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希達:解構哲學與藝術

2021-02-08 第一哲學家

(本文部分節選自:簡燕寬文章--藝術當代)


雅克·德希達(Derrida,1930—2004),當代法國哲學家、符號學家、文藝理論家和美學家,解構主義思潮創始人。主要著作有:《人文科學話語中的結構、符號和遊戲》、《論文字學》、《言語和現象》、《文字與差異》、《論散播》、《有限的內涵:ABC》、《署名活動的語境》、 類型的法則》等。德希達以其「去中心」觀念,反對西方哲學史上自柏拉圖以來的「邏各斯中心主義」傳統,認為文本(作品)是分延的,永遠在撒播。德希達的批判矛頭直指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


1930年,德希達出生在阿爾及利亞,猶太血統。青年時代的德希達求學於有"思想家的搖籃"之稱的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其後成為西方解構主義的代表人物。1964年10月,德希達應阿爾都塞邀請出任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助理講師,直至1984年(出任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教授)。


他的思想在20世紀中後期掀起巨大波瀾,不僅使他成為歐美知識界最具爭議性的人物之一,也成為後現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論源泉,其核心概念"解構"所向披靡,廣泛滲透到藝術、社會科學、語言學、人類學、政治學甚至建築等領域。其著作超過40本,目前不少已經譯成中文。德希達的理論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開始介紹到我國,從文學批評領域逐漸拓展開來,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作為後現代哲學家,德希達在後現代語境下對哲學與藝術的解答讓我們耳目一新。他認為在整個西方哲學中,本質與現象、言語與文字、哲學與文學等對立的雙方是從屬的等級關係,前者先於、支配後者。這是西方哲學既強調二元對立,又追求兩者統一的思維方式。哲學與文學的對立成為他解構的重點。


解構與藝術的關係,尤其是與文學的關係,從一開始就緊密相連。解構最初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美國式的文學批評理論來進行的,並開啟了不同於新批評以及結構主義的新的面對文本的方式,因為解構哲學就其來自於尼採對哲學本身的反叛,即所謂的詩歌與哲學之爭而言,就試圖超越傳統哲學與詩歌的邊界,以至於至今仍有很多人,比如美國哲學家羅蒂,就認為德希達的解構更多是個人的反諷,一種帶有強烈浪漫主義氣質的詩學寫作。


但就德希達本人對哲學的理解而言,一方面,他認為自己的態度其實依然保守,並不認為哲學已經終結,哲學與文學的邊界並不能隨意模糊,以言行事的話語有著自身的邏輯論證,他對可能性與不可能性的雙重紐帶(double bind)的邏輯的絕對肯定就是如此;另一方面,他要在不同文本之間穿越與書寫,打開文本的外在性,即發現他者或者進入被他者所召喚的被動性經驗,那是不由自己控制的,是到來的他者或幽靈們在做決斷的冒險事件。


就藝術的思考,尤其是面對圖像的態度而言,作為生活在法國的猶太人,德希達一方面有著猶太人聖像破壞(iconoclast)或對圖像藝術表現不信任的本能,摩西十誡不允許任何偶像崇拜,導致了猶太人對一切的藝術表現保持警惕,德希達並沒有專門的思考圖像的著作,不同於解構學派的另一位大師讓-呂克·南希(Jean-Luc Nancy)(本文由微信公眾號「慧田哲學」推送),有著對圖像的根據的解構思考,試圖通過基督教的自身解構來重新思考整個基督教繪畫藝術,或者德勒茲思考電影而寫出運動與時間影像的著作,打開圖像的暴力再現與圖像記憶的關係,如果奧斯維辛的大屠殺不允許再次再現,那麼如何記憶而不忘卻一切?有著一種非記憶的記憶嗎?或者說死者們的復活與來臨難道不是圖像的復活?


