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教師職業倦怠的真面目,看「光頭校長」如何破解職業幸福密碼

2020-12-17 小對勾教育
光頭校長在小對勾教育周五開講

萬事皆有因果,有偶然,有必然。從1984年開始做學生,1997年開始做老師,到2009年做副校長,2012年做校長,如此經歷於我,就人生軌跡而言是「被選擇」的偶然,就生命形式的選擇而言是價值觀的必然。

人生之路千萬條,為何選擇做老師?或許是因為一路走來,心中有一顆溫暖的種子,讓我長成了老師的模樣;生命的姿態萬千樣,又為何選擇做校長進而又「絕頂」成了「光頭校長,可以肯定地說,我想溫暖每一個走進教育場的生命。

一、學生時代:陽光燦爛的日子

溫暖的種子是什麼?就是那個被叫做「幸福」的教育記憶。忘記了是誰說的了,「教育是什麼?當老師教的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於我而言,最初的「教育」記憶就是幸福,是老師和學校給予的暖暖的幸福記憶。

記憶裡,那是綿綿秋雨後難得的一個陽光燦爛的清晨。座落在田野中的校園裡書聲正琅琅,突然,操場的高音喇叭喊開了:同學們,今天上午不上課了,我們去村後的山上野炊,請大家馬上回家準備鍋碗柴火和大米蔬菜,半小時後到操場集中。校園裡一下子安靜了下來,靜得只有藍天下,大樹上,鳥兒的啾啾聲。約摸半分鐘後,一陣呼嘯聲裹挾著歡快的人流,潮水般湧出了教室,湧出了校門,轉眼又只剩下撲翅飛向豔陽的嘰咕雀兒。

這一天,從家裡帶了什麼我早已記不得了,只記得這個早晨的陽光特別溫暖,還有小夥伴們一個個瞧著別人的花貓臉放肆地大笑。在這所鄉村小學,還有很多放肆的畫面,瘋狂的記憶。

每個學期開學的時候,黃土的操場上,野草瘋狂地長,瘋狂到「風吹草低見野孩子」。比野草更瘋狂正是我們這班野孩子,因為開學典禮後歷來是要全校師生一起動手拔草地。一叢叢草拔起,拔起野草帶出泥,也帶出了螞蚱、田鼠和各種蟲兒。

每隔一個月,挑一個有太陽的日子,照例是要全校大掃除地——就算是泥巴地的教室,大掃除還是必須要開展的。男孩兒分作兩撥,一撥顯示肌肉,從教室裡往外扛桌椅;一撥顯示「武功」,學著少林和尚,兩手拎著水桶,去村口的水井裡大水。女孩兒也分兩撥,拿板刷的刷桌椅,只恨沒刷出桌板的木筋來;拿抹布的攀著鐵柵欄爬到窗上擦玻璃,恨不能把玻璃卸下來擦。

一時間,水花四濺,陽光折射出無數的彩虹,放肆的尖叫聲、瘋狂的歡笑聲滿溢過學校豁了嘴的圍牆,在田野裡蕩漾。

那時候,我們都會念一句順口溜:「我們有個破學堂,老師教我們捉蝦蟆。」真的捉蝦蟆倒也不至於,但是各種有趣的活兒真不少。

那時沒有垃圾分類,全校垃圾都堆在小平房後面的垃圾坑裡。於是,每個周六,我們便輪流著從家裡扛來鋤頭,挑來畚箕,快活地挑垃圾。垃圾堆裡經常能挖出品相還不錯的鉛筆、橡皮,更重要的是能挖出不少的蚯蚓,這可是我們釣魚捉蝦的好餌料。

那時的教室是土木結構的平房,牆壁經常有窟窿,地面也常常被桌椅甚至我們的腳後跟刨出一個個坑。於是,每天,總有人會從外牆外的農田裡搬來泥塊,把牆洞不上,把地面找平。

農田不僅為我們提供「建築材料」,還是我們的遊樂場。我們在收割後的地裡壘碉堡打「泥仗」,用泥巴捏泥塑「過家家」,踩著稻茬子打排球,放飛用試卷糊的紙風箏,甚至在坑坑窪窪的地裡比賽滾鐵環。

那時星期六也上課,每天的課不多,通常上午、下午都只有兩節課。放學了,同學們也不急著回家,拿著用玻璃片按在「小人書」上描的「電影片」,對著牆壁放電影。用塗滿墨汁的玻璃片觀察太陽(這個方法是從《自然》老師那裡學會的。有一次,上課的時候剛好趕上日食,《自然》老師就在廣播裡喊著,讓同學們把「大字課」上用的墨汁塗在玻璃片上,看「天狗吃月亮」。)

那時候的老師都是80年代畢業的中師生,一個個多才多藝。老師們會一甩手就畫出一幅中國地圖,能背著黑板邊講課邊寫出一手漂亮的粉筆字,還會在課堂上教我們粗著嗓子演老黃牛說話,捏著嗓子演小壁虎說話——我就是因為分到黃牛的角色,被小夥伴們取了個「老黃牛」的外號。

老師們課上帶著我們玩,課下也像老母雞帶小雞一樣帶著我們。那時候,老師經常家訪,走一家,身後多一個同學,走一家,身後多一個同學,挨家挨戶走過來,身後的隊伍就像老鷹捉小雞一樣。

