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職業倦怠 著力引發教師內生力

2020-12-13 光明日報

【案例】

日前,筆者以一名「兼職督學」的身份走進某小學語文課堂,旁聽了《草船借箭》這節課。課上,筆者注意到這位老師使用的是浙江一位名師授課的教學實錄,課堂語言和教學環節都隻字未改。然而,由於名師的語言習慣與這位老師截然不同,所以導致學生多次答非所問;名師幾處的語言對比和刨坑,需要伺機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但老師卻將引導學生的環節變成教師自問自答,替代了學生思考。課後,筆者翻看這位老師的教案,發現大部分是網上搜尋的設計。教學反思寥寥數語,多是對教學重難點的簡單重複。通過進一步深入調研,發現該校學科組研討氛圍不濃厚,且沒有學科骨幹的引領,業務水平提升遇到瓶頸,職業倦怠情況比較明顯。

這一案例讓我們反思,目前一些教師表面上存在的對工作的懈怠,挖掘起來有著深層次的原因:第一,缺乏領軍人物,教師的業務水平發展受到了遏制,教學質量長期裹足不前。本案例中的學校是一所公辦學校,但編外教師佔比85%以上,一旦培養出骨幹,就跳槽去了別處。學校各主要學科長期缺乏領軍人物,教研組、備課組的日常教研難以保障。第二,隔靴搔癢,很難針對薄弱環節長期幫扶。儘管學校教務部門每學年依照常規組織開展校本培訓,但是骨幹不多,難以提升整體水平。邀約名師到校送教、與片區中心校教研組定期備課等,都只是曇花一現,隔靴搔癢,很難針對薄弱教師的短板長期幫扶。第三,「本領恐慌」導致職業倦怠。一些教師教學水平與社會期待、自我期待有差距,價值感缺乏。

筆者認為,要破解教師職業倦怠,需著力激發教師的內生力:

第一,為教師營造有利於教學與研究的氛圍。讓教師樹立共同願景,引領共同的事業追求。向教師隊伍徵集關於學校校本培訓的思考與建議,讓教師參與到學校的建設當中來,把領導的要求轉變為自己的成長需求,完成從外在推進到內心自覺的自我更新。第二,針對校情制定屬於本校「私人訂製」的教師研訓模式。例如:開展swot分析,每位教師都要擁有屬於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細分梯隊,對年輕教師、薄弱教師採用「一對一」「多對一」多層多向的指導幫助,定期動態調整,激勵教師進步。第三,開展學科課堂調研,探尋教師的教學現狀和學生的學習現狀,聚焦課堂問題,讓研究根植於日常,服務於日常,引領日常的品質提升。

(作者:駱縈懷,系廈門市思明教育評估研究中心督學)

