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愛與智慧的鄉愁,我們能否在迷茫中找到回家的路?

2020-12-22 冷月的環球之旅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哲學?

因為哲學是智慧,是關於愛的智慧。

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愛」是什麼,可能他們會錯誤地認為它是男女之戀、父子之情、師生之誼,以及等等一切。實際上,哲學的愛,意味著世界乃至宇宙的規律,和我們存在的意義。

概括地說,它是關於世界的普遍規律,是關於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智慧,是對宏觀及微觀世界問題的哲學思考。

就這個定義而言,哲學應該永遠是形而上的,或者說其存在的基礎必須是形而上的。不管我們研究的對象是理念還是經驗,是存在還是虛無。

自康德以來(也有人說是尼採,因為尼採試圖拋棄上帝,但卻帶來了更加堅固的框架),不少哲學家企圖把宇宙的本性和規律問題當作舊唯物主義問題排斥掉,而把哲學局限在主體自身,以為哲學的智慧就是關於人自身的問題。

宇宙與我們是息息相關的。如果要說是一體兩面似乎也並無不可,每個人自身都是一個小宇宙。哲學問題不應該僅僅探討世界的規律而把人排斥在外;反過來說,任何關於存在和人的意義問題,如果離開了宇宙這個整體框架,無論如何都是說不清楚的。

雖然康德是偉大的,但是不能否認他給後世留下了一個爛攤子。從沒有想要放棄形而上的他,總是被後來者敬以反哲學的標籤。甚至於有的學者竟然說到,從康德起,哲學不再屬於普通人,現在哲學是一門學科,是必須成為哲學專業的學生,繼續進階並進入圈子,才能夠把玩的東西。

他們說斯賓諾莎是業餘哲學家,為什麼呢,因為他從來沒讀過大學。進而他們說,康德之前的哲學家都是業餘的,因為那時候沒有大學。

我不知道誰給了他們這樣的勇氣(圈子文化的蝴蝶效應迅速的蔓延到所有的地方,甚至連哲學的淨土也被腐蝕了),雖然我不喜斯賓諾莎的哲學觀點,但一個人用一生堅定的踐行自己對上帝的愛,這樣的人是值得被銘記的,這樣的思想是值得被鐫刻的。

我們學習哲學的目的,不是為了背誦哪一個哲學家說過哪一句話,也不是為了終生追隨於一個偶像為他傾倒。哲學是為了真理,而真理並沒有絕對。

我從理想國走來,駐足在火影的洞穴,經驗著萬物的生長。我翻開奧古斯都的懺悔錄,輕頌著海亞姆的魯拜集。

我看見世界向我走來,他用無窮的變化告訴我,他說,雖然我不會告訴你你想得到的答案,但是你擁有思維我的自由,我在你的想像中成長,成長為你的哲學。

哲學是仰望星空,哲學是審視心靈。

哲學是一種鄉愁,是在鄉愁中那一股回家的衝動。但是我要在迷茫中找到那條回家的路。那條路在我心中,在我腳下,不在宗教的信仰裡,不在別人的旅途中。

雖然,我不知道道路的盡頭是不是家鄉,但終於一天,我會成為哲學的歷史,在那奔騰的河水中激蕩起一朵輕盈的浪花。

所以,這應不應該是我們應學習哲學的理由?