那時候的假期作業很少,也沒與補習班,老師就鼓勵我們去賺錢。小夥伴們會把自己珍藏的「小人書」湊在一起,在村口擺書攤,看圖一分錢一本,看字兩分錢一本;也會相約摸魚捉蝦賣冰棍,掙來的錢買書買鬧鐘。記得我的第一臺鬧鐘就是五年級那個暑假賣冰棍賺來的。(整整兩個月,頂著烈日走村串巷,自己沒捨得吃一口,硬是賺了17塊錢。)

二、我當「孩子王」: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帶著燦爛的記憶,我從鄉村小學考進了鎮上的初中。小學時暖暖的回憶,讓我快樂地抵擋過了上個世紀最初的「題海」時期。

三年的初中轉眼過去了。我也面臨著人生的第一次選擇。填志願時,我選擇了「師、重、高」的志願組合。老師對我的選擇很覺得惋惜——那時師範的錄取分數比重點高中要高,以我的成績,填報這種師範優先的志願,就是主動放棄了以後考大學的機會。

上了師範我才知道,有一首歌叫做《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我的確是主動放棄了上重點高中再考大學的機會,我對上師範學校甚至有點迫不及待。因為上了師範,我就轉成了居民戶口吃公糧了,這在我們農村,那可是老師才有的資格啊。其實,我最迫不及待的並不是這糧票和跳農門,而是我太想當老師了,像我的老師教小時候的我們一樣做老師,那多好啊!

海量知識取之不盡,海量知識逝者如斯,唯有記憶不能忘卻。當了老師我才知道,我為什麼迫不及待想當老師,因為生命的厚度取決於記憶的溫度,幸福的人生因為幸福的童年記憶;因為我真的喜歡,我要像我的老師一樣,留給孩子們一些不能忘卻的記憶。

做老師二十多年,因為各種需要,我常寫「教育自傳」,然而最多的記憶還是和我的孩子們一起度過的課堂以外的那些事兒。這些記憶,也留在了我的親愛的孩子們的心裡。

學生山永說:這個大學剛畢業的語文老師不只是教師,更像個體積大點的孩子;他不是想教我東西,而是和我一起玩。他會玩,玩得比我好,所以我聽他的,跟他玩讀書,玩寫作,玩書法,玩演講,玩詩歌,玩表演,玩體育……

就連枯燥的大掃除在他的指揮下也像在打水仗:捏著水管衝刷地面和夥伴,一不小心自己溼了大半,濺起的水花飛舞在夏天的陽光裡,笑得前仰後翻。

學生何靜說:語文課是最最有趣的,常像是一場場「武林大會」:古靈精怪的小孩子們高舉著雙手輪番上陣,各顯神通、七嘴八舌,時而遊戲、時而表演、時而講故事、時而爭論不休。課堂內的四十分鐘總不夠用,不知不覺就溜個精光,可小孩子們卻還想著繼續。現在想來,暢快發言、獨立思考的習慣就是那時養成的。

現在,我們中的一些成了記者、編輯、警察、律師、攝影師、剪輯師、設計師……各自從事著最喜愛的職業。徐老師特別高興,說這些職業都「關乎心靈」,還逢人便誇:「我那幫學生喲……」儼如老父炫耀犢子的自豪感。

孩子們記得的這些事,在我的記憶裡若隱若現,我記憶裡的那些事,不知道孩子們是否還記得。孩子們記得也好,忘記也罷,我想,幸福的感覺或許是不會磨滅的。

那年,我到一所鄉鎮學校當校長,並中途接班做一個畢業班的班主任。班上的男孩女孩正處在「青春水火期」。為了在小學的最後半年還給這些少男少女美好的記憶,我帶著他們閱讀《男生日記》《女生日記》,促進男女生互相了解、互相體諒;動用「特權」組織他們向全年級發起「校長杯」籃球挑戰聯賽,讓男球員和女啦啦隊員為了集體榮譽擰成一股繩。在最後的「六一節」匯演上,讓全班一個不落地登臺演出校園劇《我們在一起》。演著演著,他們笑了;笑著小學,他們哭了;哭著哭著,大家報成了一團。

小學畢業十年後,學生雪潔也成了一名小學老師。她在給我的信裡說:

畫卷裡,徐老師依舊在田野裡,山林間,和我們一起學習。春寒料峭的開學第一周,徐老師會帶著我們滿操場尋找春天的信息;春雨綿綿的課間,徐老師不會把我們趕回教室,而是和我們一起淋雨,一起伸出舌頭品嘗雨的味道;春光明媚的早晨,徐老師帶著我們去山林田野追逐春天的腳步。

畫卷裡,徐老師依舊在走廊間,操場上,與我們一起遊戲。我們一起跳繩,一起玩老鷹捉小雞,一起踢毽子,一起飛紙飛機。

畫卷裡,徐老師在每節課前指揮我們唱歌,唱出了學校歌詠比賽第一名;在每個課間給我們講故事,講出了全縣故事大賽第一名;在課後帶著我們演課本劇,演出了全省課本劇大賽第一名。