如同阿甘本所思考的;另一方面,法國巴黎是一個圖像藝術異常發達的國度,而且同時代的哲學家,都有著與藝術家尤其是與畫家有著深入專門的對話,比如德勒茲寫過討論培根的《感覺的邏輯》來展開自己的「無身體的器官」的肉體理論,利奧塔則是以紐曼的繪畫來思考「崇高」問題,鮑德裡亞則是以早期沃霍爾來的作品來表達自己柔韌與冰冷的虛無主義態度,而德希達則並沒有專門的藝術家,儘管有時以義大利畫家Adami素描式的書寫方式來解構傳統繪畫,也討論過阿爾託的藝術實踐,但是並沒有專門針對一個藝術家的著作。


這並不意味著德希達對藝術沒有自己的思考, 德希達對不可能性的思考,迫使他進入了一個異常艱難的藝術批評:藝術並非簡單地以某種理論來判斷藝術作品的好壞等等,既然面對哲學的態度已經改變,面對藝術同樣如此,從德國浪漫派以來的詩學實踐,已經把藝術活動本身當作了對象,在德希達,藝術乃是從無創造,藝術一直是打開新的空無,保持在對空無的敞開之中,藝術的生產就是幽靈們來臨的書寫,不僅僅是自己在書寫,而是每一次都是與一些他者們一道書寫,如同巴特爾談巴特爾他自己,如同《喪鐘》的雙重兩欄的書寫,一方面是自己對黑格爾猶太教思考的細緻閱讀與解構,另一方面是對同性戀小說家文本肢解的聲音的傾聽與大量破碎聲音的疊加,或者就是與女性她者與動物一起書寫,德希達晚期對動物們的思考,打開了他異性的豐富性。


哲學要召喚的是那些不可能的他者,那些不可能成為對象也不可能在場的他者,即並不在場也不缺席的幽靈們或到來的他者們,幽靈之為幽靈,如同他在《馬克思的幽靈們》中所言,幽靈既不是活的也不是死的,既非在場也非缺席,不屬於生命或者死亡的本質,德希達由此提出了「幽靈學」。幽靈之為圖像,乃是與鬼魂們的到來相關的非對象,鬼魂不再屬於他們自身——他們在何處?如果並沒有什麼地獄,他們僅僅出現在我們的夢裡,但是我們的夢並非他們的處所,我們也無法控制他們何時到來何時離開,我們的肉身是他們的寄生者,他們出現才顯靈,但是他們並沒有自身的實體,僅僅在顯靈之際就消失,如同哈姆萊特父親的鬼魂,還帶著面具,以至於他們可以看到我們,凝視我們,我們卻看不到他們,這是一種絕對不對稱的注視,還要求我們起誓,並且聽從他們的命令。


而且,幽靈們的顯現要藉助於技術,需要藉助於軀體或者機器來不斷顯現。因此,德希達對假肢、假器或者廣義的代具的思考(這在他的學生斯蒂格勒的《技術與時間》的三本著作中有具體展開)打開了解構與技術的深刻關係,這一點是國內的研究者很少注意的;書寫的重要性與記憶相關,記憶需要書寫技術,需要發明創造,這從埃及神話以及柏拉圖的《斐德羅篇》就可以看出,因為記憶總是針對當下再現的第一記憶與想像的第二記憶的遺忘,不得不通過第三記憶的外在銘刻(主體無法記憶或者主體已經死亡)才能傳遞給未來,才能被再次重現,這個外在性的書寫需要技術,而幽靈們之為幽靈們,已經是死去的過去的再臨,因此,書寫與刻寫技術,與圖像或者幽靈們的來臨密切相關,如果這個幽靈從未來而來,那就更加需要新的圖像技術,這是與遙感(telepathy)相關的新技術。


正是有此不可能的發現,德希達可以在《繪畫中的真理》一書中解構康德的自然美與崇高的關係,美可能就是虛無的切開而已,既然並沒有美的知識與科學,沒有美的認知,美,其實僅僅是有待於切分的那些開口,是圍繞「空無」而編制的例子而已。


