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倦怠影響六成神經科醫生 該怎麼辦?

2021-01-07 健康界

職業倦怠的原因與後果

醫生職業倦怠是一種功能失調症候群,包括情緒耗竭、玩世不恭、人格解體、失去同情,並且伴隨著對職業的不滿,認為工作沒有意義,難以獲得個人尊重,成就感下降等。

職業倦怠是一種日益增長的問題,可以同時對醫生和患者造成不良影響,醫生會由於判斷能力的下降而做出錯誤決定,或者把患者當成物體來對待,導致其不良預後的發生。同時,發生職業倦怠的醫生自己也會表現出無法平衡工作與生活,於是放棄職業或選擇過早退休,甚至導致抑鬱症發病率升高、藥物濫用和自殺。

醫生出現職業倦怠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職業倦怠和對專業不滿的主要驅動因素可以分為個人、工作單位、組織和地區的因素,其中包含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與生活的整合,以及工作的意義等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原因包括醫生工作過度以及工作與生活難以平衡,一些由於硬性規定而導致醫生工作繁忙或難以達標也是重要原因,例如對電子病歷記錄等文案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使得醫生真正管理患者的時間變少了。

職業倦怠的調查研究

神經科醫生職業倦怠報告的結果公布後,美國神經病學學會(AAN)主席Terrence Cascino專門建立了一個工作團隊,以研究職業倦怠的性質和流行率。該團隊針對4000餘名神經科醫生展開了調查,並在近期的Neurology雜誌上報告了調查結果。

與以前的調查一致,該結果顯示有60%的神經科醫生報告了至少一種職業倦怠症狀。倦怠的風險因素包括工作時長更長、值夜班、患者檢查及文書工作。他們發現,與臨床工作的神經科醫生相比,專注於學術的神經科專家職業倦怠發生率更低,專業滿意度高,並且這種更好的滿意度與工作人員支持、專業自主權以及醫生年齡較老相關。

以前有研究稱,職業倦怠對神經科醫生的影響要超出其他科室,即使是經常與生死打交道的腫瘤科也不例外。這一結果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神經科醫生有哪些特別之處,使得他們的職業倦怠率高、影響更大呢?

在此,有學者根據自己的職業生涯觀察做出了假設。神經科醫生更加注重收集病史和體格檢查的能力,這一專業從傳統上便吸引了那些性格認真、注重細節的年輕醫生,有些醫生甚至自帶「強迫症」的屬性。然而由於工作的繁忙和時間限制,這些醫生可能並不能按照自己的個人標準來執行工作,電子病歷等文書工作佔據了他們大量的看病人時間。此外,也有可能是因為這種性格特質的醫生更難以拒絕別人,從而使得他們更容易承擔過大的工作量,正如調查中所顯示的那樣。

如何防止職業倦怠的發生?

與職業倦怠相對的是積極參與,以活力、風險和吸收為主要特點。目前的調查研究提供了一些有利於規劃幹預措施的數據,以防止和減輕神經科醫生的倦怠問題。我們應當從防止職業倦怠開始做起,然後逐漸提高神經科醫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專業滿意度得到提升。在此,有幾種策略可以嘗試。

重新設計神經科醫生的工作流程,以促進患者管理的優化。應當安排給醫生足夠的時間用來對患者進行病史採集、體格檢查、評估和患者教育。這種變化可以讓神經科醫生達到自己管理患者的標準,從而提高滿意度。

為神經科醫生提供足夠的支持人員。繁忙的一些雜事,特別是涉及電子病歷等文書工作,應當儘可能減少或交給他人完成,同時應當完善電子文書管理的技術,有助於加快工作效率,並且可以方便地進行患者隨訪。

關注醫生的健康,提高健康問題的重要性。如果醫生的健康相關指標出現下降, 應當迅速啟動幹預措施。對於有職業倦怠風險的醫生,管理者應當實施一些相應的對策方案,促進醫生對工作的積極參與。

