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pedia|結構主義、功能主義、結構功能主義之兩三事

2021-02-08 傳播匠新傳考研


結構主義起源於法國,後擴展至整個歐洲大陸在西方當代哲學社會理論和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諸多流派和思潮中不容忽視的地位。


結構主義不是一個統一的哲學派別,而是由結構主義方法聯繫起來的一種廣泛的哲學思潮,其觀點大多與一定的專門的學科有聯繫。例如:在哲學和社會學中的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在歷史哲學中的福柯的結構主義等。大家通常將索緒爾的作品當作一個結構主義的起點。


圖為費爾迪南·德·索緒爾


結構主義的主要特徵:

結構主義者認為,注重結構、強調對結構的分析是最基本的原則,進一步說,這最基本的原則又可展現為五個主要特徵:


(1)整體(Wholeness)

結構主義者認為,注重整體是研究事物本質的唯一途徑,而事物的部分或因子僅是通向研究事物本質的要素。


(2)關係(relationships)

與整體和部分的特徵相比,關係的涵蓋面更廣,其內容更豐富。它不僅緊密相關某研究對象的整體與部分,而且統攝宇宙萬物間的各種系統。


(3)消解主體(decantring the subject)

結構主義者認為,在各種門類的社會科學中所謂的對人的研究,如如何探索人的本質等,其途徑都不是直接地研究人自身,而是要研究那種與人類有種種關係總和的整體。


(4)自調(self-regulation)

「自調」是結構主義者在解釋系統之所以存在時所認定的根本原因。自調具有兩個相聯的功能。其一是維護;其二是關閉。


(5)轉換(transformation)

結構主義者所提倡的轉換,其性質則是強調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間變化的動態性。法則不是靜止性的一種客觀存在,而是時時處於被結構和正在結構的轉換過程之中。(沃野,1996)




功能主義最早起源於生物學,後來這一概念被一些早期的社會思想家引入了社會學領域中。


社會學的創始人奧古斯特·德和赫伯特·斯賓塞等受生物學知識影響,引用了生物學和進化論等觀點來解釋社會,進而提出了功能主義的最基本原則:社會與生物有機體在許多方面是相似的。這一觀念中包含了三個要點:


(1)社會與生物有機體一樣都具有結構。

(2)與生物有機體一樣,一個社會要想得以延續就必須滿足自身的基本需要。

(3)與構成生物有機體的各個部分相似,社會系統中的各個部分也需要協調地發揮作用以維持社會的良性運行。


這也可以被視作是結構功能主義的起源。




結構功能主義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是現代西方社會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流派。


該學派從結構與功能以及二者的相互聯繫出發, 深入分析和廣泛探討了有關社會系統的一系列重要理論問題。


結構功能理論認為, 社會是具有一定結構或組織化形式的系統;構成社會的各個組成部分, 以其有序的方式相互關聯, 並對社會整體發揮相應的功能;社會整體以平衡的狀態存在著, 其組成部分雖然會發生變化, 但經過自我調節整合, 仍會趨於新的平衡。


從思想淵源上說, 該理論至少可以追溯到孔德和斯賓塞。孔德和斯賓塞之後, 結構功能理論進一步在迪爾凱姆、馬林諾夫斯基等人那裡得到了更為系統的闡述。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帕森斯為建立結構功能主義的系統性理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建構起一整套以結構功能分析為特徵的社會理論。這使他成為結構功能分析學派的最重要領袖人物。(劉潤忠,2005)


圖為帕森斯·T.


而後美國社會學家默頓進一步發展了結構功能方法, 這使他也成為結構功能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這兩個名詞混淆的大部分原因是因為這兩個詞都有對於「社會的結構研究」這一問題的關注。


在自然主義和實證主義構成社會學初創期最深層的性格時, 社會結構概念的建構基本依賴生物學的移植與嫁接。


孔德認為, 社會是一種有規律的結構, 它與生物有機體有極大的相似性, 是一個由各種要素組成的整體。這種整體結構同它的部分之間具有一種「普遍的和諧」, 而普遍和諧的根基在於人性。斯賓塞沿著相同的方向作了更具體化的努力。他提出了宏觀結構的總體規模、複雜性和差異性的問題, 並在區分結構與功能的基礎上, 引入功能需求的概念, 試圖用需求來解釋各種社會組織的存在。(周怡,2000)


