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女人不一定智慧,但智慧的女人必定美麗。智慧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它非先天生成,而靠後天歷練。才華藏於心,歲月不負卿,卓犖觀群書,四海流聲名。張璐,風華未逝,美人依舊。
2020年5月28日,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由於疫情原因,這裡不復往常的濟濟一堂,李總理通過網絡視頻會議與全球媒體對話。他身旁的翻譯,依然是張璐,這已是她連續11年擔任總理記者招待會的口譯。
面對略顯空曠的會場,她也許會有一絲特別的「新鮮感」,一如十年前她第一次來到這裡的時候。
2010年3月14日,「兩會」的最後一天,總理舉行記者招待會。中外媒體雲集。溫家寶總理正襟危坐,代表中國政府與世界對話。
「華山再高,頂有過路」、「行百裡者半九十」、「亦餘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尤未悔」、「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古文詩詞層出不窮、引經據典應接不暇、詞文句意深奧難解。這些連很多中國人可能都一知半解的話,需要被準確無誤地譯成英文。
而翻譯席,五年來首次出現了一位女性的身影,蘑菇頭,深色西裝,寶藍色襯衫,一張聚精會神的臉。
千鈞重擔、萬眾矚目、不容有失。
她行不行啊?
只見那位相貌清秀、氣質優雅的女譯員花容不驚、氣定神閒。唇齒,一連串流利悅耳的英文脫口而出。
聞者頷首,雲淡風輕。張璐,就此一戰「封神」。
「女神」是怎樣練成的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 什麼是女神,有一點是很重要的:顏值高。
但也有一些雖無傾國傾城之貌,卻大氣從容、富有內涵的氣質美女,靠才華徵服眾人,正印證了那句話:「美麗的女人讓人心動,而聰明的女人卻值得被仰望」!
外交部高級翻譯張璐,就是其中之一。
1977年,張璐出生在山東省濟南市。
很多人都以為,像她這樣的精英女神,一定是生於富貴之家。其實不然,張璐的父母都是普通職工,她也不是天賦異稟,但從小就很努力。
小時候的她可以用勤奮、自律、刻苦來形容,不僅學習成績很好,性格也樂觀開朗,同學們都喜歡跟她一起寫作業,不懂的可以問她。小學期間,張璐不僅是班長,還是學校的少先隊大隊長,肩上掛著「三道槓」。
1990年,張璐順利升入甸柳二中(現為燕山中學)。只要在課桌前坐下,她一定是最刻苦、最專注的那個,她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被評為市級優秀學生,還在學校大型活動中擔任領唱。正是從初中開始,她喜歡上了英語,並且不遺餘力的去鑽研。她的英語成績在班上一直很好,上英語課時,她經常被老師叫起來讀範文。
也許是覺得教材上的知識已經滿足不了自己的「胃口」,她很喜歡看英語報紙和雜誌給自己「加餐」。她的中學英語老師回憶說:「老師最忌諱學生上課不聽講,但有時我講的內容她早已自學了,我就允許她上課可以不聽講,可以自己選擇英語材料自學。」
初中畢業時,張璐因為學習成績優異且綜合素質高,成為全校唯一被保送到省實驗中學的學生。
高中時,張璐的個子已達到1.7米,因為高挑的身材、秀麗的面容、優雅的氣質,她被同學們私下裡評為「班花」,圈粉無數,妥妥的「流量明星」。張璐當年的班主任說:「她在高中時幾乎每個學期都是標兵,睿智、穩重、秀氣。當時在班上,張璐還擔任著團支書,儘管是個女孩子,但很讓同學們信服,包括男生們也願意聽她的。」
當優秀變得習以為常,優秀帶來的饋贈也顯得理所當然。1996年高考,張璐以優異的成績被外交學院國際法系錄取。
當千禧著人們對新世紀的美好憧憬和期待如約而至時,大學畢業的張璐也憧憬和期待著自己即將開始的職業生涯。因為對英語的眷戀、對翻譯的興趣,她決定報考外交部翻譯室,做一名高級翻譯。
外交部翻譯室(現為外交部翻譯司),是中央國家機關裡最大的一支職業化翻譯隊伍, 集中了全中國的外交翻譯精英,直接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來訪的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服務。因此,翻譯室當之無愧地代表了我國翻譯的最高水平,堪稱翻譯的「國家隊」。
