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智慧的人,哲學家的故事

2020-12-14 百度百科

愛智慧的人,哲學家的故事哲學家又被英文翻譯為愛智慧的人。哲學家的思想推動了時代的進步,更新了人們的觀點。那麼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哲學家呢?

笛卡爾解析幾何之父笛卡爾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神學家,他對現代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將幾何坐標體系公式化而被認為是解析幾何之父。笛卡爾是二元論的代表,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或譯為「思考是唯一確定的存在」),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奠基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現代哲學之父」。

託馬斯·阿奎納神學界之王託馬斯·阿奎納(Thomas Aquinas,約1225年—1274年3月7日)是中世紀經院哲學的哲學家和神學家,他把理性引進神學,用 「自然法則」來論證「君權神聖」說。死後也被封為天使博士(天使聖師)或全能博士。他是自然神學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託馬斯哲學學派的創立者,成為天主教長期以來研究哲學的重要根據。

黑格爾極大地豐富了辯證法格奧爾格·威廉·弗裡德裡希·黑格爾(德語: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縮寫為G. W. F.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時代略晚於康德,是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爾出生於今天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首府斯圖加特;卒於柏林,去世時是柏林大學(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學)的校長。

孔子大成聖至先師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生於魯國陬邑。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相關焦點

  • 世上最有智慧的是什麼人?哲學家?科學家?你可能想不到是這類人
    最有智慧的是什麼人?最智慧的是什麼人?關於這個話題,我想說:知道自己無知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來看一個關於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故事:蘇格拉底有個學生,叫海勒豐,此人對蘇格拉底非常的崇拜,在他的心裡一直想知道自己的老師是不是最智慧的人。
  • 智慧訓練:不可輕信網上的名言與故事
    近日在網上讀到一篇故事,故事提到哲學家蘇格拉底以「誰該先洗澡」為例,教學生什麼是詭辯。這個故事似乎很受歡迎。然而,蘇格拉底並無講過這個故事。讀過他的著作《對話錄》的人都知道他說話的方式不是這樣。這故事中的詭辯很低級,其謬處很容易拆穿,不算是有意思的詭辯。如果諸人們要看真有深度又有意思的詭辯,可看哲學家和邏輯學家提到的各種詭論與悖論。有些經過幾千年仍然爭論不休,譬如《突擊測驗悖論》。別再輕信網絡流傳的名言與故事我們可憐的蘇格拉底,明明沒說過很多話;但愛創作人生勵志小品的作者卻喜歡用他作為故事的人物。
  • 20句哲學家的經典語錄,飽含思想,堪稱智慧的結晶,讓人一生受益
    本篇為有慧根的讀者介紹了20句哲學家的經典語錄,這些哲學家有羅素、叔本華、培根、老子等人。所介紹的語錄涉及了生活、人性、宇宙存在等哲學主題,句句飽含思想,堪稱是這些偉大的哲學家們智慧的結晶。其中不乏簡短有哲理的格言警句,很適合做座右銘,讓人一生受益。
  • 輕與重 | 《哲學家與愛》:在哲學經典中探尋愛情的真諦
    為什麼我們會愛人,不管所愛之人是誰:這一問題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場漫漫的智慧之旅——奧德·朗瑟蘭哲學專業畢業,瑪麗·勒莫尼耶也在大學裡學習過哲學。她們的文字震撼人心且富有教育意義,給讀者提供了一個在溫習哲學經典的同時,還能相對緩解內心痛苦的絕妙機會! ——德爾菲娜·佩拉,《快報》成為激情的主人還是最終淪為奴隸?
  • 聖經中的人生智慧---潑婦造就哲學家
    《聖經中的人生智慧》連載【舊約·申命記24:1-2】人若娶妻以後,見她有什麼不合理的事,不喜悅她,就可以寫休書交在她手中,打發她離開夫家。婦人離開夫家以後,可以去嫁別人。【舊約·箴言14:1】智慧婦人建立家室;愚妄婦人親手拆毀。The wise woman builds her house, but with her own hands the foolish one tears hers down.
  • 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最精彩的30句話,全是人生大智慧!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蘇格拉底被後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1.認識自己的無知就是最大的智慧。2.我不是一個智慧的人,我只是一個愛智慧的人。3.世上只有一種善,那就是知識,也只有一種惡,那就是無知。4.最熱烈的戀愛,會有最冷漠的結局。
  • 了不起的哲學——生命智慧中愛的體現
    我們不僅要學習眾多哲學家的「哲學知識」,還要熟悉眾多哲學派別的「哲學體系」,當然還要深入研究厚厚的「哲學史」;其實,我們這樣已經違背了哲學的本義,「愛智慧」變成了「愛知識」。進而言之,哲學也可以說是對人的生命智慧的愛,亦即對人如何才能更加詩意更加明智地生活於世界上的永恆追求以及對自身靈魂地不斷拷問,正是在這個不斷追求與拷問的過程中,人才實踐著對生命智慧的愛,而這種實踐,這種愛,這種追求,恰恰又是我們沒有能夠明顯意識到的「哲學」。
