何充分地享用種種先進的技術產品?正視技術的意義是充分評估手機與網際網路藝術功能的前提。當然,種種磨合需要時間,但是,現在至少可以認為,藝術生產正在擁有跨入另一個歷史階段的種種前所未有的技術條件。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09日 16版)

[ 責編:姚坤森 ]

相關焦點

  • 南帆:手機是藝術超市還是藝術終結者?(有贈書)
    手機的使用不受種種時間分割的限制,輕易地跨越工作與閒暇、生產與消費、學習與休息之間的固定疆界,廣泛收集和充分佔有生活縫隙的各種「碎片化時間」。無論是候車、排隊、等待、如廁還是乘坐地鐵、會場中途休息或者咖啡廳晤面之前的空隙,人們可以就地取出手機,藉助搜尋引擎瀏覽藝術作品。手機的傳播功能如此強大,多數人如願以償地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讀物。
  • 是「藝術超市」,還是「藝術終結者」
    手機的使用不受種種時間分割的限制,輕易地跨越工作與閒暇、生產與消費、學習與休息之間的固定疆界,廣泛收集和充分佔有生活縫隙的各種「碎片化時間」。無論是候車、排隊、等待、如廁還是乘坐地鐵、會場中途休息或者咖啡廳晤面之前的空隙,人們可以就地取出手機,藉助搜尋引擎瀏覽藝術作品。手機的傳播功能如此強大,多數人如願以償地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讀物。
  • 中國藝術在當下的的四種形態
    (這是當下中國藝術的橫剖面)首先,我還是想從大家非常熟悉的領域著手,因為如果單純的就藝術來講藝術的話,會特別枯燥,因為我們馬上要引入一些專業名詞,如果沒有一個對照的話很難形成直觀的概念。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藝術,藝術也是這樣。我們接下來就正式地跟大家說一下中國藝術的四種類型:
  • 「藝術中國」——魏達維的藝術世界
    伴隨東西方意識形態的對立歷史終結的是全球貿易協定的籤訂和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的來臨。經濟全球化不僅打破了各國意識形態之間的壁壘,也摧毀了各民族之間的屏障,使得當代藝術變成了一個多元而開放,各國藝術家都可以進入的舞臺,全球化首先帶來的是世界藝壇格局和藝術秩序的變化,誕生了史無前例的無國界的當代藝術。
  • 關於藝術本質的討論,極品越南美女人體彩繪藝術欣賞,美的像朵花
    事實上,發展到今天的各種藝術形式,無論分類為哪一種,都不可混為一談。難道,真的如同黑格爾、丹託等提出的藝術終結論一樣,藝術就此終結了嗎?或是說藝術共通性真的來臨了嗎?它被普遍適用了?不再具有真實意義了?在解釋這一系列問題之前,都離不開對當下藝術現狀以及藝術本質的繼續探討。
  • 埃利亞斯 | 工匠藝術和藝術家藝術
    在工匠藝術家的階段,委託者的品位標準是藝術造型的外在框架,他們掌控著每一個藝術創作者個人的藝術想像力;在主流的委託階層的品位標準下,藝術家個人的想像力被嚴厲地束縛著。相形之下,在藝術家的藝術階段,一般來說,創作者與藝術愛好者、購買者,立足於同等的社會地位之上,而在一個國家裡,藝術的佼佼者,藝術專家的主流統治集團,在面對其顧客時,可以扮演藝術品位的帶領者與開路先鋒。
  • 德希達:解構哲學與藝術
    這並不意味著德希達對藝術沒有自己的思考, 德希達對不可能性的思考,迫使他進入了一個異常艱難的藝術批評:藝術並非簡單地以某種理論來判斷藝術作品的好壞等等,既然面對哲學的態度已經改變,面對藝術同樣如此,從德國浪漫派以來的詩學實踐,已經把藝術活動本身當作了對象,在德希達,藝術乃是從無創造,藝術一直是打開新的空無,保持在對空無的敞開之中,藝術的生產就是幽靈們來臨的書寫,不僅僅是自己在書寫
  • 藝術與經營的融合,解析韓國藝術留學熱門專業:藝術文化經營學
    不管是韓國飲食、服飾,還是韓國音樂、韓劇……韓流文化正在全球風靡,這一現象展示了韓國藝術經營的實力當下,我國正在大力構建文化強國,韓國藝術文化的經營理念與模式值得我們學習。韓流文化之所以可以風靡全球,與近年來韓國新興的熱門專業——藝術文化經營學密不可分。該專業是藝術與經營的融合,旨在培養具有創新思維與領導能力的藝術文化經營專家及研究人才。
  • 陳一耕以耕耘者的精神,在實踐中磨礪自己的藝術,其藝術漸入佳境
    為了藝術理想,陳一耕負笈北上於上世紀之末。數年之後,陳一耕不論在人生閱歷,還是在藝術上,都日益成熟。當他回望故鄉南雁山水時,一種思鄉情懷,一種鄉愁意緒,一種表達欲望,時時湧向心頭。此時,陳一耕對故鄉山水瞭然於胸且心繫南雁山水,他終於在離家數年之後,尋到了一種別樣滋味,一種別樣情懷,一種深思熟慮的形式語言。
  • 上海藝術書展開幕:觸手可及,紙張間的溫度與藝術
    一個藝術書展的現場,是一場交流藝術創作與書寫成果的展示,展現著城市中視覺文化的生機與年輕藝術家、設計師等群體的創作狀態,也讓紙張間的溫度與藝術,觸手可及。2020年10月16日下午,第三屆上海藝術書展在M50創意園開幕。此次展會活動由上海藝術書展組委會和M50創意園共同策劃,呈現168家參展單位的出版物。
  • 美的風語者Ⅱ藝術櫃機:「中國尊」藝術與「鮮生活」技術的新物種
