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邵強進博士(復旦大學哲學院黨委副書記,中國邏輯學會副秘書長,上海市邏輯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博士生導師、教授)在南京大學召開的「長三角邏輯論壇」上作專題報告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至今仍歷歷在目。特發邵強進教授發表在《中國考試》上的此文,以緬懷邵老師對哲學、邏輯學等學術領域的特殊貢獻!
邵強進:關注思維創新的理性基礎 加強邏輯思維的能力測評——「邏輯思維能力測評與培養學術研討會」述評
作者:邵強進,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摘要:由《中國考試》雜誌社與中國邏輯學會聯合主辦的「邏輯思維能力測評與培養學術研討會」圍繞邏輯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測評與培養展開研討,旨在引起社會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提升學生的科學理性素養,為創新型人才培養奠定基礎。基於會議內容,從邏輯思維能力的測評與培養途徑、邏輯思維能力與批判性思維的關係、選拔性考試中的邏輯思維能力試題設計等方面綜述專家觀點。
關鍵詞: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思維能力測評
邏輯思維是創新思維的前提和基礎,是創新型人才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由世界500多名教育家列出的16項最重要的教育目標中,「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排在第二位。相較西方,我國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視程度相對較弱。隨著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步伐的加快,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提上議事日程。2019年4月20—21日,由《中國考試》雜誌社與中國邏輯學會聯合主辦的「邏輯思維能力測評與培養學術研討會」旨在通過學術界的研討,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為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搭建平臺。
1.邏輯思維能力是思維能力的基礎,體現個人的綜合品質,是創新的關鍵
邏輯思維能力是思維能力的基礎,是思維創新的關鍵。與會專家在肯定邏輯思維能力重要性的同時,對當前學界中一些混亂概念作出澄清。南開大學翟錦程認為,當前關於邏輯思維能力測評存在概念模糊、認識不準、方法缺乏體系化、途徑有待多樣化等問題。邏輯思維能力測評與邏輯知識測評是2個不同的問題;前者不需要專門的邏輯訓練,如果有更好;後者則需要專門訓練。目前的邏輯思維能力測評主要有2種途徑: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學校教育的課程測評;國家選拔人才的水平測評。這2種途徑之外的其他途徑如何納入測評體系,還需要在實際測評中進行探索,可以借鑑國外高中、本科、研究生選拔的測評體系與方法。這裡關鍵還是要回答邏輯思維能力培養與邏輯教育的幾個問題,包括邏輯在知識體系、教育體系中處於什麼位置、起什麼作用,邏輯思維能力測評是否需要測試邏輯知識,等等。
從邏輯在知識體系中的作用來看,邏輯思維是以概念、判斷、推理等作為基本的思維形式,遵循思維基本規律和規則,其核心是進行嚴密的推理和論證。中國社會科學院杜國平認為,基礎教育階段正是一個人邏輯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進行邏輯思維培養,對一個人一生的思維品格可以說具有培根鑄魂的作用。因此,必須充分認識邏輯思維培養的價值,積極構建邏輯思維培養的理論體系,並融貫於各學科的教學之中,在測評中明確能力和目標導向。
思維能力是創新的基礎,是創新型人才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廈門大學黃榮彬認為,思維知識是思維能力的前提,不具備思維知識就不具備思維能力,思維能力測試需基於思維知識,邏輯學教育是傳授思維知識的基本途徑。長期以來中國教育體制中邏輯學教育的缺失已造成了不良後果,這種狀況亟待改變。鑑於知識與能力的邏輯關係,應當首先做好邏輯學知識的教授和普及,為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打下堅實基礎;在測試方面,思維知識測驗為先,思維能力測評為後。
由於邏輯知識的重要性,國內不少大學都開設了邏輯相關課程,大學邏輯教育經歷了從重視邏輯知識到強調邏輯能力的轉向。四川師範大學林勝強認為,我國大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測評,經歷了4個轉向:一是從邏輯知識掌握程度的測評、邏輯知識的傳授,到邏輯思維能力的測評和培養;二是從邏輯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測評、邏輯基礎知識的教授,到邏輯思維方法的教授和掌握程度的測評;三是從傳統邏輯思維能力的測評和培養到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測評和培養;四是從邏輯理論知識講授和掌握程度的測評,到邏輯運用(研究)能力的測評和培養。在大學生和研究生邏輯思維能力測評與培養過程中,要堅持「教學與研究相結合」,教學測評與研究考查相結合。
