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展手記】
不一樣的煙火
——觀李傳真「暖陽——心的獨白中國畫展」
作者:張玉梅
庫爾貝說:「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未見過他」。
憑藉《民工》《工棚》系列拿下多項全國美術大獎,李傳真畫筆下的人物都是你我身邊的普通人,建築工、搬運工、保姆、鐘點工……他們不是聖潔的天使,他們就是散發著汗味的勞動者,他們樸實、勤勞、敦厚。這次展覽主角依然沒有變,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通人,他們似乎與你剛聊過天,打過招呼,熟悉而親切。
藏族老人(中國畫) 李傳真
《在路上》不同於前面幾幅農民工主題創作以墨為主、以色為輔、略顯灰暗苦澀的畫面基調,李傳真運用大面積紅色塊作背景,三名中青年農民工神採飛揚,闊步走在上工路上,樂觀自信,展示了新時代農民工的精神面貌。她畫了十年農民工題材,目睹了他們生活環境、保障體系的改善,子女可以在城裡入學,住宿條件由低矮的工棚變成了敞亮的板房,農民工的生存境遇有了質的變化。
這十年,李傳真改變了很多。她堅持看新聞,關注農民工的動態消息,她和他們交朋友,跟他們聊天,想到兒時的夥伴也有不少人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平添了幾許親切感。肯定他們的尊嚴,畫出他們的淳樸、善良和無助,這讓李傳真有了奔湧的創作衝動。儘管拍攝了大量照片,她在創作時提醒自己不要被照片束縛,學會減法,學會取捨,學會提煉,從寫形到寫神,捨去光影,這一段路走得辛苦,但走得執著,這十年的磨練與收穫,讓她化繭成蝶。
爺與孫(色粉) 李傳真
在路上(中國畫) 李傳真
直觸內心的作品,觀眾往往能與藝術家有感同身受的交流。照片似的圖解與再現,即使很美、很真,卻很難讓你愛起來,因為裡面缺乏生活,確切地說是創作者缺乏對生活的理解。《暖陽》《放學路上》《婆·媳》畫面來自於生活的點滴日常,八張水粉從不同角度展現了老伴之間、祖孫之間、鄉鄰之間的生活場景,畫面充滿濃濃的鄉情,他們是李傳真童年生活過的農場鄉鄰。回鄉寫生,她隨機擷取一些偶然的生活瞬間,正午時分老人在陽光下小憩,爺爺用電動車接孫女放學回家,婆婆媳婦一起接聽遠方進城打工兒子電話。這些場景,李傳真用溫暖的紅色調表現心靈深處柔軟、沉甸甸的親情。
《藏族牧女》《藏族老人》臉上寫滿了生活的烙印,有滄桑和無奈,也有渴望和追求。李傳真說,他們都是可親、可敬的人,是最入畫的人。現實主義題材中的「寫實」,不僅是對現實的「紮根」,也是一種「尋根」。作為一名女性畫家,卻能通過厚重、堅實的畫面結構表現出超乎尋常的動人力量,這與藝術家獨立觀察及對社會人生的深刻理解密切相關。
李傳真有學習油畫的經歷,又將寫意性帶入工筆,傳統工筆畫是白描加渲染,她的線條是通過無數次的積墨積色,色墨相融「擠壓」出來的,畫面色彩層次豐富。紀念碑式的人物塑造,突破邊界的構圖,她對線條、色彩和構圖的大膽突破和追求,顯示了她旺盛的藝術創新能力。當前工筆畫壇有過度技術化、以富麗取悅市場的傾向,她堅持自己的選擇,不迎合,不取巧,將靈感的觸角伸向生活,直面人生,直抒胸臆。
她的性格質樸而率真,與她的對談,你不用刨根問底,她一定會竹筒倒豆子般,清脆利落地不吐不快。她的人生歷經坎坷,卻開朗樂觀,她扛得住生活的起落,吞得下歲月的悲歡。她畫得痛快,畫得恢宏,畫得大氣。相較於很多女性藝術家筆下靈動婉約的筆墨情趣,李傳真的作品氣質更加拙樸而硬朗,善良而不失鋒芒,溫柔而有骨氣。
李傳真說感恩自己能有畫畫的技能,讓她廢寢忘食,也讓她心悅心安。她期待自己的作品從傳真變成傳神,描繪人世間不一樣的煙火。
《光明日報》( 2018年05月13日 10版)
[責任編輯:白麗克孜·帕哈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