雖然關注的問題比較接近,但二者之間仍然存在著側重向上的區別。


結構主義強調社會結構對個人具有強制性和脅迫的力量,功能主義則將社會類比為生物有機體, 各個部分都有其不同功能。




社會學中的功能主義有著長期的歷史,孔德、斯賓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論述,而後迪爾凱姆、馬林諾夫斯基也從各個角度對功能主義做了較為系統的闡述。現代社會中的結構功能主義就是在功能主義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而來。


帕森斯繼承了傳統的功能主義觀點,提出結構功能主義理論,將其擴展為一般的社會系統理論,企圖建立包羅萬象的社會行動體系。從結構與功能以及二者的相互聯繫出發, 深入分析和廣泛探討了有關社會系統的一系列重要理論問題。


可以看出,帕森斯的理論在沿襲了前人功能主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但有超越了前人的思想。






帕森斯提出和倡導了結構功能主義,並建立起了宏觀的結構功能主義分析框架,而後帕森斯的學生默頓進一步完善了這種方法,並開創了新的理論方向。


默頓批評了前人結構功能主義的三條假設,他提出了負功能、替代功能的概念,此外還提出了潛功能和顯功能的區別。他趨向於對早期功能論者進行反省和批判,把經驗分析引人結構功能主義,提出了「中層理論」反對帕森斯的宏觀的、包容一切的抽象功能分析理論。


帕森斯認為,決定一種社會行動是否能得到價值認同涉及到社會結構和社會功能問題,因此,他將系統引入社會學,提出了宏觀功能論。在帕森斯高度抽象的理論框架中,「適應、目標達成、整合、維衡「這四項功能是任何行動系統都必須滿足的。


帕森斯試圖運用自然科學「範式」建立統一的社會理論,而默頓則只把結構功能主義解釋為「分析模式」,對帕森斯那種包羅萬象的統一理論表示懷疑,主張建立「多元化」的社會學理論,即所謂的「中層理論」。王翔林,1993)


圖為默頓


在對中層理論屬性的歸納中,默頓將經驗性於首位,這並非拋棄理論研究,而是重視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的結合。默頓指出,中層理論是由數目有限的一些假定組成的,從這些假定中可有邏輯地導出具體的假設並為經驗研究所驗證。


帕森斯的結構功能分析理論與默頓的中層理論存在分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二者建立在不同的理論傳統之上,帕森斯的結構功能分析理論建立在抽象的純理論之上,而默頓的中層理論是在一般性理論與經驗研究之間構建並發展起來的。(曲貴卿&張海濤,2008)


默頓在師承帕森斯的基礎上又超越了帕森斯,進而拓展了結構功能主義的研究視角,結構功能主義理論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結構功能主義曾在美國的社會學中佔領主導地位,但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該理論飽受爭議,該理論強調平衡穩定的保守性不被一些學者所接受,此外,也有學者批評該理論過於抽象,缺乏對社會變遷的關注。


儘管如此,該理論仍然可以給我們提供一種答題思路:

重視社會結構中局部系統所起到的功能作用,從功能的角度答題。


舉個例子:

如果要分析社會中的某某問題,可以先將這個問題歸結到某一個社會局部的部分,按照結構功能主義的觀點,每一個局部都有其功能,這個問題阻礙了這個整個社會結構的協調,那麼分析這個問題就可以從功能治理的角度去切入。


當然這只是一種面對問題的解題思路之一,單獨這麼去寫肯定是不夠全面的,但也能提供一些答題思維上的啟發。



參考文獻

[1]沃野.結構主義及其方法論[J].學術研究,1996(12):35-40.

[2]周怡.社會結構:由「形構」到「解構」——結構功能主義、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理論之走向[J].社會學研究,2000(03):55-66.

[3]劉潤忠.試析結構功能主義及其社會理論[J].天津社會科學,2005(05):52-56.

[4]曲貴卿,張海濤.帕森斯與默頓的結構功能主義比較分析[J].通化師範學院學報,2008,29(09):32-35.