  • 《思想者心靈簡史:從蘇格拉底到尼採》:哲學家究竟是一群什麼樣的人?
    哲學家一度是一些令人驚異的人。他們有時是被嘲笑的對象和人們的笑柄,但更多時候則是鼓舞人心的源泉,通過言傳身教提供智慧的典範、行為的模式,並為那些看重他們的人提供效仿的典範。長期以來,關於偉大哲學家的故事在西方文化中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 愛智慧(二)德謨克利特
    巴門尼德,理性主義哲學家。認為自己受雅典娜女神的啟示而認識到真理是永恆不變的。女性是智慧的化身,而男性缺乏領悟智慧的機緣,這跟我國的母系氏族相吻合。不過他認為世界上只存在兩種形式,存在與虛無,存在也沒有變動和多樣性,一切都是一個整體。
  • 張璐 | 從智慧到文明:導讀《哲學的故事》
    於是,柏拉圖的選擇實際上是我們大多數人的選擇:委曲求全,迂迴鬥爭。蘇格拉底是柏拉圖渴望模仿的對象,為真理而戰鬥。然而,他希望以世俗世界中的勝利姿態迎接戰鬥的結果。蘇格拉底是思想的無畏的鬥士,柏拉圖則是他忍辱負重的學徒。他反對神話和戲劇故事,卻又不得已用他反對的方式進行教育。他完成了對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的生產與積累,為我們留下了文明的基石。
  • 《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更適合中國學生的哲學智慧之旅
    希臘語裡有個詞叫:Philosophia,這個詞是由philo和sophia兩部分構成,是「愛智慧」的意思。英文是Philosophy,我們中國的學者把它翻譯成「哲學」,也就是有關智慧的學問,專指各種「到底是什麼,到底為什麼」。
  • 哲學家柏拉圖:沒有愛的愛情,才是最好的關係
    那麼,是哪個的哲學家提出「柏拉圖式的戀愛」這種東西呢?這我們得從他的哲學理論開始看起。他認為,萬事萬物都有一個最完美的理型。好比說,這個人缺點很多,但是天上有一個最完美的人,這個人只不過是這個完美人的複製品,而且複製的有點糟,這個概念類似原本與摹本之間的關係。
  • 來看看哲學家的智慧吧!
    為什麼產婆這個詞語能和古代哲學家蘇格拉底聯繫起來呢?來看看其中的故事吧!蘇格拉底,眾所周知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關於蘇格拉底的一些東西我們了解的可能不是太多,很多人大概在初中歷史課本中或是高中的哲學課本中接觸到這位偉大的聖人。也有可能在許嵩的歌詞中聽到過「蘇格拉沒有底」。
  • 回歸哲學的愛智慧傳統
    從詞源上說,哲學是「philosophia」,即「愛智慧」,它意味著「對智慧的真誠熱愛、忘我追求和批判性反省」,因此哲學被稱為「智慧之學」。但我認為,國內先前的(也許包括當前的)哲學教育偏離這一傳統甚遠,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對哲學知識的傳授上,把哲學當作了某種知識體系、某種命題系統、某種智慧形態,哲學教育變成了上課講條條、聽課記條條、考試背條條這一習慣的周而復始,造成了學生對哲學課的反感甚至厭煩,在一門號稱愛智慧的學科中,他們卻感受不到多少撞擊出的智慧火花。
  • 古羅馬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學家——愛比克森德
    愛比克森德是古羅馬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學家。關於他的生平我們所知甚少。約公元55年,愛比克泰德出生於羅馬東部弗裡吉亞的希拉波利斯的一個奴隸家庭約5歲時,他被賣到羅馬,成為權貴埃帕弗洛迪圖斯的奴隸。愛比克泰德不但出身低微,而且身體孱弱,腿有殘疾,據說這是他做奴隸時受到嚴酷懲罰的結果。從早年開始,愛比克泰德就崇拜神靈,並顯示出很高的哲學天賦,他師從當時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學家蓋約穆索尼烏斯·魯弗斯,且深受影響。最終,愛比克泰德成為魯弗斯最有名氣的學生。
  • 古希臘時期的女性哲學家
    2009年電影《風暴佳人》(Agora)改編自天文學家、柏拉圖主義哲學家希帕提亞(Hypatia)的故事,她是當時德高望重、博學多聞的異教貴族,最後卻在亞歷山大港被一群基督暴徒謀殺。儘管劇情偶爾略顯誇大,但它揭示了一個重要的事實:科學或哲學領域並非完全由男性主導。這與大學課程教材呈現的相反。
  • 二十位哲學家對生命的點撥
    微課推薦  20位哲學家醍醐灌頂的生命策略   普通人學習哲學,並不是要做學問,而是想從哲學中獲得啟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經驗上,不斷地思索、懷疑、反思······從而組織成自己的哲學,找到應對各種問題的方法。
  • 哲學是愛與智慧的鄉愁,我們能否在迷茫中找到回家的路?
    因為哲學是智慧,是關於愛的智慧。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愛」是什麼,可能他們會錯誤地認為它是男女之戀、父子之情、師生之誼,以及等等一切。實際上,哲學的愛,意味著世界乃至宇宙的規律,和我們存在的意義。自康德以來(也有人說是尼採,因為尼採試圖拋棄上帝,但卻帶來了更加堅固的框架),不少哲學家企圖把宇宙的本性和規律問題當作舊唯物主義問題排斥掉,而把哲學局限在主體自身,以為哲學的智慧就是關於人自身的問題。宇宙與我們是息息相關的。如果要說是一體兩面似乎也並無不可,每個人自身都是一個小宇宙。
  • 《蘇菲的世界》:古希臘哲學家們的「永恆」之光
    這是很多人都樂意接受的觀點,甚至很多的科學家也認同這個觀點,這其中就包括愛因斯坦。因為它很中立,不涉及對價值的判斷,也就不會被他人反駁,有這樣的觀點,也意味著你有全局的思考方式。哲學就是智慧之學,愛智慧就是哲學。有無喜歡這個觀點的?
  • 普通人應不應該跟著哲學家去追尋哲學
    古今中外的很多哲學往往都會宣稱,能夠包攬宇宙一切人事物之真理。其所宣稱達成境界,仿佛可與宗教不相上下。然而哲學所言,不賴及信仰,乃宣稱由人類之理智、心智,所能達成之理解與通達。哲學家可達之真理境界,常人是否亦可依其正常心智、理智,思索之,亦可達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