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言柏拉圖在世時撰寫過兩套哲學論著,一套專業晦澀,寫給阿卡德米學園的弟子閱讀學習;另一套風趣幽默,以對話的形式寫就,類似今天的通識讀本。就是這樣的兩套書,經過時間的層層篩選,留下來的竟然是那套「不專業」的哲學科普書,這套「對話錄」形式的著作也為柏拉圖贏得了後世的盛名。
威爾·杜蘭特在面對現代哲學日漸晦澀難懂的現狀時,受到了柏拉圖的啟發,打算改善普通讀者面對哲學望而卻步的狀態,於是就有了這本《哲學的故事》。
《哲學的故事》
作者: 威爾·杜蘭特
譯者: 蔣劍峰 / 張程程
浙江大學出版社 | 新經典文化
2015-9
在這本書裡,杜蘭特以謙遜而富有洞察力的文筆,生動地講述了十幾位哲學家的故事:蘇格拉底服毒、柏拉圖逃亡、亞里斯多德被流放,為了真理師徒三人前僕後繼;培根立遺囑把靈魂送給上帝,把軀體留給泥土,把名字留給後世;而伏爾泰與羅素合夥「擊垮了法國」……
《哲學的故事》用講故事的方法講哲學,將艱深的哲學寫得極富人情,一經出版便連續加印22次,迅速被譯成18種語言,掀起了全球哲學熱潮。
8月21日周五晚,哲學博士、任教於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青年學者張璐將來到思南書局,從智慧與文明的角度,為讀者深入解讀「哲學的故事」。
線下活動,坐席有限,請讀者預約報名。
嘉賓簡介
張璐,哲學博士,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文理學部通識教育中心講師。曾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巴黎大學、同濟大學,曾就職於金融業與文化產業。主要從事法國哲學、美學、社會學、文藝學的研究。譯有《非美學小手冊》、《法蘭西學院講座:經濟人類學》等(待出),參與編譯《法國理論》、《概括化研究》等書籍。
思南經典誦讀會第116期
從智慧到文明
時間
2020年8月21日(周五)
19:30—21:00
地點
思南書局復興中路店
嘉賓
張璐
參與方式
1、掃碼註冊零門檻會員,加入世紀朵雲club
掃碼註冊「世紀朵雲」零門檻會員
2、掃描下方二維碼,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填寫相關信息,即可報名
活動名額有限,報名成功後請儘量出席,多次缺席的讀者未來參與活動的資格可能受影響
3、無法到場的讀者,可掃碼進入直播頁面
1.柏拉圖
我們不得不承認,柏拉圖身上有許多他自己譴責的品質。他痛罵詩人和神話,卻在詩人的名單上又增加了一位,在神話的名下加上數百條神話。他抱怨牧師(他們到處宣揚地獄罪惡,卻為了報酬提供救贖之法。參見《理想國》,第364 節),而他自己就是牧師、神學家、布道者、超道德主義者,是指責藝術、焚毀虛偽的薩伏那洛拉。他和莎士比亞一樣,承認「比喻是耍滑頭」(《智者篇》,第231 節),但他自己卻一個接著一個使用比喻,絲毫沒有停止的意思;他譴責智者是販賣修辭的好爭之人,但他自己也只不過是個擺弄邏輯的低年級生罷了。法蓋故意學著他的腔調說:「整體大於局部?——當然了。——而且局部也小於整體?——是的。因此,哲學家顯然應該統治城邦?——什麼?——這很明顯;讓我們再來一遍。」
然而,這也是我們所能指出的柏拉圖最大的缺點了。儘管如此,柏拉圖的《對話錄》依然是當今世界最無價的珍寶之一。其中最好的一篇《理想國》,本身稱得上是一本專題論著,柏拉圖卻將其縮減為一本人人可以捧讀的小書。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讀到他的形上學、神學、倫理學、心理學、教育學、政治學以及藝術理論。在這本書裡,我們會發現各種散發著現當代氣息的問題: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女權主義和節育優生學、尼採式道德和貴族制問題、盧梭式重返自然和自由教育問題、柏格森的「生命衝動」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都在這裡。這是一份由無限慷慨的主人呈獻給諸位傑出人士的大餐。愛默生說:「柏拉圖就是哲學,哲學亦是柏拉圖。」讓我們將歐瑪爾讚美《古蘭經》的話轉用至《理想國》吧:「燒掉圖書館吧,它們全部的價值都在這本書裡了。