而且德希達還解構了海德格爾與薩皮羅對梵谷鞋子作品的解讀,那可能既不是凝聚了大地與世界爭執的所謂農婦的一雙鞋,也不是梵谷自己在城裡穿的那些鞋子,既不是成對成雙的傳統審美方式看到的鞋而可能都是左腳鞋,或者就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焚屍爐門口的雜亂堆積的鞋。德希達的解構要說明的是,這些藝術作品不可能歸還給某個主體,而是不斷陌異化之物。這個不可能歸還的思考,也是德希達把藝術作品與海德格爾對禮物的思考聯繫起來:藝術作品不僅僅是真理的發生,而且也是禮物的饋贈行為,而禮物之為禮物,並沒有給予者——如果刻意給予的就不是饋贈,而是試圖獲得某種好處,當然這也是與作者已經死亡的條件相關;也沒有禮物(present)的在場(presence)——否則可以評估而經濟化了,也沒有接受者——否則總是要歸還成為負擔而不自由了,因此作者和接受者或讀者都是幽靈,但是有著禮物的發生,只是作為到來的事件:作為不可能的意外的事件而發生,作為空無的間隔的打開本身就是禮物,這是在每一次的批評中或者創作中,發現一些新的他者,並且打開間隔場域。


猜你喜歡:

