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 從智慧到文明:導讀《哲學的故事》

2021-02-19 法國理論

我們從柏拉圖的鬥爭與妥協中看到了文明的起源。柏拉圖在2500年前所面臨的處境也正是如今我們所面臨的情況:不學無術而又暴力的大眾、沉湎聲色的上流社會、爭名奪利的政客和他們背後的教師,以及全社會的浪漫主義氣氛。在這背後的是,幾千年來人類普遍的認知能力的匱乏。於是,柏拉圖的選擇實際上是我們大多數人的選擇:委曲求全,迂迴鬥爭。蘇格拉底是柏拉圖渴望模仿的對象,為真理而戰鬥。然而,他希望以世俗世界中的勝利姿態迎接戰鬥的結果。

蘇格拉底是思想的無畏的鬥士,柏拉圖則是他忍辱負重的學徒。他反對神話和戲劇故事,卻又不得已用他反對的方式進行教育。他完成了對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的生產與積累,為我們留下了文明的基石。柏拉圖相信應當以精英主義去抵抗民粹主義,雙方的糾纏持續了2500年。有些人提倡的第三條路是無政府主義或孤立主義,它是古代虛無主義和犬儒主義的小國寡民的翻版。而從18世紀狄德羅的大學計劃開始,到20世紀的杜威和巴迪歐,不同派別的哲學家都同意「第四條路」即普遍強制的全民義務教育,以磨平大眾與精英之間的能力差異,來實現柏拉圖的「哲學王」的理想。

比起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才是歷代學院派方法的源頭。在一個唯物主義科學發展觀的國度,亞里斯多德在公眾間遭到汙名與拋棄是難以理解的。同樣,西方現代文明的精神分裂症狀從某種意義上看,也是對亞里斯多德的方法與美德的拋棄。

亞里斯多德整合了最初的邏輯思維、實證原則和唯物論思想,奠基了自然科學精神 (比如他發現了「熱水比冷水結冰快」,直到2020年依然有高分子研究在探尋這一現象的原理);在社會科學界,百科全書學派與年鑑學派也都受惠於他。如今,從新藥品和電器的說明書到所謂的成功學,都以模仿亞里斯多德的方式來寫就。他的思想猶如空氣一般自然,因而令人遺忘其重要性。也許只有人們被扼住咽喉的時候,才想起空氣的重要。

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寫作也誠懇而紮實,稍欠迷醉但魅力,但清晰、赤裸更顯示出一種勇氣。就像有人喜愛沉醉於故事,有人則喜愛字典和百科全書的全面,以及這種能力所帶來的強硬。某種意義上說,他是身體力行地上承蘇格拉底的思辨方法,下啟黑格爾和馬克思的哲學家。他的工作方式代表了系統化研究的編織過程,因此,康德、黑格爾、海德格爾、巴迪歐等哲學家,雖然在工作主題上受到柏拉圖、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的啟迪,但在工作方式上都則奉亞里斯多德為圭臬。他完成了對哲學體系的選址,之後幾千年只是對其技術性的建設與修補。無怪乎,後世哲學家雖對柏拉圖多少都有微詞,但對亞里斯多德則總是不乏溢美之辭。當然,這得益於他優渥的身份——一位王族成員,所帶來的待遇和研究環境。之後,再也沒有人能達到如此的地位和全面性。

古代社會沒有幾個人能夠達到他一樣的教育和思想水平;而今天,人人都能。那為何不讀一讀亞里斯多德本人呢?可以說,素質教育和通識教育的淪落,就始於對亞里斯多德的遺忘。而模仿其思辨展開的方式,正是今天成為一個健康公民的基礎。而在公民社會,健康的公民才是健康社會的基礎。

整本書給培根、伏爾泰都單列了一章,就看得出,杜蘭特特別欣賞隨筆作家。他自己也承認,翻開其他哲學史,這些哲學家的篇幅往往更短。用巴迪歐的話說,他們是今天的「電視哲學家」,試圖對什麼都說上幾句,甚至以此為生計。同樣,我認為盧梭的身份和理論才是這個時代的錨點。