對於已經出現職業倦怠的醫生,提供輔導有助於提高他們的適應性。如果外部因素佔主導地位,則工作流程的重新設計至關重要。以患者為中心的管理有助於減少職業倦怠,增加醫生的滿意度。

採取一些手段,使醫生的專業水平可以得到認可。如前所述,參與臨床工作的神經科醫生職業倦怠率較注重學術的神經科專家更高,這是因為後者處於一種促進專業水平成長的環境之中,通過研究補助金、出版物、演講、教學、學術推廣等手段,可以實現對成就的有形認可。為神經科醫生創造一些專業認可的機會,應當成為預防醫生職業倦怠的重要組成部分。

醫脈通編譯自:James L. Bernat. How can neurologists avoid burnout?. Neurology 2017;88;726-727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January 25, 2017. DOI 10.1212 / WNL. 0000000000003648

(原文標題:面對職業倦怠,神經科醫生該怎麼辦?)

相關焦點

  • Medscape最新報告:美國42%的醫生感到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和抑鬱的影響總的來看,平均有42%的受訪醫生表示自己感到了職業倦怠。3%的受訪醫生有嚴重抑鬱(經過臨床確診的),12%的受訪醫生表示自己有情緒低落現象。此外,有14%的醫生表示,他們既感到職業倦怠,又感到抑鬱。抑鬱不僅影響醫生。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裡,美國成年人中至少有6.7%經歷過一次嚴重抑鬱。
  • 疫情影響心理健康,職業倦怠成巴西人新挑戰
    現在,職業倦怠症也逐漸成為企業面臨的一項新挑戰。據統計,2019年約有2萬巴西人因為患有與工作相關的精神疾病而請病假。 超負荷的工作和精力耗儘可能會引發職業倦怠症,該綜合症已於2019年被列入世衛組織《國際疾病分類》的清單(2022年生效)中。如果不加以治療,職業倦怠症可能會發展為冠心病、高血壓、胃腸道疾病、深度抑鬱和酗酒等症狀。
  • 什麼是「職業倦怠」? 職場倦怠了怎麼辦?
    日前,國內一人力資源服務商發布萬人調查結果,調查顯示:近80%的職場人感到精神緊張和壓力;2/3的職場人感到壓抑和焦燥;超過70%的職場人對工作產生倦怠,表示「不喜歡現在的工作」。這,就是隨著就業競爭的日趨激烈和職場人自身健康的退化,悄然來襲的「職業倦怠」。    關於職業倦怠問題,近年來一直備受關注。職業倦怠期具有階段性、周期性,最明顯的症狀之一是「拖」――工作拖拖拉拉就是不想完成,非要等到最後一刻。職場人士到了35歲左右通常是職業倦怠的高發期,特別是工作上有了一定成就的「白骨精」尤為明顯。
  • 讀博讀出了職業倦怠該怎麼辦?
    我真的覺得我陷入這種境地的原因是那些本該幫助我的人對我的評價很低… 他們讓我一個人處理我的問題。可能是因為他們覺得我不夠好,不值得他們關注。我手上也有一些paper。原則上,我可以畢業了。但不知怎麼的,我覺得它毫無價值。我知道現在退學是非常愚蠢的。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不知道博士畢業後是否會繼續做科研工作。我覺一直就這麼科研下去,我會厭倦這樣的生活。」
  • 陷入了職業倦怠,該怎麼辦?(下)
    上一篇我們聚焦了「情緒耗竭」是怎麼回事,我們來說說職業倦怠的另一個大問題——「無意義感」。   這是一個比情緒耗竭更普遍的問題。在《2020大眾心理健康洞察報告》中,我注意到,有61.98%的受訪者表示在工作中很少感受到自己做了有價值的事,成就感較低。
  • 當大學教師遭遇職業倦怠
