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批判性思維被普遍確立為世界一流高校的教育目標之一,它也是學習和職場當中運用最多的高階能力之一,在人的決策思維,問題解決和邏輯判斷中,批判性思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美國,超過95%的高校領導和92%的企業決策者都認為21世紀的人才必須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我國新的高中課程標準也把批判性思維列為重點培養的核心素養之一。可以說,擁有批判性思維的精神和氣質,是成為一名合格現代公民的基本素養。
目前,在高校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以及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高度重視的背景下,我國一流高校也愈發強調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北京大學為例,近年來,多次面向校內本科生開展由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推出的《批判性思維測試》,以作研究參考。↓
中學生基礎知識與創新能力測評是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在國內唯一的測評合作單位。2018年1月,ETS官方授權中學生基礎知識與創新能力測評(以下簡稱「創新測評」)使用「HEIghten批判性思維測試」。從第二屆創新測評活動至今,已有超過數萬名中學生通過參加創新測評第二階段的「HEIghten批判性思維測試」獲取了批判性思維能力報告,其中批判性思維能力等級在中級及以上的同學還獲得了由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官方頒發的《ETS批判性思維等級證書》。
ETS批判性思維測試目前已受到了廣泛的國際關注。截止到2019年,該項測試已被國際多所高校使用,其中美國高校超過60所。中文版的批判性思維測試已經在我國40多所高校當中使用,其中就包括上文提到的北京大學以及清華大學等眾多名校。
▲2018年8月,測評組委會受邀前往位於美國普林斯頓的ETS總部共話教育。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成立於1947年,是世界上最大的非營利教育測試和研究機構,該機構在全球範圍內開展著每年1200多萬人次的考試,其中包括我們所熟悉的TOEFL、GRE考試等。
在此前兩屆創新測評第二階段學生的意見反饋表中,超過90%的學生對能夠參與批判性思維考試感到非常滿意,他們表示通過這一測試清楚地認識到了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並對今後的學習有了新的啟發。在測評組委會對部分獲得批判性思維能力高級證書的同學們的後續跟蹤調查中發現,他們在升入大學後也表現出了更為突出的學業成績和學術潛力。
毋庸置疑,隨著新高考時代的到來,我國一流大學的人才選拔也將更加重視包括批判思維、創新潛質等在內的中學生的綜合素質,並將它們逐漸融入到了高校自主選拔(如綜合評價)招生的評價體系中。
基於此,接下來我們希望通過詳細深入地介紹「批判性思維」的內涵、特點、歷史傳統和意義等,來幫助廣大中學生以及家長、老師們加深對「批判性思維」這一概念的理解,同時認識到培養和訓練學生這一能力的價值所在。↓
批判性思維的概念內涵
「批判的」(critical)源於希臘文kriticos(提問、理解某物的意義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斷的能力」)和kriterion(標準)。從語源上說,該詞暗示發展「基於標準的有辨識能力的判斷」。批判性思維作為一個技能的概念可追溯到美國哲學家杜威的「反省性思維」:「能動、持續和細緻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識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進一步指向的結論」。
「批判性思維」可以指技能和思想態度,它沒有學科邊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像的論題都可從批判性思維的視角來審查。它既是一種思維技能,也是一種人格或氣質;既能體現思維水平,也凸顯現代人文精神。
「批判性思維」也可以指建立在對客觀事實的理性分析基礎之上的一種客觀評估與理論評價的意願與能力。它不是感性的,更不會被毫無事實根據的道聽途說所左右。擁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善於發現辯論中的漏洞,並堅決反駁毫無事實根據或科學理論的觀點。
批判者性思維的關鍵點是人們能夠提出恰當的問題和作出好的推理以及論證的一系列相關的技能。這些技能必須結合日常思維,經過一定的訓練才能獲得。由於日常思維是緊密結合著內容的,是非形式的,因此,在進行批判性思維的時候,各門類知識的積累和掌握也十分重要。
當然,除了知道批判性思維是什麼,我們也應知道它不是什麼。「批判性思維不等於否定,而是謹慎反思和創造;批判性思維不等於論證邏輯,而是辯證認知過程;三、批判性思維不等於技巧,而是理智美德和技巧的結合。」(——董毓《批判性思維三大誤解辨析》)
批判性思維的歷史傳統