相關焦點

  • 新時期教師「職業倦怠」如何破解
    新時期教師「職業倦怠」如何破解 http://www.hteacher.net 2016-05-07 14:45 教師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職級動態管理破解教師職業倦怠
    職級動態管理破解教師職業倦怠 2018-11-09 09:27:28,認為工作沒必要再賣力,甚至希望調崗安享清閒——  職級動態管理破解教師職業倦怠  「任何工作單位都需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幹實事的人,而他幹出的成績遲早會被同事和領導認可。
  • 閱讀破解教師職業倦怠
    一旦進入職業倦怠的怪圈,教師在工作中不再有創新的精神、批判的思維和學習的動力,更不會創造一種傾注情感的愛的教育。然而,作為區域教育主政者,面對那些正待成長的孩子,面對家長對優質教育的需求,不能忽視教師的職業倦怠。「閱讀是到達高貴的最低門檻」,在消除教師職業倦怠,促使教師不斷持續成長方面,我們通過閱讀引領市域教師一步步變得高雅、高尚進而高貴。
  • 直播預告 | 破解職業倦怠,重拾班主任工作激情,快來!
    上周四,張海濱老師來到直播間教會我們用一次談話了解我們的學生從師生關係對學生的影響談到當前師生溝通的困境說出教師心聲,引發無數感慨同時分享出一次談話模式的八大步驟在探討與交流中讓教師掌握談話技巧並對教師所遇學生工作難點做一一解答相信之後教師將遊刃有餘地解決學生問題
  • 解決教師職業倦怠問題 還請打開教師職業晉升通道
    日前,人民網發布《如何拯救「教師倦怠」? 聽聽專家怎麼說》一文認為,經濟壓力較大,個人能力沒有被領導發掘和認可,教學任務重、工作時間長、考試壓力大,溝通能力不足,人際關係都較為緊張等等原因,使得部分教師在工作中沒有獲得成就感,日益產生職業倦怠。
  • 如何解決教師職業倦怠?專家教師呼籲「家校共育」
    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 謝春風教師壓力源於新時代對教師的高要求新時代,面對學生群體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教師壓力陡增,教師的心理建設也越來越引發關注。李穎表示,新時代不僅要求教師完成教學任務,還需要「立德樹人」,要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 當大學教師遭遇職業倦怠
    當大學教師遭遇職業倦怠,有多少人動了離職的念頭?大學又該如何留住他們的心?日前,騰訊—麥可思針對大學教師職業倦怠展開問卷調查,為您詳解高校教師的職業倦怠之謎。此次調查收回在校教師有效答卷共10734份,其中本科院校教師7789份,高職高專院校教師2945份。
  • 教師職業倦怠量表
  • 學校教育管理者如何破解教師職業倦怠問題?一線校長提供3個建議
    我發現校長主任們最喜歡問的問題:一是教師待遇問題,二是如何破解教師職業倦怠的問題。其實教師待遇問題我們學校管理者無法改變,而教師職業倦怠,教師工作動力不足這方面的問題我們可以做一些思考與努力。畢竟「你定意要做何事,上天必然給你成就」,校長主任若下定決心帶領教師積極有效地工作,必然是能夠取得效果的。
  • 王開東:教師如何破解職業倦怠感?
    誰都明白,教師職業很辛苦,上了一定年齡,常常就會力不從心。有時候,職稱到頂了,老師失去追求的動力,職業倦怠感就會隨之產生。但就我這些年的觀察,一旦職業倦怠感誕生了,老師往往就迅速衰老下去。理想主義死去,就是人間不值得的論調。
  • 教師該如何走出職業倦怠
    教師該如何走出職業倦怠不久前,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教育局下發「減輕教師負擔提升教育品質」六大行動計劃,包括精簡會議、簡化考核等舉措,讓老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研究教學、靜心教書。曾經,各種考核、檢查、評比增多,缺少兼容性和人性化安排等種種因素,使教師職業倦怠不斷蔓延。
  • 石中英:教師職業倦怠的一種哲學解釋
    關於教師職業倦怠的歸因研究已經有很多,產生數以萬計的研究文獻,涉及各級各類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從已有研究文獻看,有關教師職業倦怠的研究多數從社會學、心理學、組織學等角度展開。例如有的人認為,教師職業倦怠是因為經濟收入和工作待遇低,一些地方教師的經濟收入確實比不上外出打工者的經濟收入。
  • 職業倦怠症的「自救指南」
    職業倦怠症」又稱「職業枯竭症」,它是一種由工作引發的心理枯竭。  職業倦怠有特徵  一個人長期從事某種職業,在日復一日重複機械的作業中,漸漸會產生一種疲憊、睏乏,甚至厭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難以提起興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著一種慣性來工作。
  • 教師職業倦怠?這樣做可以消除
    說到職業倦怠,我們教師的職業倦怠感在各個行業當中算是最嚴重的了。在我們絕大部分一些教齡比較長的教師看來,他們年復一年地做著同樣一件事:備課、上課、改作等等一些教學常規工作,老師們像機器一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複著這樣的事情,都覺得煩了,膩了,就產生了這些老教師所謂的「職業倦怠」。其實,我卻不這樣認為。
  • 教師如何克服職業倦怠感?
    教師很容易出現職業倦怠感。因為,教師在教師育人的過程中,經常要引導學生,而每個學生他們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長期在一個崗位工作,必然會產生倦怠感。職業倦怠會有哪些表現呢?第一,對備課不上心。重複使用課件,不在教學資源上進行重新整合。第二,對學生沒有足夠的耐心。因為認知上的不對稱,學生很難將老師所要求的事進行一一回應。
  • 教師的職業倦怠感該如何自我消解?
    前不久,學校一位任教不到兩年的年輕教師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遞交了辭職申請。這位年輕教師之所以會辭職,是因為在他身上已經呈現出明顯的職業倦怠感。
  • 教師職業倦怠地識別、原因與解決策略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一直以來教師都被視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職位,是一個用生命去感悟生命,用心靈去洗滌心靈的這樣一份職業。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對教師的要求以及教師自身的壓力也逐漸增大。我們發現教師職業倦怠的心理狀態已經呈現一個普遍化的趨勢出現了,不知道各位老師有沒有過這樣的情況。
  • 什麼是「職業倦怠」? 職場倦怠了怎麼辦?
    日前,國內一人力資源服務商發布萬人調查結果,調查顯示:近80%的職場人感到精神緊張和壓力;2/3的職場人感到壓抑和焦燥;超過70%的職場人對工作產生倦怠,表示「不喜歡現在的工作」。這,就是隨著就業競爭的日趨激烈和職場人自身健康的退化,悄然來襲的「職業倦怠」。    關於職業倦怠問題,近年來一直備受關注。職業倦怠期具有階段性、周期性,最明顯的症狀之一是「拖」――工作拖拖拉拉就是不想完成,非要等到最後一刻。職場人士到了35歲左右通常是職業倦怠的高發期,特別是工作上有了一定成就的「白骨精」尤為明顯。
  • 「職業倦怠症」怎麼治
    職業倦怠這種消極情緒主要源於幾種情況:一是個體因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而產生的自我矛盾,臨床醫學視角將職業倦怠歸因於個體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抱有不現實的高期望和無法緩解的巨大壓力而導致的情緒的不良狀態;二是付出與回報顯著不匹配而引發的情感衝突,教育心理學視角將其稱為由於付出與回報出現顯著差異而產生的「無效感」;三是工作專業性或技術性較低而導致的熱情與興趣遞減,歷史社會學視角認為職員因受到社會傳統
  • 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倦怠感從何而來
    教師的職業倦怠,是由於教師長期持續疲勞和壓力的積累以及缺乏成就感和自我認可而產生的疲憊、厭倦和挫敗的情緒感受和心理狀態。這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表現為工作不開心、對工作缺少激情,得過且過,充滿壓力感、疲憊感、挫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