誰見過「思想」?|尚傑評德希達對形上學的批判

「辯證法」與現象學之爭——重審德希達《聲音與現象》中的現象學解構

杜小真:德希達和現象學

哲學是一個隱喻——德希達「解構」哲學

馬裡翁與德希達的「禮物」之爭

大學裡的德希達

楊大春:喪鐘為誰而鳴——德希達與哲學終結論

德希達:我就是那個無賴

哲學的困頓:德希達讀黑格爾書信

哲學視頻|叔本華: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相關焦點

  • 德希達:延異與解構
    然而德希達卻沿著這種哲學努力發現了對於任何超驗哲學,也就是任何哲學反思來說無法確定的東西。這是一種哲學的「apeiron(無限定)」。他告訴我們:這種哲學論說的「滯後乃是作為論說的思想本身的命運,這一點唯有現象學才能說道並使之在哲學中顯現出來。」哲學所追求的絕對對於哲學自身來說,總是才相即,便相離的。
  • 德希達認為,解構正好道出了,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
    德希達認為,解構正好道出了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也道出了對哲學的解讀,在實踐哲學的時候又不可避免地將之混淆。海德格爾用"解構的"目光來看藝術史有何意義?也就是說用這種目光來看藝術史的藝術和藝術史的歷史,將藝術史作為一種業已形成的"閱讀實踐"嗎?是否有一種"解構主義"的藝術史?
  • 德希達:翻譯與解構
    德希達是作為一名譯者步入學術圈的,他的第一部作品是譯作,翻譯的是胡塞爾的《幾何學的起源》。在以後的學術生涯中,德希達始終把翻譯當作一個真正的哲學問題來思考,他的一些重要概念都與翻譯問題高度相關。某些研究者注意到了語內翻譯(同一種語言內的重新措詞)對於理解「解構」的價值,但並未注意到,或至少未充分注意到,語際翻譯對於理解該「概念」的重要作用。
  • 讀哲學,哲學地讀——德勒茲的「變」與德希達的「解」
    德希達一生總共發表超過40部著作,以及數百篇散文。他在人文和社會科學如:人類學、歷史學、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政治理論、女權主義和酷兒研究都有顯著影響。他的作品迄今在歐洲大陸、南美和其他國家地區的歐陸哲學中仍佔主導地位,特別是在圍繞本體論、認識論(尤其是關於社會科學)、倫理學、美學,詮釋學、哲學辯論的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雅克·德希達的哲學亦影響建築(以解構主義的形式)、音樂、藝術和藝術評論家。
  • 德希達: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
    德希達認為,解構是「貫穿一個文本的全部和其他文本的詳盡闡述,它必須圍繞這些文本的形式,破譯它們內在衝突的規律、它們的異質性和矛盾」。德希達所說作為寫作的哲學與文學寫作不在同一層次上。「解構」首先是一種哲學的策略,其目的不是以文字中心主義取代語音中心主義,以非理性主義取代邏各斯中心主義,用文學取代哲學。
  • 德希達誕辰 | 德希達都研究了什麼?
    德希達認為,解構是「貫穿一個文本的全部和其他文本的詳盡闡述,它必須圍繞這些文本的形式,破譯它們內在衝突的規律、它們的異質性和矛盾」。德希達所說作為寫作的哲學與文學寫作不在同一層次上。「解構」首先是一種哲學的策略,其目的不是以文字中心主義取代語音中心主義,以非理性主義取代邏各斯中心主義,用文學取代哲學。
  • 圓桌|「支架/表面藝術運動」:並不只是顛覆雕塑與解構油畫
    解構與當代藝術尚傑 (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外國哲學研究室研究員)尚傑在中國,當代藝術與後現代哲學的相互青睞,可以說剛剛拉開序幕。如何從德希達的解構出發理解當代藝術,有幾點參考:第一,破壞傳統的審美習慣,解構深度思維的模式。德希達說過,在文本之外一無所有。傳統把真實與真理混為一談,就是主觀符合客觀。但這種看法忽略了人的激情與時間問題。激情與幻覺、想像力有關,思想的激情不是純粹的智力,激情指的是此時此刻這個轉瞬即逝的當下性或者說瞬間的真實。第二,返回畫面或者文本本身。
  • 德希達解構主義的法律正義觀
    作為重點解構西方哲學傳統中邏各斯中心主義的解構主義,德希達的解構主義所涉及的不僅是哲學理論問題,而且也是(甚至更是)人類社會的問題。1989年10月,德希達在紐約葉史瓦大學卡多佐法學院作題為《法律的力量——權威的神秘基礎》的演講宣稱:「法律是可以解構的」,而且「解構就是正義」。德希達「解構」的目的是要拆卸宏大法律話語、消解法學中的「二元對立」觀念並在此基礎上顛覆法學的「中心主義」等級觀念。
  • 德希達,晦澀與遺憾
    法國人的傳統以哲學為最高,最卓越的知識人必然是哲學家。近一個世紀以來,最有名的法國知識分子,大多寫過哲學性質的著作,至少也要通過自己的學科來影響一些根本的東西:思維,邏輯、語言習慣、知識體系、學科的區分與邊界。
  • /德希達
    德希達:《精神,海德格爾與問題》首先是在由國際哲學學院組織的題為「海德格爾,開放性的問題」的學術討論會閉幕式上的演講。這個學術討論會的成果不久將會發表。在明罹地寫給法國人看(正是那種法語叉一次地在說話)的誇誇其談的文章的最後,人們能讀到下列文字:「對於無數學者而言,(海德格爾的)思想具有一種在法國除馬克思主義以外其他哲學無法取得的明擺著的效果。本體論以這樣的方法論的形上學的解構作為高潮。」這個魔鬼!如果有明擺著的效果,那肯定是對這個大雜燴的作者而言的。對我,以及我剛才提到過的那些人而言,海德格爾的文本中從來不存在一種明擺著的效果。
