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弄清楚孟加拉國是怎麼從巴基斯坦獨立的,這是個複雜的地緣政治問題。
印度和巴基斯坦是英國殖民地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這個問題不是兩國自己造成的,而是印度獨立後,英國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奴隸」逐漸強大,就提出了臭名昭著的——蒙巴頓方案,即以印度教為分水嶺,將印度分成兩個國家。
而讓印巴多年來啥事都沒幹的,竭力爭奪的克什米爾地區,實際就是英國估計留下的難題,像燙手山芋一樣,兩國都想獨吞,但誰也吞不下。
英國讓克什米爾地區當地部落的王公決定這塊地的歸屬,王公都信奉印度教,但子民們都信奉伊斯蘭教,這就是克什米爾爭端的緣由,自從印度獨立後,就一直在打仗。
巴基斯坦的日子也不好過,一分為二,分裂成了東巴和西巴。東巴基斯坦就是孟加拉國的前身。
當時東巴比較富裕,人口多,資源多,但是政府卻在西巴,高級官員,財政部門,司法部門都在西巴,東巴那麼有錢說話也不好使,只能聽西巴的,做個跟班小弟。東巴不服就要打,當時蘇聯支持東巴,給它武器進行援助。
印度馬上抱住蘇聯的大腿,也跟著摻和,美國中立,坐山觀虎鬥,但是巴基斯坦還是四面樹敵,情形危機。1971年年末,東巴基斯坦贏了,獲得獨立,就是現在的孟加拉國。
那麼印度為何不吞併孟加拉國呢?
首先,因為印度參與了這種獨立爭鬥之戰,並且扮演了正義大使的角色。我們知道,印度一直有成為南亞大國的大國夢想,既然是「大國」,總得有老大的臉面。不能行「不義之師」。印度既然支持東巴基斯坦獨立,如果獨立後就吞併了,對於它的國際聲譽是很不利的。
第二,宗教信仰不同。東巴地區人口約佔巴基斯坦總人口的56%,並且83%以上的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如果併入印度,會導致印度信仰穆斯林教的人驟增,印度中穆斯林教人口增加,不利於印度的穩定,這幾種宗教互相抗衡,對印度統治者而言並非福祉而是災難。
第三,印度的實力不夠
當年印度在東巴部署了17萬兵力,在西線投入了30萬兵力,雖然人數眾多,但與西巴相比並無優勢,而且都是一群烏合之眾,真打起來未必有多少勝算。加上印度計劃中也沒有吞併這一項,印度當時的計劃是肢解巴基斯坦,在西線印度投入30萬兵力,與西巴的25萬兵力相比,並沒有什麼優勢。
在印度當時戰略規劃中,也沒有吞併這一項,當時的工作部署僅僅是肢解分化巴基斯坦,以免對印度形成威脅。印度為第三次印巴戰爭做了很長時間的準備,1971年3月,印度內閣、議會和國大黨分別開會,通過了支持東巴基斯坦建立獨立的國家孟加拉國的決議。所以印度的目的是削弱巴基斯坦,扶持東巴獨立,並非吞併。
綜上,印度沒能吞併孟加拉國,雖然是歷史原因和宗教問題以及自身實力造成的,然而也讓印度損失了恆河流域沃野千裡,讓印度東擴之路受阻,也因此難以獨霸南亞大陸,實現它的「大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