[5]王翔林.結構功能主義的歷史追溯[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01):37-42.



傳播匠福利:傳播學基礎課程第一節(3.21日的課程)設置為免費收聽!課程時長兩個半小時!直接點擊下方圖片可直接收聽,一起來打開傳播學世界大門吧!

相關焦點

  • 理論 結構功能主義的崩潰
    》2014年第2期王曉升的論文《社會性的終結與社會理論面臨的挑戰》。點在現代社會理論中,長期以來佔據統治地位的一直是結構功能主義的理論。在吉登斯(A. Giddens)看來,「在結構主義和功能主義之間,儘管存在著其他一些明顯的差異,但仍然具有某些顯著的相似之處,即都傾向於自然主義和客觀主義的立場」。比如,它們注重生物學,並以生物有機體結構來模擬社會結構,說明這些社會結構之間的功能關係。
  • 結構功能主義
    結構功能主義(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是現代西方社會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流派。
  • 筆記連載 | 第七章:結構功能主義、系統理論和衝突理論(一)
    導讀:主要論及分層的功能論、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以及默頓的功能主義模型,以及相應的批評。
  • 6個政治學名詞解釋:結構功能主義、結構功能主義​等
    結構功能主義結構功能主義是社會學理論的一種,側重對社會系統的制度性結構進行功能分析。主張用功能分析方法認識和說明整個社會體系和社會制度之間的關係,認為社會生活之所以能維持下去,是因為社會找到了一種手段(即結構)去滿足人類的需要(即功能)。其最重要的理論是社會均衡論。
  • 徐烈炯 | 功能主義與形式主義:對抗 or 對話
    Van Valin[23:171]引Elizabeth Bates的話說:「功能主義好比基督教, 是一群互相徵戰的教派, 其共同之處只是大家反對教宗。」下面介紹Croft[4]和Newmeyer[19]對功能主義內部不同觀點的劃分。其中有些形成一派並有個名稱, 有些僅代表某種觀點, 而沒有命名, 只用功能主義的總稱。以功能主義對句法自主的看法劃分, 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 學術觀點| 徐烈炯:功能主義與形式主義
    最後一節從功能主義與形式主義之間的比較和功能主義與形式主義之間的關係來看中國的功能主義與全世界範圍內的功能主義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我認為, 在以下幾方面有所不同。當今世界範圍內形式主義在人數、知名度、著作數量等各方面壓倒功能主義, 功能主義語言學家有人不高興, 有人不服氣, 卻不能否認這一事實。而在中國功能主義的人數反而多於形式主義。
  • 答題萬金油,但特別難懂的考點:結構功能主義???
    結構功能主義來自於社會學,但在社會學概念之中稱為「功能主義」,現代社會學中的結構功能主義是在以往的功能主義的思想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我們所熟悉的帕森斯是將功能主義發展為社會學分析中一個全面而系統的理論的領袖人物。傳播學屬於社會學的分支,結構功能主義深刻影響了傳播學研究並得到了廣泛應用。
  • 川大答題萬金油,但特別難懂的考點:結構功能主義???
    提到「結構功能主義」,一種高級又玄乎的感覺撲面而來。
  • 新傳必考理論精講 | 結構功能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直至20世紀60年代,在西方社會學界,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一直處於主導地位。他的結構功能分析模型,從功能分化的角度,將社會結構概念發展成一種龐大的旨在解釋一切人類行動的系統理論。 1、結構表現為一種功能帕森斯認為所謂社會結構是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層面的次系統所形成的一種「總體社會系統」,包含執行 「適應(A)」、「目的達成(G)」、「整合(I)」和「模式維護(L)」四項基本功能的完整體系。
  • 形式主義VS功能主義:我國擔保物權制度的新發展
    形式主義的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基於物債二分結構,堅持物權法定,將擔保物權區分為抵押、質押、留置等各種不同的權利,然後分別設置不同的規則。德國法就是一個典型,它的民法體系就是在物債二分的基本框架下構建的,將保證規定在債法,將擔保物權規定在物權法,奉行物權法定主義,然後又將擔保物權分為抵押、質押、留置,分別設置不同的規則。