十年後的一次相聚:徐老師的一句:同學們,我想死你們了!讓我們的心貼得更近、更近……

我知道,雪潔是想告訴我: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三、光頭老師:我的精神三變

如果,將我這前半生投入到教育生涯上的精力畫成餅狀圖,班主任工作、學校管理佔了百分之五十,語文教學的比重恐怕也得佔一半。正是因為這百分之五十的比重,「薅光」我的一頭秀髮,從此,我就變成了「光頭老師」。

雖然,作為一位語文教師,我並不突出,但我相信,在二十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我經歷了大部分語文老師都經歷的,從渾渾噩噩到感覺良好再到迷茫躊躇最後豁然開朗的過程。

我起初的渾渾噩噩,是因為我不知道語文的原點在哪裡,不知道「語文是什麼」,更不知道「語文為什麼」,也因此,不知道「語文幹什麼」,因為語文課程誕生一百多年來,從來沒有那個官方語言給語文課程下過定義。

2008年,我在《生命與語文》這本書的書稿中嘗試著給語文下了定義:語文是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提高學生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的課程。

這是我的一家之言。但自從2011修訂版《語文課程標準》的發布,我告訴自己,看到原點了。2011修訂版《語文課程標準》第一頁第三段第二句告訴我們的:「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我發現,自己的這個「徐氏定義」和「它」居然如此接近。一種職業的認同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然而這種幸福感不是神靈相助,更不是突發奇想。借用尼採的話說,在我二十年「尋找原點」的過程中,我對語文的理解和實踐,經歷了 「精神三變」: 「由駱駝變成獅子,再由獅子變成嬰兒」這樣的一個過程。」

駱駝橫渡沙漠戈壁,勇闖難關需要據需營養,把駝峰裝滿。新手上路,同樣需要學習基本技能套路。語文課怎麼上?很多名師專家前輩給留下了十般武藝,高招迭出。作為菜鳥,我給自己安排了學藝三招:扎馬步、讀秘籍、拜師傅。貌似武俠小說裡都是這麼說的。

苦練三字二話(畫)基本功,就是扎馬步。練到什麼地步?校長在上面開會,我坐底下練字,順手還給校長畫肖像速寫。好像有點走火入魔了。但對上課很有好處,後來我給一年級上課,基本一支粉筆一本書,教朗讀課文,教孩子們寫字,給他們畫簡筆畫,孩子們可喜歡了。

不惜花血本,瘋狂閱讀,就是武功秘籍。每年要花了好幾個月工資花購買教學光碟和書籍雜誌上。記得前段時間去上海,啥地方都沒逛,一頭扎進文廟的舊書市場,淘了四十多本……回家也不敢報告,因為家裡書已經堆不下了,更何況帶了一堆舊書,卻沒給老婆孩子帶禮物。

蹭課偷師,拜得真師父,故事很有趣。《射鵰》裡有個傻郭靖,人傻得要命,師傅卻個個了得。我也和郭大俠一樣,傻人有傻福。

我的第一個師傅,天津南開小學校長靳家彥老師,就是因為我去杭州「蹭課」偷師的結的緣。因為是蹭課,經常是沒座位的,我就站在人群裡拼命地記筆記。靳老師看見了,被我感動了,就收我為徒。那是我教書的第三年。

蹭一堂課,想偷師學藝,卻拜入大師門下,何其幸運。後來,我又拜識了恩師張化萬、賈志敏、於永正、王崧舟。我如饑似渴地模仿大師們的教學方法。效果很明顯,工作第三年面向全市開出了我的「成名課」《在大熊貓的故鄉》,第五年的時候,通過兩個月每晚備課到三點的玩命式備戰,我一舉實現「校秀、縣秀、市秀」三級跳。

現在時髦的話說,那時的我絕對是個單純的技術主義者。但歷史雄辯地證明,單純技術主義很危險。果然,出大事了。

那年,市裡把唯一的一個參加省習作教學大賽的名額給了我。我費盡了心思,設計了一堂自以為很精彩的習作課。「精彩」到什麼地步?我親手製作了一個視頻,一幀一幀剪輯短片,一分鐘用了四十三個鏡頭,比電視廣告片還精彩。結果,卻名落孫山。玩技術主義,把自己玩死了!駱駝時期的傳承和接受,這時變成了背負在背上的沉重的駝峰,壓得我都不過氣來。糾結,掙扎。語文課究竟是什麼?該怎麼上?痛定思痛,我靜下心去反思,在實踐中尋找答案。

從「星座學」來講,「獅子」是具用「王者氣質」的,是覺醒了的自我,是覺醒後個性張揚的存在。覺醒,就來自反思。當反思成為了習慣,意味「駱駝」開始向「獅子」蛻變。我是怎麼反思自己的教學的?回想起這個過程,我覺得自己就是「新型四不像」:「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雞早,幹得比牛苦,吃得比豬差」。

那是2005年,我調到鹿城區,有幸參加鹿城區首屆名師工程高研班學習,並被派到杭州跟著「張化萬浙派名師培養工作站」掛職培訓三個月。這三個月是怎麼度過的?每天早出晚歸,每晚睡前必寫研修日記,自己就變成了「四不像」。三個月,寫了一百多篇研修日記,回來後,出了我的第一本書《語文白日談》。這個習慣,一直保持了下來,這幾年,我陸陸續續寫了五六十篇文章獲獎、發表的,還先後出版了五本專著,都是通過平時的日記積累起來的。