2.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的著作數以百計。有些史前作家認為他著述多達四百卷,更有人說是一千卷。流傳下來的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這也已稱得上一座小圖書館了——試想一下其整體規模該有多麼宏大啊。首先是邏輯學著作:《範疇篇》《解釋篇》《前分析篇》《後分析篇》《論辯篇》和《辨謬篇》;這些著作都由後來的逍遙派學者整理彙編而成,並匯總為《工具論》——意思是正確思考的工具或手段。其次是科學著作:《物理學》《論天》《論生滅》《氣象學》《博物志》《論靈魂》《動物結構》《動物的行進》和《動物的生殖》。第三是美學著作:《修辭學》和《詩學》。最後是更加嚴格定義的哲學著作:《倫理學》《政治學》和《形上學》。
這無疑就是希臘的《大英百科全書》:普天下每一個問題都佔有一席之地,也難怪亞里斯多德的著作比其他任何一位哲學家的著述都有更多的錯誤和謬論。這是一次人類知識的大匯總,其規模在斯賓塞之前無人能及,即使是斯賓塞時代所達到的成果也不及此一半;比起亞歷山大用武力和殘暴奪取的勝利,這是對全世界的徵服。如果哲學追求的是統一性,那麼亞里斯多德對二十個世紀以來世人給予他的「大哲學家」稱號絕對當之無愧。
自然,這樣一個具有嚴謹科學思維的頭腦,是缺乏詩情畫意的。我們不能指望亞里斯多德能像戲劇哲學家柏拉圖那樣寫出洋洋灑灑、文採飛揚的篇章。亞里斯多德給我們的不是優秀的文學作品,一般哲學在這些作品裡難免被神話和傳神的形象取代(或說是模糊了),他留給我們的是專業的、抽象的、薈萃的科學;如果我們讀他的作品是為了娛樂消遣,那麼我們一定會要求退款。相比柏拉圖著意強調的遣詞造句,亞里斯多德創立了科學和哲學的術語體系;我們今天談論科學幾乎無法不用到他創造的語言;它們就像深埋在我們語言地層裡的化石:機能、中庸、準則(亞里斯多德指的是三段論式的大前提)、範疇、能力、現實性、動機、目的、原理、形式——這些表達哲學思想必不可少的詞語就是在他的頭腦中最先形成的。或許,從優美對話到精準科學式論說的飛躍正是哲學發展的必經步驟;而科學作為哲學的基礎和後盾,在嚴格的程序和表達原則生成之前是無法生長壯大的。亞里斯多德也寫過些文學對話,在當時甚至跟柏拉圖的對話錄一樣享有盛名;不過後來遺失了,就像柏拉圖的科學著述也大都不見了。也許時間經過挑選將兩人最好的部分保留了下來。
3.伏爾泰和盧梭
在這兩個人身上,我們又看到理性和本能的古老碰撞。伏爾泰總是相信理性:「我們可以通過言辭和文字更好地啟發人。」盧梭不贊成理性,他嚮往行動,他對革命帶來的風險毫不畏懼,他相信兄弟般的人間情誼能重整被騷亂和因古老習俗的失效而肢解的社會。廢除法律,人們將能進入平等、公正的時代。他送給伏爾泰一本《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闡明自己反文明、反文學和反科學的論點,希望能夠重返野人和動物的自然世界,伏爾泰回覆說:「我已經收到您反對人類的新書了,非常感謝……沒有人能像您這樣聰慧地想使我們再次回到畜生的狀態,讀您的書讓我想要四肢爬行了。但是我已經六十年沒有做過這樣的練習了,我感到很不幸,可能我沒辦法做到了。」他看到盧梭將這種對野蠻的激情繼續用在《社會契約論》中,感到十分惱怒,他在給博爾德的信中寫道:「先生,你現在看到了,讓-雅克像一個哲學家,就如同一隻猴子像人一般。」他是「第歐根尼的一隻瘋狗」。但是他卻抨擊瑞士政府燒毀了這本書,他堅持他那著名的觀點:「我可以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當盧梭逃避上百個敵人的攻擊時,伏爾泰熱情地邀請他住在自己的樂園裡,這是怎樣一幅畫面啊!