  • 從功能主義角度看《民法總則》的法人分類模式 | 前沿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張新寶教授在《從<民法通則>到<民法總則>:基於功能主義的法人分類》一文中,從功能主義的角度出發,論證了《民法總則》採用「營利法人與非營利法人」分類模式的合理性和意義。在《民法總則》的制定過程中,有學者主張以德國民法的「社團法人」和「財團法人」作為我國法人的基本分類。
  • 功能主義與永久和平: 戴維·米特蘭尼世界共同體思想
    米特蘭尼是歐洲功能主義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功能主義之父」。深受英國自由主義影響的米特蘭尼,在繼承和延續英國自由主義政治思想基礎之上,結合對於兩次世界大戰及其間隔期的深刻反思,提出一條能夠實現「永久和平」的理論路徑——功能主義。
  • 結構主義符號學
    新聞與傳播中所提及的結構主義通常是與符號學相結合的結構主義符號學。僅從字面上看,結構主義符號學就包括了「結構主義「和「符號學「。結構主義——是一種方法論,通過分析「某系統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結構和相互關係「的方式來分析事物。符號學——是一個以符號為研究對象的學科。
  • 結構主義之「結構」
    Barthes:  「Soap-powder and Detergents」, 「The Great Family of Man」, in Mytholgies2009年結構主義人類學大師列維·史特勞斯去世,享年101歲。報上登載了消息,有人發出驚嘆,史特勞斯活了這麼長,印象中結構主義似乎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 從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看林語堂的自譯
    本文將從功能主義目的論出發,解讀林語堂的自譯散文作品,功能主義目的論為我們看待林語堂的自譯現象提供了更為開放的視角。本文主要以錢鎖橋先生編輯的《林語堂雙語文集》為個案,從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角度對林語堂自譯作品進行探討,並會對林氏的自譯作品提出自己的觀點。二  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將翻譯定義為有目的的、人類交際、跨文化行動。譯文目的決定了翻譯過程,弗米爾將目的解釋為:「任何形式的翻譯行為,包括翻譯本身,顧名思義,都可以看作是一種行動。
  • 功能主義比較法學的發展和反思——以茨威格特《比較法總論》為例
    他也受此啟發開始思考比較方法的運用和完善,最終成為功能主義方法論的鼻祖。儘管拉貝爾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迫逃亡美國,但是德國依然是功能主義學說的根據地,拉貝爾的學生們繼續將他的理論發揚光大。拉貝爾由國際私法的適用中率先開創了功能主義方法論,而經茨威格特和克茨之手形成了一套精細的、成熟的方法論。功能主義方法論所追求的不僅是對外國法的認識和學習,也不僅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借鑑外國法實現本國法自身的完善(或者說這僅僅是階段性的目標)。終極目標在於,通過不同國家法律制度的移植和傳播,建立與泛國家化的政治潮流相適應的「統一法」。
  • 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Yicheng一琤結構主義是20世紀50-60年代流行在法國的哲學派別。結構主義最早是由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提出的一個語言學方法,被中歐和東歐一些語言學家和邏輯學家所運用。
  • 龍俊:論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功能主義解釋方法的適用
    一、功能主義解釋方法的興起及國內法學領域的實踐功能主義作為社會學研究的重要分析工具,大致經歷了早期功能主義、結構功能主義和新結構功能主義幾個階段。最初有關功能主義的論述,主要集中於孔德、斯賓塞和迪爾凱姆的相關著作中。
  • 功能主義?自始至終都是現代主義設計的hardcore,不功能無設計!
    不管大家書看到了什麼地步,在20世紀20年代,以包浩斯為中心而形成的以功能主義為基本特徵的現代主義設計,大家一定已經複習到了。眾所周知,功能主義也是在設計藝術史的發展中形成的,在新的時代發展趨勢下,功能主義設計也應隨映時代潮流作出相應的變化,達到與人們的生活要求的需求的平衡。
  • 陳輝 | 論功能主義法律解釋論的構建
    以法律現實主義為代表的非規範解釋論試圖以客觀性事實為目標取代客觀性規範,但是又陷入了何種客觀性事實構成法律解釋的目標之困境。以詮釋學為基礎,徹底擺脫客觀性依賴,採取功能主義解釋論立場,才能建構一套可靠的解釋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