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現代西方哲學

2021-02-19 哲學考研戰友

結構主義不是一個統一的哲學流派,而是具有不同哲學傾向的學者因在不同意義上將原來主要是在語言學中運用的結構主義方法用於從事其他研究而形成的一種龐雜的思潮。結構主義的方法就是在複雜現象中尋找它們之間的關係,即了解它們是由哪一類原始系統、結構所構成的,其中心課題是從混雜的現象背後找出秩序或者結構來。 

語言學模式:語言是一個體系,一種先驗結構,這個結構是由語音和意義之間的關係構成的網絡。這種語言體系被看作是一種符號體系。一切符號都可以分為能指者與所指者。比如,作為語音的「桌子」就是能指者,作為詞的意義的桌子就是所指者。 

結構主義社會理論:列維-史特勞斯的結構主義哲學觀點體現在他對人類學中的親屬關係和神話等的研究中。結論:無論是親屬關係或神話,其存在及其特性都取決於先驗地存在於人的心靈中的無意識結構,它們超越作為主體的個人的認識活動,而主體本身被看作是構成、模式結構的複雜的關係網絡中的一個關係項。

 

解構主義:解構就是消除和分解結構。西方傳統思想的全部歷史就是一系列結構的更迭,德希達稱為「邏各斯中心主義」。邏各斯中心主義是指在場形上學與語音中心論的結合體,傳統哲學總是將存在規定為在場,尋求確定的基礎和第一因(邏各斯);而語音中心論則是把一種語音或言語作為語言之本質的語言觀。而德希達的立場則是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解構,即反對任何形式的中心,否認任何名目的優先地位,消解一切本質主義的思維方式。 

延異:德希達自撰的一個詞,含義晦澀。他指出,延異無法定義,必須避免概念化。從詞源上看,它是由difference變來的。具有兩種不同且相關的意義:1.差異(to differ),它包含著在場與非在之間的非同一性;2.延異(to defer),在場既與非在相異,又延擱到非在,同時非在又延滯到了在場。

 

撒播:指「種子的延異」,它最終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但「沒有意義」絕非「無意義」,因為撒播總是不斷地、必然地瓦解本文,顯示本文的零亂鬆散。它表明了每篇本文的意義不自足性,或者標誌著一種不可還原的和生生不息的意義多樣性。 


蹤跡:在場與非在是相互延異、相互替補和互為蹤跡的。既是一種在場,又是一種非在。說它在場,是因為它已經存在;說它非在,是因為它曾被抹去。 

文本:與「作品」的概念相反,文本不是形上學銘寫的檔案館、知識的百科全書或所指的完全在場,而是文字流動「編織」出來的網絡,不斷指出其自身之外的東西,指出其他相互區別的蹤跡。德希達指出,文本的任務是解構作品,用本文代替作品,其實質意義在於恢復事物本身(延異)的本來面目。 

後結構主義:反對啟蒙運動將理性、解放和進步等同起來,認為現代性實質上是一種控制和統治的形式,主體和知識等等都是被它構造出來的產物。他從各個方面對這種控制形式作了深入研究,包括病理學、醫學、監獄和性學等等。他的計劃旨在對我們的歷史時代進行批判,也即質疑和揭示知識、理性、社會制度和主體性的現代形式,認為這些看似自然的東西實際上是在一定社會和歷史條件下的特定產物,而且具有權力和控制結構。 


知識型:知識型是提供了評價和產生新的經驗和信息的框架,構成和產生的具有結構性的知識形態,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知識的模型。類似於庫恩的範式,是決定知識形式和方法的框架、判斷真假的一般標準。知識型作為一般性的分類原則,涉及兩種關係:一是詞語與事物的關係,二是詞語之間的、以及因此而決定的事物之間的關係。歷史上大概有四種知識型:原始知識型,古代知識型,現代知識型,後現代知識型。 

感謝您對微信公眾號哲學考研戰友的關注!

