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主義不是一個統一的哲學流派,而是具有不同哲學傾向的學者因在不同意義上將原來主要是在語言學中運用的結構主義方法用於從事其他研究而形成的一種龐雜的思潮。結構主義的方法就是在複雜現象中尋找它們之間的關係,即了解它們是由哪一類原始系統、結構所構成的,其中心課題是從混雜的現象背後找出秩序或者結構來。
語言學模式:語言是一個體系,一種先驗結構,這個結構是由語音和意義之間的關係構成的網絡。這種語言體系被看作是一種符號體系。一切符號都可以分為能指者與所指者。比如,作為語音的「桌子」就是能指者,作為詞的意義的桌子就是所指者。
結構主義社會理論:列維-史特勞斯的結構主義哲學觀點體現在他對人類學中的親屬關係和神話等的研究中。結論:無論是親屬關係或神話,其存在及其特性都取決於先驗地存在於人的心靈中的無意識結構,它們超越作為主體的個人的認識活動,而主體本身被看作是構成、模式結構的複雜的關係網絡中的一個關係項。
解構主義:解構就是消除和分解結構。西方傳統思想的全部歷史就是一系列結構的更迭,德希達稱為「邏各斯中心主義」。邏各斯中心主義是指在場形上學與語音中心論的結合體,傳統哲學總是將存在規定為在場,尋求確定的基礎和第一因(邏各斯);而語音中心論則是把一種語音或言語作為語言之本質的語言觀。而德希達的立場則是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解構,即反對任何形式的中心,否認任何名目的優先地位,消解一切本質主義的思維方式。
延異:德希達自撰的一個詞,含義晦澀。他指出,延異無法定義,必須避免概念化。從詞源上看,它是由difference變來的。具有兩種不同且相關的意義:1.差異(to differ),它包含著在場與非在之間的非同一性;2.延異(to defer),在場既與非在相異,又延擱到非在,同時非在又延滯到了在場。
撒播:指「種子的延異」,它最終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但「沒有意義」絕非「無意義」,因為撒播總是不斷地、必然地瓦解本文,顯示本文的零亂鬆散。它表明了每篇本文的意義不自足性,或者標誌著一種不可還原的和生生不息的意義多樣性。
蹤跡:在場與非在是相互延異、相互替補和互為蹤跡的。既是一種在場,又是一種非在。說它在場,是因為它已經存在;說它非在,是因為它曾被抹去。
文本:與「作品」的概念相反,文本不是形上學銘寫的檔案館、知識的百科全書或所指的完全在場,而是文字流動「編織」出來的網絡,不斷指出其自身之外的東西,指出其他相互區別的蹤跡。德希達指出,文本的任務是解構作品,用本文代替作品,其實質意義在於恢復事物本身(延異)的本來面目。
後結構主義:反對啟蒙運動將理性、解放和進步等同起來,認為現代性實質上是一種控制和統治的形式,主體和知識等等都是被它構造出來的產物。他從各個方面對這種控制形式作了深入研究,包括病理學、醫學、監獄和性學等等。他的計劃旨在對我們的歷史時代進行批判,也即質疑和揭示知識、理性、社會制度和主體性的現代形式,認為這些看似自然的東西實際上是在一定社會和歷史條件下的特定產物,而且具有權力和控制結構。
知識型:知識型是提供了評價和產生新的經驗和信息的框架,構成和產生的具有結構性的知識形態,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知識的模型。類似於庫恩的範式,是決定知識形式和方法的框架、判斷真假的一般標準。知識型作為一般性的分類原則,涉及兩種關係:一是詞語與事物的關係,二是詞語之間的、以及因此而決定的事物之間的關係。歷史上大概有四種知識型:原始知識型,古代知識型,現代知識型,後現代知識型。
感謝您對微信公眾號哲學考研戰友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