伏爾泰認為,所有對於文明的斥責不過是幼稚的胡說八道,人在文明中遠比在野蠻中好。他告訴盧梭,人在本性上是捕食的野獸,文明社會是對野獸的約束,緩和他們的獸性,通過社會秩序創造出理性和快樂發展的可能性。他同意現狀並不理想:「政府允許特定階級說『讓那些工作的人納稅吧,我們不應該納稅,因為我們不工作』 ,這樣的政府比霍屯督人的政府好不到哪兒去。」即便再腐敗墮落,巴黎還是有她可以彌補的特點。在《如此世界》裡,伏爾泰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天使派巴蒲克去做調查,看看是否應該摧毀波斯波利斯城。巴蒲克到那裡以後,被他所發現的罪惡嚇了一跳,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他發現儘管這裡的人易變、相互詆毀、愛慕虛榮,但是也同樣彬彬有禮、和藹可親、行善仁慈。他很擔心波斯波利斯受到責備,也害怕上交報告。於是他找到全城最好的鑄工,用不同的金屬、泥土和石頭(最貴的和最賤的)鑄成了一尊小人像,交給天使。他說:『你會僅僅因為這不是純用金子和鑽石做的就把他砸毀嗎?』」天使不再想要摧毀波斯波利斯城了,而是任其「如此世界」。畢竟,如果人只想改變制度而不改變人的本性,那不變的本性遲早會在制度中死而復生。
4.康德
在這默默無聞的幾年裡,他的興趣與其說是在形上學上,不如說是在物理學上。他寫文章談論星球、地震、火、風、天空、火山、地理、人種學以及其他許多諸如此類的主題,並不總是和形上學有關聯。他的《天體理論》(1755)的觀點和拉普拉斯的星雲假說非常相似,並試圖用機械力學來解釋恆星的運動和發展。康德認為,所有的星球都已經或將有生命居住;離太陽最遠的星球最為古老,在這樣的星球上或許存在一種更高等的智慧有機體,這種有機體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他的《人類學》(1798年由他一生的講演彙編而成)暗示了人類起源於動物的可能性。康德說,在早期人類在很大程度上還任由野生動物擄掠時,如果人類的孩子在呱呱墜地時和現在一樣放聲大哭,那他肯定已經被發現並被野獸吃掉了。因此,很有可能最初的人和現在開化了的人是非常不一樣的。康德巧妙地說:「自然是如何發展成現在這樣的,是什麼原因促進了它的發展,我們都不知道。這令人深思。它暗示了這樣一種想法:如果自然界發生巨變,當前的歷史階段是否會為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所取代?屆時猩猩或黑猩猩們的器官進化,用來支配行走、觸摸和說話的器官進化成了組織縝密的人類結構,中心器官則負責理解,並在社會制度的訓練下逐漸進化。」康德在這裡用了將來時態,這是不是他在謹慎、間接地傳達他的人類進化觀呢?