對於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視,反映在大學本科教學理念上,則是近年來通識教育的不斷普及與推廣。復旦大學邵強進認為,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是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復旦大學一年級新生相關測試的分析,指出大學邏輯教育要把西方先進思維方法的引進與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結合起來;要在強調邏輯形式必然性的同時考查邏輯方法自身的人文特徵;要在邏輯學大眾化普及的戰略背景下展開邏輯前沿研究與西方對話;要把精深、前沿的邏輯專業研究與邏輯應用的一般化教學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因應邏輯知識教育轉向邏輯能力培養的教育理念,浙江大學金立介紹了浙江大學提升大學生邏輯素養的路徑探索與實踐,主要包括:在教學設計中,密切聯繫生活實際,將邏輯學理論具體化,使理論教學與社會生活相互結合,充分體現「有理、有趣、有用」原則;在教學方式上,實現課堂與課外相結合,強化師生互動式教學,寓教於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激情,提升學生的邏輯素養和邏輯思維能力,實現從K模式到KAP模式(K指知識,A指態度,P指實踐)的轉換;在測評方法上,提出「四個結合的綜合測評方案」,將課內學習與課外研究結合起來,將考試成績與研究能力結合起來,將期末成績與平時成績結合起來,將學習態度與學習成績結合起來。
重視邏輯思維能力的測評與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一方面需要在教學與課程設置上進一步改革探索,另一方面相關課程改革的效果有待科學的測評方法來體現。就前者而言,北京師範大學郭佳宏提出基於文字邏輯推理能力培養的高校非專業邏輯學教學探究,保利戰略研究院王希巖就國內邏輯思維教育課程設置提出商榷,華南師範大學趙藝提出構建高校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的探索與思考;就後者而論,北京外國語大學孫桐提出英語多項匹配題對大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價值,北京郵電大學李亞傑探討邏輯思維能力在知識傳遞中的效果,中央民族大學劉士哲以思想政治課為例分析了邏輯思維能力測量效度與教學因應。這些研究都是有益的探索。
2.邏輯思維與批判性思維關係密切,但有不同的側重點,前者是後者的基礎
邏輯思維與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又譯審辯式思維)密切相關,但又有顯著不同:邏輯思維側重於思維形式結構的證明力,關注有效性問題;批判性思維側重於構建實際論證的說服力,關注可信度問題。在從單純的邏輯知識教授到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轉變過程中,批判性思維能力教育作為一種後起的教學新模式得到了不少專家的認同,但需要注意的是,知識是能力的基礎,批判性思維應該以邏輯思維為前提,重視批判性思維的同時不能忽略邏輯教育。
經過多年探索與討論,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強化批判性思維能力已達成社會共識。然而南京大學張建軍發現,在當前關於批判性思維教育的討論中,出現了淡化邏輯教育的趨向,其表現形式是「兩個反對」:一是反對批判性思維教育中的邏輯主義觀念,二是反對批判性思維教育的邏輯取向。在此影響下,出現了批判性思維課程衝擊邏輯基礎教育的現象。他認為,基於對形式理性在當代社會文化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和我國邏輯基礎教學仍然十分薄弱之現實的認識,如果不努力澄清邏輯與批判性思維關係上的種種誤視與錯解,導致離開邏輯之根基談批判性思維,則無異於捨本逐末、緣木求魚。因此,需對上述「兩個反對」觀念進行系統性反駁,要在高階認知視域下開展批判性思維教學與研究,強調批判性思維教育的邏輯根基。
從邏輯角度看,理性地決定相信什麼或做什麼主要通過對論證(arguments)的識別、解釋、分析、評估與建構來實現。華東師範大學晉榮東認為,向學生講授如何識別、解釋、分析、評估與建構論證就構成了批判性思維教育的主要內容;但批判性思維不能還原為規則——不論是形式的、實質的抑或是一般的規則,僅僅依靠規則難以有效進行批判性思維,難以充分實現對論證的識別、分析、解釋、評估和建構。為了恰當使用規則,我們需要康德稱作「天賦機智」(mother wit)或「明智」(good sense)的判斷力和技巧。因此,德爾菲報告(Delphi Report)中「批判性思維」的定義就應該更為準確地譯作:批判性思維是有目的的、反思性的判斷力,它表現為通過對證據、概念、方法、情境和標準給予縝密而公允的考察來決定相信什麼或做什麼。
