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哲學?
因為哲學是智慧,是關於愛的智慧。
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愛」是什麼,可能他們會錯誤地認為它是男女之戀、父子之情、師生之誼,以及等等一切。實際上,哲學的愛,意味著世界乃至宇宙的規律,和我們存在的意義。
概括地說,它是關於世界的普遍規律,是關於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智慧,是對宏觀及微觀世界問題的哲學思考。
就這個定義而言,哲學應該永遠是形而上的,或者說其存在的基礎必須是形而上的。不管我們研究的對象是理念還是經驗,是存在還是虛無。
自康德以來(也有人說是尼採,因為尼採試圖拋棄上帝,但卻帶來了更加堅固的框架),不少哲學家企圖把宇宙的本性和規律問題當作舊唯物主義問題排斥掉,而把哲學局限在主體自身,以為哲學的智慧就是關於人自身的問題。
宇宙與我們是息息相關的。如果要說是一體兩面似乎也並無不可,每個人自身都是一個小宇宙。哲學問題不應該僅僅探討世界的規律而把人排斥在外;反過來說,任何關於存在和人的意義問題,如果離開了宇宙這個整體框架,無論如何都是說不清楚的。
雖然康德是偉大的,但是不能否認他給後世留下了一個爛攤子。從沒有想要放棄形而上的他,總是被後來者敬以反哲學的標籤。甚至於有的學者竟然說到,從康德起,哲學不再屬於普通人,現在哲學是一門學科,是必須成為哲學專業的學生,繼續進階並進入圈子,才能夠把玩的東西。
他們說斯賓諾莎是業餘哲學家,為什麼呢,因為他從來沒讀過大學。進而他們說,康德之前的哲學家都是業餘的,因為那時候沒有大學。
我不知道誰給了他們這樣的勇氣(圈子文化的蝴蝶效應迅速的蔓延到所有的地方,甚至連哲學的淨土也被腐蝕了),雖然我不喜斯賓諾莎的哲學觀點,但一個人用一生堅定的踐行自己對上帝的愛,這樣的人是值得被銘記的,這樣的思想是值得被鐫刻的。
我們學習哲學的目的,不是為了背誦哪一個哲學家說過哪一句話,也不是為了終生追隨於一個偶像為他傾倒。哲學是為了真理,而真理並沒有絕對。
我從理想國走來,駐足在火影的洞穴,經驗著萬物的生長。我翻開奧古斯都的懺悔錄,輕頌著海亞姆的魯拜集。
我看見世界向我走來,他用無窮的變化告訴我,他說,雖然我不會告訴你你想得到的答案,但是你擁有思維我的自由,我在你的想像中成長,成長為你的哲學。
哲學是仰望星空,哲學是審視心靈。
哲學是一種鄉愁,是在鄉愁中那一股回家的衝動。但是我要在迷茫中找到那條回家的路。那條路在我心中,在我腳下,不在宗教的信仰裡,不在別人的旅途中。
雖然,我不知道道路的盡頭是不是家鄉,但終於一天,我會成為哲學的歷史,在那奔騰的河水中激蕩起一朵輕盈的浪花。
所以,這應不應該是我們應學習哲學的理由?
本文由冷月的環球之旅原創,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