本文由冷月的環球之旅原創,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回歸哲學的愛智慧傳統
    從詞源上說,哲學是「philosophia」,即「愛智慧」,它意味著「對智慧的真誠熱愛、忘我追求和批判性反省」,因此哲學被稱為「智慧之學」。但我認為,國內先前的(也許包括當前的)哲學教育偏離這一傳統甚遠,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對哲學知識的傳授上,把哲學當作了某種知識體系、某種命題系統、某種智慧形態,哲學教育變成了上課講條條、聽課記條條、考試背條條這一習慣的周而復始,造成了學生對哲學課的反感甚至厭煩,在一門號稱愛智慧的學科中,他們卻感受不到多少撞擊出的智慧火花。
  • 了不起的哲學——生命智慧中愛的體現
    哲學是愛智之學,從詞源上看,哲學一詞來源於古希臘語,它有兩個詞根,即「愛」和「智慧」,合起來就是愛智慧的意思。因此,哲學的本意是要人們愛智慧,它意味著對智慧的真誠熱愛,這是哲學應有之義,當然也是我們學習哲學應該有的明確的認識。
  • 詩歌:鄉愁,是夢裡驚醒,找不見回家的路
    詩歌:鄉愁,是夢裡驚醒,找不見回家的路文/旅美女詩人湛瑤《青山》我踩青山的腳他看我如凡塵一粒鄉愁是飄上雲端的風箏滑落手指的線.鄉愁是沒有家書的日子坐看白雲悠悠.鄉愁是夢裡驚醒找不見回家的路.鄉愁是靜靜淌在深夜裡莫名的流.
  • 哲學的「愛智慧」
    個人睡前閱讀時間,花1小時繼續看了周國平的哲學之思,其實自己初中發出的最早的「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的追問就是哲人的思考方式,怪不得多年前師兄說我很適合學哲學,哲學就是愛智慧,如同康德所說的「世上最讓我們震撼的是頭頂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律」,一個是世界本真的終極追問,一個是自我止於至善的道德探究
  • 哲學=愛智慧?哲學與科學是一體的?
    你也許聽說過,「哲學」這個詞在古希臘文中就是「愛智慧」的意思。但不光古希臘人,世界上各個民族,包括我們中國在內,都有自己的哲學,都有對智慧的熱愛,但愛智慧的方式卻是千差萬別。古希臘傳統的愛智慧,就是以求真的態度構造理論,所以從中產生出了科學,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它是哲學與科學的連續體。人類在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時代以前,大都是用神話來解釋世界的,所信奉的根本原則是交互感應,這是一種我們今天仍然能夠在巫術中看到的思維方式,全世界各個民族基本都經歷過這個過程。但中國是比較早地擺脫神話思維、進入理知時代的民族。
  • 「淨毒立言」王巖林:「愛智慧」的哲學,可惜沒能愛全部的智慧和大...
    我們說,立場決定態度,格局決定視野。哲學,這種有精取、更有大舍的不智之為,直接決定了其後來在愛智之道上的偏頗狹促走向。簡言之,高舉著「愛智慧」大旗的哲學,卻將我們人類、甚至生命活動中的很大一部分既有智慧(尤其是將最重要的大智慧)給排除在外了,這是真的「愛智慧」嗎?
  • 景德鎮北站「2020,愛您愛您-溫暖回家路」
    2020年1月10日,在全國鐵路春運的第一天,景德鎮北站、景德鎮站、景德鎮南站、景德鎮北站派出所,用一場「2020,愛您愛您---南昌鐵路與你同行」文化演出拉開了2020年春運帷幕。今年是景德鎮北站開站以來連續第二年舉行春運活動,高昂的民歌鼓舞回家路,多姿的秧歌熱鬧回家路,傳統文化的春聯剪紙溫暖回家路,用鐵路人的服務書寫「平安春運、有序春運、溫馨春運,讓旅客體驗更美好」的新春記憶。熱鬧的場景吸引過往的旅客駐足觀看和陣陣叫好,D6262次景德鎮北至婺源方向的高鐵伴隨著歡快愉悅的秧歌駛向了旅客家的方向。
  • 《莊子》筆記(蒙)蔡璧名:找到一條回家的路
    臺大有些學生愛情智商不夠,我透過哲學與詩歌,教他們面對愛情。她曾問一位美國賓州大學的教授為何不搞西方哲學,卻跑來學莊子?這位洋人告訴她:「西方哲學離家太遠。」蔡璧名說,莊子的學問其實就是一條回家的路。人間紅塵,安頓身心何其艱難,「有人為愛情要死不活,一輩子追不到理想的愛;有人為了事業汲汲營營,忘記幸福是一種心靈感受。如果非要得到渴望的東西才叫幸福,那你註定不能幸福。」
  • 智慧之愛何以可能:蘇格拉底愛的教育哲學一解
    智慧之愛何以可能:蘇格拉底愛的教育哲學一解 2019年05月10日 14:44 來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年第4期 作者:劉鐵芳 字號 內容摘要:智慧之愛可謂蘇格拉底教育實踐的靈魂
  • 春節因為「鄉愁」便有回家的渴望,你的鄉愁是什麼?