在西方社會,批判性思維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 2500 年前的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蘇格拉底承認自己本來沒有知識,而他又要教授別人知識。所以他教授給人的知識並不是由他灌輸給人的,而是人們原來已有的;人們已在心上懷了「胎」,不過自己還不知道。
蘇格拉底像一個「助產婆」,幫助別人產生知識。蘇格拉底的助產術,集中表現在他經常採用的「詰問式」的形式中。他以提問的方式揭露對方學說中的矛盾,動搖對方論證的基礎,指明對方的無知。
蘇格拉底的諷刺的消極形式存在著揭露矛盾的辯證思維的積極成果。蘇格拉底的批判性思維的實踐,被後來眾多的學者所傳承,這其中就包括記錄其思想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及希臘智者。這些學者都強調,我們所看到的東西與事情實質之間有很大的區別,只有受過專門思維訓練的人才能夠透過虛假的表面看到事情的實質。這個時期希臘智者的實踐,誘發人們進一步探求事情真相的需求。人們更加渴望理解更深的實質,他們進行系統的思考,通過各種途徑對些微的線索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調查。
▲ 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拉斐爾名作《雅典學院》,表現了古希臘人自由辯論的理性精神
在中世紀時期,系統的批判性思維傳統體現在託馬斯·阿奎那的著作和教學實踐中。託馬斯·阿奎那在理論闡述的各個階段都非常系統的思考、撰寫和回答來自各個方面的批判。阿奎那不僅提高了我們對人類潛在推理意識的注意,而且還讓我們意識到系統推理需要的重要性。阿奎那強調進行批判性思維的人並不總是對現有的觀念進行批判,而是只針對一些缺乏合理基礎的觀念進行批判。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15世紀和16世紀),大量的歐洲學者開始對宗教、藝術、社會、法律和自由進行批判性地思考。他們認為人類生活中大部分的活動都需要分析和批判。他們對問題的思考態度與蘇格拉底等古希臘學者不謀而合。
英國學者弗朗西斯·培根則明確地關注我們尋求知識時對我們思考的誤用。他明確指出人們不能任由思考的自由發展,人的思維有很多定勢。在他的著作《論科學的價值與發展》中,弗朗西斯·培根闡述了通過經驗來研究這個世界的重要性。他強調通過信息收集來研究世界的思想為當代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的書,被認為是批判性思維的最早著作之一。
在大約 50 年後,法國巨匠笛卡兒寫就了批判性思維的第二本重要著作——《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他明確指出思維必須清晰和精確。他提出,良好的思考必須建立在有根據的假設之上。他認為思維的每一部分都應該經得起質疑、批判和證實。
▲ 笛卡爾經典著作《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
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和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的研究同樣深受思想自由和批判思想的精神的影響。波義耳在他的著作《懷疑派化學家》中嚴厲批判了在他之前的化學理論。牛頓也提出了一種影響深遠的理論框架,該框架也對當時普遍接受的觀點進行了嚴厲批評,他甚至將批判的對象延伸到了哥白尼、伽利略和克卜勒。
▲ 牛頓經典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在批判性思維發展中,另一重大貢獻應該歸屬於法國的啟蒙思想家,這些人包括:孟德斯鳩、伏爾泰和狄德羅等。
他們的理論的前提都是如果人的思想能夠被嚴格的推理所約束,人們就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揭曉自然社會和政治社會的真相。這些思想家都注意到,要做到對社會批判,批判者必須首先認清楚自己在思想上的優勢和缺點。他們非常重視思維的訓練,他們進行交流的觀點都必須首先進行嚴格的分析和批判。他們認為,所有權威所提供的信息都必須經受住來自各方面的嚴格的推理和質疑。
18世紀的思想家擴大了批判性思維的概念體系。進一步發展了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並將批判性思維作為人類思想中的一種基本工具。當批判性思維應用於經濟領域,產生了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當批判性思維應用於對國王王權的傳統的批判,產生了《獨立宣言》;當批判性思維應用於人類思維自身,產生了西方哲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
在19 世紀,孔德和斯賓塞將批判性思維進一步擴展到人類的的社會生活領域。批判性思維應用於對資本主義問題的研究,產生了馬克思的《資本論》;應用於對人類文化的歷史和生物的研究,產生了達爾文的「進化論」;應用於對人類潛意識的研究,產生了弗洛伊德的研究成果;在文化領域中的批判性思維,導致了人類學研究領域的建立;應用於語言,它產生了語言學領域。
當然,批判性思維同樣曾生根於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