想進入外交部翻譯室,要付出常人無法想像的努力。張璐剛大學畢業,就給自己開啟了「地獄難度」的「極限挑戰」。
翻譯室的每一個選拔階段都不容小覷。筆試、面試成績必須排在前十五名,才有資格進入下一個觀察培訓的階段。觀察培訓實質上就是「培訓式淘汰」,迎面而來的是高強度的「魔鬼訓練」。外交部翻譯室前輩們每天都要求大家做大量的聽力、口譯和筆譯練習,全面考察學員的外語基本功、翻譯潛質、領悟能力、刻苦精神等素質,淘汰率高達96%。
在此關卡「打怪練級」的張璐,不敢有絲毫怠慢,雖然成為了那幸運的4%,但要想最終留在翻譯室,還有一個特殊的考驗,那就是與終極boss會面。
那便是外交部翻譯室特殊的旁聽制度。
翻譯前輩們會作為旁觀者,來給翻譯員挑刺。翻譯本身就是一項「高壓作業」,在原有的巨大壓力下,還要接受領導頗為嚴苛的檢閱,箇中滋味可想而知,的確是對翻譯心理素質的極大挑戰。前輩在旁聽時,雖不參與,但會記錄下翻譯整個過程中的點滴,以作事後復盤之用。張璐曾回憶道:「旁聽之時,前輩們會作為旁聽者,把自己所有的優缺點,一針見血地全部指出來,有一點嚇人。」
能進入外交部的,哪個不是翻譯界的高手?哪個沒有一點自尊心?自己的缺點被一針見血的當眾指出,人往往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喪失信心一蹶不振,一種是吸取教訓努力改正。
而張璐,是後者。
每天早上8點,她都會準時打開電視和收音機,聽BBC、VOA、CNN,做筆記,看《參考消息》和《環球時報》等,即使加班到半夜也不忘對當天翻譯的情況做復盤,汲取新的知識。
"我的工作狀態常常是,剛下飛機,時差還是混亂的,便馬不停蹄地繼續本職工作,無時無刻不在翻譯,經常身心俱疲,但每天仍然不忘訓練聽力,寫翻譯總結"。
學習,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張璐後來又去倫敦威斯敏斯特大學學習外交學專業,並且拿到了碩士學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自律才能企及頂峰,而堅定的信念會使人在迷茫、勞累之時,依舊不忘初心。
張璐從不敢怠慢外交一事,因為她認為:「外交翻譯代表的是一個國家,必須永遠抱有一顆敬畏之心」。與此同時,她也始終明白,外交翻譯唯一的捷徑就是練習,雖然枯燥,但必不可少。
當我們震驚於她一次次將中國最美的漢語,以最迅捷、最準確的翻譯傳達給全世界,卻不知她為了能更精準地翻譯各種古詩詞,常常自己做模擬、做筆記,每一次令人驚豔的臨場反應,都來源於她十年如一日的「水滴石穿」。
張璐的成就,與她的付出完全成正比。
我國著名外交翻譯家,前外交部翻譯室主任鼎曾說她是「外交部最厲害的高翻」;
清華大學外語系主任羅立勝教授曾評價她的翻譯「絕對是國家級水準」;
外國記者說,"雖然我們也會中文,但有時候還是會以她的翻譯為參考,避免出差錯";
網友們稱她為「櫻桃小丸子」、「最上鏡的女翻譯」,是眾人心目中的「翻譯女神」!
從2010年到2020年,從溫總理到李總理,坐在領導旁邊的翻譯,一直是她。
十年光景,張璐從一個翻譯室的新人,成長為如今的「翻譯一姐"。
在她身上看不到焦慮
央視網曾這樣評價張璐:「在工作中,她一向舉止淡定,神情專注,散發著十足的女王氣場。工作之餘,卻擁有著迷人的笑容。她身上那種如蘭的優雅氣質,正是常駐美麗的秘訣。」
她就像一株高貴清雅的牡丹,從容淡定,散發著獨特的芬芳,紛擾煩亂似乎從不曾侵襲。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她太優秀;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她太幸運;
跟張璐相比,現在很多的年輕人無論在學習、考試、求職、事業等多方面,似乎都少了些達觀,多了些焦慮。
現狀和預期不一致,以及對未來要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沒有把握,這就是焦慮本慮。
難道張璐就不怕考試考砸了?不怕進不了外交部?不怕翻譯任務出差錯?不怕「女神」人設崩了?