  • 綜論 | 宋美華:後現代翻譯研究:後殖民、女性、解構
    首先,人文學科的後現代轉向與促成後現代性的知識狀況的蓬勃發展有關,表現在「後現代對傳統和啟蒙基礎主義論的批判以及對社會和文化的去中心化」(Seidman,1994:2-5),體現了後結構主義哲學的特點。其次,後現代主義於20世紀50年代作為反現代主義的藝術策略出現,60年代成為一種反文化「態度」(先鋒派的「新敏感性」),「70年代就逐漸走向後結構主義軌道」(Bertens,1995:3-5)。
  • 德希達|哲學文本中的隱喻——《白色神話》的注釋(四)
    引言:德希達對隱喻的討論早在《論文字學》、《寫作與差異》中就開始了。但《白色神話》(1972)則是他對隱喻問題最集中的討論,並成為隱喻學繞不開的經典文獻。文中討論的主要不是哲學文本中的具體隱喻,而是那些討論隱喻的哲學文本。
  • 周文姬:羅薩琳·克勞斯的哲學藝術批評(上)
    羅薩林·克勞斯是繼格林伯格之後最有影響力之一的藝術批評家。並且被大衛·卡裡爾認為是「格林伯格之後對美國藝術批評界影響最大的人物」(Carrier 2)。和其他藝術批評家所不同的是,克勞斯採用的是哲學藝術批評。作為一位哲學藝術批評家,克勞斯帶著哲學思辨去思考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來的藝術,從而讓她在繼承格林伯格藝術批評遺產的同時,對後者思想也進行了激烈地批判。
  • 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現代西方哲學
    ,而是具有不同哲學傾向的學者因在不同意義上將原來主要是在語言學中運用的結構主義方法用於從事其他研究而形成的一種龐雜的思潮。 解構主義:解構就是消除和分解結構。西方傳統思想的全部歷史就是一系列結構的更迭,德希達稱為「邏各斯中心主義」。邏各斯中心主義是指在場形上學與語音中心論的結合體,傳統哲學總是將存在規定為在場,尋求確定的基礎和第一因(邏各斯);而語音中心論則是把一種語音或言語作為語言之本質的語言觀。
  • 歐洲史:20世紀哲學的新視野(三)
    這些後現代主義者對其所反對的現代主義學說進行了無情的解構和破壞,因而他們的種種傾向可以歸類為解構性的或破壞性的後現代主義,但是他們自己卻拒絕將他們的立場看做相對主義、懷疑主義或虛無主義。福科將這種逃離現存社會、進行自我創造的行為稱做「自由」,他認為哲學的功能就是批判地審視現存社會和我們自己,指出現存生活方式的偶然性和暫時性,從而改變舊的生活方式並且重新創造新的可能性。德希達可以說是20世紀末期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的領袖人物。
  • 走向第三種科學哲學
    前者將理性與科學置於人的意志、生命、體驗、愛欲等非理性存在的對立面,並用以「人」為本的名義予以批判;後者則進一步將現代性的人和包括科學和藝術在內的文化置於「後現代」的對立面,並以「瘋癲」和「精神分裂者」的名義進行解構。由於現代性的人及其包括科學與藝術在內的文化都統統被消解了,因此,後現代主義的非理性主義、反科學主義和以藝術對抗科學的特徵更加趨於極端,更具有顛覆性的意義。
  • 經典電影《解構生活》觀後感
    導語:經典電影《解構生活》觀後感影片的直譯是《破門而入》,還有的譯為《解構生活》,很德希達的名字。《解構生活》這是一部充滿野心的電影,導演試圖用一次野蠻的破門而入揭開所有秩序下的問題。只是自己當初是當愛情小品拿來看的,發現這點時有些不知所措,結果大腦在電影的前20分鐘裡迅速膨脹,思考是讓人痛苦的事情,尤其是那些沒有答案的思考。Will對妻子說:「有一次生氣的時候你咬了我,我不記得原因了,但當時我們一定很親密。」她看著他,然後拿過他的手咬了一口。
  • 法國哲學家說「中國古代無哲學,但有豐富的思想」,不得不服
    新世紀伊始,當代法國著名哲學家德希達應邀訪問中國,來上海時留下一句驚人的話:「中國古代無哲學,但有豐富的思想。」此語一出, 輿論譁然,許多人認為他低估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成就,質難蜂起。不過,作為解構主義大師的德希達,未必看好西方流行的那種建立在嚴密概念辨析與邏輯推導體系中的哲學形態,所以他說這番話,很可能意在表白中國先賢未曾蹈人西方形上學的案白,卻依然創造了豐富的思想業績,屬肯認而非貶抑。
  • 哲學的玄而炫——評《他者之鏡:當代法國思想家隨想》
    又有德希達對「解構」的顛覆,即透過話語表面解構其隱含的前提,而文本便成為他的解構思想的根基。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對邏格斯中心論及其價值終極論進行深刻的反思。利科的觀點則是融合了存在主義和結構主義:一方面強調絕對純粹的主體主義,另一方面主張除了文本、著作,沒有其他。所謂存在主體,只能通過著作加以認識。
  • 哲學愛好者一定要知曉
    有一種普遍性的誤解,認為哲學已經死了。但是,哲學對其它學科的統領地位還是有的。哲學學術已經高度分化。從邏輯學,到數學哲學,從女性主義到形上學,都有不少人做出了貢獻。以下是當今人類最重要的思想家。也是人類思想上有貢獻的當代哲學家和重要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