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牆的錯版
《合肥縣傅城郭圖》是清嘉慶八年繪製而成,展示著合肥的歷史,近幾年這幅《合肥縣傅城郭圖》被合肥市民手繪過,也被相關部門做成浮雕立在合肥街頭。而近日出現在淮河路文化牆上的手繪《合肥縣傅城郭圖》卻出現多處錯字,就連市民熟悉的「明教寺」、「月潭庵」、包公祠「香花墩」等地名都被寫成了「暇教寺」、「月譚庵」和「香花壤」。》》》推薦閱讀:爬樓累了轉角遇到「愛心椅」 安徽首批老年人愛心椅現身合肥
文化牆上的手繪圖地名錯誤
《合肥縣傅城郭圖》是清嘉慶八年(1803年)繪製的,該圖附於《合肥縣誌》卷首。當時合肥縣在大地測量、地形測量與大型工程測量方面,都有布點,測繪事宜由朝廷詔令天文歷算官、欽天監和來華外國傳教士作業實施。這幅《合肥縣傅城郭圖》與《合肥縣境總圖》、《合肥縣境山圖》、《合肥縣境水圖》、《合肥縣五鄉區裡圖》等都附於清嘉慶八年的《合肥縣誌》卷首,皆採用寫景手法,按地物之間比例繪製。
近日,這幅圖被做成手繪圖懸掛於淮河路的文化牆上,供市民欣賞。然而細心的市民發現,這幅手繪圖上所標註的地名卻有不少錯誤。
根據市民提供的信息,2月9日中午,合肥晚報、合肥都市網記者來到淮河路與阜陽路交叉口附近,在一面文化牆上,記者看到了這幅手繪的清嘉慶八年版的《合肥縣傅城郭圖》。
這是一處白色的文化牆,牆上懸掛了仿竹簡的有關合肥歷史文化的介紹,在「卷首」處,手繪著清嘉慶八年版的《合肥縣傅城郭圖》。合肥晚報、合肥都市網記者湊近仔細觀察這幅手繪圖,發現圖上所標的合肥地名確實有不少錯誤。「明教寺」寫成了「暇教寺」、「月潭庵」寫成了「月譚庵」、「香花墩」寫成了「香花壤」、「關帝廟」寫成了「開地廟」。
清嘉慶八年版的《合肥縣傅城郭圖》現珍藏於合肥市檔案館。記者將淮河路文化牆上的這幅圖拍成照片讓合肥市檔案館的工作人員過目,對方確認這些地名的字確實寫錯了。合肥市檔案館的工作人員將清嘉慶八年版《合肥縣傅城郭圖》仿真件照片傳給記者,記者將兩圖對比,便得到答案。
由於這處文化牆正處於城市鬧市區,來來往往的市民較多,對於這樣的錯誤,市民表示「這是不該犯的低級錯誤」、「錯得離譜,有損城市形象」。許多市民希望製作這幅手繪圖的相關單位能夠儘快更正。
古合肥城郭圖有歷史價值
從清嘉慶八年繪製的《合肥縣傅城郭圖》就能夠看到歷史上合肥城郭界限以及城區的各地名,對於合肥的歷史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這幅圖在今天,也常被手繪、浮雕等藝術加工,展示著合肥的歷史文化。
其中,2014年經過系列改造後的七桂塘「脫胎換骨」,街道中間新添的五幅浮雕畫,從外往裡依次是清嘉慶八年的《合肥縣傅城郭圖》、德勝門、解放前縣政府、前大街、光明影院,為七桂塘增加了懷舊的歷史文化情懷;在包公園包公祠東廂房裡,也展示了清嘉慶八年的這幅《合肥縣傅城郭圖》的複製版;2009年至2010年間,「老合肥」張克棟陸續手繪了一套12幅的《合肥老城門》水彩畫,2014年,他又完成了一幅《大合肥「廬州古城」全景圖》,再現了廬州古城的整體風貌。張克棟在構思這幅全景圖前,先後向多名「老合肥」請教,再通過合肥市檔案館取得了一份清嘉慶八年所繪製的《合肥縣傅城郭圖》複印件,對部分地點、建築進行了更進一步的精細考證,方才完成了這幅全景圖的具體構造。
可見,清嘉慶八年版本的《合肥縣傅城郭圖》展示了合肥的歷史文化,也為後人研究合肥歷史文化提供了寶貴的素材,千萬莫讓錯字連連的錯版《合肥縣傅城郭圖》「誤導」市民和遊客。
合肥晚報 合肥都市網記者 鄭靜 實習生 吳偉 文/圖
推薦閱讀:央視《中國詩詞大會》學術總顧問是合肥人:為出題常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