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基於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區名單公示,朝陽區成為北京市入選的5個區之一。據悉,從2000年起,朝陽區便開始教育校園網、城域網建設,現已實現100%公立學校接入教育城域網,學校出口帶寬達到1.25G。近年來,朝陽區教育系統在區域教育平臺建設、5G技術進校園等方面,從技術、理念等層面為教學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朝陽區多所學校嘗試信息化教學,開設VR互動課堂、電子書包等,讓孩子們高效學習、個性成長。
疫情期間,北京市中小學生居家在線學習,為了保證學生在家不停學,朝陽區實驗小學的老師們積極備課,錄製並上線了各學科「V課」,朝陽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近萬名學生共享「V課」資源。「我校V課以視頻為主,同時讓學生們利用校園網中『美術館』『實踐助手』等功能學習知識、上傳作品,互評、點讚進行互動。」朝實老師介紹,V課上線後,學生們可以通過線上學習的方式,在保證進度的前提下,豐富學習形式多樣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實,對於朝陽區實驗小學的師生而言,利用手機、電腦等進行在線學習早已不陌生。早在2014年,朝陽區實驗小學便率先在朝陽區開展了網絡互動教學探索,建立並完善校園網絡,開展「電子書包PAD」課程實驗。
「『電子書包』是智能教育的形象化說法,是藉助平板電腦等可攜式電子終端設備和平臺進行授課、實驗、作業、考試等各種教學活動,是一種具有閱讀電子課本、管理學習資源、記錄個人學檔功能,具備支持各種有效學習方式的個人學具和交互式學具。」朝陽區實驗小學相關負責人介紹道。該課程利用E-ink電子墨水技術,在最大限度地保護學生視力的同時,為學生、教師、管理者提供便捷的應用環境和豐富的資源,為學生「深度學習」「個性化學習」和即時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創造條件。
在朝陽實驗小學,基本上每周每一位教師都要上一節PAD課,在課堂上使用電子書包逐步成為常態,在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教師的帶動下,科學、綜合等學科教師也把PAD融入到自己的學科中,極大地開發了電子書包的功能。
此外,2019年底北京市首個5G網絡下VR教學服務項目也在朝陽區實驗小學投入使用,學生們戴上VR眼鏡,藉助5G網絡及VR移動終端設備,可以隨時隨地給學生帶來前所未有的虛擬化學習場景,讓學生在虛擬的多維空間中自由想像、創造、探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體驗多種、多形式的學習場景,用科技為學生成長賦能。此項目還將在北京中學等5所實驗校先行試點。
「從之前的粉筆畫、黑板擦,老師講、學生聽,到現在的VR互動、電子書包,變化不可謂不大。」朝陽區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網際網路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許多教師們此前對課堂的想像變成了現實。據介紹,朝陽區現已建成一套高性能、高可靠的數據中心,朝陽教育系統擁有兩址三機房,總面積達495平方米。其中,網絡及安全設備80餘臺,物理伺服器309臺,存儲資源6.6PB。截至目前共完成了近300所學校、17000多個無線熱點的中小學無線網絡建設工作,為朝陽各校藉助網際網路開展各類教育活動提供了帶寬技術保障。
為進一步助推教學改革,朝陽還建設了支撐泛在學習的「朝陽在線教育雲」平臺,平臺模塊包括聚課網、課程網、在線教育、學業診斷等,構建了獨具特色的區域課程體系和虛擬課堂空間,為師生開展學習微課、做練習、交流等活動,進行課堂測試、單元測試、期中期末考試等學業診斷提供保障。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朝陽在線教育雲平臺供給資源,支持了全區中小學生的居家學習。
「縱觀近年來朝陽課堂的變化,信息化無疑是一大亮點,信息化使教育擁有更加開闊的格局,使教學內容更加包羅萬象、使教學方式更加融合,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做科學的啟蒙,可以讓他們更加熱愛科學,熱愛創新,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朝陽區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朝陽教育系統不斷完善網絡建設,持續增加帶寬和容量,課堂學習愈發高效,課下溝通愈發便捷,最終受益者將是學生。
文/記者 王成
通訊員 趙豔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