先秦時期,大思想家輩出,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等,皆能著書立說,而成一家之言,一度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等許多學派。他們的學說在中國思想史上佔有崇高地位,後世思想學派莫不淵源於此。
在這個時期,也誕生了被稱為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據悉,荀子曾經三次擔任過稷下學宮的「祭酒」,即學宮之長)
在學術上,稷下學宮以黃老為主兼容百家之學,多元思想並立,各家平等共存,學術自由,相互爭鳴,彼此吸收融合等多方面的特點。
彼時的稷下學者總是針對當時的熱點問題闡述政見。他們學識淵博,長於分析問題,在表述上旁徵博引,窮盡事理,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同時,由於稷下學者學派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案有異,而會競長論短,爭論不已。在論辯中,不僅充分展示了各自的理論優勢,而且使學者們也認識到各自的理論弱點,促使他們不斷吸收新思想,修正、完善、發展自己的學說。
▲ 稷下學宮論辯盛景,畫作來源:山東省文藝創作研究院美術館
最終,論辯促進了不同學術見解的思想滲透和融合,也讓稷下學宮在學術上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的形成,並使齊國稷下成為當時發展學術、繁榮學術的中心園地。
站在今人的視角,我們可以說諸子百家間盛行的論辯之風也充分顯示了批判性思維的運用程度。
此外,《禮記·中庸》中把傳統的治學方法概括為依次遞進的五步,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其中與批判性思維的含義最相吻合的是「審問」、「明辨」、「慎思」。這裡的「思」與批判性思維相類似。
步入20世紀後,人們對於批判性思維的的本質的理解逐漸變得更為明確。
1906 年,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威廉·格雷厄姆·薩姆納基于田野研究寫成了社會人類學著作:《民俗學》。在這本書中,他曾這樣寫道:「批判性思維是人類應具有的基本能力,男女都應該接受這種訓練。這是我們應對生活中的各種錯覺、欺騙、迷信的唯一保證。好的教育就是意味著能夠給予學生以良好的批判性能力的發展。任何科目的教師,如果他堅持給予學生以準確知識以及傳統的教學方法或者是對教學過程嚴格一致,這種教師很難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人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不應該過多地受到傳統的約束,人們應該能夠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相關的證據。」
1987年,美國哲學家麥可·斯克裡文和「批判性思維國家高層理事會」主席理察·保羅聯合撰寫聲明表示:「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智力訓練的過程,主動和巧妙地概念化、應用、分析、綜合和評估從觀察、經驗、反思、推理或溝通中收集或產生的信息,作為信念和行動的指南。在其示範形式中,它基於超越主題劃分的普遍知識價值:清晰度、準確性、精確性、一致性、相關性、合理證據、良好理由、深度、廣度和公平性。它需要檢驗所有推理中隱含的那些結構或思想要素:目的、問題、假設、概念、經驗基礎; 推理導致結論、影響和後果、來自其他觀點的反對意見和參考框架。」
結語
總之,儘管學界目前對批判性思維的定義暫時未有的統一的標準,人們對批判性思維理解和解釋的側重點也各不相同,但在對批判性思維的性質和作用的認識上卻沒有太大的分歧。
另外,「批判性思維」雖然是近現代以來才有的概念,但回眸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有無數先賢名家早已將其運用發揮,他們憑藉這種技能或人格在自然科學、人文社科等學科領域取得了極其突出和開創性的成就,進而改變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如今面臨著的是一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企業、國家間競爭異常激烈,人類生活方式日新月異的時代,這個時代最需要的無疑是創新型人才,作為創新實踐的前提條件,批判性思維能力將是廣大學生、青年乃至所有不甘於被時代落下和淘汰的人們都必需學習和具備的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新時代新形勢,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教育和學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這無疑給高校、高中等教育機構的人才選拔及培養模式的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給廣大教育工作者們教育方式、方法的轉變帶來了啟示。
相信在新的教育評價方式的引領下,在新高考改革和高校招生制度的不斷完善下,未來之中國將會湧現出更多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素養突出、綜合素質全面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