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的保障,來源於暴力,也止於暴力。如果單單是無限崇尚武力,必然會被更強悍的對手打倒,所以,研製一項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同時,如果能同時研製出解法,那麼就少了一份隱憂。比如核武器,因其威力巨大、後患無窮且無解,而被人道禁止。這就讓一些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有所需要的國家另闢蹊徑,「蜂群」無人機就應運而生。
無人機最早用作軍事武器是在一戰時期,美國代頓賴特公司發明可空投定時魚雷的無人機。直到1973年美軍在東南亞作戰時,無人機共計執行3545次作戰任務,損失554架,空軍司令部表示,這些無人機降低了軍隊傷亡。但這時,無人機主要是執行偵察任務,自身並不具備武力值,作戰一結束,就被空軍司令部無情裁員。
一般的無人機或可具備基本的自控性,如自調平衡、跟隨、返航等。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高度自控、完全自控的算法,使得無人機能夠執行更為複雜的指令,或依據系統算法可獨立完成作戰任務,甚至在加入了人工智慧後,能夠群體協作,這也是未來軍用無人機的發展方向。美軍針對這一場景開始進行相關研究。
亞歐時報8月28日文章說明了美軍的這一研究,稱其為「威力堪比核武器」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國海軍生物工程學教授艾薩克·卡米納及其團隊進行了相關研究。作為蜂群戰術和反蜂群戰術的專家,卡米納說,大規模的蜂群戰術是一個非常現實的潛在威脅。
卡米納定義了「超級蜂群」的概念,包括海陸空三種模式,當然首先要有一個足夠龐大的無人機基數。他提到,美國海軍雷神公司的「低價無人機成群技術」,縮寫為「LOCUST」蝗蟲,已被應用於進攻性「蜂群」作戰層面。
同時,福布斯26日消息,也報導了這一事件,文章提到,卡米納研究的是如何從伊朗小型無人艦艇的攻擊中救下美國昂貴的航空母艦。據稱,最近有伊朗勢力部署了一些載有炸藥的遙控無人艦艇,攻擊敵方的油輪和其他目標。卡米納認為,從這一事件中,就能看到無人機「蜂群」作戰的未來。
面對無人機、無人艦艇威脅,美軍就開始基於反無人機戰術,深化研究起「蜂群」無人機作戰,也發現了這一戰術的弊端。即使是最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也有可能受到外界信息技術幹擾,甚至被「黑客」接管。「蜂群」無人機的智能作戰控制要求則更高,發生意外的可能性也更大。
目前的無人機基本都是人工遠程操作,要實現「蜂群」協作,研究重點在於無人機系統的算法,原理來自於蜂群或鳥群的成群行動,在這個龐大的群體中要實現團隊目標,必須制定共同遵守的簡單規則,才能創造凝聚力,否則成員之間互相干擾,則無法形成有效戰鬥力。
美軍軍事顧問扎克·卡倫博恩表示,萬架及以上的「蜂群」無人機需要具備極高的自控性,否則沒有人能同時決策這麼多單位的無人機行動。另外,萬架及以上無人機必然會被劃歸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現有法律框架對這一級別武器做出了限制。他認為,法律仍需加強、有關戰鬥無人機的國際討論也應向前推進。典型的美國思路。
文章提到中國未被了解的無人機領域。據稱,去年衛星拍攝到我國戰鬥無人機陣容不僅包括各種大型無人機,如「暗箭」隱身無人機、「翼龍」多用途無人機,還有兩組較小型「蜂群」無人機。據信,如果「蜂群」無人機是軍事對抗的未來,中國可能是最終贏家。這是2016年倫敦「蜂群」無人機研究者大衛·漢布寧在「大眾力學」網發表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國的無人機設計簡約、低價且易於操作。當時我國無人機實操,就已達到一個人同時操作67架無人機的水平,中國電科所研究員張登洲告訴記者,未來一個人將可控制成百上千的無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