    大學教師職業倦怠現狀超半數高校教師每學期有精疲力竭的感覺根據我們的研究顯示,超六成高校教師對自身工作的認可度較高(該群體包括選擇「非常高」和「比較高」的教師)。家人、朋友、同事為主要傾訴對象職業倦怠產生的負面情緒會影響教師的正常工作。受訪高校教師中,超八成表示有過因厭倦教學工作而不能投入工作的經歷(本科:84%,高職高專:86%),26%在本科院校任職的教師和33%在高職高專院校任職的教師表示經常或一直因厭倦情緒不能投入工作。
  • 「職業倦怠症」來襲怎麼辦?
    幹部的職業倦怠,有著專屬的具體表現。但在組織和民眾對幹部相對單一的要求下,幹部的「職業倦怠症」往往無法得到重視,或者把其職業倦怠的表現簡單地等同於作風問題,在解決方式上不能對症下藥,往往適得其反。在實際工作中,這種狀態是潛在的,往往是個體感受,不到一定程度基本上不會影響工作。「老同志」心態。一般來講,「老同志」是對工作時間長、貢獻大、業績好的同志的泛稱,也是一個表示尊重的稱謂,其在制度、要求、規範上並沒有例外之處。
  • 職業倦怠:你不想上班的罪魁禍首
    其實他們是陷入了「職業倦怠」,沒錯,這篇就是老闆讓我寫給他們看的!什麼是職業倦怠職業倦怠,就是一種疲勞狀態,由長期過度的職業壓力所導致,分別在情緒、精神、身體上表現出倦怠。當職業環境對人的要求,超過了人本身所具有的能力與承受力,或是職業環境無視個人的欲求與動機,這樣職業者的內心就會出現不協調的狀態。
  • 教師該如何走出職業倦怠
    教師該如何走出職業倦怠不久前,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教育局下發「減輕教師負擔提升教育品質」六大行動計劃,包括精簡會議、簡化考核等舉措,讓老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研究教學、靜心教書。曾經,各種考核、檢查、評比增多,缺少兼容性和人性化安排等種種因素,使教師職業倦怠不斷蔓延。
  • 大學教師職業倦怠調查:教齡越長頻率越高 超半數精疲力竭
    近日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騰訊-麥可思大學教師職業倦怠調查》結果顯示,大學教師教齡越長,職業倦怠發生頻率越高,本科院校、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不盡相同。   該調查通過網絡進行,收集獨立IP位址的在校教師問卷共10734份,其中本科學校教師7789份,高職高專學校教師2945份。   調查顯示,超過六成高校教師對自身工作的認可度較高。
  • 孫瑞希:面對職業倦怠,你要如何破局?(附福利:職業倦怠測試量表)
    現在的工作已經不再適合我了,對於工作的厭煩讓我沒辦法更好的開展工作,我覺得還是先給自己點時間,歇一歇,放空一下大腦,然後再考慮以後的路該怎麼走。」職業倦怠一旦出現,就像人生病一樣,必須治療以恢復正常,而不能坐視不管,任其發展,這樣對個人和組織都會帶來極大的不利影響。
  • 如何應對工作中的職業倦怠
    恰逢繼續教育補學,在選修課程上我看到了《職業倦怠的與正能量激發》這個課題,直覺告訴我這會對我有幫助,我便認真地學習了這個章節。從中我清楚地明白了職業倦怠這個詞的含義,也清楚地認識到目前的自己就正處於職業倦怠期。我把自己學習後的所感所悟記錄下來,如果他人也有類似的情況,希望對別人有所幫助。
  • 產生「職業倦怠」,怎麼辦?
    商務合作:請加敦老師微信 huo1shi文 | 喬安娜·巴斯編輯 | 姚宇濤當人們出現一旦職業倦怠,不僅影響工作,而且容易陷入迷茫。你出現過職業倦怠嗎?面對這種情況你是怎樣處理的?是辭職還是繼續忍受?先別忙,任何人在情緒波動情況下做出的決定都是盲目的,如果你真的對自己目前的職業厭煩,不如試試本文給出的方法,千萬記住,不要輕易裸辭。如果你能在學業結束前發現自己的目標的話,那麼你就是幸運的。這樣一來,你的優勢、技能和機遇能與你未來的事業實現近乎完美的結合,你會洋溢著激情,在工作的各個層面獲得成功。
  • 有了職業倦怠感怎麼辦?你需要學會這些方法自救!