    是否也是渴望每年在這個時刻與家人團聚,在外的遊子那份回家渴望,更在那張不容易買到的車票,因為它可以滿足我們回家的渴望。今天我們唱一首歌。 這首「記住鄉愁」的,有沒有觸動你的心旋?那什麼是鄉愁呢?什麼是你的鄉愁鄉:甲骨文,像二人對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個字像兩個人相向對坐,共食一簋的情狀。本義是用酒食款待別人,是「饗」的古字。
  • 塗磊經典語錄,送給在愛路迷茫的人兒
    文「星心巷音」摘自塗磊快手短視頻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如何確定一個人是否愛自己,當你產生這個疑問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答案,之所以還要問,那是因為不甘心;如果身旁有一盞爐火,你又怎麼會覺得冷呢?如果看清了不愛,難道不是一種收穫嗎?當你在愛路迷茫的你,看完這段文字之後,希望你能夠幫你打開心結。其實愛情簡單來說,就是兩個彼此喜歡的人,因這份彼此的喜歡而在一起了,在朝夕相處生才會產生的一種愛惜、尊重、牽掛。
  • 哲學能做什麼?什麼是真正的愛智慧?這裡的答案絕了!
    2,哲學不是小聰明,而是大智慧由此可見,哲學是智慧,但智慧並不就是哲學。僅僅把哲學視為智慧的代名詞,顯而易見是不恰當的。但是,對於理解哲學來說,根本的問題是在於,哲學並不僅僅是一種智慧,而且是對待全部智慧的一種態度。這種態度,就是對智慧本身的真摯、強烈、忘我之愛,即「愛智之忱」。簡言之,哲學智慧就是「愛智」。
  • 20世紀十大哲學問題:愛智慧,從關注哲學開始
    愛智慧從關注哲學開始!文章原載《社會科學戰線》二十世紀過去,二十一世紀即將來臨。值此世紀之交的前夕,概括、反思、總結百年來人類思考和爭論過的重大哲學問題,是有價值和意義的。對本世紀人類精神生活的歷程和興奮點有清晰的認識,有助於理解未來人類精神狀態的發展。
  • 哲學智慧與精神家園
    我下面想首先引用幾段話,一段是西方哲人黑格爾說的話,一段是我們中國哲人馮友蘭說的話,更重要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說的話,來說明怎樣理解哲學,怎樣理解哲學在構建精神家園中的作用。我首先引證西方哲人黑格爾說的兩句話。第一句話是個比喻,黑格爾說,「一個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沒有哲學就像廟裡沒有神一樣」。我們都很清楚為什麼那個叫廟,而不叫一般的房子呢?
  • 夢見找不到路回家預示著什麼 夢見找不到路回家了是什麼意思
    夢見自己回家找不到路、迷路,說明最近你總是感到比較迷茫,失落,沒有安全感,不清楚自己的路是什麼,目標不明確。未婚的人夢見回家找不到路,您的戀情波折多。管理人夢見回家找不到路,運氣非常盛,雖順利,但避免言行過份,招惹是非。要謙虛與容忍。男性夢見回家找不到路,主旅行吉。夢見找不到回家的路,預示著你的身體會很健康,生活很富足,是吉兆。
  • 鄉愁電影《我們回家吧》衢州開拍
    5月10日下午,西區大草原上,衢籍導演邱曉軍的鄉愁電影《我們回家吧》在此開拍,這是他繼開化拍攝《回到原點》後,第二次回鄉拍攝電影,他計劃在衢州完成「鄉村電影三部曲」。  高空取景拍攝中  準備開拍  《我們回家吧》講述的是一名來自城市的鄉村女教師和一群留守學生的感人故事。
  • 哲學大家張岱年對智慧的理解!
    對於羅素,張岱年還指出,他的文章很好懂,清晰有條理,最主要的是羅素的思想蘊含著科學的認識方法,講究用邏輯推理的思維方法去認識和分析事物,在這方面我們國內的哲學是有所欠缺的。中國的辯證法很發達,但是在形式邏輯上一直落後於西方哲學,而形式邏輯的分析方法與唯物辯證法是相輔相成的,要結合起來用。兩者就像人的兩條腿,缺了一個都走不好路。哲學研究的是什麼?
  • 哲學能否彌補信仰與美育的缺失?| 劉蘇裡評《季風青少年哲學課》
    晦澀的哲學內容尤甚。不少學者、書店或出版機構都做過嘗試。比如曾經的上海季風書園,他們邀請八位來自上海高校的哲學教師,以中國語境為背景,主講經典哲學命題,匯集成《季風青少年哲學課》。全書共分為八講,主題涉及自我、生命、心靈、愛和科學等。今天的作者劉蘇裡從「哲學能否彌補信仰與美育的缺失?」
  • 張汝倫|哲學的出路在智慧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談論「哲學死亡」和「哲學終結」的大都是哲學家。而這種談論恰恰是他們哲學的一種方式。看來,諸多一再重複的死刑判決至少還未能立即執行。這種一而再,再而三的緩期執行至少說明,哲學還有希望,人類還需要哲學。 問題是:哲學的活力何在?答曰:在於它是人類智慧的源泉。「哲學」一詞在西方起源於古希臘(中文「哲學」一詞是上世紀末從日本引進的),原義是「愛智之學」。
  • 什麼是哲學?——關於哲學定義的一些思考
    兜兜轉轉,我覺得關於哲學的最好的定義或許還是最原始的那一個,即蘇格拉底的定義:哲學就是「愛智慧」。在現代科學看來,這個定義一點也不嚴謹、不精確。但它卻簡潔而有力地指出了哲學最重要的態度、方法和對象。首先,我們先來理解什麼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