人都有畏懼心,張璐也不例外,只是她懂得如何不被畏懼綁架。
就像我們都知道,平時不讀書,考試肯定哭。既然怕考不好,為什麼不在平時多下功夫呢?
有些人無論形勢多麼危急、挑戰多麼嚴峻、環境多麼殘酷,總是一副「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的心態,我們把這樣的心態和精神叫做樂觀主義。
但誰的樂觀都不是天生的,生活中總會跟懷疑、彷徨,甚至是悲觀不期而遇。樂觀不是不知者無畏,而是通達者無可畏。
考試很難,那就懸梁刺股,不要等進了考場,才想著找書。
外交無小事,翻譯是大考。張璐說:「作為一個外交翻譯,你代表的是一個國家,你要全面謹慎生動地傳遞中國的聲音,這是一項非常光榮的使命。在敏感和重大場合裡,你說出去的話,是非常有分量的。這就決定了,你不能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翻譯員,處理不當,或許會釀成外交事故。」
外交翻譯,哪次不是如履薄冰?她的神經永遠都是緊繃的,但是,她從不焦慮。
首先,敢於直面困難,事前充分準備、做好規劃,不打無準備之仗。
每次翻譯任務前,張璐都要根據活動的性質、內容、重要程度、影響程度以及自己的熟悉程度來做各種不同的方案;每次總理記者招待會前,她會做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研究總理最常引用的古詩詞、整理總理一年的講話、對「兩會」熱點問題做調研,她還會琢磨記者會提什麼刁鑽問題,記者會當天還要進行「彩排」。
總之,只有把可能發生的所有情況都想到,未雨綢繆才能周到、全面地做好應對措施。業內有句話叫「翻譯都是準備出來的」,當你有備而來、心中有底,面對所謂的困難時,也就不會驚慌失措、焦躁不安。
其次,任務中全情投入,不患得患失,心無旁騖、全力以赴。
"打鐵還需自身硬",外交場上的"火拼",並不是一板一眼,而是需要隨機應變。
圈內所謂的「陷阱」無處不在,要想不被「坑」,除了具備過硬的專業素質,還要有極強的政治敏感性。
比如有臺灣記者詢問到兩岸關係,總理的回答是:「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
這句古詞原出自於《·僖公二十四年》。兩岸關係是非常敏感的,用字用詞都要非常謹慎,原句裡的「忿」字,普通譯員第一反應也許會是「憤怒」(anger) 「爭執」(argue),可是張璐卻在短時間內作出反應,用了更為妥帖、中性的「Differences」(分歧,差異)。
還有一次活動上,中方發言人提到中國有句俗語叫「請神容易送神難」,但對方是巴基斯坦,這就要考慮到對方的宗教因素,這個神究竟該怎麼譯?是「God」還是「Lama」?她迅速反應過來,結合巴基斯坦當地宗教信仰翻譯成:「It might be easier to invite someone to live in rather than ask him to leave。」
張璐說,無論做多長時間的翻譯,自己心裡從來都沒有想過可以百分之百的拿下,永遠都懷著一顆敬畏的心,越來越謹慎地對待這份工作。
最後,「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翻譯是缺憾的藝術,最完美的翻譯永遠在下一次。
辛苦、汗水、晉升、走紅,這些從來都不是張璐最在意的事。
她最在意的是:下一次,怎樣才能做得更好?
即便她的翻譯被人當做近乎完美的範本流傳,她依然會帶著微笑評價自己:
「哪怕再給我多一秒鐘,我還能翻譯得更準確」。
較之張璐,很多人取得一點成績,就開始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這些人還特別愛惜自己的羽毛,不想讓過去的輝煌蒙塵,不想讓美好的人設崩塌,於是一直唱著那首成名的老歌,卻不知時代最是喜新厭舊,轉眼新人換舊人。
而優秀如張璐者,從不讓過往牽絆了前進的腳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她知道,時代在不斷發展,知識的更新沒有止境。保持一顆強烈的好奇心,不斷伸出自己的觸角去吸收新鮮事物和新鮮知識,永遠孜孜求索,星河浩瀚,才裝得下夢想。
她之所以不焦慮,是基於心態,基於信念,更是基於長期以來通過讀書、思考和實踐,突破了觀念和認知的限制,在更高的精神層面上培育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