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貴人語遲」可能是聽力問題!家長別錯失最佳治療時期)
如何判斷聽力障礙程度?
聽力障礙是指各種原因導致人聽覺困難,聽不到或聽不清環境聲及言語聲。其程度包括以下幾種:
聽力無障礙:平均聽力閾值為0-20 dB HL。
輕度聽力障礙:平均聽力閾值26-40 dB HL,聽悄悄話有困難。
中度聽力障礙:平均聽力閾值41-60 dB HL,噪聲環境下聽說話有困難。
重度聽力障礙:平均聽力閾值61-80 dB HL,大聲說話才能聽到。
極重度聽力障礙:平均聽力閾值≥81 dB HL,聽大聲說話有困難。
張杰介紹,聽力閾值是指人能聽見的最小聲音,一般而言,聽力閾值在60-70 dB HL,或不超過80 dB HL,可以通過助聽器幹預;當閾值超過80 dB HL,就需要人工耳蝸。助聽器的原理是放大聲音,而人工耳蝸的原理是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刺激聽神經來恢復或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語前聾的孩子即便植入人工耳蝸,仍然需要很長時間的語言康復訓練,他們的聽覺年齡從植入人工耳蝸開始才起步,因此,早期幹預至關重要。
「目前全國可以做人工耳蝸手術的醫生有限,北京兒童醫院一年可以做100多臺手術,其他醫院的手術量最大也就300-500臺,難以覆蓋所有手術需求。」張杰表示,人工耳蝸技術從1995年進入中國,至今仍屬於技術難度較大的手術,需要在顯微鏡下操作,同時還需要配備動力系統等設備,因此,需要整體醫療水平的提高才能夠普及。
如何及早發現聽力問題?
新生兒聽力篩查、兒童聽力篩查和對兒童聽力及言語發育進行觀察,是早期發現聽力損失的重要手段。張杰介紹,寶寶出生三天左右,需接受聽力篩查,未通過的還將在出生後42天接受復篩,仍未通過者在3個月齡內轉診至聽力診斷中心進行診斷。而重症監護病房住院的新生兒,比如早產兒,出院前必須進行耳聲發射和自動聽性腦幹反應篩查,未通過者直接轉診。「6、12、24、36月齡是兒童聽力篩查的重要年齡,任何時期未通過聽力篩查,應及時轉診。」
張杰指出,目前新生兒聽力篩查已經在全國推廣,但在偏遠地區並未普及,加上家長對聽力障礙認識不足,導致一些患兒錯過了最佳治療期。「我有一個患兒直到4歲家長才發現聽力異常,而家長一直覺得只是說話晚,畢竟孩子也曾發出過『爸』、『媽』這樣的發音。」
張杰進一步解釋說,孩子很小的時候往往會發出無意識的聲音,尤其是以疊詞居多,例如「ba」、「ma」這樣的發音,可能只是孩子無意識發出來的。如果家長不能及時發現孩子的聽力問題,可能就會錯過他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6個月-3歲。因為這個時間段他會接受到很多信息,形成他的語言,如果聽力不好,早期雖然差別不大,但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差距就會拉大,孩子的語言能力、認知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智商水平都會比同齡人下降。
如果發現有如下情況,請儘快帶孩子就醫:
1.對巨大聲響沒有反應。
2.不尋找或發現不了聲源。
3.言語和交流能力落後於他人。
4.無法執行簡單的命令(如「穿上鞋子」)或無法理解簡單的指令。
5.由於聽不清某些音,「z、c、s」等清輔音發不準。
6.由於聽不清或聽不到音樂聲,對唱歌跳舞等活動表現消極。
7.嚴重依賴唇讀。
另外,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拍打、抓耳部等動作,或有耳癢、耳流膿等,或對聲音反應遲鈍、語言發育遲緩、或青少年長期接觸娛樂噪聲(網吧上網、KTV唱歌等)後出現耳鳴等現象,建議儘快到醫院檢查聽力。
聽障兒童可申請救助
張杰介紹,根據聽力損失程度、耳蝸是否有畸形、耳蝸長短等情況,需要選擇不同的人工耳蝸,價格從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張杰表示,儘管很多地方已經將人工耳蝸納入了醫保,但仍然無法完全覆蓋。對於很多家庭而言,這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有的甚至是傾家蕩產,而且後期的康復治療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2018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的意見》,救助對象為符合條件的0-6歲視力、聽力、言語、肢體、智力等殘疾兒童和孤獨症兒童。其監護人可以向殘疾兒童戶籍所在地(居住證發放地)縣級殘聯組織諮詢和申請。監護人也可以委託他人、社會組織、社會救助經辦機構等代為申請。各省已根據上述《意見》建立了本省的殘疾兒童救助政策,救助內容包括助聽器和人工耳蝸產品、手術費、康復訓練補貼等。部分省還將救助年齡擴大到0-17歲。
除了諮詢縣級殘聯組織,還可以登錄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研究中心官網下載了解各省具體救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