一邊通過研修日記反思教學,一邊,我又通過教學實踐去尋找答案,先後上了幾十節省市級公開課,應邀到各地各校開展教學交流和講座。

記得在省裡上過一堂《少年閏土》這堂課,前後8易其稿,最後呈現的課,徹底拋棄了很多華麗的招數,把教學指向了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閱讀的實踐。這課,始終把課文當做學生學習語文的例子,讓六年級的孩子在真實有用的閱讀情境中,通過讀,寫,批註,交流等閱讀活動,習得搜集與處理信息的方法,鞏固批註閱讀法,基本建立起「因人寫事」的敘事特點,為下一課時深入感受閏土和迅哥兒兩個童年夥伴的純真感情打下基礎,也為下一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學習要求「伯父是個怎樣的人」,提供了搜集處理信息的學習策略。

正是基於平時的思考和這些課的實踐探索,駱駝的沉重駝峰慢慢地放下了,獅子開始有了自我主張。

後來我寫出了《生命與語文》這本書,用「生命語文」的概念,回答了自己心中「關於語文究竟是什麼」的問題,提出了「工具性就是人文性,語文教學應該在語言學習和閱讀實踐的過程中,把語文教學的價值追求指向學生言語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的發展」的觀點。 並由上海音像出版社出版了《生命語文課堂與講壇》教學光碟,把能夠比較典型的說明這個觀點的閱讀課《少年閏土》、習作課《親近自然》、古詩文教學《伯牙絕弦》和《天淨沙》,和專題報告《生命靈性觀照下的語文教育》收錄其中。

2009年10月底,因為工作需要,教育局把我派到藤橋鎮中心小學工作。在最貼近自然的地方,在淳樸的農村,我的精神狀態從「獅子」變成了「嬰兒」,回到了更純粹的原始起點。

如果說,「獅子是自我覺醒,自我主張的階段。作為「獅子」,我提出了「立足言語學習」的生命語文主張,作為「嬰兒」,我在追求著「學生學語文」。這種轉變是怎麼實現的?在農村小學,我發現問題了。原本的一些教學設計,在農村學校並不能達到預期中的教學效果。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是學生不一樣了。

於是,我又開始在觀察中思考了。觀察自己的教學,觀察我身邊老師的教學,也觀察當前整個語文教學的現狀。通過各種各樣的課堂評比、職稱考核的課堂評價表,我發現觀察點幾乎都是老師,只有15%的分量關注學生。是不是很不正常?學生的地盤被誰佔領了?這讓我想起了一次教研活動——活動主辦方規定不準拖堂,時間一到,毫不客氣地打斷。上課老師好不尷尬。下了課,聽到有人議論,都設計好了,為什麼不讓人家把課上完整呢?上課老師也嘀嘀咕咕,不讓我上「完整」,怎麼知道我的設計意圖?

這樣的困惑,其實我也曾經經歷過。我們為什麼也一定要追求「完整」,追求完美?我看,還是因為我們想用完美的設計展示自己的良苦用心,用完整的呈現表現自己的優良素質,用完整的目標體現自己的課程理念。但恰恰是這種缺失了「學生指向性」的以「老師」的因素為行為原點的教學,導致了學習時空的錯位;導致了學習過程的缺失;導致了學生的缺位。如果是這樣以犧牲學生的發展為代價的課堂,再完美,意義何在?

若再深入思考,其實我們的教學存在的問題還很多,值得我們去審視:

審視老師在教學中的「集體無意識」現象,我在思考,我們對孩子做了什麼?

審視紛紛追求「完美課堂」的現象,我在思考,我們的孩子發展了多少?

審視「我的課堂我做主」的現象,我在思考,我們的孩子在幹什麼?

審視「文本細讀式教學」現象,我在思考,我們的孩子在學什麼?

審視無視年段特徵的「無差別教學」現象,我在思考,我們的孩子是怎麼樣的?

審視各種教學手段「異彩紛呈」的現象,我在思考,我們還有多少招術?

審視語文教學中「目標迷失」的現象,我在思考,我們應該給孩子什麼?

審視追逐「教改熱潮」的現象,我在思考,我們到底丟掉了什麼?

審視語文教學「流派管湧」的現象,我在思考,我們該何去何從?

仔細看看,這些值得深思的現象背後,我們丟失的是什麼?我們是不是把孩子給丟了?對於老師,上課把孩子丟了,這是教學事故,是瀆職呀老師們!我嚇出一身冷汗。所以,我慎思,自我檢討,也在《浙江教育報》思想版陸續發了好幾篇關於此類問題的討論文章,希望引發廣大同行一起思考:「語文教學到底追求什麼?教學中孩子和老師是什麼關係?我們究竟該怎麼做?」

所以,此時,面對淳樸的農村孩子,我無暇顧及人們對「我的課是否精彩」的評價了,心無旁騖,紮根一線。作為校長,親自帶著一個班,兼任班主任,身體力行的帶領老師們,努力把課堂還給孩子們。

