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職業倦怠」? 職場倦怠了怎麼辦?

2020-12-27 中國吉林網

  日前,國內一人力資源服務商發布萬人調查結果,調查顯示:近80%的職場人感到精神緊張和壓力;2/3的職場人感到壓抑和焦燥;超過70%的職場人對工作產生倦怠,表示「不喜歡現在的工作」。這,就是隨著就業競爭的日趨激烈和職場人自身健康的退化,悄然來襲的「職業倦怠」。

  

  關於職業倦怠問題,近年來一直備受關注。職業倦怠期具有階段性、周期性,最明顯的症狀之一是「拖」――工作拖拖拉拉就是不想完成,非要等到最後一刻。職場人士到了35歲左右通常是職業倦怠的高發期,特別是工作上有了一定成就的「白骨精」尤為明顯。據調查,從行業上看,教師、醫生、媒體從業者以及辦公室白領等從事腦力勞動者的患病率比較高;從個性角度講,具有敢於開拓和迎接挑戰、獨立性強,並且對自己或他人要求較高等人格特徵的人也容易陷入職業倦怠。

  

  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

  

  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會出現波峰和波谷,職業倦怠期和人的生理周期一樣,有一定規律可循。為什麼會進入職業倦怠期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幾種:

  

  1、主觀原因

  

  (1)工作壓力或挫折打擊的長期疊加。35歲左右的職場人經過多年打拼,在事業上小有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位高權重」,工作壓力日漸加大,加上新人不斷湧現對「高位」造成一定壓力,使得「白骨精」們尤如穿上了「紅舞鞋」。一些心理脆弱的「職場老人」抱著嚴防死守的心態,許多事情親力親為或將所有事情攬在自已手下。長期的工作壓力和過長的工作陣線讓紛繁複雜的事情接踵而來,打亂了原來果斷有序的工作節奏,改變了原來乾淨利落的工作風格。工作的不順利,會不斷給人不同程序的挫折和打擊,令人懷疑自身的能力,自信逐漸降低,並且不斷為自己的失敗和工作不力找藉口,產生疲乏和焦慮。

  

  (2)攀比心態。35~40歲的職場人士,往往會期望得到比其他人高的待遇。工作時間長了,工作夥伴、合作夥伴甚至競爭對手之間的交流、對比也會增加。見到經歷和能力和自己相似的人職高薪厚,往往會覺得沒面子、不平衡,失去了平常心,抱怨越來越多,心態逐漸由波動發展到失衡、抑鬱,失去工作熱情。

  

  (3)工作多年進步不大或出現發展瓶頸。中國企業的特殊發展階段創造了好機會,造就了一大批年輕的精英和骨幹,但隨著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對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前業績優秀的員工,一方面還沉浸在過去的豪情與驕傲,另一方面要面對如今能力無法提升、工作力不從心的落差與困惑。面對過去的輝煌業績和如今的發展瓶頸,面對企業(社會)和家庭的多重壓力長期難以調整,感到心理糾結、身心俱疲。

  

  2、客觀原因

  

  (1)重複的工作內容。重複的工作內容上缺乏新意,隨著個人能力的不斷提高工作起來應付自如,每天用同一種思考模式、同一種方法處理問題,工作變得枯燥無味,對已取得的成績不再興奮。即使企業發展對員工工作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但是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員工就會的去提升專業水平的動力,導致厭倦工作,心情煩躁,精神不振。另外,如果長期從事自己能力過剩的工作,也會使人心生厭倦。

  

  (2)操作、管理上的負面因素長期存在和一些遺留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由於溝通、理解以及思想工作的不暢、不到位,企業員工逐漸認為公司的制度不利於自己的發展;領導的某些處事原則、行為作風使自己的工作環境越來越差,而且看不到改善的跡象。負面因素、遺留問題和矛盾長期得不到解決,這樣的管理會讓員工對企業、部門、領導的信賴度逐漸降低,從而對自己的職業選擇產生懷疑,長期得不到的心理緩解和滿足引發心理失衡,造成焦慮或抑鬱情緒。

  

  職場倦怠怎麼辦呢

  

  對工作失去興趣,是因為心理能量空了。首先要用正確的方式來給自己充充電。比如休個假,來一場放鬆身心的旅行;調整作息,做自己喜歡的事。

  

  其次,找準職業興奮點。從多角度客觀評價自己、欣賞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工作價值。如果對現在的工作完全沒了興趣,就要重新慎重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工作。

  

  最後,想想自己當初希望在工作中追尋什麼,一路走來有沒有忘失「初心」,能否以平常心對待種種挫折等。靜心梳理心情,才能走出迷霧,重新堅定信心,走向未來。

  

