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與傳播中所提及的結構主義通常是與符號學相結合的結構主義符號學。僅從字面上看,結構主義符號學就包括了「結構主義「和「符號學「。
結構主義——是一種方法論,通過分析「某系統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結構和相互關係「的方式來分析事物。
符號學——是一個以符號為研究對象的學科。
所以,結構主義符號學就是「用結構主義的研究方法來分析符號「的學派。當然,前提是符號是有其結構的,否則無法分析。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認識一下何為結構主義,以及結構主義符號學對傳播學的貢獻及其受到的批判。
結構主義是因「反人本主義」哲學思潮而起的。人本主義強調「以人為本」,個人才是最重要的;但結構主義強調以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為本,以語言結構和社會結構為本。結構主義的興起成就了「符號學」和「敘事學」兩門新興學科。
最早的結構主義源自語言學。索緒爾是結構主義語言學的鼻祖。後來列維·史特勞斯將結構主義思潮用於分析親屬結構,從而將結構主義從微觀的語言學分析轉入人類學範疇。
代表人物有索緒爾、列維·史特勞斯、羅蘭·巴特、阿爾都塞等。
●瑞士結構主義
索緒爾是瑞士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創始人。他提出能指/所指、語言系統/語言,並分析了符號系統和意義之間的關係。
●法國結構主義
法國學者列維史特勞斯第一個將結構主義從語言學引進到人類學,開始研究親屬關係的社會結構。從而將結構主義從研究微觀的語言學系統結構,轉為宏觀的社會結構。其後,阿爾都塞進一步研究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結構,提出了意識形態國家機器論。
●既有經驗學派的嚴謹,具有可操作的步驟和科學的分析方法,追求傳播的規律和模式,又持批判學派的質疑立場,而不是對體制的一味認同。
●是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的融合創新,因此受到傳播批判理論家的重視。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
瑞士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索緒爾和皮爾士是符號學的創始人,無論是結構主義還是符號學,都要追溯到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他提出符號的「能指和所指」概念;認為符號通過關聯製造意義;並指出「語言「和「言語的區別。
能指和所指(微觀):索緒爾提出公式「符號=能指+所指」,其中能指是符號的外形,如寫法、讀音等;所指是符號背後所指代的具體的事物或者抽象的意義。
能指和所指的結合具有任意性,能指最初可以指向任何所指,之後,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約定俗成。
符號系統(宏觀):索緒爾指出了意義建構的可能性。人腦中的單個符號之間相互區別,並共同組成符號系統。在一個系統中,一個符號是和其他符號相區別而存在的,符號通過關聯製造意義,因此要理解單個符號的意義,就要跟符號系統中的其他符號的意義相區別的方式來認識。
符號指代意義並不是看它與實體的吻合程度,而是看它系統中其他符號的關係。
語言系統和言語:索緒爾認為「語言」是一種抽象系統,存在於集體心智中,成為無可選擇的社會慣例。「言語」則是社會成員運用語言能力創造的具體產物。
許多學者沿著索緒爾的足跡,對符號體系做了更進一步的研究,如羅蘭·巴特等,同時他們的理論和結構主義思潮相結合,影響了文化研究學派等領域,對傳播學而言影響重大。
●列維·史特勞斯
法國人類學家列維史特勞斯第一個將結構主義語言學的方法運用到社會現象(人類學)中,被稱為「結構主義之父」。
在《親屬關係的基本結構》中,他分析了人類學研究的親屬關係,並發現親屬關係中存在兄妹關係、夫妻關係、父子關係、舅甥關係這四層深層結構,其他親屬關係(表層結構)都是建立在這四種深層結構之上的。
他以結構和模式的觀點反對強調「人本主義」傳統哲學。他對「古代神話」進行了結構主義的文本敘事分析,發現其紛繁多樣的表層結構(即眾多故事)中的深層結構(即深層邏輯):
所有古代神話都有相似的社會文化功能,即對世界進行解釋、說明,以解決各種問題和矛盾,神話背後也都有著統治階級為了控制人民而植入的意識形態。