那年我教畢業班。六下,強調語文學習方法的應用,很強調學生的自學,而且課文編排上,甚至有些單元只有一課精讀,有三課略讀。我就跟我們老師商量,這種「強調學生自己運用方法自主學習」的單元編排,我們是否可以嘗試以突出自學能力培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同組的老師說,可以啊,可是怎麼教啊徐老師?我們能否跟著你做啊?我說,行!我先做,我們在一起做!於是,我把教師的後門打開。只要是我上語文課,同組老師都把課調好坐在後面聽,手裡拿著前一天晚上我發給他們的教學方案和練習設計。上完了,在聽老師們上。我上完一個單元,再幫助老師們一起備課,他們先上,我來聽。上完課,再以專題的形式,和老師們交流我們該怎麼做,我們為什麼這樣做,我們該怎麼思考,我們怎麼呈現思考。

像這樣的思考和實踐,三年下來,結合教研活動、隨堂課等,我前前後後給全校老師和工作室的學員們做了三十來個專題講座,和老師們一起建立「學生學,學語文,求效益」的生本課堂意識。

後來,帶著這些思考,參加浙江省首期學科高端教師研修,參加溫州市「百名領軍教師」高端研修項目學習,參加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語文學習科學專業委員會學術研討會,參加教育部語文出版社等主辦全國性語文教學研討會,參加各種教學展示和交流。在實踐和交流中,我覺得這種意識,比起幾年前「生命語文」的定義,離「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個原點,更進了一步。

於是,2013年調到省城工作後,我便更加系統的思考關於「語文教學的批判與重構」的話題,一邊實踐,一邊著手整理近些年的思考性文章,代表性課例、報告,觀摩名師課堂所作的課例分析。

終於,2016年正月,我的一些教學主張,一些典型課例由《小學語文教學》出版社結集,刊行了一起《小學語文教學·人物》專刊,這是我做夢也想不到的,因為十年前,我的師父們曾陸續登上過這本刊物地封面。

2017年的夏天,從萌發念頭到新書付梓,歷時八年的《走進語文看語文——語文教學的批判與重構》正式出版,並忝列當年度全國中小學教師最喜愛的一百本書榜單。

然,我覺得這僅僅是開始。由駱駝獅子再到嬰兒,是教育生命升華的前傳,因為,這嬰兒必須秉著拳拳赤子之心,逐漸壯大起來,生命力才更旺盛。

我期待通過更多的課例,更多的文章,甚至教材,甚至再著書立說豐富實踐系統,在實踐和思考中,越來越逼近語文教育的本真!

於是,2019年12月16日,我的第六本書——《堅守與回歸:追求生命屬性的語文課》榮列「全國小語十大青年名師書系(第一輯)」,我本人也受邀在全國名校聯盟舉辦的新書首發籤售儀式上展示了最新的課例。新書首發儀式上,華中師大楊再隋教授給我題寫了這樣的「頒獎詞」:

當狄爾泰感嘆「由於理論與實踐日益加劇的分裂,產生了多少無思想的生命和無生命的思想」之時。凝望語文,因為語文教學和兒童生命活動的隔離,又出現了多少無生命的語文和無語文的生命。鑑於此,他大聲疾呼:還我言語生命教育。

言語生命教育是以語文教育為途徑,認識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提升生命質量的教育,是激發思想活力,喚醒生命潛質的教育。學生在生命拔節中的自由言說,也許是一種別樣的呼吸。

他認為,課堂上教師應該用生命的靈性,去點燃學生的生命激情,讓學生在生命的感動中,豐盈個性精神。

他就是那位外顯聰明的「絕頂」,內斂絕頂的「聰明」,不具一格,但堅守底線的老師——徐俊。

更期待的是,2020年,我帶著我的學員、弟子們一起編寫的,與最新的部編教材配套的《小學語文作文(4-6年級)》《部編同步教案集(1-6年級)》將分別由鳳凰出版集團、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並面向全國發行。

、那些年,那些事兒

其實,我的頭髮也不全是被語文「薅光」的,這其中也有做校長的原因。說起做校長,我內心總有幾個參照物,那就是我曾經工作過的幾所溫暖如家的學校。

在我第二次當校長的時候,我曾經工作過八年的第一所學校迎來了百年校慶。這是一所小縣城的中心小學。母校給我發來邀請函,請我回去講課,請我寫回憶的文章,還給了我一筆不菲的講課費。我很高興母校能記得我。我用自己最滿意地一堂課向母校匯報,因為這兒是我教育人生起步的地方;我很用心地寫在母校度過的青春年華,因為這兒有太多的回憶和溫情。講課費我堅決不要。這兒是我的家,誰回家做點事還問家裡要錢的。

學校是什麼?學校是精神家園。我們在這裡奉獻了青春,收穫了無盡的思念。我做校長,也是把母校作為努力的目標。

那些年,母校的辦學條件和很多城鎮學校一樣,樸素得有點簡陋。

校園的小天井裡有一方葡萄架,葡萄架四周是幾棵桂花樹。通道兩邊,蒼松挺立,走廊盡頭,嘎吱響的木樓梯通向人字梁的樂群樓。樂群樓隔操場對面樂學樓,樂學樓底下一棵蒼老的榆樹。

