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高燒出汗如何處理?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這不是一個醫學問題,而是一個生活常識。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選需要了解發燒為什麼會出汗。
發燒
發燒,是指內源性致熱源,最終環節主要是前列腺素,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下丘腦,調高了調控體溫的「調定點」的溫度,從而導致體溫升高的生理機制。
就如同,冬日,我們調高了空調設定溫度,就會啟動空調製熱機制來升高室內溫度一樣。
在人體,制熱機制首先是收縮皮膚血管,降低皮膚溫度,也就降低了皮膚與環境的溫度差。減少散熱從而使得體溫升高。
這個階段,我們的皮膚就會發白,發涼,我們也就會感覺到寒冷。
如果被調高的調定點溫度與基礎體溫差距大,僅依賴皮膚血管收縮尚不能快速升溫達到調定點溫度,身體就會啟動快速產熱機制。
這就是骨骼肌陣發性痙攣的所謂寒顫。
寒顫是一種極度高效的產熱機制,全身寒戰所能產生熱量的效率是平時狀態下的500倍。
——這就是為什麼,體溫顯著升高的高熱往往反而會出現怕冷,寒戰的道理。
這個階段,被稱為發燒的體溫升高階段。
體溫上升到調定點溫度上下,升高體溫的機制被終止,我們就不再會寒顫,也不再感覺到寒冷。
通常,體溫會在調定點溫度上下維持一段時間,這個階段被稱為發燒的體溫平臺期。
如果內源性致熱源產生減少,調定點溫度下調,那麼,體溫就高於調定點溫度,就會啟動身體的降溫機制,就如同夏日我們調低了空調的設定溫度,空調會啟動制冷機制來降低室溫一樣。
人體降低體溫首先是通過擴張皮膚血管,升高皮膚溫度來加大向環境的熱量散失。這時,皮膚就會充血發紅,我們就會感覺到熱。
高燒狀態下,如果調定點溫度被下調幅度大,僅依賴皮膚血管擴張還不足以及時散熱,人體就會啟動快速散熱機制,即出汗來加大散熱力度。
由於熱量散失加快,體溫也就會迅速下降。
這個階段,被稱為發燒的體溫下降期。
小兒高熱體溫下降階段應該怎麼處理?
可見,小兒高燒出現出汗意味著發燒進入了體溫下降期,出汗是為了快速降低體溫。
這個階段我們應該怎麼照顧孩子呢?
第一,由於已經進入體溫下降階段,不再需要使用退燒藥。
第二,體溫下降可以通過輻射、對流,傳導,以及需要時的出汗實現。為了幫助儘快退熱,需要儘可能除去覆蓋在孩子體表阻礙以上散熱途徑的任何物體,儘可能穿單薄衣服或者裸露身體皮膚;同時,要開窗通風,增加室內空氣對流。
第三,如上說述,出汗是最高效的散熱機制。
汗液是如何幫助散熱的呢?
並不是說出汗本身就會散熱,而是通過汗液在皮膚表面蒸髮帶走熱量。
研究已知,每1克汗液在皮膚表面完全蒸發可以帶走580卡熱量。
如果汗液通過流淌離開皮膚,或者被擦掉,則不能帶走熱量。
因此,高熱出汗時,應該儘可能讓汗液在皮膚表面停留更多的時間,也就會有更多汗液從皮膚表面蒸發,從而帶走更多熱量,有利於更快降溫;不要輕易擦掉孩子身上的汗液。
第四,及時補充水分是這個階段,乃至整個發熱性疾病期間最為重要的護理措施。
我們知道,汗液就是體液(包括血液),而一個人的體液量是有限的,特別是小兒的體液量更有限。
發熱性疾病期間,不僅出汗可以丟失水分,還往往伴有嘔吐,腹瀉,飲食不佳等因素導致水分攝入不足和丟失過度,造成脫水。
研究已知,無論是單純丟失水分增加體液滲透壓,還是水分和電解質一起丟失造成體液/血容量降低,都會大大降低出汗率,影響體溫下降階段的散熱。
因此,整個發熱性疾病期間,尤其是退熱出汗階段,和足量的水及時補充體液都是最為重要的護理環節,切不可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