傳統的形式邏輯或者邏輯學教學,偏向於知識傳授,邏輯與批判性思維課程的教學必須在傳授相關知識的基礎上,著重能力培養,這就要加強案例教學和討論式教學的力度。在這方面,中國人民大學楊武金做了積極的嘗試。他認為:討論式教學應該是邏輯與批判性思維課程教學的重要教學方式,很多邏輯規則、邏輯概念、邏輯問題都需要結合案例來進行討論式教學;教學過程不能總是老師自己說,還需要多讓學生來說,組織學生開展演講和辯論;中國大學課堂中缺乏討論和辯論,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是一個需要加以改變的狀況。
為了解當前國內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基本水平,廈門大學黃朝陽對美國《加利福尼亞批判性思維技能測試—2000》中的問卷進行了修訂,以此對國內高校的數千名學生開展了問卷調查,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強我國邏輯學教育的設想和建議,主要包括:
1)改革高考制度,寓邏輯知識於高考之中。可採取的措施有:其一,高考語文的作文命題和評閱工作應由邏輯專家負責,確保作文考試的邏輯質量;其二,高考中增加思維能力測試,考查批判性思維能力。
2)改革中學課程,讓邏輯學走進中學課堂。專門列出以邏輯知識為基本內容的「議論文寫作」知識模塊,把邏輯知識直接融合到語文教學中去。
3)改革大學課程,加強邏輯通識教育。可考慮:其一,目前條件較好,即邏輯師資力量較強的高校,對全部新生開設邏輯必修課;其二,目前條件較差,即邏輯師資力量較弱的高校,對新生只開邏輯選修課,待條件成熟時,文科生必修邏輯課,理科生選修邏輯課;其三,爭取若干年內,全部師範生必修邏輯課,並實行教師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制度。
邏輯思維與審辯式思維的區別有如哲學家圖爾敏所說的「工作邏輯」和「實踐邏輯」的差異。審辯式思維這一譯法的倡導者北京語言大學謝小慶介紹了美國教育改革從小布希政府的「一個都不能少」(NCLB)到歐巴馬政府的「每個學生都成功」(ESSA)的理念轉變,即以「達標+成長」的概念取代了原來的「達標」概念。他結合清華大學開設《寫作與溝通》必修課程的實踐,強調了成長評估的重要性,分析了當前各種成長評估方法的技術難點,並展望了成長評估在未來選拔性考試中的應用。他特別提出審辯式思維試題與邏輯推理試題的區別,即邏輯推理試題所關注的是形式邏輯,審辯式思維試題所關注的是實質邏輯;因此,對相同的問題,如果強調的方向不同,可能出現不同的答案。
與會專家對批判性思維的討論非常廣泛。其他相關主題還有,西安交通大學王偉基於心理學研究的相關結論,介紹了一種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綜合教學方式,即講授—交互—反思的教學;教育部考試中心巫陽朔分析了高考政治對批判性思維的學科化測試路徑與方法,天津教育考試院陳暢討論了批判性思維與情感思維在高考文科類考查中的衝突與協調,長沙鐵路一中覃永恆討論批判性思維測評和培養的路徑,中央財經大學史璟分享了對中國學生批判性思維特質的研究成果,湖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吳誠探討了高職生批判性思維測評與培養,中北明德測評技術研究院孫夢格提出了跨文化交際情境中的審辯式思維測評,等等。
3.高考等選拔性考試中應專門設計考查邏輯思維能力的相關試題
儘管學界對邏輯思維能力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相互關係與內在區別尚有一定爭議,但目前在我國高等教育的選拔性考試中,已經添加了不少邏輯思維能力或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測試內容,如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工商管理碩士聯考中有邏輯推理的考試,公務員行政能力測試中也有邏輯推理或邏輯判斷的相關內容。目前,學界有很強的呼聲,希望重視邏輯思維能力測評,把邏輯思維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綜合品質在高考中加以考查。
21世紀以來,教育部一系列政策凸顯了語文學科的重要性,甚至有人聲稱「語文為王的時代已經到來」,以後所有科目將考查語文水平,確切地說是考查閱讀水平。語文學科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考查始終與閱讀能力、表達能力緊密結合在一起。教育部考試中心趙靜宇認為,回顧高考語文歷次改革中對邏輯思維能力的要求發現:20世紀80年代,中學語文曾在高考語文科的改革過程中,要求將邏輯和語言中的詞彙、語法、修辭和篇章結合起來作為單維知識來講授;到90年代,邏輯知識從教學大綱中消失,僅作為「知識與能力」組合的一部分;到21世紀,強調與邏輯思維能力有關的探究能力,突出了思維的綜合品質。她提出,在當前的高考語文改革中,應該在考查思維品質方面發力,對試題試卷進行全方位的優化,提高邏輯思維能力考查的實際效果。