就在這葡萄架下,桂花從裡,老榆樹下,樂群樓中,當初,年輕的我們有一句口號,「夜生活從十點開始」。十點以前,白天與學生為伴,在教學和教研中度過,學校領導為我們提過小黑板和錄音機,老師家屬為我們拍過教學錄像,老教師為我們提供過「辦公室美食」。夜晚,各學科的年輕人在校園的星空下教研,面紅耳赤;為了一堂課,磨語言的磨語言,做教具的做教具,畫燈片的畫燈片,模擬學生的模擬學生,不把一堂課磨至窮盡不罷休。那些年,這個團隊的年輕人被稱為小縣城教學的「夢之隊」,各學科成績穩居全縣第一,運動會蟬聯全縣桂冠,排球、課本劇屢獲全省第一。有一年,「夢之隊」參加教壇新秀評比,包攬全縣語、數、科、品、音五個第一,全縣四個市教壇新秀佔據其三。

就是在這樂群、樂學的校園,十多年間,四位特級教師,兩位碩士研究生導師,五位校長走向了全國各地,也把樂群、樂學的精神帶向了全國各地。

正是兒時的溫馨和那些年浸染的樂群精神,讓我找到了教育生涯的自我定位——我要做一個幸福的校長,和老師、學生一起建設溫暖的家園。

2009年,我在藤橋小學開始了校長生涯。在藤橋小學,每個晴朗的午間,走廊下必定有老師們琅琅的讀書聲;每到金秋時節,校園的桂花樹下總少不了一頓「校長私房菜」;每年的六一節,張燈結彩的舞臺上,一千多名孩子「一個也不能少」。

在藤橋小學的四年,這所草根學校的草根教師們一起實現了「草根的逆襲」。參加區教壇新秀評比,通過率100%;參加教師職評,通過率100%;參加區、市論文評比,年年必有一等獎;學校成為全市教師培訓先進單位中唯一的農村學校,成為溫州大學首批教育實踐基地中唯一的農村學校,成立了全省首個農村名師工作室。

2016年,我帶著十六位小夥伴創辦了一所新學校,一所位於杭州城市新區的新建學校。一切從零開始,一切回到了離初心最近的地方。我感覺肩上的壓力很大,但我沒有畏懼,也不擔心,因為我知道這所名叫「花園」的小學需要什麼。

學校開辦初的一個多月裡,我每天六點準時在早餐店門口排隊,為每一位老師買早餐,只為了讓老師們多睡半個小時;每天華燈初上時,我巡邊每間辦公室、教室,催促辛苦了一天的老師們早點休息。每天,朝陽裡,用最燦爛笑容,我和值日老師迎接第一個孩子進校門;每天,風雨中,用撐不住自己身體的雨傘,我和值日老師送最後一個孩子出校門。

每當我出差回來,在校門口,每個孩子遇見我總會開心地說一聲:「校長叔叔,你回來了!」每次我課間在校園裡走過,總有孩子迎面撲來,「校長叔叔,抱一抱。」每回,有面的老師、校長、領導來學校,總會說:「你們的老師和孩子真陽光。」

是的,因為我們的校訓是「幸福像花兒一樣」,我們的學校精神「陽光般溫暖,流水般靈動,空氣般包容」,每一位老師、學生、家長都能脫口而出。不少優秀的大學畢業生選擇我們花園,不為別的,就是因為來學校是看到了洋溢在每個人臉上的幸福,看到了溫暖,靈動,包容。

、幸福像花兒一樣

肩擔著校長的擔子,我不能只靠人生軌跡的偶然,更應有價值選擇的必然追求。有人說,一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我卻要說,一所好學校不能只靠好校長。這是不同的價值觀。溫暖的初心,就是這種價值觀選擇的深層依據。初心告訴我,作為一名校長,必須思考:我們將建設一個怎樣的校園?我們將還給你(家庭,社會,國家)一個怎樣的孩子?

我們將建設一所什麼樣的校園?我的回答是:校園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在這兒一起幸福成長。我們,是老師,學生,家長,一切和學校教育相關的人們。我們的家園叫「花園小學」,我們的「花園小學」應該和每個幸福的家一樣。

我們的家裡有很多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彩和幸福,每個孩子就像每一朵花一樣,我們要「幸福像花兒一樣」。每朵花開放的時間不一樣,開放的姿態不一樣,各有各的精彩,我們會耐心等待。我們在那裡等待?在我們的「花園」。這裡有花兒需要的陽光、流水和空氣,我們在「花園」裡的每一個生命都要「陽光般溫暖,流水般靈動,空氣般包容」。

我們共同的家園要我們共同建設。「花園寶寶」們喜歡童話世界裡的小木屋,我們就和寶寶們一起搭建小木屋;他們說學校裡還有要神奇校車,我們就和寶寶們一起把七彩的神奇校車按在學校;他們說我們還要有迷宮,於是我們就一起搭建七彩的輪胎迷宮;他們說我們「花園」還應該有花,有果實,有小蝸牛,我們就一起開闢四季花園、幸福果園、誠信菜園;我們還讓每個人在校園種下屬於自己的凌霄藤,和「花園寶寶」們一起向上攀援。

花園寶寶說,我們在幼兒園還沒玩夠,我們的老師和爸爸媽媽就在他們進校門的第一天穿上「花園寶寶」的人偶,牽著他們的小手進入神奇的校園;花園寶寶說,我們需要慢慢成長,我們就把開學典禮推遲得比祖國媽媽的生日還遲。