    最近和一個朋友聊天,他說忽然就有一種不想工作的想法,而面對這個問題,卻不知道該怎麼辦。當他說出這個時,讓我想起了自己曾經也遇到過幾次這種情況。可我是如何度過的呢?今天就和大家來分享一下吧。倘若你有了以下這些特徵,那麼你就一定要注意了。
  • 職業倦怠怎麼辦?元認知幫你解決
    最早對職業倦怠的研究,始於20世紀70年代,1984年,紐約心理學家弗洛伊頓貝格指出倦怠是指當從業人員因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工作強度過度而導致的一種疲憊狀態。經過40年的發展,許多研究者對職業倦怠這一現象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其中,馬斯拉赫的工作倦怠定義最有影響力,他指出情緒耗竭、去個性化、個人成就感低落是職業倦怠的三種突出表現。職業倦怠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 五招調整情緒 遠離職業倦怠
    河青新聞網訊 在工作中,很多人會突然出現這些感覺:自己明明很努力,但目標總是達不成,感覺努力也就如此了,沒了動力;越工作越迷茫,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該怎麼走,對工作也沒了當初的熱情,這就是職業倦怠。石家莊市第八醫院精神七科主任鄭鴻偉表示,職業倦怠是一種關於職業的消極情緒和態度,它極其容易在工作中發生,但也並非不可以克服。
  • 教師的職業倦怠感該如何自我消解?
    這位年輕教師之所以會辭職,是因為在他身上已經呈現出明顯的職業倦怠感。說到職業倦怠感,很多人認為它只出現在入職時間較長的老職工群體中,且多從事的是一些機械、重複性的工作。但現實情況是,在教師這個群體中也有很多人出現了職業倦怠,且多是從教沒幾年的年輕教師。有研究表明,職業倦怠感更容易發生在參加工作的早期,尤其是小於30歲特別是入職5年左右的年輕教師身上。
  • 32歲成職業倦怠普遍年齡,今天你累了嗎?|悅讀全球
    【職業倦怠的平均年齡現在是32歲,家庭辦公使情況更糟】「職業倦怠」,該術語由心理學家赫伯特·弗洛登伯格(Herbert Freudenberger)於1974年首次被提出並定義,症狀表現為疲倦,失眠,脾氣暴躁,注意力不集中。弗洛登伯格將其描述為「一個人因工作重壓導致其精神和身體疲憊的狀態」。根據一項新的調查,普通工人在32歲時易經歷職業倦怠。
  • 年紀輕輕卻產生職業倦怠,我們的職業之路該走向何方?
    什麼是職業倦怠?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職業倦怠(burnout)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個人覺得這個解釋是比較片面的,我們之所以會產生職業倦怠可能不僅僅是因為工作重壓,也可能是因為厭煩了工作的內容,交際,或者是工作的回報達不到預期等等情況下都有可能產生職業倦怠,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不同的,導致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不同。
  • 職業倦怠|你的員工倦怠了,不幹活了,怎麼辦?
    在充滿市場競爭的現代社會中,工作倦怠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的普遍現象。由於員工自身努力工作卻不一定能在物質或者精神上得到相應的回報,對單位內部的溝通狀況不滿意,感覺組織不夠公正等多種原因,中國職場也開始「倦怠期」頻發。企業和員工如何雙管調整以改變這一現狀,世界經理人的用戶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做出了不同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