伏爾泰的理性與盧梭的激情顯示出一種二人之間的辯證:伏爾泰更相信精英的自我教育,而盧梭則看到了教育被動性以及耗費的昂貴。因此,盧梭把階梯式教育、教育平等都視作文明變革的根本性原因,並提供了具體的方法。他設計了教育和文明的未來,把「智慧」以一種智慧的方式普及給大眾,讓大眾脫離暴民,讓公民社會得以成立(期間,經歷狄德羅的規劃和腓特烈二世的實踐)。於是乎,康德被盧梭的作品感動了。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衰落與他們不穩定的教育有關,而現代文明正是通過普遍的強制教育,完成了古希臘哲學家最初的追求智慧的理想,從而達成了文明的建成 。於是,文明就成為了一場接力賽跑,從古希臘傳到了法國運動啟蒙時期。這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從智慧到文明」的意思:曾經柏拉圖所相信的「哲學王」的靈魂品質,完全可以通過強制地教育普及給每一個公民。這讓全體公民成為主權所有者成為可能。

有的思想史家認為,康德的生活平平無奇,沒有什麼可多說的。他沒有古希臘式的激蕩和顛沛流離,也沒有參與近現代的政治或社會鬥爭。他身體孱弱、寸步難行,不得不做一個超然外物的靈體。但這種平平無奇甚至虛弱,正是一段最偉大的傳奇,展示了一具弱小的身體如何成為偉大的靈魂。

康德,是每個人在身體的困頓中應有的樣子,他真正地展示了何謂「向死而生」:哪怕在一個小地方一動不動,哪怕他在時代浪潮在寂寂無聞。但他就是能夠通過聽聞和閱讀來獲取知識,那就是那種精神上的無名英雄。因此,我認為,康德才是那個能夠激勵所有出於各種困頓的人堅持不懈的榜樣。在文明的接力賽跑中,康德做出了他的努力。

同樣,維根斯坦、薩特、福柯這些苦難的人也都徘徊在生死邊緣(家庭壓力、納粹集中營、社會壓力),他們也如康德一樣激勵著我們。所以,比起屏蔽死亡、抑鬱、虛無的「暖棚式教育」,更好的教育是展示給人們,那些經歷痛苦的偉人。讓他們看到這些英雄們是如何帶著破碎的肉體和靈魂,依然堅強地創建功業。

黑格爾與康德的雙星系統,可以看作是現代文科出身和理科出身的兩類哲學家的典型。康德因長期處於規律的小鎮生活和理學研究,無需處理具體的複雜世界,而導致了其思想的純潔與單純;黑格爾則以更具體的歷史研究,證明了人類社會運行的規則並非像天體運行一樣,人也並非笛卡爾所設想的機械般的儀器,遵循某種簡潔的力學定律或靜態的數學模型。人類社會有另一種運動規律,因此,哲學科學必須以歷史眼光進行研究。這是現代社會科學精神的起源之一,從此,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正式分道揚鑣,社會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也都在對黑格爾的批判性繼承中獲得了合法性。

由此,黑格爾重新開始構建起一套關於人類精神、倫理、法律的社會進步的進程和歷史哲學。他凝望著一個遙遠的未來:這個未來的起點是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經歷了奴隸社會、信仰社會之後,公民第一次享有自由地自我實現的資產階級共和國),以及它借拿破崙(馬背上的世界靈魂)之手,把一本《民法典》 替代《聖經》作為一切生活的最高規則,推廣到全世界的欲望。這個未來的終點是必然的絕對精神(後經由馬克思和柯耶夫的改造,從上帝拉著走的必然到達的,變成了大眾推著走的或然到達的)。歐洲國家在接受和發展黑格爾思想的基礎上,公民已經開始有了「普遍理性」的端倪。如果幸運的話,人類也許能在幾百年內看到黑格爾「絕對精神」的夢想實現。