新的一年來了,長大了的花園寶寶說,弟弟妹妹們也和我們去年一樣,他們也沒玩夠。哥哥姐姐們就把自己的玩具掛得滿校園都是,用每一棵掛滿玩具的小樹歡迎新的花園寶寶們。

花園寶寶們說,我們不要每天做那麼多試卷,我們就在每個學期期末玩一起「盛裝PATTY」式的學科嘉年華。

在「花園」裡,每天的一切都是學習,都是快樂的成長,在「花園」裡,所有的大人都是「園丁」,我們攜手建設「幸福課程」。

有資格證的老師們帶著孩子們一起STEAM,和孩子們一起成長。我們一起開發屬於每個班的「we-盆栽」「we-花圃」課程,我們一起實踐「we-生長」校園行為藝術課程。沒有資格證的「老師」:工人、保潔、廚工、社工、爸爸媽媽們參與進來了。他們和老師們一起開發了三十多門走班的選擇性課程。

爸爸媽媽們還和學校的老師一起為「花園寶寶」的成長保駕護航。我們成立了「家校協同委員會」,家長成了我們的校董,參加學校的行政會議,參與學校工作的決策;參加膳食管理委員會,讓「花園寶寶」們吃得飽、吃得好;參加校服委員會,讓「花園寶寶」們穿得安全,穿得漂亮;參加家長護導崗,庇護每一位「花園寶寶」上學、放學路上得安全;參加家長志願者協會,為每一次的幸福活動增光添彩。

從學生,到老師,再到校長,我的頭髮漸被「薅光」,然而這一切似乎都很自然。「光頭校長」雖然「絕頂」了,但一顆叫做「溫暖」的初心的種子偶然落在我的心上生根發芽了。如果這顆種子可以長成一棵大樹,我想,學校這個教育場裡的每一個生命,應該就是這個棵大樹上一片片躍動著生命溫暖的綠葉。如果真是這樣,這溫暖的初心就印證了那句話:「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光頭校長周五來小對勾教育開講,看下圖