相關焦點

  • 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Yicheng一琤結構主義是20世紀50-60年代流行在法國的哲學派別。結構主義最早是由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提出的一個語言學方法,被中歐和東歐一些語言學家和邏輯學家所運用。
  • 人文醫學研究中的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作為獨特的非實證主義方法在人文醫學研究中應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自20世紀50年代,結構主義在哲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等領域異軍突起。結構主義作為哲學層面上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方法和範式,對西方的教育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7]。 「結構」在拉丁詞源上指「部分構成整體的方式」[8]序7。
  • 從結構主義到後結構主義:一種文化思考
    無疑是後結構主義最顯著的標誌。然而,這並非是後結構主義的首 創,而是對德國哲學家和文化批評家尼採和海德格爾的思想的進一步拓展。從某種意義上講 ,尼採和海德格爾是後結構主義的最重要的歷史先驅,因此我們不妨從尼採和海德格爾那裡 來追尋後結構主義的思想源泉。1.對於西方文明的總體批判在現代思想家當中,尼採是對所謂的西方傳統展開徹底、全面和持久的批判的第一人。
  • 淺析結構主義對存在主義的「革命」
    結構主義哲學的意義在於,它利用語言學理論,顛覆了存在主義的」主體性」哲學,開啟了西方哲學轉向後現代主義的大門。和存在主義的影響相似,結構主義及其語言學是西方思想界的又一次重大變革。20世紀60年代後,結構主義哲學影響到西方文化諸多領域,如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倫理學、教育學、美學、管理學、體育運動學等等。
  • 結構主義,形式主義和後結構主義
    專業英語>語言文學>理論             結構主義,形式主義和後結構主義
  • 結構主義之「結構」
    結構主義從上世紀六十年代登上舞臺,之後風靡一時,但很快後結構主義接踵而來,似乎結構主義就此偃旗息鼓了。其實,作為一種帶來革命性的觀念,結構主義的影響不能不用「巨大」兩個字來表述,儘管就文學文本分析的套路而言,結構主義並不像有些批評理論如精神分析那樣十分好用,或者說套用方便。但就思想開拓來說,結構主義應該是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跡。
  • 結構主義符號學
    所以,結構主義符號學就是「用結構主義的研究方法來分析符號「的學派。當然,前提是符號是有其結構的,否則無法分析。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認識一下何為結構主義,以及結構主義符號學對傳播學的貢獻及其受到的批判。結構主義是因「反人本主義」哲學思潮而起的。
  • newspedia|結構主義、功能主義、結構功能主義之兩三事
    結構主義起源於法國,後擴展至整個歐洲大陸,在西方當代哲學社會理論和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諸多流派和思潮中不容忽視的地位。結構主義不是一個統一的哲學派別,而是由結構主義方法聯繫起來的一種廣泛的哲學思潮,其觀點大多與一定的專門的學科有聯繫。例如:在哲學和社會學中的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在歷史哲學中的福柯的結構主義等。大家通常將索緒爾的作品當作一個結構主義的起點。
  • 張一兵:索緒爾與語言學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是20世紀中期在歐洲興起的一種重要的學術思潮。〔1〕它緣起於世紀之初法國語言學家索緒爾的符號理論,經由俄國形式主義和捷克的「布拉格學派」,最後在60年代的法國獲得了空前的勝利。結構主義一反傳統西方的主體中心說,在個人主體之外的語言結構系統中建立了祛主體性的全新語境。多斯曾評論道:「結構主義是對西方歷史上一個特定時刻的抗爭與回應。
  • 西方文論資料:結構主義文論全解
    下節直播時間11月26日,內容將為「後結構、解構主義全解」(依然包含院校小說分析,分析的具體文本將會預告)。結構主義文論重點內容全解二、索緒爾語言學對結構主義的奠基作用 (一)尋找系統內部規律 結構主義始於索緒爾語言學的奠基,索緒爾認為,語言應當被從時間的發展中、歷史的演變中抽離出來,橫向切割,
  • 羅蘭·巴特|結構主義是什麼?