相關焦點

  • 職業倦怠|你的員工倦怠了,不幹活了,怎麼辦?
    在充滿市場競爭的現代社會中,工作倦怠(JobBurnout)已經成為世界普遍現象。這種症狀在國外職場人身上經常發生。  由於員工自身努力工作卻不一定能在物質或者精神上得到相應的回報,對單位內部的溝通狀況不滿意,感覺組織不夠公正,單位的規章、制度和各類要求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以及對自己的直接上級的管理方法和風格不滿意等原因,是導致員工出現職場倦怠的幾大主要原因。那麼,員工如何才能走出職場倦怠期?企業和員工如何雙管調整以改變這一現狀呢?世界經理人的用戶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做出了不同的討論。
  • 沒有職場人願意經歷職業倦怠期
    工作了3—5年之後,很多在蛻變中成長的職場精英慢慢會進入職場倦怠期。伴隨著職業理想慢慢成型到最終實現,努力貫穿著職業生涯之路,具備一定競爭能力也處於管理崗位。但面對社會和生活壓力,遭遇職場瓶頸很難有更大的突破。職業倦怠期是被一直關注的話題,也困擾著從業多年的職場人士。
  • 當「職業倦怠」來臨時
    除了希望走出倦怠的工作情緒,也完成自己海外生活體驗的夢想,「算是給我自己的30歲生日禮物吧!」  倦怠,是再自然不過的心情  談起職業倦怠,許多受訪的上班族都眼睛一亮,似乎每個人都有故事要說似的。  對剛踏入職場的新鮮人,加班可能是一種「值得炫耀的資本」。
  • 如何走出職業倦怠?
    忙活了一天也不知道幹成了什麼,一不小心還要加班,別人吃夜宵的時間,你才準備回家,心想,辭職算了,這樣的念頭大概動了一萬遍了…… 假如你也是這樣,很有可能是因為產生職業倦怠了,它有著最顯著「症狀」——不想上班。
  • 職業倦怠期了?矯情~
    用人上都是「非極致而不為」的理念,這讓整天羨慕別人家公司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面向30—40這個年齡段的員工開火,真是勇氣可嘉,要知道在很多企業這個年齡段的員工正是職業的黃金年齡,是很多傳統行業的中流砥柱。當然或許與行業性質有關,讓更多的網際網路企業用職場小鮮肉們挑起了工作的大梁。
  • 職業倦怠症的「自救指南」
    職業倦怠症」又稱「職業枯竭症」,它是一種由工作引發的心理枯竭。  職業倦怠有特徵  一個人長期從事某種職業,在日復一日重複機械的作業中,漸漸會產生一種疲憊、睏乏,甚至厭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難以提起興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著一種慣性來工作。
  • 「職業倦怠症」來襲怎麼辦?
    幹部的職業倦怠,有著專屬的具體表現。但在組織和民眾對幹部相對單一的要求下,幹部的「職業倦怠症」往往無法得到重視,或者把其職業倦怠的表現簡單地等同於作風問題,在解決方式上不能對症下藥,往往適得其反。經濟壓力又會轉化為精神壓力,使職業的倦怠感增強。這種「付出太多得到太少」的感覺,僅靠思想政治教育去解決是比較困難的,效果也不好。在現實中,這種情況不僅僅會引發職業倦怠的問題,也會導致「尋租」行為的發生。
  • 職業倦怠:你不想上班的罪魁禍首
    其實他們是陷入了「職業倦怠」,沒錯,這篇就是老闆讓我寫給他們看的!什麼是職業倦怠職業倦怠,就是一種疲勞狀態,由長期過度的職業壓力所導致,分別在情緒、精神、身體上表現出倦怠。當職業環境對人的要求,超過了人本身所具有的能力與承受力,或是職業環境無視個人的欲求與動機,這樣職業者的內心就會出現不協調的狀態。
  • 讀博讀出了職業倦怠該怎麼辦?
    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不知道博士畢業後是否會繼續做科研工作。我覺一直就這麼科研下去,我會厭倦這樣的生活。」 我點點頭:「是的,感同身受。我以前讀博時,也有你這樣的經歷。有一段時間也是什麼都不想幹,覺得前途渺茫,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比如強迫自己看文獻,其實看了半天啥也沒有看進去。建議你還不如不想呆在實驗室,可以出去爬爬喻家山,秋高氣爽,登高望遠,心情會好點。」
  • 職業倦怠期,我們如何度過?
    任何一個人,在長期從事某種職業的時候,都不可避免會漸漸產生一種疲憊、睏乏,甚至厭倦的心理。人們常在感情生活中感慨的「三年之痛、五年之冷、七年之癢」,在我們的職場生活中也同樣適用。在一項對職場人員流動的調查中顯示,職場的新人平均在第三年、第五年和第八年時,選擇離職的概率最大。
  • 直面服務行業的職業倦怠
    如果以上三條讓你猶豫了,那恭喜你,趕上了21世紀最流行的職場感冒-職業倦怠。但別擔心,據《中國「工作倦怠指數」調查報告》顯示,70%的中國職場人輕微倦怠,13%的人重度職業倦怠,所以你是其中的一員也沒啥好奇怪的。在各行各業的調查中,服務型行業尤其是最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的行業,怎樣積極面對職業倦怠是我們的一大難題。職業倦怠從何而來,這個感冒又如何對症下藥?
  • 如何度過職業倦怠期