對黑格爾而言,歷史與哲學的目標已經終結於理性的「絕對精神」了,第一個「愛智慧者」終於觸摸到了「終極智慧」。黑格爾想必也會同意我們今天的主題:從第一個哲學家的個人智慧,到全世界的精神文明。他給出了方向和距離,其他人只要繼續探索就行了。而之後的存在主義或哲學人類學,似乎只是世界精神在形成過程中的局部衝突和挫敗的證據。因為,在登山中跌倒也無法挫敗人類登山的激情。於是,之後的對黑格爾的反駁,也只是修補以及擴展到不同的人群,就像連鎖店一樣,幫助所有人達成「精神的登山」。馬克思把公民的概念從資產階級擴建到無產階級;克爾凱郭爾、尼採、巴塔耶、海德格爾和哈貝馬斯則令理性從工具理性擴建到存在理性、非理性、交往理性和綜合理性;福柯等人又讓人的理性擴建到性別與文化的少數群體,並建立起了更為複雜的內涵。至於世界精神最後在哪裡達到最高峰?現實的終結最終降臨在哪片土地,是在法蘭西、普魯士、美利堅、蘇聯、日本或中國?是西方式的還是東方式的?只是具體的細節問題了。

我們終於來到了今天的最後一站,後現代啟程的地方。奇妙的是,這也是思想渴望重回質樸的古希臘的地方,這代表了一個輪迴的開始。尼採與黑格爾是同等關鍵的,猶如銜尾蛇(οὐροβόρος, Ouroboros)的首尾。雙方是現代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的代表。

尼採與叔本華的區別是,後者的悲苦思想在黑格爾鋪設的康莊大道下,顯得只是人生與文明的間奏。它終究只能是人類文明進程中滋生的「反題」:它和犬儒主義者、莊子、竹林七賢、虛無主義者、嬉皮士、波西米亞-布爾喬亞、禪宗-馬克思、阿Q、加菲貓、馬男波傑克、竊·格瓦拉、流浪大師、葛優躺一樣,只是我們憔悴、邋遢、洩氣的那星期六的無限制睡眠的上午。最終,在星期天的夜裡,我們必定要從中化蛹蛻殼,誕生出一位新的超人,成為與文明和解並反過來率領它的世界的新主人,撥開下一個星期的第一道曙光(Aurora)。這位超人能夠無拘無束地進行一種古風的自然生活,身邊既沒有智術師的挑唆,也沒有哲學家的律令(若出現意外則又是一個新的循環了),為此他也必須以強力意志進行鬥爭。而海德格爾認為,回歸古希臘需要依靠啟迪而非鬥爭(兩人的分歧恰如伏爾泰與盧梭的分歧)。

最後,我們在尼採這位反柏拉圖主義者這裡結束:人的存在,經歷了被邏輯嚼碎與自我辯證的過程後,被吐出為淳樸的藝術語言,返璞歸真。尼採的思想統治了整個20世紀,並迎接21世紀的到來。