相關焦點

  • 剖析隱痛——揭開職業倦怠的真面目
    剖析隱痛——揭開職業倦怠的真面目 2013-07-19 10:24 作者:朱步衝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3年第29期
  • 新時期教師「職業倦怠」如何破解
    新時期教師「職業倦怠」如何破解 http://www.hteacher.net 2016-05-07 14:45 教師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解決教師職業倦怠問題 還請打開教師職業晉升通道
    日前,人民網發布《如何拯救「教師倦怠」? 聽聽專家怎麼說》一文認為,經濟壓力較大,個人能力沒有被領導發掘和認可,教學任務重、工作時間長、考試壓力大,溝通能力不足,人際關係都較為緊張等等原因,使得部分教師在工作中沒有獲得成就感,日益產生職業倦怠。
  • 學校教育管理者如何破解教師職業倦怠問題?一線校長提供3個建議
    我發現校長主任們最喜歡問的問題:一是教師待遇問題,二是如何破解教師職業倦怠的問題。其實教師待遇問題我們學校管理者無法改變,而教師職業倦怠,教師工作動力不足這方面的問題我們可以做一些思考與努力。畢竟「你定意要做何事,上天必然給你成就」,校長主任若下定決心帶領教師積極有效地工作,必然是能夠取得效果的。
  • 職級動態管理破解教師職業倦怠
    職級動態管理破解教師職業倦怠 2018-11-09 09:27:28,認為工作沒必要再賣力,甚至希望調崗安享清閒——  職級動態管理破解教師職業倦怠  「任何工作單位都需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幹實事的人,而他幹出的成績遲早會被同事和領導認可。
  • 閱讀破解教師職業倦怠
    一旦進入職業倦怠的怪圈,教師在工作中不再有創新的精神、批判的思維和學習的動力,更不會創造一種傾注情感的愛的教育。然而,作為區域教育主政者,面對那些正待成長的孩子,面對家長對優質教育的需求,不能忽視教師的職業倦怠。「閱讀是到達高貴的最低門檻」,在消除教師職業倦怠,促使教師不斷持續成長方面,我們通過閱讀引領市域教師一步步變得高雅、高尚進而高貴。
  • 教師的職業倦怠感該如何自我消解?
    說到職業倦怠感,很多人認為它只出現在入職時間較長的老職工群體中,且多從事的是一些機械、重複性的工作。但現實情況是,在教師這個群體中也有很多人出現了職業倦怠,且多是從教沒幾年的年輕教師。有研究表明,職業倦怠感更容易發生在參加工作的早期,尤其是小於30歲特別是入職5年左右的年輕教師身上。其次,理想主義者、完美主義者以及有強迫傾向的年輕教師更容易產生職業倦怠。
  • 教師該如何走出職業倦怠
    教師該如何走出職業倦怠不久前,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教育局下發「減輕教師負擔提升教育品質」六大行動計劃,包括精簡會議、簡化考核等舉措,讓老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研究教學、靜心教書。曾經,各種考核、檢查、評比增多,缺少兼容性和人性化安排等種種因素,使教師職業倦怠不斷蔓延。
  • 破解職業倦怠 著力引發教師內生力
    然而,由於名師的語言習慣與這位老師截然不同,所以導致學生多次答非所問;名師幾處的語言對比和刨坑,需要伺機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但老師卻將引導學生的環節變成教師自問自答,替代了學生思考。課後,筆者翻看這位老師的教案,發現大部分是網上搜尋的設計。教學反思寥寥數語,多是對教學重難點的簡單重複。
  • 教師走出職業倦怠、追求職業幸福的思考
    所謂「幸福」,就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幸福」的意思,是快樂、美滿、甜蜜。通過社會調查,發現教師職業是深受社會廣泛歡迎的職業,社會上許多人羨慕教師職業,有意願從事教師工作,他們羨慕的理由有:1. 國家重視,社會重視。2. 工作穩定,工作待遇高。3. 工作環境好。
  • 一位教師的筆記,什麼是職業倦怠?教師的職業幸福來源這五個方面
    為了學有所獲,吾將精妙之句整理逐一於後供大家分享:01【01】教師職業倦怠三個特徵教師的職業倦怠是指教師在長期的工作壓力下所產生的持續的失望情緒和身心疲勞的狀態或者由於與他人相處中遇到各種矛盾衝突而引起的持續性的挫折感
  • 農村鄉鎮學校教師「職業倦怠」怎樣破解?制度要與情感相結合……
    如何加強和改進農村鄉鎮學校教育管理水平,激發一線教師工作熱情,全面提升農村教育教學質量,實現教育均衡發展,是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全新課題。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夠激發和調動教職工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學管理制度,要充分徵求廣大教職工的意見使其真正不僅具有科學性、權威性,而且更易於為廣大教職工所接受,也是教職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有效手段。
  • 王開東:教師如何破解職業倦怠感?
    誰都明白,教師職業很辛苦,上了一定年齡,常常就會力不從心。有時候,職稱到頂了,老師失去追求的動力,職業倦怠感就會隨之產生。但就我這些年的觀察,一旦職業倦怠感誕生了,老師往往就迅速衰老下去。理想主義死去,就是人間不值得的論調。
  • 直播預告 | 破解職業倦怠,重拾班主任工作激情,快來!
    在探討與交流中讓教師掌握談話技巧並對教師所遇學生工作難點做一一解答相信之後教師將遊刃有餘地解決學生問題學生的問題有教師傾全力解決教師遇見問題又該如何是好?有這麼一件事:去年暑假,某一中職學校教師向學校提出辭去班主任工作的申請,理由是心理負擔過重而深感疲憊,不過在領導再三勸解之下,終是答應再幹一個任期,繼續努力堅持下去。可沒想到的是,去年下學期還未結束,又有一位教師申請不再擔任班主任工作,並且態度堅決。
  • 當大學教師遭遇職業倦怠
    教師如何緩解職業倦怠?身處快節奏的社會,一個人長期從事某種職業,難免會疲憊甚至產生厭倦的心理,大學教師也不例外。大學教師有多累?又因何精疲力竭?當大學教師遭遇職業倦怠,有多少人動了離職的念頭?大學又該如何留住他們的心?日前,騰訊—麥可思針對大學教師職業倦怠展開問卷調查,為您詳解高校教師的職業倦怠之謎。此次調查收回在校教師有效答卷共10734份,其中本科院校教師7789份,高職高專院校教師2945份。
  • 教師如何克服職業倦怠感?
    教師很容易出現職業倦怠感。因為,教師在教師育人的過程中,經常要引導學生,而每個學生他們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長期在一個崗位工作,必然會產生倦怠感。職業倦怠會有哪些表現呢?第一,對備課不上心。重複使用課件,不在教學資源上進行重新整合。第二,對學生沒有足夠的耐心。因為認知上的不對稱,學生很難將老師所要求的事進行一一回應。
  • 石中英:教師職業倦怠的一種哲學解釋
    關於教師職業倦怠的歸因研究已經有很多,產生數以萬計的研究文獻,涉及各級各類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從已有研究文獻看,有關教師職業倦怠的研究多數從社會學、心理學、組織學等角度展開。例如有的人認為,教師職業倦怠是因為經濟收入和工作待遇低,一些地方教師的經濟收入確實比不上外出打工者的經濟收入。
  • 教師職業倦怠量表
  • 如何應對工作中的職業倦怠
    隱隱地我明白,是自己對工作的認知出現了負面的情緒,這個情緒沒有隨著時間推移慢慢消除,反而越來越明顯,我突然有點害怕了,因為我看不到工作的樂趣,工作佔了生活的大部分時間,如果從工作中感受不到快樂,那麼還會有幸福可言嗎?恰逢繼續教育補學,在選修課程上我看到了《職業倦怠的與正能量激發》這個課題,直覺告訴我這會對我有幫助,我便認真地學習了這個章節。
  • 教師職業倦怠地識別、原因與解決策略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一直以來教師都被視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職位,是一個用生命去感悟生命,用心靈去洗滌心靈的這樣一份職業。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對教師的要求以及教師自身的壓力也逐漸增大。我們發現教師職業倦怠的心理狀態已經呈現一個普遍化的趨勢出現了,不知道各位老師有沒有過這樣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