    進入6月以來,美的空調風語者Ⅱ藝術櫃機首發上市,主打「中國尊」藝術設計,以及「雙混動新風」創新科技,為中國家庭帶來了藝術與科技的健康智慧新生活。風語者II藝術櫃機上市,轉角遇到「中國尊」高山流水遇知音。作為「中國尊」藝術櫃機的主打新品,風語者II上市即引爆,快速在一線市場上掀起一股傳統「中國文化」為載體的消費新國潮。
  • 2021藝術院校藝術基礎與電影史真題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說明了怎樣的藝術創作觀念。三、論述1.貢布裡希曾說「藝術的發展是歷史不斷迂迴不斷重複的過程,每一個藝術作品都是回顧過去導向將來」,據此說說你的看法。2.結合莎士比亞的任何- -部戲劇作品,說你對他的人文主義思想的認識。
  • 2021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專業一藝術概論考研例題分析藝術與政治
    寫作還是一種判決,一種同權力相關的活動。唐朝的燕樂,不就是對當時行將腐朽的社會秩序所執行粉飾太平的政治功能麼?可見,藝術之為政治目的服務乃是有著重要淵源的。在階級鬥爭強烈的年代,藝術的政治性就凸顯得比較強烈。比如民族樂派的西貝 柳斯所作的《芬蘭頌》就號召芬蘭人民起來反抗沙皇俄國的統治。
  • 朱利亞學院藝術教育理念的當下思辨
    [1] 在大多數人眼裡朱利亞似乎還是一所音樂學院,這不錯,它在1905年建立之初確實是定位為「音樂藝術學校」的,旨在為美國提供與歐洲水平相當的音樂教育,但在發展過程中這最初的設定早已被完全打破了。自1951年成立舞蹈系、1968年成立戲劇系以來,朱利亞已經成為一所綜合性的藝術院校,也正因此,1969年學校由原來的朱利亞音樂學院更名為朱利亞學院,以體現其在藝術教育領域的拓展。
  • 胡泊:網際網路+藝術教育,讓藝術學習變得簡單?
    從大規模開放式的在線課程到小規模的知識共享平臺,知識從學院突破,飛向大眾,知識生產也從講臺向日常轉向,人們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渠道和學習歷程都在發生著重大變化。藝術學習也不例外,各大平臺相繼推出不同的線上藝術課程,網際網路的加持使它具備獨特的優勢。第一,拓寬學習渠道,提升教育公平。在過去,學校教育與書本是獲取知識的最大渠道。
  • 創造歷史:「文學藝術跨界工作坊」的誕生
    — —《中西文學藝術思潮及跨界思考》序言 文學往往是在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的黑暗走向黎明的過渡期時,表現出強大的反抗性與生命力,在不可言說卻必須言說的歷史階段,文學恰然以審美的隱喻講述著反抗者想說而不可直言的話語,那便是文學義無反顧的品格!
  • 創造歷史:「文學藝術跨界工作坊」的誕生
    — —《中西文學藝術思潮及跨界思考》序言文學往往是在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的黑暗走向黎明的過渡期時,表現出強大的反抗性與生命力,在不可言說卻必須言說的歷史階段,文學恰然以審美的隱喻講述著反抗者想說而不可直言的話語,那便是文學義無反顧的品格!
  • 【雅昌專稿】鳳凰國際藝術論壇:「超當代」議題之下 中國當代藝術...
    歐洲科學、藝術與人文學院副院長,國際策展人安特·格裡博達亦提到了藝術中的「遊牧」一次,並以「遊牧」為關鍵詞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格裡博達用「遊牧」來形容當下的藝術家在展覽之間、研討會之間遊走的狀態,甚至用來形容社會學、哲學、民族學、道德、民族觀念以及社會意義上的精神遊離。
  • 疫情下的藝術從業者|策展人李振華:藝術沒停擺,是在重構
    儘管近幾個月來,德國政府通過各種方式告知公眾儘量少出門、保持社交距離,但李振華在柏林所生活的區域依舊熱鬧,直到大約一周前他才感受到嚴肅的氣氛,如進入超市必須使用購物車,購物車的數量是額定的,這在控制人數的同時,也控制了人和人的距離。最近公布,4月末,柏林的一些藝術文化機構會開放,但也感覺其中充滿了不定因素。
  • 慈善家卓順發大力支持藝術事業並榮獲藝術贊助獎
    善濟醫社執行主席卓順發太平紳士大力支持藝術事業——用「愛心與藝術」譜寫下的一篇華章  恭喜善濟醫社義務執行主席卓順發太平紳士再度榮獲「藝術之友」(Friend of the Arts)的獎  項。該獎項屬於「藝術贊助獎」(Patron of the Arts Awards)之一,由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頒發給慷慨捐助本地藝術的企業和個人 ,旨在讚揚和表彰這些為藝術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贊助者。「藝術之友」獎是頒發給捐款總值超過五萬元人民幣的個人捐款者。近年來,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新加坡的藝術界日益壯大,為更多的藝術家們提供了機會和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