    結構主義是什麼?第二付對偶是更加顯明的,因為今天結構主義的主要阻力似乎來自馬克思主義的根源,因為它貫注精神於歷史的概念(而不是結構的概念);不管怎樣,很可能我們此後必須嚴肅地求助於指明意義的術語(而不是結構這個詞本身,因為說來矛盾,這個詞毫無特色),把它們作為結構主義的表明了的符號:你瞧誰使用了指示者和被指物,同時態和歷時態,你就會明白結構主義的幻象是否已經組成。
  • 經濟哲學:實證主義是初期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哲學基礎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經濟哲學:實證主義是初期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哲學基礎。西方主流經濟學初期以實證主義為自己的哲學基礎有其內在的原因。首先,實證主義與經驗主義有血緣關係。實證主義也可稱為經驗主義在現代的表現形式。
  • 「人本主義」和「人本主義哲學思潮」隨想錄
    由於只是些零碎隨想,不是系統的論證,且為了不致使篇幅拉得更長,故不擬引述具體材料。也許將來還會對所涉及的某些問題作專題研究。中國哲學界使用的「人本主義」概念是從西方引進的。70年代末以前,人們大多把它與費爾巴哈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哲學聯繫起來,因為這兩位哲學家各自提出了稱為人本主義的哲學體系。在此以後,哲學界重新開始研究現代西方哲學。前
  • 從黑格爾到「後現代」——謝地坤談現代西方哲學的演變與發展
    改革開放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學術界對現代西方哲學的研究。如何準確把握現代西方哲學演變的趨勢,正確看待和評價現代西方哲學的各種思潮,汲取現代西方哲學中的有益成果?這些都是學者們認真思考的問題。近日,記者就現代西方哲學研究的有關問題,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謝地坤。
  • 淺談布魯納的結構主義與發現教學
    布魯納(J.S.Bruner)(1915—2016)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認知理學派和結構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結構主義課程論創始人。主要代表作是《教育過程》在整個教育理論考試中關於布魯納的基本都集中於其有關於結構主義的研究以及發現教學法。
  • 後結構主義與實踐哲學之間的張力和對話
    在此意義上,可以認為,人是實踐的存在物,『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概念,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哲學』(或更好的說法:『思想』)。」這種從實踐界定人或者反過來從人界定實踐的做法是符合馬克思本來的意思的,以下僅以兩例證明。
  • 結構主義重構社會組織的考古學探索
    結構主義重構社會組織的考古學探索 2019年08月27日 09:47 來源:《江漢考古》2019年第1期 作者:陳暢 字號 內容摘要:結構主義考古學研究方法屬於解釋考古遺存的方法論
  • 海德格爾:西方存在主義哲學之父
    海德格爾(1889—1976年)海德格爾(1889—1976年),全名馬丁·海德格爾,20世紀德國最有創見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存在主義哲學之父。20歲進入德國弗萊堡大學學習,開始主修神學,後來專攻哲學,24歲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海德格爾應徵入伍,兩個月後因身體原因退伍,在弗萊堡從事了兩年的軍郵工作。期間堅持白天上班,晚上到弗萊堡大學繼續深造,師從德國著名哲學家胡塞爾。1917年完婚後再次應徵入伍,參與西線戰場。次年退伍返鄉後成為胡塞爾的助教,33歲時成為德國馬爾堡大學最年輕的哲學教授。
  • 布迪厄:建構主義的結構主義者
    在布迪厄看來,之所以出現建構主義和結構主義的對立,是由於人們長期忽視客觀結構和身體化結構之間的關係,即場域和慣習的關係。只有正確理解了場域和慣習的關係,才能走出長期存在的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的二元對立困境。
  • 結構主義心理學和機能主義心理學
    現在從流派淵源上帶著大家去區分一下結構主義和機能主義。尤其在做客觀題的時候讓我們能區分清楚,從而去確定答案。一、 理論詳解現代心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人物是威廉·馮特,他於1879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了第一個正式實驗心理學實驗室,這標誌著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