相關焦點

  • 從智慧到文明 | 思南經典誦讀會
    威爾·杜蘭特在面對現代哲學日漸晦澀難懂的現狀時,受到了柏拉圖的啟發,打算改善普通讀者面對哲學望而卻步的狀態,於是就有了這本《哲學的故事》。培根立遺囑把靈魂送給上帝,把軀體留給泥土,把名字留給後世;而伏爾泰與羅素合夥「擊垮了法國」……《哲學的故事》用講故事的方法講哲學,將艱深的哲學寫得極富人情,一經出版便連續加印22次,迅速被譯成18種語言,掀起了全球哲學熱潮。
  • 《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更適合中國學生的哲學智慧之旅
    希臘語裡有個詞叫:Philosophia,這個詞是由philo和sophia兩部分構成,是「愛智慧」的意思。英文是Philosophy,我們中國的學者把它翻譯成「哲學」,也就是有關智慧的學問,專指各種「到底是什麼,到底為什麼」。
  • 一寸蟲的生存智慧 ----《一寸蟲》導讀
    ----《一寸蟲》導讀閱讀推廣人  石頭尊敬的讀者朋友,您看到的是一個深度解讀的經典繪本公眾號,你可以先點擊上邊藍色的「經典繪本導讀」再點擊「關注」,這樣你就可以詳盡看到之前發布的幾十篇導讀文章了。它能量世界上任何東西,從知更鳥的尾巴到巨嘴鳥的喙,統統沒有問題。飢餓的夜鶯威脅著要把一寸蟲當早餐吃掉,除非這條蟲可以量它的歌。但是歌能量嗎?一寸蟲能夠運用機智逃過這一劫嗎?繪本解析:父母最捨不得告訴孩子的,就是這個世界的危險,然而,這的確是真切存在的,一寸蟲的智慧就是生存的智慧!
  • 哲學智慧與精神家園
    馮友蘭先生關於哲學的這個論斷也證明,我們要想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就需要學習哲學,就需要有哲學的智慧。這是我引證西方哲人和中國哲人關於哲學的一些說法。 我們現在說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有關於哲學本身的極為精闢的論述。馬克思說,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什麼叫做「時代精神的精華」?
  • 哲學=愛智慧?哲學與科學是一體的?
    你也許聽說過,「哲學」這個詞在古希臘文中就是「愛智慧」的意思。但不光古希臘人,世界上各個民族,包括我們中國在內,都有自己的哲學,都有對智慧的熱愛,但愛智慧的方式卻是千差萬別。古希臘傳統的愛智慧,就是以求真的態度構造理論,所以從中產生出了科學,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它是哲學與科學的連續體。人類在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時代以前,大都是用神話來解釋世界的,所信奉的根本原則是交互感應,這是一種我們今天仍然能夠在巫術中看到的思維方式,全世界各個民族基本都經歷過這個過程。但中國是比較早地擺脫神話思維、進入理知時代的民族。
  • 張汝倫|哲學的出路在智慧
    按照哲學這個原始定義,毫無疑問,追求智慧是哲學的根本目的,哲學家應該以此為職志。哲學之所以曾經被目為「科學之王」或「科學的科學」,哲學之所以幾度興盛,都在於它的確提供給了人類以大智慧。不管今天人們對它如何不屑一顧,但孔孟老莊、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等哲學大師的智慧都是無人能否認的。這一事實足以說明,哲學的價值是永恆的。
  • 「女神」張璐,從來不焦慮
    美麗的女人不一定智慧,但智慧的女人必定美麗。智慧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它非先天生成,而靠後天歷練。才華藏於心,歲月不負卿,卓犖觀群書,四海流聲名。張璐,風華未逝,美人依舊。2020年5月28日,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由於疫情原因,這裡不復往常的濟濟一堂,李總理通過網絡視頻會議與全球媒體對話。
  • 方東美先生《中國人生哲學》導讀
    【聞中引言:於暮色四合的己亥年冬天,我們曾有一次文化哲學讀書會,彼時,眾人是以方東美先生的《中國人生哲學》一書為導讀進行介紹。考慮到目前的大陸學子對方先生了解不多,故而以此雖似淺顯,然其著意之深沉不亞於鴻篇巨製的小書為例,做一個較為平面的介紹,總之,皆亟乎有待於後來者的深入。
  • 如何學習哲學 | 漢譯名著名家導讀
    為此,商務印書館延請了一批相關領域的頂級學者,對經典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精心製成「漢譯名著名家視頻導讀」系列節目,抗擊疫情期間免費向公眾開放。其中哲學類包括8種,所論皆為影響深遠的哲學巨著。如改變西方哲學發展方向的《純粹理性批判》、闡述黑格爾哲學思想的第一部綱領性巨著《精神現象學》、改變20世紀世界哲學面貌的《邏輯哲學論》。
  • 西方哲學的智慧學說與佛教的般若智慧之比較
    大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將蘇格拉底、釋迦牟尼佛生活的時代稱為世界文明史上的「軸心時代」,這時期各大文明都在自己精神導師的引導下迎來了宇宙人生的終極思考,它們不僅影響了特定歷史階段的各種思想文化形態,更在人類發展至今的幾千年歷史長河中歷久彌新、熠熠生輝。
