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伊始,當代法國著名哲學家德希達應邀訪問中國,來上海時留下一句驚人的話:「中國古代無哲學,但有豐富的思想。」此語一出, 輿論譁然,許多人認為他低估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成就,質難蜂起。
不過,作為解構主義大師的德希達,未必看好西方流行的那種建立在嚴密概念辨析與邏輯推導體系中的哲學形態,所以他說這番話,很可能意在表白中國先賢未曾蹈人西方形上學的案白,卻依然創造了豐富的思想業績,屬肯認而非貶抑。不管怎樣,德希達的言論是符合實情的,中國古代確無西方那種學科形態的哲學理論構建,而民族傳統中仍然不乏豐富深邃的思想資源,如果認真地加以開掘和應用,將大有利於促進人類思維的發展,「天人合一」之說便是個突出的例子。
關於「天人合一」的理念,在理解和評價上懸殊很大。不少人肯定它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一個基礎性觀念,對民族思維方式有深遠影響,國學大師錢穆甚至斷言這是「中華民族對於人類學術思想所可能具有的最大貢獻」,評價極高。但也有好些人將它看得很低,稱之為人類幼稚階段尚未能辨別「物」「我」限界時的原始渾沌思維形態,或歸之於詩人、藝術家在審美感受中的一時興到之語, 不具備真實的內涵。評論如此懸殊,值得我們深思,尤其是它關涉如何對待民族思想文化遺產的問題,不當輕易略過。
「天人合一」命題之提出,須先分別形成「天」和「人」這兩個不同的概念,進而探究它們之間的內在關聯(即所謂「究天人之際」),方得以順當確立,自非原始物我渾沌思維態勢所能實現的。再就思想史的實際情況而言,傳統「天人合一」說在其歷史演進的過程中,逐步開顯出天人同源、天人一體、天人合德、天人共理、天人交感、天人比類、天人互參、天人相濟諸多觀念並行互補的格局,不斷豐富與發展著「天人合一」說的內涵,又哪是原始渾沌思維甚或詩人「興到之語」所能概括的?更何況在傳統「天人合一」理念的基礎之上,我們的先人更建立起「和實生物」「生生不息」的方法論原則,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人生信念,以至於明確宣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博大胸懷,展現出一條與西方文明自有區別的中華傳統思想文明路線,其經驗值得好好總結,決不能僅以「原始」 「朦朧」為藉口而一棍子打人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