近期,國家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共同制定了《關於加強數學科學研究工作方案》,強調基礎數學需要獲得國家更多的投入;而邏輯與數學的關係非常密切,20世紀初,西方學者曾嘗試將數學還原為邏輯,一定意義上說,對數學能力的考查,也包含對邏輯思維能力的考查。教育部考試中心任子朝認為,歷次高考有關數學科的考試大綱都強調數學在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的定位和作用,邏輯思維能力一直是數學科教學的首要目標,同時也是高考重點考查的能力要素。他提倡高考數學科的試題設計應增加新的內涵,把邏輯思維能力列為數學學科關鍵能力來考查,要求學生會對問題或資料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會用演繹、歸納和類比進行推理;能準確、清晰、有條理地進行表述。他建議在高考數學科的題型設計中,探索邏輯思維能力考查的規律、方法和創新要求,積極在試題中設置日常生活情境,開發多選題,增加開放題和探索題,設置結構不良試題,提高對語言表達的要求。
本次論壇涉及高考的研究論題還有:北京教育考試院張青華討論了邏輯思維能力在高考中的選拔作用,上海光明中學黃華獻提出自覺發揮高考作文對邏輯思維能力的評價作用,教育部考試中心郭學恆探討高考生物對邏輯思維能力的考查,等等。這些都顯示出邏輯思維能力作為基礎性能力的重要性。 隨著邏輯思維能力測試在高考中的重要性提上議程,高中階段開展邏輯思維能力教育的嘗試也十分引人關注。在這方面,有的學校已經開始了有益的嘗試,南京中華中學徐飛介紹了該校從獨立課程與學科融合的角度加強高中生批判性思維培養的經驗,河北固安中學孫和交流了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方法。
除了高考,在其他選拔性考試中,邏輯思維能力的測評與培養也受到不少專家的關注,就邏輯思維能力在研究生考試及公務員考試中的重要性、題型設計及相關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上海交通大學陳先元分析了邏輯素養、語文素養及其測評,上海財經大學張覺探討了分析性寫作在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中的選拔作用,教育部考試中心戴一飛介紹了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考試邏輯思維能力測試設計思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蘇向榮提出了公務員考試試題的問題診斷及改進建議,等等。
4.總結與展望
邏輯思維與批判性思維體現的是個人思維的綜合品質,在國外各種能力測評、選拔錄取的操作過程中,這2項能力都受到特別關注。近年來,我國在高考等選拔性考試中,開始重視邏輯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在此背景下,這次全國性的邏輯思維能力測評與培養學術研討會吸引了眾多學者積極參與,既反映了當前邏輯學研究、批判性思維研究的關注熱點,也體現了教育考試部門對相關問題的關注。
在學術研究層面,高等教育中的邏輯研究與教學依然是核心,鑑於中國傳統思維中形式理性的缺失,加強形式邏輯研究,普及邏輯理性,為科學創新提供堅實的方法論基礎。在與西方文明的對話中,邏輯理性將成為一種共通的渠道,有必要將中國傳統思維中的價值理性與邏輯理性相結合,從而進一步體現中國傳統思維的特色,並加以自我改造。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對於提升社會大眾的科學素養有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
邏輯理性的培養與普及需要與批判性思維方法的推廣相結合。目前,國內大學中邏輯課程設置有待進一步梳理,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更需要相應於不同的專業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在其中,既要注重邏輯基礎知識的傳授,也要關注思維能力的培養,鼓勵嘗試開設邏輯應用課程、批判性思維課程,學而有得,用則有術,知識與能力並行不悖。
邏輯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與相關能力測評緊密聯繫在一起,做好科學、規範的能力測評非常重要。多年來,我國在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公務員招錄考試中已經積累了一些有關邏輯思維與批判性思維能力測試的經驗,與會專家呼籲,作為一項基礎能力,在高考中適當借鑑這些經驗,引入相關思維能力測試正當其時,這也是提升社會大眾科學素養、社會總體理性素質的一個關鍵環節。
總之,本次會議為邏輯思維能力測評與培養學術研究搭建了一個良好平臺,希望學界以此為契機,進一步開展邏輯思維能力測評與培養的學術研究;邏輯思維能力測評與培養需要中國邏輯學會聯合各界有識之士共同關注,在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考試選拔等多個層面深入研究,使測評實踐合理化、能力培養科學化;在各級各類教育中注重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立足長遠、利在千秋的大事,期待國家有關部門進一步出臺相關政策,加強邏輯思維能力測評和培養,提升學生的科學理性素養。
(來源:《中國考試》201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