  • 「淨毒立言」王巖林:「愛智慧」的哲學,可惜沒能愛全部的智慧和大...
    雖然,我們說,在經歷了西方現代哲學的「解構主義」、「反哲學」風潮之後,哲 學,已將更多的感覺、直覺、經驗、實用、甚至潛意識、無意識、本能、「路徑依賴」等問題,拉入到自身的視野裡來(其中的「反哲學」,通常並非完全認同自己是哲學的一部分)了,然而,這種自我修補殘缺、努力深化拓展的運動,是不是就足以挽救這被統稱作「哲學」的西方之「愛智慧」一脈呢?
  • 《哲學的故事》——經典的哲學入門讀物,讓深奧的哲學通俗易懂
    如果要從哲學普及的角度籍找出一本適合普通人讀的經典,威爾·杜蘭特(Will Durant,1885-1981)的這本《哲學的故事》可謂當之無愧。不單因為這本是世上第一本哲普類書籍,還因為作者對歷代重要哲學家學說的熟悉度以及杜蘭特的文筆。
  • 美女翻譯張璐是誰?張璐因 翻譯古詩詞《離騷》走紅
    她就是被稱作「櫻桃小丸子」的美女翻譯張璐。幾年前,她曾因為翻譯古詩詞《離騷》,迷倒了中外記者,瞬間走紅。張璐  1977年出生的張璐是外交學院國際法系1996級的學生,2000年畢業。看了記者會的朋友們都被張璐淑女的氣質、淡定的氣場所吸引,同時,也為她較高的翻譯水平豎大拇指。那美女翻譯背後的魔鬼式訓練,您能想像到嗎?
  • 適應生態文明的哲學範式轉型
    原標題:適應生態文明的哲學範式轉型(大家手筆)   生態文明是在對工業文明帶來嚴重生態安全問題進行深刻反思基礎上逐步形成和推進的一種文明形態,其要義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華中科技大學文化哲學博士課程研修班2020級招生簡章
    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成就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
  • 哲學與宗教並行的印度文明,批判傳承下婆羅門與佛教的文化聯繫
    說印度文明是一個宗教文明,恐怕不會有人否認。印度文明自誕生以來就與宗教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繫。但是印度的宗教卻極具個性特點,沒有教主只有一種教派的宏觀概念。而且印度宗教極具哲學性。自成一種哲學體系,並在整個文明發展史中佔據重要的地位,印度文化深深根植其中。
  • 《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成人都覺得燒腦的哲學問題
    是時候該放慢腳步,靜下心來,思考一點哲學問題了。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這本《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號稱中國版的《蘇菲的世界》。我把它理解為哲學入門書,作者海天,畢業於清華大學,是個典型的理工男,他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以類似小說的形式講述了14歲男孩奇奇和女孩妙妙探險的故事,從而展示了40堂關於哲學的課,並在每個故事後搭配了一幅六宮格漫畫,顯得生動有趣,並起引導小朋友思考和理解的作用。每堂課都是通過「自由男神」和兩個孩子和對話,把哲學知識和概念闡述出來。
  • 中國古代哲學為什麼不需要宗教來維繫,希臘哲學是宗教哲學
    他認為,當時世上主要宗教背後的哲學都在公元前1千年的600年間發展起來,大約從公元前8世紀到前2世紀之間,都有革命性的思潮湧現。在中國,軸心文明的標誌就是孔子(所謂「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及其儒家學說,基本上是一些倫理綱常、道德說教。軸心時代中國的聖人是孔子,西方在這個時期則是蘇格拉底,而印度文明則對應的是釋迦摩尼。」
  • 回歸哲學的愛智慧傳統
    從詞源上說,哲學是「philosophia」,即「愛智慧」,它意味著「對智慧的真誠熱愛、忘我追求和批判性反省」,因此哲學被稱為「智慧之學」。但我認為,國內先前的(也許包括當前的)哲學教育偏離這一傳統甚遠,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對哲學知識的傳授上,把哲學當作了某種知識體系、某種命題系統、某種智慧形態,哲學教育變成了上課講條條、聽課記條條、考試背條條這一習慣的周而復始,造成了學生對哲學課的反感甚至厭煩,在一門號稱愛智慧的學科中,他們卻感受不到多少撞擊出的智慧火花。
  • 哲學大家張岱年對智慧的理解!
    對於羅素,張岱年還指出,他的文章很好懂,清晰有條理,最主要的是羅素的思想蘊含著科學的認識方法,講究用邏輯推理的思維方法去認識和分析事物,在這方面我們國內的哲學是有所欠缺的。中國的辯證法很發達,但是在形式邏輯上一直落後於西方哲學,而形式邏輯的分析方法與唯物辯證法是相輔相成的,要結合起來用。兩者就像人的兩條腿,缺了一個都走不好路。哲學研究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