    但工作的時候,似乎很少有什麼事情能讓你打起精神、全力以赴——我們把這樣一個職場階段稱為「職業倦怠期」。很多人都曾經或正處在這樣的狀態中,它來的時候往往沒有明顯的預兆,你甚至都未必意識到它的存在,但它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我們的工作狀態。今天,我們就想來聊聊我們該如何度過職業倦怠期。尋求新的挑戰Riceman:我們之所以感到倦怠,很大可能是因為這份工作對我們來說太平淡了,不夠有挑戰。
  • 德媒:職場不僅有"過勞死" 也有"職業倦怠症"
    原標題:德媒:職場不僅有"過勞死" 也有"職業倦怠症"  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4日訊(林秀敏編譯)國內常有「過勞死」的新聞報導,但對於「職業倦怠」還沒有引起社會足夠的重視。事實上,在競爭日益激烈,工作壓力不斷增加的社會環境中,「職業倦怠」在每一個中國職場人士身上都有可能發生。德國《明鏡》2日發表了一篇關於職業倦怠的文摘。
  • 「職業倦怠症」怎麼治
    沒有工作,就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也就沒有穩定的生活保障,那也就不能保證自己「餬口」,何談「養家」,更不能說什麼「個體潛在能力的實現」了,更何談個體的自由、平等以及自我實現等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呢?就業率,或者多少人能夠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是衡量資本主義社會能否良性運行的重要指標之一。
  • 職業倦怠成職場流行病 初入職者等四類人最易得
    劉鐵榜的講座以預防職業倦怠為主題,而在本月5日,「中國職業人群心理健康促進高層研討會」在深圳舉行,便著重探討了職業倦怠現象,吸引了國家衛生部相關官員,以及上海、南京、武漢等地精神衛生機構負責人參加,足見專家們對促進職業人群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而近年發生的多起職業人士輕生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也凸顯職業人群心理衛生現狀堪憂。哪些人群容易出現職業倦怠?頻繁的跳槽能解決這一問題嗎?
  • 職業倦怠j就能不藥而愈嗎
    很多職場工作者對於職業倦怠症往往故意視而不見。事實上,不找出真正原因,往往會讓自己愈來愈不快樂,嚴重的話也許會陷入難以自拔的憂鬱症中,職業倦怠(burnout)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
  • 怎樣看待職業倦怠?我們可以做什麼
    本文共1400字,閱讀需要8分鐘職業倦怠被世界衛生組織正式認可為一種「職場現象」。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定義為「一種概念化的症候群,其概念是未能得到成功處理的長期的工作壓力。」本來職業倦怠就是很難被處理和消化的心理問題,加上這段時間COVID-19大流行對人們的心理健康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每天忍受口罩的悶熱和阻隔,一面還要賣力工作。長期承受職業倦怠,會造成工作效率降低和自身的心理問題。
  • 如何喚醒老員工的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的話題能佔到職場心理諮詢的80%,大部老闆都意識到職業倦怠伴隨而來的是職業發展瓶頸期,卻鮮有人知道如何喚醒那些處於倦怠期的老員工。——喚醒倦怠!01識別出「不在狀態的人」。你團隊裡是否有這樣的人:工作意願度持續下降。
  • 職業倦怠影響六成神經科醫生 該怎麼辦?
    職業倦怠的原因與後果醫生職業倦怠是一種功能失調症候群,包括情緒耗竭、玩世不恭、人格解體、失去同情,並且伴隨著對職業的不滿,認為工作沒有意義,難以獲得個人尊重,成就感下降等。職業倦怠是一種日益增長的問題,可以同時對醫生和患者造成不良影響,醫生會由於判斷能力的下降而做出錯誤決定,或者把患者當成物體來對待,導致其不良預後的發生。同時,發生職業倦怠的醫生自己也會表現出無法平衡工作與生活,於是放棄職業或選擇過早退休,甚至導致抑鬱症發病率升高、藥物濫用和自殺。醫生出現職業倦怠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 職業倦怠,工作越來越沒動力怎麼辦?突破瓶頸有妙招
    職業倦怠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一般認為, 職業倦怠是個體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反應,是個體伴隨於長時期壓力體驗下而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張先生,擁有10年工作經驗工程師,項目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