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北京電視臺《祝你成功》的一位記者,有幸得到了採訪國際知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機會。面對這位天才數學家,記者不由問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人生的目的是什麼?」他十分好奇陳景潤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會和普通人有什麼不同。
當時陳景潤已罹患帕金森症候群5年,生活已經無法自理。而且因為他還同時患有咽喉炎,說話也無法發出聲音,他人只能靠讀唇語和寫字與他交流。就是在這樣的艱難的情況下,陳景潤給出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回答。他說:「人生的目的,在於奉獻而不是索取。」
在他多災多難的63年生命中,他言行如一地貫徹這句話,汲取營養奉獻社會,以致使自己過早的油盡燈枯。就連他的夫人由昆也感嘆道,丈夫是累死的,他的所有成就都是用命換來的。
幼年早慧
1933年,福建省閩侯縣一位姓陳的小郵員家裡多了一位小男孩。然而因為家境貧困,妻子常年營養不良,生下的孩子也十分瘦弱,新生兒隨時有可能夭亡,在此之前陳家已經有六個孩子因貧窮而夭折。當時誰也沒想到,這個哭聲微弱的小孩子,日後會成為一位偉大數學家。
在母親的悉心照顧下,幼年的陳景潤磕磕絆絆成長。雖然因為家境貧寒,陳景潤經常飢一頓飽一頓以致發育不良,但他還是很快地顯露出不同於尋常人的早慧。
陳父曾經讀過一些書,閒暇時會教兒子識字和做算術數題。令他驚喜的是,兒子不僅能很快記住自己教給他的知識,還能舉一反三反問父親。
按理來說,尋常家庭如果有了這樣的神童,再怎麼困難也會送孩子去讀書。可惜陳家實在太艱難了,陳景潤的大哥已經開始讀書。而陳母在生下陳景潤後,又生下一子一女,讓這個原本就捉襟見肘的家庭雪上加霜。這種情況下,實在無力負擔陳景潤的學費。
幸而陳景潤的大哥十分友愛手足,見弟弟渴望學習,大哥每天放學回家都會將自己學到的知識轉述給弟弟。就這樣一直到了陳景潤十歲,陳家狀況略有好轉,陳父陳母一咬牙付出雙倍的勞動,將陳景潤也送到了學校讀書。
進入學校的陳景潤也沒讓父母失望。小學畢業後,陳景潤以全校第一的成績就讀三元縣立初級中學。之後他又以數學全優的成績,考入高中。正是在高中時期,陳景潤有幸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老師沈元。
沈元是中國航空航天高等教育事業開拓者和教育家,曾經擔任陳景潤的高中班主任。他注意到了陳景潤在數學方面的傑出天賦,談笑間曾對陳景潤講起「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並鼓勵陳景潤也去試著解開這個困擾無數天才上百年的難題。不過他大概也沒想到,他無心撒下的一顆種子,日後會長成參天大樹。
如果說天生的早慧給了陳景潤通往成功的捷徑,那父母的無私奉獻則給了他最好的榜樣,使他不至迷失道路。求知慾讓他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知識又為他點亮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
正如歌德所說的:「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擁有的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取得的一切來創造自己。 」
天才,從不是一蹴而就。
一鳴驚人
《韓非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楚莊王三年不理國事,有大臣憂心忡忡委婉向莊王上諫。臣子問,有一隻鳥兒三年不飛翔,三年不鳴叫,那這是什麼鳥呢?
莊王回答:「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後來莊王果然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在他的治理下,楚國日漸興盛稱霸諸侯。陳景潤也是如此,不過一心痴迷於數學的他不免在生活上有所欠缺。
自廈門大學畢業後,陳景潤選擇做了一名教師。然而由於他生性內向不善言辭,再加上他本人方言口音較重,學生們紛紛反應聽不懂他的課,學校做出了將陳景潤停職的決定。
迫於生計,陳景潤一度困難到了擺書攤貼補家用的程度。幸而陳景潤一位恩師發現了學生的困窘,而陳景潤的母校廈門大學也伸出援助之手。在老師的聯繫下,廈門大學安排陳景潤做圖書資料員。生活安頓下來後,陳景潤在繁忙的工作外,還堅持對數學的研究,他始終沒有忘記高中時代的夢想。
除了工作外,陳景潤所有閒暇時間都泡在圖書館翻閱資料。為了閱讀第一手資料,他自學了俄語、德語、法語、日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
晚上回到宿舍後,他仍不知疲倦一般在燈下鑽研。後來為不耽誤舍友休息,陳景潤特意向廈門大學申請要搬到廁所去住。在這樣日夜不休的刻苦研究下,陳景潤很快寫出了一篇名為《塔內問題》的論文。
當時廈大的數學系主任李文清讀後不由擊節讚嘆,並決定為陳景潤引薦自己的好友華羅庚。就這樣,同時代的兩位數學奇才終於見面。
華羅庚很欣賞陳景潤的才華,經歷無數周折,特意將陳景潤調到了自己所在的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而陳景潤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於1965年發表了論文《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即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病痛纏身
在普通人看來,天才不管取得什麼樣的成就似乎都是尋常事。然而於陳景潤來說,他的所有成就都是他犧牲健康換來的,他幾乎把自己的所有都獻給了數學。
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這一難題,陳景潤無心成家,一直到47歲才對照顧自己的護士由昆一見鍾情。然而夫妻恩愛不過16載,陳景潤還來不及等到兒子長大成人,便帶著這兩個遺憾在病痛中離世。
陳景潤對數學的研究,都是在極為艱苦的環境進行的。每一個見到過陳景潤居處的人,都會驚愕於條件的簡陋。6平米的小宿舍,除了床空蕩蕩沒有任何家具。
佔據最大空間的是一捆捆資料,多到要用麻袋裝,一堆藥瓶散落在床邊。童年家貧,陳景潤的身體本就先天不良。而繁重的研究工作,又過早的耗盡了他的身體。
更因為居所空氣汙濁,陳景潤還患上了肺結核,從此成為醫院的常客。及至陳景潤離世時,他患有包括帕金森疊加綜合症在內的十幾種疾病,並由於突發性肺炎併發症呼吸衰竭過世。
認識陳景潤的一部分人,時常為他的種種「怪異」行為而驚訝,認為他是個怪人。甚至於陳景潤的甘於貧賤,都顯得有點傻。而另一部分人,則深深對他感到敬佩,對他肅然起敬。這截然不同的兩種反應,或許可以用羅蘭的一段話解釋:
「同樣的工作,同樣的惡劣環境,對有理想的人來說,那只是一時的逆境,終有夜盡天明的時候;而對沒有理想的人來說,那就是註定的命運,永遠也無法從黑暗無望的環境中解脫了。 有理想的人能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在黑暗中看到光明。 因此他的逆境只是過渡,黑暗也只是一時的過程。 」
公民的尊嚴在於國家的強大,而人才是國家的基石。倘若你不知道人生的目的也沒有理想,那麼也請尊重有理想並努力實現它的人吧。或許,你就是下一個陳景潤。