他認為當代社會的大眾媒介起到了遠古部落社會的神話的作用,因此當代大眾媒介(內容)就是當代的「神話」。
從功能主義觀點看,大眾媒介作為「神話」,舒緩了統治階級與人民之間的「二元對立」和矛盾衝突。但從批判的觀點看,它使人們沉溺於想像中,喪失了反抗的意志,因而阻礙了社會變革的可能。
[大眾媒介紛繁複雜的信息背後(表層結構)存在著穩定的政治和商業邏輯(深層結構),構築了當代的「神話」。]
●羅蘭·巴特
符號學的創始人是索緒爾和皮爾士,但將符號學作為分析工具的當屬羅蘭·巴特,代表作《符號帝國》。他區分了「可讀性文本」與「可寫性文本」,提出了「神話(自然化)」的結構;並批判地認為應當「去神話(去自然化、陌生化)」。
與列維·史特勞斯所指的真正的「古代神話」不同,羅蘭·巴特的「神話」是指滲透了意識形態的符號文本,他對廣告和傳媒進行了「陌生化解讀」,批判了意識形態對符號意義的「自然化」,認為它使得「自然感」瀰漫於大眾媒介,使得意識形態價值的運作得以隱藏。
在索緒爾指出「能指指向所指(所指意義),能指+所指=符號」的基礎上,巴特進一步指出,當把符號(能指+所指)指向新的所指(內涵意義)時,就形成了一個「神話」。正是在這個新的指向過程中,隱藏了意識形態(如圖所示):
因此羅蘭巴特有必要揭穿意識形態在「神話」中的運作方式,繼而進行「批判與解構」,即「去神話」,又叫「去自然化」「陌生化」解讀。
[如,「香奈兒5號「作為能指,指向所指「一款香水「;但是商業利潤的追逐使得該公司通過廣告、公關、宣傳等各種方式,試圖將香奈兒5號和「高雅氣質、高品位「(新的所指)聯繫起來。於是提起香奈兒5號,就會聯想到「高貴典雅「的女人。這裡面就暗含了企業灌注費主義意識形態,讓大家為了自己的品味消費,而不是為香水的功能消費。現代生活中處處都有「神話「存在。數不勝數的由媒介構建的「神話「從正面來講可以刺激經濟、豐富文化生活等等,但也會導致虛假需求、消費主義盛行,塑造出單向度的人、充斥著麻醉精神和社會順從。]
●路易·皮埃爾·阿爾都塞
阿爾都塞是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理論的提出者,又是結構主義思潮的當代代表人物,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代表作有《保衛馬克思》《讀資本論》等。
在讀馬克思的《資本論》時,他開創了「症候式閱讀」,主張採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從馬克思的著作中找出悖論和反常(即症候),藉此挖掘作家的潛意識結構。由此,他開創了「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並由此開創了「大眾傳媒文本分析方法」。
阿爾都塞的理論,指出了有關意識形態的新問題和思考途徑,有力反擊了傳統的重視經濟基礎的傳媒批判理論,為現代、後現代傳媒批判理論打下基礎,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法蘭克福學派和政治經濟學派,雖然都認為媒介隱含了意識形態,會在追求商業價值之外,對受眾進行意識形態控制,但他們並沒有具體明確指出媒介是怎樣植入意識形態,又通過什麼將其傳遞給受眾的。
但結構主義符號學做到了,羅蘭·巴特乃至霍爾、費斯克等批判學者,藉助結構主義符號學觀點,從符號生產意義的角度指出,意識形態被視為一種符號建構,由日常符號表現出來,符號意義必須和受眾互動才能傳遞,由此符號學從極為微弱的符號建構的層面,一直統構到宏觀社會結構層面。
因此,結構主義符號學的優勢在於文本分析和受眾解讀。它通過結構主義分析文本建構神話,再分析受眾如何與文本進行互動,從而受到文本暗含的意識形態影響,從而批判認為應當「去神話」。
符號學的方法由研究者個人操作研究成果,不能科學的檢驗,無法證實或證偽。具體來說:
符號解讀基於研究者的認知,卻忽略了受眾的立場和觀點(符號學者仍然強調文本暗含的意識形態強烈影響受眾,文化研究學派對此發展才指出受眾可以反抗);
符號解讀具有主觀性和任意性;
符號解讀脫離了社會環境,生搬硬套理論框架。
所以結構主義符號學意義巨大,但不是完美的,需要與其他方法配合才能突破局限。
1.類似於結構主義這種屬於新傳邊緣範疇的概念,能理解弄懂自然最好,實在還是不知所云的,果斷放棄!不然你會開始懷疑自己的!(真題有涉及的除外~)
2.只有68天啦,你開始看真題了嗎? 如果已經開始看了,就要速度練習寫題了哦。最近困擾大家的論述,給大家指路金芳學姐每周推送的論述專欄~還沒開始看真題的寶寶要抓緊咯!
3.根據自己學校的真題,抓重點背誦、練習,再查缺補漏。
4.堅持堅持再堅持!努力努力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