我們看到了這位淳樸矮小的哲學家的緩慢成長:大約五英尺高,謙遜,瘦小,然而在他的大腦裡卻蘊含著或醞釀著影響最為深遠的近代哲學革命。一位傳記作者說,康德的一生過得就像規則動詞一樣,非常有規律。海涅說:「不管是起床、喝咖啡、寫作、授課、用餐還是散步,康德都設定了時間。」當康德身著灰色大衣、手執拐杖,走出家門朝菩提樹小道——現在仍被稱為「哲學家之路」進發時,鄰居們就知道已是三點半了。一年四季,不管是天氣陰沉還是烏雲密布風雨欲來,他都堅持散步。他的老僕人蘭普則夾著一把傘步履艱難、焦慮地跟在他後頭,像是謹慎的象徵。
5.黑格爾
1793 年他畢業於圖賓根,學位證書上說他天資高、品行好,擅長神學和語言學,但是並不擅長哲學。他開始很窮,不得不在伯爾尼和法蘭克福當私人教師。這正是他醞釀變化的幾年:當歐洲各國分裂時,黑格爾正聚集能量漸漸成長。1799 年,他父親去世,留給他一千五百美元,生活變得相對富裕,他也就沒有再做家庭教師。他寫信給謝林,問哪裡最適合他生活,希望謝林能給他建議一個開銷少、有很多書又有「上等啤酒」的地方。謝林建議他去耶拿——當時處於魏瑪公爵統治下的耶拿是個大學城。席勒在耶拿教歷史,蒂克、諾瓦利斯以及兩位施萊格爾在鼓吹浪漫主義;費希特和謝林則在宣傳他們的哲學思想。1801 年黑格爾到了耶拿,1803年成為耶拿大學的一名教師。
1806 年,拿破崙戰勝普魯士,耶拿這個學術小城也陷入混亂和恐慌,但黑格爾仍留在那裡。當法國軍隊闖入黑格爾家中,黑格爾逃之夭夭,就像哲學家一樣,帶走了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精神現象學》。一時間他窮困潦倒,是歌德讓克內貝爾借給他幾塊錢,讓他暫時渡過難關。在給克內貝爾的信中,黑格爾痛苦地寫道:「我已把《聖經》的話語當作我的啟明星了,經驗讓我學到了《聖經》裡的真理——『先覓取衣食,天國才會靠近你。』」 一段時期,他在班堡編輯報紙,1812 年,他成為紐倫堡大學預科的校長。也許是因為那裡的行政工作需要勤儉節約,冷卻了他心中的浪漫主義之火,使他像拿破崙、歌德一樣成為浪漫主義年代的典型遺老。在紐倫堡,黑格爾完成了他的《邏輯學》(1812——1816),這部書非常難以理解,但是卻幫助他贏得了海德堡大學的哲學教席。在海德堡大學,他寫出了他的鴻篇巨製《哲學全書》綱要(1817),正是因為這部書, 1818 年他轉入柏林大學。從那時起直到辭世,他毫無爭議地統治了哲學界,就像歌德統治文學界、貝多芬統治音樂界一樣。他的生日僅比歌德晚一天,自豪的德國人為了紀念他們,每年屆時會有兩天假期。
6.尼採
尼採是無畏的,於是他便成了德意志的代言人。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尼採的傑作,他本人亦深知這點。「這部作品獨樹一幟。」尼採後來這樣寫道,「別與詩人們相提並論,也許,當今世界還沒有任何一部作品能像《查拉》一樣,脫胎於如此強大的力量。……即使將世界上所有善良、偉大的靈魂聚集在一起,也無法說出查拉圖斯特拉的一句話。」有點兒誇張!但毫無疑問,《查拉》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著作之一。然而,印刷過程中的一波三折令尼採頭疼。一開始,書的第一部分被推遲印刷,因為印廠正忙於印刷五十萬冊讚美詩;緊接著,書的出版又遭到一系列反猶太小冊子的阻撓;最後,出版商又拒絕印刷書的最後一部分——因為從經濟利益考慮,該部分毫無價值。於是,尼採不得不自掏腰包。尼採的書賣了四十本,送了七本;一人表示認可,沒人表示讚賞——從未有人如此孤單。
查拉圖斯特拉,三十歲,經歷山中冥想後,下山向大眾布道,就像其原型波斯人索羅亞斯德那樣。但大眾卻轉身去看走鋼絲。演員從鋼絲上掉下來,一命嗚呼。查拉圖斯特拉把死者背在肩上,帶著他離開。「你把危險當作自己的職業,所以,我要親手埋葬你。」「與危險並肩生活,」他宣揚道,「把你的城市建在維蘇威火山邊,把你的船隻派遣到未經探索的海域去,使你自己隨時處於戰鬥狀態。」
別忘了懷疑。下山後,查拉圖斯特拉遇到了一位與他談論上帝的老隱士。查拉圖斯特拉一個人的時候,他心裡暗想:「這可能嗎?這位生活在林中的老聖徒竟然不曉得上帝已死!」當然,上帝已死,所有的上帝都死了。
原標題:《從智慧到文明 | 思南經典誦讀會(預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